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 人口老龄化加剧,中老年人群中慢性病罹患率持续增加,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且目前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症状管理较差、依从性一般,部分中老年人群中出现有卫生服务“需要”却“未利用”的现象。目的 了解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卫生服务未利用状况,并分析其卫生服务未利用的公平性。方法 于2018年2月,在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中,选取中老年人(≥45岁)的人口经济学特征、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健康状况和功能等指标。以卫生服务未利用(包括门诊服务未利用、住院服务未利用、体检服务未利用)为因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老年人群卫生服务未利用的影响因素,计算集中指数(CI)分析中老年慢性病人群不同经济水平的卫生服务未利用公平性。结果 共纳入符合要求的中老年人4 509例,其中3 274例(72.61%)患慢性病。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门诊服务未利用、住院服务未利用发生率分别为20.62%(675/3 274)、5.47%(179/3 274),高于无慢性病者(P<0.05);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体检服务未利用发生率为60.11%(1 968/3 274),低于无慢性病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就业/退休状态、收入水平、居住地区、自报健康状况、患慢性病情况、抑郁状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是中老年人门诊服务未利用的影响因素(P<0.05);就业/退休状态、自报健康状况、BMI是中老年人住院服务未利用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社会医疗保险、收入水平、居住地区、患慢性病情况、吸烟情况是中老年人体检服务未利用的影响因素(P<0.05)。中老年慢性病人群的门诊服务未利用集中在高收入人群(CI=0.022),住院服务和体检服务未利用集中在低收入人群(CI分别为-0.060、-0.048)。结论 中老年人群的体检服务未利用受多种因素影响,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卫生服务未利用的重要因素。中老年人群应提高慢性病防治意识;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分级诊疗模式、鼓励基层就诊,培养全科医生,并针对中老年慢性病人群进行差异化补偿,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公平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减少卫生服务未利用现象,实现健康公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山西省阳城县1345户家庭4720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进行了分析。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结论是:慢性病患病率16.99%,影响居民健康的前4位慢性病是关节炎,高血压,慢支和消化道溃疡。4周患病率为25.47%,门诊就诊率17.20%,患者就诊率62.41%,未就诊率37.59%。未就诊的主要原因是自我医疗,病轻和慢性病。回顾期住院率5.04%,婴幼儿住院70%%因患小儿肺炎和高热,青少年住院40%因外伤,41岁~55岁男性因胃癌和食管癌住院占该年龄组住院的40%。未住院率24.40%,其中因经济困难未住院占68.42%。  相似文献   

3.
范潇茹  陈莎  施予宁  郝春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9):2371-2378
背景 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情况严重,已成为我国卫生体系面临的重要问题。慢性病患病数量与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相关,但目前我国尚缺乏该方向研究的全国性调查。 目的 了解我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的患病情况和特征,分析患慢性病数量对中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 方法 于2021年4—10月,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库中获取16 674例≥45岁受访者的问卷资料。问卷中设置了14种慢性病,以受访者自我报告患≥2种慢性病为存在慢性病共病。选取的卫生服务利用指标为受访者过去1年是否利用过住院服务、过去1个月是否利用过门诊服务,选取的医疗费用指标为过去1年的住院总费用和住院自付费用、过去1个月的门诊总费用和门诊自付费用。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病患病数量对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采用分位数回归分析慢性病患病数量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结果 在16 674例中老年人中,9 561例(57.34%)患≥2种慢性病(慢性病共病),2 624例(15.74%)在过去1年利用过住院服务,2 588例(15.52%)在过去1个月利用过门诊服务。不同慢性病患病种数患者的住院服务利用率、门诊服务利用率,以及住院总费用、住院自付费用、门诊总费用、门诊自付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病患病种数是中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患1、2、3、4、≥5种慢性病患者的住院服务利用率分别是未患慢性病者的1.882倍〔95%CI(1.547,2.290)〕、2.939倍〔95%CI(2.429,3.555)〕、4.231倍〔95%CI(3.490,5.130)〕、5.723倍〔95%CI(4.680,7.000)〕、8.671倍〔95%CI(7.173,10.482)〕,门诊服务利用率分别是未患慢性病者的1.684倍〔95%CI(1.421,1.995)〕、2.481倍〔95%CI(2.101,2.931)〕、3.691倍〔95%CI(3.115,4.374)〕、3.774倍〔95%CI(3.134,4.544)〕、5.577倍〔95%CI(4.698,6.620)〕。分位数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增加1种慢性病,第50、75、90百分位数下的住院总费用和住院自付费用增加,且对上百分位数费用水平的影响更大〔住院总费用第90百分位Coeff(95%CI)=1 248.43(219.20,2 277.66),住院自付费用第90百分位Coeff(95%CI)=706.36(266.87,1 145.86)〕;每增加1种慢性病,各百分位数下的门诊总费用和门诊自付费用均增加,且对上百分位数的影响更大〔门诊总费用第90百分位Coeff(95%CI)=196.33(31.06,361.61),门诊自付费用第90百分位Coeff(95%CI)=128.56(26.83,230.28)〕。 结论 我国中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情况严重,慢性病患病种数增加与更高的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相关。政府应重视初级保健,以管理与慢性病共病有关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深圳市新安街道劳务工社区医疗服务的费用,探讨其收支不平衡的原因,为完善劳务工社区医疗服务购买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样抽取深圳市新安街道的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深圳市网上医保标准化信息系统对其最近1年和最近1个月的劳务工医疗门诊费用进行调查.结果 (1)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近1年劳务工的就诊率为20.67%,亏损率为16.79%,次均费用为43.56元.(2)最近1个月劳务工的就诊率为24.10%,亏损率为43.73%,次均费用为45.78元.(3)为达收支平衡,以最近1年劳务工的就诊情况估算每人每月社区门诊的支付水平应为7.01元,以最近1个月劳务工的就诊情况估算每人每月支付水平应为8.62元,都远高于目前每人每月6.00元的支付标准.结论 劳务工就诊率增高、筹资和支付水平太低是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亏损的主要原因;深圳市劳务工社区医疗服务购买可从提高筹资和支付水平、降低单次费用以及加强监管等方面着手以达致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不同医疗保险类型中老年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情况。方法 于2014年1-11月,采用分层抽样法,将北京市分为城区、城乡结合区及农村地区;在每个区抽取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好的2个社区,共抽取6个社区;在该6个社区中抽取中老年居民2632名。由6个社区的社区医生对纳入的2632名中老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并分析不同医疗保险类型中老年居民的2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首诊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选择率及年均门诊医疗费用中花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比例。结果 (1)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老年居民的2周患病率分别为46.7%、45.7%、39.4%及18.8%。不同医疗保险类型中老年居民的2周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老年居民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老年居民的2周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2)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老年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分别为89.2%、86.7%、88.0%及77.0%。不同医疗保险类型中老年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老年居民首诊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选择率分别为52.3%(111/212)、64.2%(305/475)、65.8%(811/1232)及77.1%(489/634)。不同医疗保险类型中老年居民首诊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选择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00,P<0.05)。(4)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老年居民的年均门诊费用分别为9553.7、8660.7、8846.7、4246.0元。其中,有50%以上花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比例分别为32.1%(68/212)、33.5%(159/475)、30.9%(381/1232)及44.5%(282/634)。结论 北京市中老年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较高;社区卫生服务对中老年居民就医流向的引导作用较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年均门诊费用。应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统筹不同类型医疗保险的筹资标准和补偿水平,使居民享受到公平、平等的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和两周就诊率情况,分析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结果和结论:1334人(13.7%)最近两周内身体不适,2208人(22.7%)自评健康状况好;影响两周患病率的主要因素是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年收入、健康状况及最近1年医药花费。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及最近一年医药费用是保护因素。两周内患病1334人中只有559人(41.68%)就诊,未就诊主要原因是没钱、服务质量差、自我医疗。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年收入、健康状况及最近1年医药花费不同,两周就诊率不同;影响两周就诊率的因素是对新农合规定的医疗机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背景 高血压等慢性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了解高血压患者的就诊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改善生命健康质量。目的 利用安德森模型,探讨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促进高血压患者积极有效地利用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8-10月,利用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中江苏地区高血压患者的调查数据,将调查对象中年龄≥15周岁、已确诊患有高血压的1 9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修正后的安德森模型为理论框架,探究情景特征、人群特征和健康行为对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结果 高血压患者两周就诊率为18.69%(365/1 9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到达最近医疗机构花费时间〔6~10 min:OR=1.448,95%CI(1.045,2.005);≥11 min:OR=1.143,95%CI(0.814,1.606)〕、城乡分布〔OR=0.604,95%CI(0.449,0.813)〕、家庭人均年收入〔中等收入:OR=0.979,95%CI(0.674,1.421);高收入:OR=1.387,95%CI(1.049,1.832)〕、参保情况〔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OR=0.502,95%CI(0.200,1.26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OR=0.705,95%CI(0.529,0.938)〕、自感疾病严重程度〔一般:OR=0.469,95%CI(0.317,0.694);不严重:OR=0.519,95%CI(0.394,0.683)〕是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情景特征(医疗机构花费时间)和人群特征(城乡分布、家庭人均年收入、参保情况、自感疾病严重程度)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建议相关部门继续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着重关注老年和低收入高血压患者医疗服务需求,加强高血压健康教育工作,增强高血压患者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8.
背景 相比较中高收入人群而言,低收入群处于经济与社会资源获取的劣势地位。《2013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低收入人群的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健康问题成为困扰低收入人群的重要问题。目的 了解低收入人群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为有效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提出建议。方法 2018年9—10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徐州市邳州区、常州市武进区、苏州市姑苏区、淮安市金湖县、镇江市扬中市的常住人口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惯用的收入五分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将总人数平均分成五组,分别为最低收入组、中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高收入组和最高收入组,本次研究将最低收入组纳入低收入组,最高收入组纳入高收入组,其余纳入中等收入组。使用欧洲五维度健康量表(EQ-5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来 测量低收入人群的健康状况,使用患病率、就诊及住院情况来反映其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结果 低收入组EQ-5D各维度自评有健康问题的比例均高于中等收入组及高收入组,VAS自评得分均低于中等收入 组及高收入组(P<0.05)。中等收入组自我照顾、疼痛/不适维度中自评有健康问题的比例高于高收入组,VAS自评得分低于高收入组(P<0.05)。低收入组两周患病卧床率均高于中等收入组及高收入组(P<0.05),中等收入组两周患病休工/休学率高于高收入组(P<0.05)。低收入组中患者自感疾病严重比例均高于中等收入组及高收入组(P<0.05)。低收入组两周就诊率高于中等收入组(P<0.05)。低收入组患者到医疗机构就诊比例高于中等收入组,遵医嘱治疗比例均低于中等收入组及高收入组,未治疗比例低于高收入组(P<0.05);中等收入组患者到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治疗比例高于中等收入组(P<0.05)。低收入组就诊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比例均高于中等收入组及高收入组,到县、区属医院就诊比例低于中等收入组,到市级、省属医院就诊比例低于高收入组(P<0.05);中等收入组就诊 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比例高于高收入人群,到市级、省属医院就诊比例低于高收入人群(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及是否患慢性病是影响其是否就诊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及城乡是影响其是否到基层卫生机构就诊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低收入人群健康状况总体较差,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差距明显。年龄在45~64岁之间、患有慢性病的低收入人群更有可能在罹患疾病时利用医疗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9.
背景 门诊服务是老年人可利用的重要医疗卫生资源,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群体的门诊服务需求将会更加突出,合理配置门诊服务资源,满足老年群体需求成为提升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关键。 目的 探析影响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的因素,为提升老年群体健康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供可行的建议。 方法 2021年,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中选取≥60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基于安德森行为模型构建门诊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体系,研究老年人过去1个月内的门诊服务利用次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其中倾向性特征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户口类型、受教育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能力资源因素包括医保参与、家庭人均收入、医疗机构平均距离,需要因素包括罹患慢性病、健康状况自评,通过零膨胀负二项(ZINB)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次数的因素。 结果 9 551例老年人中,8 038例(84.16%)过去1个月没有利用过门诊服务,749例(7.84%)曾利用1次门诊服务,367例(3.84%)曾利用2次门诊服务,397例(4.16%)曾利用≥3次门诊服务。不同户口类型、受教育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医保参与情况、家庭人均收入、罹患慢性病、健康状况自评的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INB模型拟合结果的Logit回归部分结果表明,年龄大、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参与医保、罹患慢性病、健康状况自评差是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概率的促进因素(P<0.05);ZINB模型拟合结果的负二项回归部分表明,70~74岁高龄会减少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次数,而医疗机构平均距离为>1~10 km,健康状况自评为好、不好、很不好是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次数的促进因素(P<0.05)。 结论 老年人未能充分利用门诊服务,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会受到倾向性特征、能力资源、需要因素的共同影响。建议对于门诊服务利用不充分的弱势群体、服务需求水平高的高需群体进行合理的门诊服务资源倾斜,以满足其门诊服务需求。同时着重关注老年人的慢性病管理和自我感知健康状况,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意识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基本药物制度背景下山东省农村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处方费用。方法 于2012年8月-2013年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山东省抽取乡镇卫生院37家、村卫生室81家。以纳入机构的2009年(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门诊处方和2012年(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门诊处方为一般资料,分析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门诊处方费用变化情况,以及不同情况患者的处方费用变化情况。结果 共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乡镇卫生院门诊处方1 293张,村卫生室门诊处方1 230张;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乡镇卫生院门诊处方1 569张,村卫生室门诊处方1 861张。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乡镇卫生院的中位门诊处方费用﹑"大处方"(药品种数>5种)费用﹑抗生素处方费用﹑激素类处方费用、非激素类处方费用、注射剂处方费用﹑非中成药处方费用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贵处方"(费用>100.0元)比例、非"大处方"费用、非抗生素处方费用、非注射剂处方费用﹑中成药处方费用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村卫生室的"贵处方"比例、中位门诊处方费用﹑"大处方"费用﹑非"大处方"费用、抗生素处方费用、非抗生素处方费用﹑激素类处方费用、非激素类处方费用、注射剂处方费用﹑非注射剂处方费用﹑中成药处方费用、非中成药处方费用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男性、女性、≤17岁、18~59岁、非慢性病乡镇卫生院患者的门诊处方费用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60岁、患慢性病乡镇卫生院患者的门诊处方费用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17岁、18~59岁、≥60岁、患慢性病、非慢性病村卫生室患者的门诊处方费用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结论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山东省农村医疗机构的门诊处方费用有所降低,村卫生室优于乡镇卫生院。应继续贯彻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同时加强对老年和慢性病患者处方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朝阳区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北京市朝阳区2101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门诊服务利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为制订社区老年保健服务计划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入户调查资料,用描述性方法和二项式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市朝阳区老年人两周就诊率493 6‰,两周就诊疾病主要是慢性病(83.8%),前三位两周就诊疾病分别为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和糖尿病.二项式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老年人两周就诊率的影响因素是两周患病情况、以往工作类型、健康自我评价、医疗保障形式和年龄;两周患者未就诊率53.79%.因此,门诊机构要针对老年人就诊疾病的特点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12.
背景 服药依从性是决定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是否有效的关键环节。了解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提高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探讨各因素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路径,以期为医疗卫生人员制定改善服药依从性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7年7-8月,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选择某市城市3个社区和2个团场社区(农村)1 15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及服药依从性情况。基于安德森模型采用路径分析方法分析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共收集调查问卷1 157份,有效问卷1 090份,问卷有效率为94.20%。结果 1 090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男396例(36.33%),女694例(63.67%);平均年龄为(73.5±7.3)岁;服药依从率为63.21%(689/1 090)。不同倾向特征(居住地)、使能资源(门诊特殊慢性病政策、生活压力、每月降压药费用)、需求因素(自评健康、睡眠障碍)、健康行为(饮酒)的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服药依从性好和依从性差的患者平均共患慢性病数量、平均高血压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住地(效应值=-0.113)、睡眠障碍(效应值=-0.114)、自评健康(效应值=-0.076)、饮酒(效应值=-0.150)、门诊特殊慢性病政策(效应值=0.126)对服药依从性产生直接效应(P<0.05)。高血压病程(效应值=0.020)和每月降压药费用(效应值=0.044)通过门诊特殊慢性病政策产生间接作用;生活压力(效应值=-0.023)通过需求因素(睡眠障碍)产生间接作用(P<0.05)。结论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待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人员应注意对患者科学宣教,缓解其生活压力,减少因睡眠障碍而带来的服药不依从现象。决策者在制定门诊特殊慢性病政策时应适当调整政策的申请标准及提高对患者的补偿力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医学生卫生服务需求和医疗保障的现状。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5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两周患病率为21.2%,两周就诊率为7.2%,两周未就诊率为14.0%,年住院率为2.2%,次均就诊费用为98.66元,次均住院费用为7636.36元。66.2%的医学生可以承受目前的医疗费用。结论:参加医疗保险是有效降低大学生医疗费用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克罗恩病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及其相关因素,为降低个人负担、完善医保报销政策提供意见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根据卫生服务研究基本原理和原则自行制作问卷,对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金会平台所服务的克罗恩病患者进行调查。搜集患者基本特征、接受治疗的方案、过去一年发生的治疗费用等信息,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克罗恩病患者过去一年治疗疾病的住院、门诊费用构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对数-线性模型,分析克罗恩病患者经济负担的相关因素。结果: 研究发放820份问卷,回收799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797份。男性528例(66.25%),女性269例(33.75%),患者平均年龄(34.02±11.49)岁,年龄集中在18~39岁(510例,63.99%),平均患病年限(5.58±5.13)年。有10.7%的患者并未接受持续治疗,持续治疗的患者平均每年治疗费用54 246元,其中个人支付30 279元(55.8%),统筹支付23 966元(44.2%),个人经济负担接近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 189元(94.1%),超过2016年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治疗费用8 245元。门诊与住院分布上,住院每年平均费用31 092元,其中个人自付费用14 673元(48.5%),统筹支付费用16 418元(51.5%);门诊每年平均费用23 154元,个人自付15 606元(65.1%),统筹支付费用7 548元(34.9%),门诊自付费用高于住院自付费用。对数-线性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每年治疗总费用与患病年限(β=0.03,P<0.01)、患并发症(β=-0.68,P<0.01)、接受手术治疗(β=0.52,P<0.01)、使用免疫抑制剂(β=0.51,P<0.01)、年门诊就诊次数(β=0.02,P<0.05)、年住院次数(β=0.08,P<0.01)有关。结论: 克罗恩病患者每年疾病经济负担较重,且随着患病年限的增长而明显升高,超过了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个人经济负担接近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医疗保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降低患者经济负担,针对患者门诊个人经济负担超过住院个人经济负担的特点,将克罗恩病纳入门诊特殊病种是未来可以考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单纯性高血压的直接医疗费用和门诊费用对住院费用的替代影响,并据此对卫生政策制定者和高血压患者提出关于管理高血压的建议。方法: 使用中国北方某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的高血压患者2008年至2013年的报销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高血压患者的门诊费用以及根据就诊情况分成3组(单纯性高血压、高血压并发症、其他疾病)后单纯性高血压的直接医疗费用,进一步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运用固定效应两部模型分析门诊费用对住院费用的替代效应,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估算门诊次数和门诊报销费用对住院费用的具体替代影响。结果: 高血压患者2008年门诊次均费用为283.49元,2013年上升至370.93元;分成3组后,单纯性高血压患者2008年门诊次均费用为449.79元,2013年上升至582.53元;门诊总费用中,单纯性高血压的比例占45.73%;住院总费用中,单纯性高血压的比例占9.29%。通过固定效应两部模型计算边际效应,门诊次数的增加或者门诊报销费用的增加都能显著引起住院费用的减少,如2013年门诊次数增加1%,则门诊总费用增加647.89万元,住院费用减少3 986.51万元。门诊-住院费用替代比在2010年及以后稳定在5左右。结论: 卫生决策者和高血压患者应该重视门诊服务对住院服务的替代作用,尤其是针对单纯性高血压的患者,其主要直接医疗费用在门诊而不是住院。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存在着未被满足的需求和过剩的供给能力,本世纪初以来,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政府大力推行的医疗保险,城市居民对医疗服务产生更大的需求。本文利用沈阳等五个城市入户调查的数据,采用多元logit模型考察了城市居民就医选择以及影响这一行为的重要因素。从计量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显著影响居民就医选择的因素有医疗保险状况、收入状况、健康状况、社会人口学因素等。在总结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议: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础医疗机构发展,合理引导就医选择流向;注重基础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县级医院可尝试转型,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慢性病患者门诊就诊医疗费用补助方法的革新,探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方法对慢性病患者门诊就诊医疗费用补助办法改革前后的利与弊进行对比。结果新的补助方法更适应当前我国城镇医保改革的需求,赢得了众多慢性病患者的好评。结论只有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才能适应新的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医疗保险管理各方面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肾病患者医疗费用变化趋势及原因,为医疗改革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使用北京市某三甲医院成年肾病患者2012—2017年门诊及住院数据,利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分析患者次均花费和人均花费的时间趋势,并探究医疗花费变化的原因。结果: 肾病患者年均花费在2012—2017年间出现较快上涨。门诊和住院的花费上涨由不同原因导致,其中门诊年均花费的上升来源于患者年均就诊次数的增加,而住院年均花费的上升来源于患者次均花费的增加。住院花费上涨贡献最大的类别为药品和耗材,其中药品类费用上涨贡献最大,2017年次均12 524元,占当年平均次均总花费的32.4%;耗材类次均9 215元,占比23.9%。结论: 门诊年均花费的上升主要来源于肾病患者年均就诊次数的增加,药物类和耗材类费用的增长是导致住院医疗总费用上升的主要因素。治疗类费用以及医疗服务费在总花费中所占比例仍然较低,可能需要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我国东、中、西部三省农村居民就医时是否选择基层首诊的意愿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推进基层首诊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多阶抽样方法,选取2016年7—9月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3省6 500例农村居民作为调查样本,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实地调查,主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97.05%农村居民患小病时选择基层医疗机构首诊,41.96%农村居民患慢性病时选择基层医疗机构首诊,4.73%农村居民患大病时选择基层医疗机构首诊;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社会保险类型、家庭经济状况、患病未就医经历及自行购药经历(均P<0.05)均能够对居民患小病时选择基层首诊产生影响;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社会保险类型、看病报销比例影响、过去1年的费用低于500元及患者的健康状况(均P<0.05)等因素影响居民患常见病时基层首诊意愿;社会保险类型、一年能承受的看病费用、患者的健康状况及看病报销比例(均P<0.05)这四个因素影响居民患大病时的基层首诊意愿。 结论 社会保险类型与疾病费用负担是影响居民自愿基层首诊的重要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对居民自愿选择基层首诊的影响作用有限,看病报销比例是患常见病、大病居民自愿基层首诊行为的首要影响因素,居民自身因素及经历是影响居民自愿首诊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背景 在我国,慢性呼吸道疾病(CRD)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主要慢性病之一,长期的医疗费用支出给其及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使其陷入贫困的风险增大。在医保制度实现人口宽度全民覆盖的背景下,是否有效缓解了中老年CRD患者的疾病负担,减轻了因病致贫风险(IME)等问题已然成为掣肘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目的 通过多维度分析,系统把脉和精准锁定我国中老年CRD患者这一健康贫困高危群体发生致贫的脆弱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于2019年7月利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微观数据,以920户(2 106例)中老年CRD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WHO推荐的灾难性卫生支出(CHE)、IME方法测算其疾病经济负担,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老年CRD患者发生CHE的影响因素。结果 920户家庭总体CHE发生率为20.65%(190/920),IME发生率为7.83%(72/920),其中合并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家庭CHE发生率最高,为44.00%(11/25)。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自评健康状况户主,家庭是否有住院患者、合并其他慢性病种类,户主参加保险类型CH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户主为女性、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家庭有住院患者、合并3种及以上慢性病、其他和未参保户主是灾难性卫生支出高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CRD患者自身健康能力的缺失,叠加住院、合并其他类慢性病等多种健康脆弱性,加剧CHE发生风险。现有医保制度,仅保障了老年CRD患者进入卫生领域的权利,缺乏对CRD患者中,其他和未参保家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家庭的制度倾斜和贫困人口的精准锁定,需进一步加强对高卫生服务利用群体的医保覆盖深度与高度,加强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医疗救助与疾病应急救助等多路径健康保障体系的协调与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