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马拉色菌属分类方法。方法以标准菌株为对照,用生理生化及形态学方法将76株来源于汗斑的马拉色菌进行分类描述,并分析马拉色菌菌种构成情况。结果分离出4个菌种:合轴马拉色47株,糠秕马拉色菌16株,球形马拉色菌8株,钝形马拉色菌5株。结论此分类系统为经济、简便及可应用的马拉色菌属分类鉴定系统;在南昌地区,汗斑中分离到的马拉色菌以合轴马拉色菌占明显优势(61.84%)。  相似文献   

2.
马拉色菌属鉴定中吐温试验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传统吐温试验中的一些不足,建立一种新型的吐温试验方法,以提高马拉色菌菌种鉴定的准确性。方法制作不同浓度梯度的吐温平板,将马拉色菌菌悬液滴加其上,37℃培养5天,对菌落孢子进行计数,通过方差分析,获得较适于马拉色菌生长的4种吐温(20、40、60和80)的浓度,利用7种马拉色菌标准株验证新型的吐温培养基。结果 4种吐温最适于马拉色菌生长的浓度为2%,新型吐温培养基在对7种标准株和86株临床株的鉴定中得到了良好的验证。结论新型吐温培养基显著提高了马拉色菌菌种鉴定的准确性,同时也提高了马拉色菌鉴定的效率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3.
马拉色菌菌丝相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马拉色菌菌丝相形成的条件。方法 :用由酵母浸膏、牛磺胆酸钠、角鲨烯、甘氨酸、吐温- 80等多种成份组成菌丝培养基 (pH 5 6 ) ,接种花斑癣患者鳞屑后置 30℃孵箱内培养。肉眼和镜下观察菌落和菌丝生长情况 ,并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学方法鉴定菌种。结果 30例患者中有 8例的标本 (2 6 7% )初代培养长出菌丝 ,其中 2株初代培养菌丝生成率为 10 %~ 2 0 % ,次代培养可提高到 2 5 % ,经菌种鉴定发现产生菌丝的均为糠秕马拉色菌 [占糠秕马拉色菌 6 6 6 % (8/ 12 ) ],而未产生菌丝的菌种包括全部合轴马拉色菌 (8/ 8)、球形马拉色菌 (4/ 4 )、限制性马拉色菌 (2 / 2 )、钝形马拉色菌 (2 / 2 )和部分糠秕马拉色菌 (4/ 12 )。结论 :使马拉色菌体外产生菌丝的条件除与培养基成分有关外 ,还与菌种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改良传统的Leeming&Notman培养基,提高马拉色菌的培养效率,并实际应用。方法设立含1%橄榄油、2%橄榄油和4%橄榄油的培养基组。在培养第3、5、7日测量菌落直径,提取基因组DNA并检测浓度,扩增ITS1-2区比较PCR产物质量。结果马拉色菌在含4%橄榄油的培养基上生长最为迅速,产出的基因组DNA量最大,扩增得到的ITS1-2区产物质量最佳。结论改良的含4%橄榄油的Leeming&Notman培养基有利于提高马拉色菌科研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马拉色菌局部感染豚鼠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锰  李小红  于建斌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7(6):601-603,606,F0002
目的研究马拉色菌局部感染豚鼠的致病情况。方法皮内注射马拉色菌菌悬液建立糠秕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斯洛菲马拉色菌局部感染的三组豚鼠动物模型,观察其局部反映、病理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豚鼠局部皮肤注射菌悬液后,出现红色炎性丘疹.每组左右侧炎性丘疹直径值在注射后1d及3d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11、2.60、2.31、2.62、2.51、3.15,P均〈0.05)。三组间左侧炎性丘疹直径值在注射后3d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2,P均〈0.05)。注射后2周三组内左右侧感染灶马拉色菌已清除病灶数的比值的比较运用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灶内可见炎细胞浸润及肉芽肿改变等病理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发现巨噬细胞内马拉色菌孢子细胞壁变形及穿孔,细胞内结构改变或消失.结论豚鼠局部皮肤感染马拉色菌的炎症反应程度与马拉色菌的数量相关.不同菌种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之间有差异。豚鼠局部皮肤感染灶内菌体可被噬菌细胞清除.清除实践与感染灶内菌体数量呈正相关。感染灶内可见肉芽肿改变。  相似文献   

6.
邵文荣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3):8203-8203
马拉色菌毛囊炎(旧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真菌病,是夏季皮肤科门诊常见病,由于寻常痤疮、毛囊炎与其在外观上很相似,故临床上常发生误诊。我们从2009-06~2010-06发现外院和本院门诊共误诊33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对马拉色菌毛囊炎误诊2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例1:男,23岁。于2007-05胸部出现一些米粒火红色丘疹,剧烈瘙痒。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痤疮,给了网环素口服.外用维A酸软膏。用药后症状未见好转,丘疹数量增多,病变范同扩大至双颌下、颈前、后背等处。查体见前胸、颈前、后背弥漫红色圆型丘疹.米粒至绿豆大小不等,基底红润,对称分布,不融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210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每日口服伊曲康唑200 mg,连服7 d或14 d.结果 治愈率93.3%,总有效率99.5%,真菌镜检阴转率99.5%,培养阴转率98.3%.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 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在无禁忌证情况下,尽量选用伊曲康唑胶囊内服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应用中药熏洗联合远红外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新乡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78例拉色菌毛囊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联用组(n=39,中药熏洗联合远红外线治疗)和常规组(n=39,远红外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37/39,94.87%)高于对照组(31/39,79.48%),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Ig G、Ig M及CRP水平(8.21±1.06)g/L、(2.86±0.37)g/L、(5.52±0.98)mg/mL均低于对照组(10.69±2.13)g/L、(3.15±0.62)g/L、(7.29±1.06) mg/mL(P <0.05);观察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3/39,7.69%)明显低于对照组(10/39,25.64%),P <0.05。结论中药熏洗联合远红外线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更佳,可改善机体免疫及炎症反应,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8):1423-1424
收集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共109例,根据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设计原则分为53例对照组和56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西药内服加外擦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外洗的治疗方式,将两组患者治疗半个月和一个月后的治愈率、治疗有效率以及复发率进行观察和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半个月后的治愈率、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一个月后的治愈率和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复发率为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3%,P均0.05。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中药外洗联合西药内服加外擦的治疗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有效率,而且患者的复发率低,远期治疗效果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对难辨认性马拉色菌毛囊炎误诊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65岁。面颊部、躯干部红色丘疹、结节6个月。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面颊部、前胸、后背出现簇集状红色丘疹、结节,粟粒至绿豆大小不等,基底红润,部分中心可见黄色脓点,无互相融合。无痛痒。2007-09曾以假性淋巴瘤住入广州某三甲医院皮肤科,前后2次行背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2007-09-03病理结果示:皮肤真皮组织内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联合火针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58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小剂量伊曲康唑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火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复发情况及治疗前后血清相关抗体含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gM、IgA较治疗前升高,IgG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IgM、IgA升高幅度和IgG降低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伊曲康唑联合火针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确切,可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且安全可靠,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3.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集的100例患马拉色菌毛囊炎者进行对比研究,A组50例用伊曲康唑治疗,B组50例用氟康唑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效果情况。A、B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总体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症状皆不显著(P0.05)。对于马拉色菌毛囊炎者采用伊曲康唑或者氟康唑治疗皆具有较好的效果,不良反应症状轻微,可根据病患自身情况合理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4.
熊琳  代亚玲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1):2080-2081
目的:探讨头皮健康状况与头皮屑严重程度及头皮马拉色菌密度的关系。方法:选择120例有头皮屑者和60例无头皮屑者,用胶带法在头皮取材,做镜检和培养,比较无头皮屑者及有不同程度头皮屑者头皮马拉色菌的密度及培养阳性率。结果:无头皮屑者头皮马拉色菌密度和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有头皮屑者,有不同程度头皮屑者头皮马拉色菌分布密度和培养阳性率随头皮屑严重程度加重而增加。结论:头皮屑严重程度与头皮马拉色菌密度及培养阳性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李娟莉 《临床医学》2013,(11):110-111
目的 对比分析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探索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有效药物.方法 将2009年3月至2012年7月期间兰考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2例,研究组患者给予伊曲康唑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氟康唑治疗,在治疗第1、3、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上述时间点的疗效.结果①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第1、3个月时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研究组在治疗第6个月时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前期疗效相近,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伊曲康唑可以表现出更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痰涂片镜检可疑为马拉色菌的标本进行马拉色菌的分离培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系统鉴定.方法 收集2010年3月至201 1年9月卫生部北京医院经派克墨水染色镜检可疑为马拉色菌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133份,接种于含1%吐温60的科玛嘉琼脂培养基(即改良念珠菌显色培养基),于35℃大气环境中培养.挑取疑似菌落在含0.5%吐温40和0.5%吐温60的沙保弱平板上进行纯培养.采用传统的表型鉴定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包括染色镜检观察菌体形态及染色性、沙保弱培养基生长试验、吐温试验、七叶苷分解试验、过氧化氢试验、吐温沉淀试验和蓖麻油试验,可疑菌株采用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菌种鉴定.结果 镜检可疑的下呼吸道分泌物中马拉色菌分离率为47.4% (63/133),63株分离菌经传统的表型鉴定方法结合l8s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均鉴定为糠秕马拉色菌.标本直接涂片,用派克墨水染色镜下可明显区分马拉色菌和念珠菌.结论 糠秕马拉色菌在改良念珠菌显色培养基上的菌落呈粉红色,可明显区别于其他念珠菌菌落,用改良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可提高下呼吸道分泌物中糠秕马拉色菌的分离率.传统的表型鉴定结合基因序列分析可提高马拉色菌鉴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分子水杨酸辅助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笔者医院2020年5月-2021年8月就诊的23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火针辅助常规治疗,观察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4次后,总有效率为100%,不良反应轻微,随访12周,复发率为13.04%。结论 超分子水杨酸辅助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能够快速提高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轻微,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9.
1病历摘要 男,15岁。因头面部起浅褐色痂伴轻度瘙痒0.5a余。患者0.5a前无明显诱因于头顶部出现浅褐色痂,范围逐渐扩大至双侧面颊,用力清洗不易去除,表面粗糙,不痛微痒。曾擦过药膏(药名不详)无效。既往体健,无外伤史,于20061004来我院就诊。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头皮健康状况与头皮屑严重程度及头皮马拉色菌密度的关系。方法:选择120例有头皮屑者和60例无头皮屑者,用胶带法在头皮取材,做镜检和培养,比较无头皮屑者及有不同程度头皮屑者头皮马拉色菌的密度及培养阳性率。结果:无头皮屑者头皮马拉色菌密度和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有头皮屑者,有不同程度头皮屑者头皮马拉色菌分布密度和培养阳性率随头皮屑严重程度加重而增加。结论:头皮屑严重程度与头皮马拉色菌密度及培养阳性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