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浆、腹水中内毒素(LPS)和一氧化氮(NO)水平及其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关系。方法采用鲎试剂三肽显色基质偶氮法及硝酸还原酶法检测30例正常入的血浆、4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浆、腹水LPS和NO水平。结果无论有无合并SBP,肝硬化患者的血浆LPS、N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合并有SBP组的血浆及腹水内毒素和NO水平明显高于未合并SBP组(P〈0.01)。结论检测血浆及腹水中的LPS和NO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SBP,对指导临床治疗以及判断疗效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观察护理程序在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临床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评估患者病情、明确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的方法。结果全组患者好转31例(68.9%),在并发肝性脑病的15例中,有14例(31.1%)死亡。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除积极治疗、尽最大努力避免SBP的发生外,应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提供高质量、全面、系统的护理,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乳果糖联合培菲康与常规治疗法用于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近年来收治的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患者60例,年龄38~59岁,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2组均为30例。试验组在治疗时接受乳果糖联合培菲康,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法。观察及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7天后乳果糖联合培菲康组患者尿液中乳果糖/甘露醇排泄率为0.089±0.020,而常规治疗组尿液中乳果糖/甘露醇排泄率为0.103±0.031,经统计学分析,2组之间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乳果糖联合培菲康对于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较常规治疗法对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毒素血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口服培菲康对肝硬化患者肠道通透性和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8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培菲康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保肝、利尿和对症支持治疗;培菲康组患者在此基础上1:3服三联活菌胶囊(商品名:培菲康)0.42g/次,3次,d,疗程均为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和内毒素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肝功能、血浆DAO和内毒素水平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血浆DAO和内毒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培菲康组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口服培菲康可显著降低肠道通透性,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从而降低血浆内毒素的水平,改善肝脏的功能,对肝硬化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fitonitis,SBe)是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主要感染性并发症。其发生率7%-26%,常加重原有肝病,甚至诱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37%-77%。本文就中西医防治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SBP的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并发SBP患者腹水中脂多糖结合蛋白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玉兰  陈伟庆  翁亚光 《重庆医学》2011,40(32):3283-3284,3286
目的探讨脂多糖结合蛋白(LBP)浓度对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诊断价值。方法 64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其中肝硬化合并SBP 28例(A组),非感染性肝硬化36例(B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腹水中LBP浓度,同时完成腹水常规、血常规、肝功能、凝血象及腹部B超检查。结果 A组LBP浓度与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B组(P<0.05),LBP浓度、白细胞计数的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0、0.757,LBP浓度检测和白细胞计数对SBP诊断的灵敏性分别为75.00%和67.90%。结论 LBP浓度检测对肝硬化患者并发SBP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CCl4所致中晚期硬化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程度及肝组织内毒症的分布。材料与方法 采用鲎三肽基质法测定腹主动脉及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含量;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肝硬化组织内毒素的分布进行观察。结果 CCl4所致肝硬化动物血浆内毒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尤以动脉内毒素含量增加而显著;同时,大部分肝脏组织呈内毒素染色阳性,内毒性主要分布于变性之肝细胞浆内,呈中度阳性染色。结论 CCl4所致肝硬化伴  相似文献   

9.
内毒素血症对肝硬化及重型肝炎各种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静媛  兰孟冬 《河北医学》2001,7(10):878-880
目的:探讨内毒素血症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的各种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以便协助判断病情及估计预后。方法:收集86例住院病人血浆内毒素及腹水内毒素检测结果。内毒素检测方法采用鲎试剂与合成基质(鲎三肽)的偶氮显色法,定量检测样品中微量革兰氏阴性细菌内毒素。分别统计内毒素血症(ETM)阳性和ETM阴性两组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肝功损害程度以及预后情况。应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86例被检病人中,ETM(+)者50例,ETM(-)者36例,ETM发病率51.8%。血浆与腹水中内毒素同时阳性者40例。ETM(+)组,病人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ETM(-)组(P<0.05)。肝性脑病、DIC的发生率也高于ETM(-)组。同时,ETM(+)者,肝损害程度重,黄疸程度深,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明显下降,预后不佳,死亡率明显增高。结论:肝硬化及重型肝炎易发生ETM。内毒素的来源除肠原性因素外,腹水腹腔感染时产生的内毒素进入血循环也是重要原因。ETM(+)时,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同时又进一步使肝功能损害加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通过血浆内毒素的测定对判断病情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积极控制腹腔感染可以减少ETM的发生,控制ETM有助于控制肝损害的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培菲康辅助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培菲康作为辅助剂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89例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 4 5例 )和对照组 ( 4 4例 )。对照组在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等基础上加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7d为一疗程 ,共 2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用培菲康胶囊 4 2 0mg ,3次 /d ,疗程同对照组。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腹水常规及培养和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 ,而对照组为 6 8% (P <0 0 1)。观察组在腹痛、腹部压痛、腹泻消失及发热、腹水常规及培养检查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0 0 5 ) ,肝功能改善方面亦存在差异。结论 培菲康作为辅助剂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具有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增强免疫、降低内毒素血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肝硬化腹水病人的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本文综述了其发病机制、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骨质疏松症(OP)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8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以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自拟基本方"益肾健脾补肺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肺功能、骨代谢生化指标及骨密度(BMD)改变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COPD并发OP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病人血浆和腹水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的含量变化,分析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人血浆和腹水uPA和uPAR水平的变化及其uPA/uPAR比值与其病情转归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肝硬化并发SBP病人血浆和腹水23例及正常人30例血浆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结果①SBP病人血浆uPA和uPAR含量水平分别为(0.63±0.29)μg/L、(0.47±0.35)μg/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O.05±0.01)μg/L、(0.08±0.009)μ/L,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②SBP病人腹水uPA和uPAR含量分别为(0.68±0.35)μg/L、(0.54±0.42)μg/L,均明显高于其血浆组,有显著差异(P〈0.05);③SBP病人血浆uPA/uPAR比值分别为(1.93±1.26)μg/L、(1.91±1.33)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63±0.07)μg/L,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但其血浆和腹水之间uPA/uPAR比值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腹水SBP病人腹水中uPA及其受体uPAR含量水平高于其血浆中的水平,血浆和腹水uPA/uPAR比值在评估肝硬化病人的病情转归方面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江海燕  周萍 《河北医学》2008,14(3):289-29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7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和西医组(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脾益肾利水方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确切,可促进腹水消退。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细菌性肝脓肿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抗生素、厌氧治疗、局部穿刺引流合用中药“银鱼角消脓汤”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疗效。方法:对临床诊断细菌性肝脓肿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22例用单纯西医治疗。观察两组总有效率及体温复常、疼痛消失、血象复常、脓肿消失、住院时间五项临床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3%(P〈0.05),临床五项指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细菌性肝脓肿比单纯西医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前将肝纤维化治疗分为去除致病因子 (彻底治疗原发病 )、抗肝纤维化治疗及对症支持疗法。近1 0年来 ,有关报道不少于百余篇。本文重点讨论肝纤维化中西医治疗方面的几个实际问题。1 彻底去除原发病因致肝纤维化的原发病常见有慢性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脂肪性肝纤维化 )。它们的原发病因分别为HBV、HCV、血吸虫、酒精。而脂肪性肝纤维化病因复杂 ,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其中重要因素。α-干扰素的抗 HBV和抗 HCV作用已公认 ,而拉米夫定的抗 HBV作用亦获承认 ,虽不理想 ,但至今尚无更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长期中西医结合除铜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对首次入院未经正规除铜治疗的48例HLD患者分别在中西医结合除铜治疗前、疗后1年和疗后2年行Child—Pugh分级评分,并行血清透明质酸(hexadecenoic acid,HA)、层黏连蛋白(laminin,LN)和Ⅳ型胶原(Ⅳ—collagen,Ⅳ-C)检测和肝脏声像图检查。结果:治疗后1年,48例患者中Child—Pugh分级和肝脏声像图检查结果较治疗前好转者分别为32例(66.67%)和21例(43.75%),血清HA、LN和Ⅳ-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治疗后2年,Child—Pugh分级评分和肝脏声像图检查结果较治疗前好转者分别为44例(91.67%)和31例(64.58%),与治疗后1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HA、LN和Ⅳ-C水平均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长期中西医结合除铜治疗可明显改善HLD患者的肝硬化程度,坚持长期正规治疗对改善本病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附1376例报告)   总被引:62,自引:4,他引:58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新治疗方案和有效方法。方法 对不同研究阶段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方案、方法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将历时24年的临床治疗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Ⅰ阶段(1980~1990年),以早期手术治疗为主,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为辅;第Ⅱ阶段(1991~1993年)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强调并发症的中转手术治疗;第Ⅲ阶段(1994~2003年)以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主要针对病程后期的感染和局部并发症的治疗。结果 随着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的不断完善,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手术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下降。三个阶段的手术率分别为77.59%、54.54%和19.38%,而病死率则分别为40.52%、17.17%和10.77%。结论 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是继发感染的主要治疗手段,早期手术指征应从严掌握。  相似文献   

19.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authors introduce chief physician HUANG Zi-ping'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 from (1) understandings of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2) Clinical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western agents as well as acumoxa therapy, (3) case report.With the satisfactory therapeutic effect, low side-toxic effects and high practicability, it's worthy of being further developed and popularized in clin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