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角膜塑型术治疗近视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根据患者眼球参数,选择定制特殊设计的硬性角膜接触镜片治疗近视和近视散光,治疗1d、1、2、3、4wk观察,以后每4wk1次观察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偏心率的变化,随访18mo。结果治疗后784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e值均发生变化。低度近视280眼屈光度平均降低-2.75D±0.50D,水平SimK(D)平均降低1.64±0.21,垂直SimK平均降低0.92±0.27,e值平均减小0.47±0.11;中度近视327眼及高度近视177眼屈光度、角膜曲率、e值呈同方向变化但程度各不相同。中、低度近视治疗预测性较好,高度近视预测性较差。存在视力不稳定,角膜形态异常改变等问题。结论角膜塑型术是一种非创伤性治疗近视的方法,临床应用应严谨而科学。  相似文献   

2.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低中度和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对127例(249眼)屈光度在-1.25~-14.00D的近视和近视散光行LASIK手术.术后观察6月以上.按术前屈光度分为A、B两组.A组中低度近视(-1.25D~-6.00D)137眼,B组高度近视(-6.25D~-14.00D)112眼.结果术后6月两组的屈光度在±1D以内者分别为92.7%、84.8%.在±0.5D以内者为83.2%、72.3%;裸眼视力0.5以上者分别为97.8%、92.0%,1.0以上者为89.1%、73.2%.术中及术后无任何严重并发症.结论LASIK手术矫正低中度、高度近视均有良好的效果,治疗低中度近视的准确性优于高度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预测性好的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3.
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治疗变性近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改良后巩膜加固术对变性近视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有完整资料的 2 5例 (4 2眼 )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并发症及眼底情况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 术前矫正视力 0 0 6~ 1 0 ,术后全部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矫正视力为 0 0 8~ 1 2 ;术前眼轴长度 2 9 45± 1 73mm ,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减少 ,术后眼轴 2 8 15± 1 85mm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随访 3年 ,眼轴长度为 2 8 2 3± 1 98mm与术后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术前屈光度 16 67± 4 3 3D) ,术后屈光度 14 3 6± 4 43D。结论 改良后巩膜加固术能阻止近视的发展 ,保护视功能 ,是目前治疗变性近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在校中学生眼健康状况中的动态屈光基本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为青少年眼保健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设计,对初一学生动态眼屈光状态等指标进行采集,输入编辑的专项应用程序,用SPSS11.0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初一学生(平均年龄13岁)在正常动态情况下,近视眼的患病率为83.6%,其中68.6%为低度近视,13.4%为中度近视,1.6%为高度近视。正视眼占11.8%,远视眼占4.5%的。平均屈光度(等效球镜)为(-1.57±1.66)D,其中低度近视平均(-1.4131±0.71)屈光度(D),中度近视平均(-4.21±0.88)D,高度近视平均(-6.92±0.73)D。性别中女生组平均屈光度(-1.77±1.68)D大于男生组(-1.53±1.64)D,眼别中右眼组平均屈光度(-1.87±1.68)D大于左眼组(-1.54±1.63)D。结论应针对初中一年级学生这一人群的用眼状态采取综合、简易的手段,对其近视度数进行医疗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术治疗少儿近视眼的远期疗效 ,探讨其对近视眼的影响。方法 用睫状肌麻痹检影的方法 ,检查 1 0 0只少儿中低度近视眼角膜塑形术治疗 3年前后的屈光度变化 ,与同年龄对照组近视眼的进展情况进行比较。进行等效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角膜塑形术治疗终止后平均屈光度比 3年前增加 1 3 8± 0 2 7D ,对照组 3年内共增加 1 48± 0 2 9D。两均数经统计检验等效。结论 角膜塑形术对少儿近视进展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在矫正低度近视,近视散光和高度近视时应用波前像差引导的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稳定性和并发症。

方法:该回顾性分析共纳入416眼,分为3组,低度近视组159眼,等值球镜-3.68±1.33D; 近视散光组161眼,等值球镜-5.99±2.24D,柱镜度2.41±1.07D; 高度近视组96眼,等值球镜-7.41±0.80D. 制瓣后,进行波前像差为基础的准分子激光削切术。在术后10d,2,6和12mo后评估其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结果:术后12mo,低度近视组等值球镜-0.36±0.31D,近视散光组0.15±0.41D,高度近视组0.58±0.68D。低度近视组中,裸眼视力为20/20的患者占90.60%,近视散光组78.90%,高度近视组67%。疗效指标在三组中分别为0.98, 1.04和0.92. 安全性指标分别为1.00, 1.07 和1.05。低度近视组有5眼(3.1%)最佳矫正视力提升1行,近视散光组有44眼(27.3%)提升1~3行,高度近视组18眼(19.2%)提升1~2行。低度近视组只有2例产生角膜雾状混浊。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三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是治疗低度近视,近视散光和高度近视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而在治疗近视散光时其可预测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更佳。  相似文献   


7.
成人近视眼患者屈光度、角膜厚度及角膜曲率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11  
目的:比较成人近视眼不同屈光度、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的变化及关系。方法:首先分别对成人近视眼患者110例(220眼)进行视网膜检影、角膜厚度、角膜曲率(K1和K2)检查,检查前摘掉角膜接触镜2wk。男55例(110眼),平均年龄24.2±7.1岁;女55例(110眼),平均24.8±6.4岁。屈光度-2.00~-17.50D。按屈光度分为2组:低度近视组(屈光度-6.00D)110眼,高度近视组(屈光度-6.00D)110眼。观察不同屈光度、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的变化和相互关系。电结果:整体样本平均角膜厚度549.4±31.9μm,角膜曲率(K1,K2)K1 44.72±1.32D,K2 43.54±1.26D。低度近视组:屈光度-4.82±1.42D,角膜厚度542.7±32.6μm,K144.73±1.53D,K243.27±1.52D;高度近视组:屈光度-7.53±2.23D;角膜厚度553.4±28.7μm;K144.46±1.13D、K2 43.48±1.03D。男:屈光度-5.70±2.66D,角膜厚度558.4±38.1μm,K1和K2 分别为43.93±1.11D和43.14±1.28D;女:屈光度-6.48±1.80D,角膜厚度545.6±30.1μm,K1和K2分别为45.14±1.17D,44.30±1.33D。结论:低度近视组的角膜厚度低于高度近视组;两组角膜曲率近乎相等,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男性角膜厚度略高于女性,无统计学差异(P >0.05);女性角膜曲率高于男性,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中2  相似文献   

8.
高中各年级动态眼屈光状况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对在校中学生眼健康状况中的动态屈光基本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为青少年眼保健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设计,对西安市城区重点中学2002/2004年度高中学生1385人2770眼动态屈光状态等指标进行采集,输入编辑的专项应用程序,用SPSS11.0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高中学生(年龄16~18岁)在正常动态情况下,近视眼的发病率为94%,其中41.7%的低度近视,40.0%的中度近视,12.3%的高度近视;正视眼仅占3.8%,尚有2.2%为远视眼;3个年级组各屈光构成比相比,高度近视、远视组在3a间基本稳定,而高三年级在低度近视组、正视组明显下降的同时,中度近视组明显升高。高中平均屈光度(-3.39±2.34)D,其中低度近视平均(-1.83±0.75)D,中度近视平均(-4.38±0.85)D,高度近视平均(-7.49±1.28)D。3个年级平均屈光度为:高一(-3.29±2.49)D,高二(-3.09±2.31)D,高三(-3.57±2.25)D,组间和总体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女生组平均屈光度(-3.46±2.35)D,大于男生组(-3.31±2.32)D(P=0.093);其他屈光度组间在性别中无显著性差异。眼别中右眼平均屈光度(-3.51±2.25)D大于左眼(-3.27±2.42)D(P=0.008)。女生右眼平均屈光度大于左眼(P=0.030)。远视组右眼平均屈光度小于左眼(P=0.004)。结论:高中学生屈光状态趋于平稳的同时,近视眼的构成比中在高三年级继续有低度近视向中度近视发展变化,致使高中总体屈光状态呈平缓近视化趋势;女生在近视化进展期早于男生,女生右眼在高中屈光近视化进展期早于左眼,应针对高中年级学生这一人群的用眼状态采取综合、简易的手段,对其近视度数进行医疗干预。  相似文献   

9.
中低度近视的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中低度近视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应用德国ZeissMEL80准分子激光器对<-6.00D的中低度近视患者102例200眼施行LASEK术,术前平均裸眼视力0.17±0.13(0.02~0.6),平均等值球镜-3.87±1.57D。前瞻性地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症状、裸眼和最佳矫正视力、显然屈光度、眼压、角膜愈合程度和并发症。结果LASEK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0.6者占100%,裸眼视力≥1.0者占96%。术后平均裸眼视力1.08±0.23,平均等值球镜-0.35±0.41D。平均角膜上皮愈合时间1~5天。术后10眼(5%)出现haze,0.5级8眼,1.0级2眼。1例患者出现眩光。结论LASEK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中低度近视的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10.
幼儿人工晶体眼视觉发育探讨及人工晶体度数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幼儿植入人工晶体后视觉发育的特点以及选择合理的人工晶体度数的依据.方法随访在1993~1996年于我院施行白内障人工晶体手术的儿童患者68例89眼,手术时年龄分为两组A组2~5岁35例51眼,B组6~14岁33例38眼,观察随访期3~6年患者的眼轴长度和验光屈光度变化.结果A组平均眼轴长度变化为3.09±1.91mm,平均屈光度变化为4.13±2.91D.B组眼轴长度平均变化为0.83±0.77mm,平均屈光度变化为2.08±1.37D.结论儿童人工晶体眼仍存在视觉发育的近视化趋向,故较小年龄患儿人工晶体度数应以低度欠矫为原则.  相似文献   

11.
西安市2003年中学生动态眼屈光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中学生眼健康状况中的动态屈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为青少年眼保健提供研究资料。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对中学生3711人次7422眼动态眼屈光状态等指标进行采集,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中学生(年龄13~18岁)在正常动态情况下,近视眼的检出率为91.2%,其中低度近视为51.7%,中度近视31.8%,高度近视7.7%,正视眼仅占5.7%,远视眼占3.1%;2)中学生平均屈光度为(-2.76±2.24)D,其中低度近视平均(-1.68±0.76)D,中度近视平均(-4.35±0.84)D,高度近视平均(-7.47±1.33)D。6个年级平均屈光度为:初1(-1.57±1.66)D,初2(-1.94±2.04)D,初3(-3.26±2.09)D,高1(-3.29±2.49)D,高2(-3.09±2.31)D,高3(-3.57±2.25)D。6个年级间的屈光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初三与高一、高二间无显著性差异;3)女生组平均屈光度大于男生组;综合中学生全体,女生为(-2.88±2.25)D,男生为(-2.65±2.23)D,统计学提示性别的显著性差异(P=0.000),说明中学阶段女生的近视进展趋势均早于男生;4)眼别中右眼组平均屈光度[(-2.86±2.19)D]大于左眼组[(-2.67±2.29)D](P=0.000),男女生右眼组平均屈光度大于其相应左眼组(P男=0.045,P女=0.002),低度近视组右眼平均屈光度大于左眼(P=0.015),提示中学阶段右眼在近视化进展期早于左眼。结论:6个年级相比,中、高度近视组在初3年级明显升高,正视、远视组在6年间递减,提示近视眼的检出率在初三年级及其以后发生了明显增加。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屈光度在初中,尤其是初三年级有明显的近视化,高一、高二稳定,在高三年级有继续向近视发展的趋势。女生在近视进展期早于男生,右眼早于左眼。应针对中学各年级学生这一人群的近视化发展趋势,采取积极措施,对其近视化过程进行医学干预。  相似文献   

12.
角膜塑型术矫正近视6年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角膜塑型术(Orthokeratology,简称为Ortho-K镜),矫正近视的长期疗效及其控制近视发展的效果。方法配戴Ortho-K镜6年后的青少年近视患者,8例16眼,男3例,女5例。平均年龄18岁±3.14岁(17~22)岁,配戴前裸眼视力0.28±0.272(0.06~0.5),平均屈光度(-5.01±4.32)D,观察期(5~7)年,平均观察期(6.5±1.81)年。配戴前后进行视力、屈光度、眼轴、眼压等临床指标的系统检测。结果裸眼视力由配戴前的0.28±0.272上升到0.71±0.581,P〈0.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屈光度由配戴前的-5.01±4.32D降低到-2.13±3.62D,P〈0.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眼轴由配戴前的(25.83±2.81)mm到(26.28±1.65)mm,P〉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眼压由(15.74±4.92)mmHg降低到(10.45±3.10)mmHg,P〈0.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戴镜期间有7眼发生角膜浅层点状侵润,经治疗后痊愈。tBUT为9.44±13.24s,低于正常水平,但患者没有干眼症状。结论长期配戴Ortho-K镜具有一定的矫正近视及控制近视发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LASIK术后使用双氯芬酸钠与氟美瞳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 L ASIK术后使用双氯芬酸钠与氟美瞳对抑制屈光回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 0 0 2年 6月至 8月在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接受 L ASIK手术的 2 1例患者 (38只眼 )。将患者分为两组 ,一组为双氯芬酸钠组 ,共 8例 (16只眼 ) ,术前平均等值球镜度 (- 6 .39± 1.19) D;另一组为氟美瞳组 ,共 13例 (2 2只眼 ) ,术前平均等值球镜度 (- 6 .47± 1.15 ) D。两组间 ,术前的屈光度无统计学差异。患者随访半年 ,比较这两组患者在术后10天、1、3、6月屈光度。所获取的数据在统计学上采用 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双氯芬酸钠组与氟美瞳组在术后早期 ,屈光度均呈一个低度近视或正视状态。术后 10天 ,平均屈光度分别为 (- 0 .0 2± 0 .41) D、(- 0 .15± 0 .5 4) D。随着时间推移 ,逐步向近视方向发展 ,在术后 6月 ,两组平均屈光度分别为 (- 0 .6 5± 0 .5 6 ) D和 (- 0 .47± 0 .5 9) D。无论术后 10天、1、3和 6月 ,两组间的屈光度均没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但是 ,术后 ,双氯芬酸钠组总的屈光回退度要高于氟美瞳组。结论 屈光手术以后 ,对一些不适合使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的个体 ,我们可用双氯芬酸钠代替 ,以抑制屈光手术后的屈光回退。  相似文献   

14.
西安市城区重点中学初中学生眼屈光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对在校初中学生眼屈光情况进行调查,为青少年眼保健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对初中学生2326人4652眼进行动态眼屈光状态指标采集,输入编辑的专项应用程序,用SPSS11.0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初中学生(年龄13~15岁)近视眼的发病率为89.4%,其中57.6%为低度近视,26.9%为中度近视,4.9%为高度近视;正视眼仅占6.9%,尚有3.7%为远视眼。中高度近视在初三年级明显升高,正视、远视在3a间递减。平均屈光度(-2.39±2.10)D,其中低度近视平均(-1.62±0.75)D,中度近视平均(-4.32±0.83)D,高度近视平均(-7.45±1.41)D。初一年级平均屈光度为(-1.57±1.66)D,初二(-1.94±2.04)D,初三(-3.26±2.09)D,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女生平均屈光度(-2.54±2.12)D,大于男生(-2.24±2.06)D(P=0.000);低高近女生平均屈光度大于相应男生(P=0.010)。右眼平均屈光度(-2.47±2.05)D大于左眼(-2.31±2.14)D(P=0.009)。低近组右眼平均屈光度大于左眼(P=0.018)。结论:近视眼的构成比在初三年级发生了变化,近视眼的屈光度在初三年级有明显的增加,女生在近视进展期早于男生,女生右眼在近视进展期早于左眼。  相似文献   

15.
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屈光度将146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的双眼分为高度数组和低度数纽,然后进行双眼LASIK手术,术后随访0.5a,对双眼视力、屈光度的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屈光参差治愈率为86.3%.所有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visualacuity,UCVA)均有提高,术后6个月,患者的UCVA达0.5和1.0的百分率分别为高度数组87.0%、64.4%,低度数组95.2%、72.6%.高度数组和低度数组等值球镜度数分别由术前的-10.22D±0.30D、-8.21D±0.29D降至-0.63D±0.11D(P<0.01)、-0.24D±0.07D(P<0.001).而术后双眼间的屈光度差异也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结论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是安全而有效的.对手术技术和激光治疗程序的不断改进将有助于提高LASIK手术的安全性和增大治疗范围.  相似文献   

16.
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的再次手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估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近视术后再次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近视LASIK术后有残留近视的 5 6例 80眼 ,掀开原角膜瓣 ,再次对瓣下基质床进行准分子激光切削。术后随访 1~ 3 .5年 ,观察视力、屈光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再次术后 3、6、12、2 4月 ,平均裸眼视力从术前的 0 .43± 0 .2 1,分别提高为 0 .93± 0 .3 2、0 .94± 0 .3 1、0 .94± 0 .3 1及 0 .93± 0 .3 2。平均屈光度等值球镜从术前的 (-2 .84± 1.2 )D变为 (-0 .44± 1.3 4)D、(-0 .60± 1.3 7)D、(-0 82± 1.3 3 )D及 (-1.2 6± 2 .76)D。再次术后 2 4月最佳矫正视力与再次术前相比下降 2行以上的 3眼占 3 .8%。再次术后 12及2 4月 ,分别有 1眼和 2眼形成继发性圆锥角膜。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术后再次手术 ,对于消除残留近视有效 ,但术后角膜瓣下必须保留 2 5 0 μm以上的基质厚度 ,以尽量避免术后继发圆锥角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二次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残留近视及散光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自1996年3月至1 998年7月间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的二次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残留近视及散光病人29例41眼进行观察,依术前病人屈光度分为两组,第一组<-3.00D,17例25眼,第二组≥-3.00D,12例16眼.随访时间1年以上.结果术后1年第一组裸跟视力为0.90±0.1 6,第二组为0.87±0.12.第一组最佳矫正视力为1.02±0.1 6,第二组为0.96±0.17.第一组球镜屈光度下降2.29±0.451),第二组下降4.37±1.66D.病人散光度下降2.11±0.73D.结论准发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残留近视及散光的预测性好,疗效确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术后屈光状态的特点.方法对手术治疗成功的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36例60眼,及学龄儿童对照组60例60眼,行眼球生物值测量及屈光度检查.结果①年龄<6岁的患儿前房深度为(3.99±0.49)mm、眼轴长度为(24.49±1.87)mm,大于正常同年龄儿童.6~13岁患儿前房深度为(4.34±0.42)mm,眼轴长度为(26.06±2.49)mm,平均角膜曲率半径为(8.25±0.41)mm,均大于对照组.②年龄<6岁患儿屈光度范围为+1.25~-13D,平均-3.7D,近视占80%,散光眼占50%;6~13岁患儿屈光度范围为+3.75~-16D,平均-4.4D,近视占69.5%,散光眼占83.3%,角膜地形图显示2眼为不规则散光,13例存在屈光参差.结论①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屈光状态以近视为主,其与眼轴长度不完全符合,此与其角膜曲率半径增大、前房加深抵消部分屈光度有关.患者中以散光、屈光参差多见.②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及前房深度均大于正常儿童.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影响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屈光状态的原因。 方法:对30例38眼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3mo测量患者屈光状态,和预期屈光状态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患者38眼术前平均预期屈光度为-1.39±0.47D,术后实际屈光度平均值为-0.87±0.93D,两者屈光度平均差值为-0.67±0.74D,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3.375,P=0.002)。其中术后偏远视的有25眼,占66%。屈光度绝对差值与角膜曲率低度相关(r=0.443),与眼轴长高度正相关(r=0.909),随眼轴长增长,绝对差值加大。眼轴长为26~<29mm的术眼屈光度平均绝对差值为0.61±0.39D,眼轴长≥29mm的术眼屈光度平均绝对差值为1.37±0.84D,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2.8601,P=0.005)。在绝对差值分布上,眼轴长为26~<29mm的术眼中所有差值均<2.00D;眼轴长≥29mm的术眼中6眼差值≥2.00D,占32%。 结论:影响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术后屈光状态原因有多种,眼轴长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6例(36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状本植入术.平均年龄53.9岁,术前矫正视力0.2~1.0,平均近视度数(-13.1l±4.33)D,平均散光度数(0.72±0.91)D,平均眼轴长度(28.02±2.14)mm,平均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8.62±4.76)D.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裸眼视力提高;25只眼(69.4%)裸眼视力≥0.5;27只眼(75.0%)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35只眼(97.2%)矫正视力≥0.5.术后平均近视度数(-1.51±0.60)D,平均散光度数(0.64±0.80)D.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3.5个月.术后发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2只眼(5.6%),未见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囊样水肿.结论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矫治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术后视力好、并发症少、预测屈光状态准确性及稳定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