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人群先天性心脏病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检索PubMed、MEDLINE、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2000-2010年中国人发表的关于先天性心脏病发病危险因素相关文献,运用Stata 11.0中meta-analysis模板对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病例组3 076人,对照组60 617人)。除被动吸烟外(合并OR值为0.93,95%CI为0.56~1.54),各危险因素OR值均>1(各研究因素合并OR分别为精神刺激:3.10;孕早期感冒:2.92;不良生育史:1.59;化学物质接触:2.76;妊娠合并症:1.93;父亲嗜酒:2.33;噪音污染:1.46),且95%CI均不包括1。结论精神刺激、孕早期感冒、化学物质接触、妊娠合并症、父亲嗜酒、不良生育史、噪音污染均可视为中国人群先天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被动吸烟在本研究中尚不能视为先天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心脏病危险因素的1:2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索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及其交互作用,评估各危险因素在先天性心脏病发生中的相对重要性,为先天性心脏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病例和对照的亲生父亲和(或)母亲,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现场询问。对所有研究因素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筛选,引入交互作用项,建立并评价最优回归模型。结果 研究共调查了72名病例和144名对照,进入分析的资料共66组。按a=0.10水准,用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51个研究因素进行初筛后确定16个可疑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本次研究与先天性心脏病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7个,各变量间不存在交互作用。这些因素按对先天性心脏病发生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孕生活事件精神刺激(z=3.20,P=0.0014)、本胎孕前妊娠次数(Z=2.62,P=0.0087)、孕早期感染史(Z=2.60,P=0.0094)、母亲最高学历(Z=-2.53,P=0.0114)、孕12周内感冒(Z=2.40,P=0.0163)、孕3个月内B超检查(Z=2.29,P=0.0223)和出生时是否缺氧或窒息(Z=1.98,P=0.0477)。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按对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作用强弱依次为孕生活事件精神刺激、母亲本胎孕前妊娠次数、母亲孕早期感染史、母亲最高学历、孕12周内母亲感冒、母亲孕3个月内B超检查和出生时是否缺氧或窒息,未发现这些因素间存在对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于文兰  郑兴惠 《重庆医学》2021,50(6):937-940
目的 调查遵义市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发生率,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再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20个变量进行分析,筛选出与CHD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从2484名新生儿中筛查出33例CHD患儿,其发生率为1.32%(33/2484),其中男13例,发生率为0.8...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措施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112例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病例,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外科治疗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死亡14例,死亡率为12.50%;98例存活者随访3~36月,无远期死亡及并发症,生长发育良好;年龄、体重、体表面积,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酸血症、使用临时起搏器及Aristotle评分等多项围手术期指标与预后相关。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危险因素与患儿自身情况及手术中多个环节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病例-对照调查、单因素分析和双重筛选逐步回归法进行资料处理,探讨了先心病致病危险因素。结果表明,先心病致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先心病家族史(相对危险度为11.0),孕期毒物接触(3.63)、孕期精神刺激(5.09)、孕早期感冒(4.13)。其中,室间隔缺损和房间隔缺损主要与前3者有关,法洛四联症主要与孕早期感冒有关。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4):108-114
目的探讨德阳市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类型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本市2014年1月~2016年12月出生的250例先心病患儿为病例组,250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并对所有研究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先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本市新生儿先心病发病率以室间隔缺损(31.2%)为主,其次为房间隔缺损(25.2%)、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19.2%)、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7.2%)、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5.6%)。先心病家族史、母亲吸烟、孕前及孕早期糖尿病、孕早期呼吸道感染和孕早期服用抗生素均是先心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应加强孕期健康教育及产前筛查,提高产后诊治水平,降低先心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心脏病环境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目前与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相关的环境危险因素,为制定科学的预防措施及其病因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对先心病组和对照组儿童的亲生父母亲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对所有研究因素经单因素分析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先心病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分析了207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和414名对照的资料,按α=0.05水准,用X^2检验对42个研究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出14个可疑危险因素,再经二项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最终筛选出与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相关的7个危险因素,分别是母亲孕早期有不良精神因素(OR=5.767)、胎儿心律失常(OR=5.047)、孕早期饮酒(OR=4.869)、孕早期患呼吸道感染(OR:4.666)、孕早期接触有害物质(OR=3.731)、孕早期有噪音环境(OR:2.960)、母亲有不良生育史(OR=2.231)。结论怀孕早期是胎儿心脏发育的关键时期,母亲在孕早期有不良精神因素、饮酒、患呼吸道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生活在噪音环境会增加胎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母亲既往有不良生育史及胎儿期发生心律失常,亦为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认识这些危险因素,加强孕早期保健防护、重视孕期产前检查对预防先天性心脏病发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及其交互作用 ,评估各危险因素在先天性心脏病发生中的相对重要性 ,为先天性心脏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 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 ,对病例和对照的亲生父亲和 (或 )母亲 ,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现场询问。对所有研究因素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筛选 ,引入交互作用项 ,建立并评价最优回归模型。结果 研究共调查了 72名病例和 14 4名对照 ,进入分析的资料共 66组。按α =0 10水准 ,用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 5 1个研究因素进行初筛后确定 16个可疑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最终筛选出本次研究与先天性心脏病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 7个 ,各变量间不存在交互作用。这些因素按对先天性心脏病发生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 :孕生活事件精神刺激 (Z =3 2 0 ,P =0 0 0 14 )、本胎孕前妊娠次数 (Z =2 62 ,P =0 0 0 87)、孕早期感染史 (Z =2 60 ,P =0 0 0 94)、母亲最高学历 (Z =-2 5 3 ,P=0 0 114 )、孕 12周内感冒 (Z =2 40 ,P =0 0 163 )、孕 3个月内B超检查 (Z =2 2 9,P =0 0 2 2 3 )和出生时是否缺氧或窒息 (Z =1 98,P =0 0 477)。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按对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下文简称先心病)患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398例患儿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39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术后发生医院感染36例次,医院感染例次率9.04%,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72.2%;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感染患儿平均年龄(3.0±0.5)岁,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先天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中国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研究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知网、维普、万方等中文文献数据库检索2005~2015年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筛选、信息提取、质量评价,应用Stata12.0软件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共纳入37篇文献;包括全国20省(市、区)、病例组8588例、对照组12479例;纳入21个危险因素(5个孕前因素、16个孕期因素)。结论21个危险因素包括4个孕前因素,15个孕期因素,尚不能确认危险因素2个。前3位的危险因素及其 OR值和95% C I为:孕期糖尿病5.80(2.72~12.37)、孕期接触职业危险因素5.14(3.30~8.00)、孕前孕妇高龄4.96(1.45~16.97),尚且不能认为是危险因素及其 OR值和95% CI为:孕前体质指数高1.32(0.99~1.75),孕期住所离马路近1.36(0.50~3.71)。  相似文献   

11.
对2012年5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出生的11 178名新生儿进行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筛查,结果显示,先心病筛查阳性92例,确诊68例,发病率6.08‰,男女分别为3.31‰、2.77‰;先心病类型构成前三位是室间隔缺损(2.14‰)、动脉导管未闭(1.34‰)、房间隔缺损(0.89‰).其中因首次发现心脏杂音而确诊61例,动脉氧饱和度异常40例,两者筛查阳性率最高.提示本地区新生儿先心病发病率处于国内平均水平,但分布特征有差异;先心病筛查方法中心脏杂音和动脉血氧饱和度测定最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识别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新的分子病因.方法 收集120例特发性CH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标本,以100名健康者为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GATA4基因的全部外显子,采用双脱氧核苷链末端合成终止法对全部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借助BLAST程序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的已知序列进行比对以识别基因突变,并用Clustal W 软件分析突变氨基酸的保守性.结果 3例CHD患者的GATA4基因各识别出1个新的杂合错义突变,即第90、95和329位的密码子分别由AGC、GAC和AAG变为AGA、GAG和AAT,导致第90、95和329位的氨基酸分别由丝氨酸、天冬氨酸和赖氨酸变为精氨酸、谷氨酸和天冬酰胺,即S90R、D95E和K329N突变.这些突变在正常对照者中均不存在,多物种GATA4序列比对显示第329位的赖氨酸在进化上高度保守.此外,还发现了1个不改变氨基酸的单核甘酸多态,即c.99 G>T多态,但这些多态在CH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间的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特发性CHD具有显著的遗传异质性,GATA4基因突变可能是部分特发性CHD患者的分子病因.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心脏病的血栓前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CHD)的血栓前状态。方法 :采用ELISA法、发色底物法及使用全自动凝血仪、血液粘度仪等对能反映先心病血栓前状态的 4 1例CHD患者血浆的多项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Ag)非紫绀肺高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凝血因子Ⅷ (ⅧC)及血栓烷B2 (TXB2 )非紫绀肺高压组和紫绀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肺动脉压力与Ⅷ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 <0 .0 5 )。紫绀组的全血粘度高、中、低切值 ,全血高、低切还原粘度 ,血沉和血沉方程K值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q检验 ,P <0 .0 1;全血高、低切还原粘度 :P <0 .0 5 )。结论 :①非紫绀伴肺动脉高压和紫绀型先心病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 ;②vWFAg、ⅧC、TXB2 可做为非紫绀伴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可靠、灵敏的实验室指标 ;ⅧC、TXB2 及血液流变学中的部分指标可做为紫绀型先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可靠、灵敏的实验室指标 ;③ⅧC水平与肺动脉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Fan XM  Liu YL  Yan J  Wang Q  Lü XD  Luo GH  Ling F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0):2111-2114
目的 探讨复合姑息手术治疗合并难治性肺动脉发育不良的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临床经验.方法 对自2001年8月至2009年9月我院外科治疗的31例合并难治性肺动脉发育不良的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心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闭锁26例,其他合并肺动脉狭窄的复杂先心病5例.根据两侧肺动脉发育情况选择2种或2种以上的姑息手术:一侧肺动脉发育良好者行格林(Glenn)术;肺动脉发育较差者常规行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或改良Waterston分流术;肺动脉极度发育不良者采用改良Melbourne分流.对合并的粗大体肺侧支血管者行肺动脉融合或侧支血管结扎及封堵术.两侧均行体肺分流23例;一侧行体肺分流,另一侧行Glenn者8例.结果 术后早期1例死于心跳骤停,早期死亡率为3.2%,术后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5例,灌注肺3例,肺部感染3例.3例因分流管道堵塞而再次行分流手术.平均随访(25±16)(6~72)个月,与术前比较,左肺动脉指数(14.9±6.2比8.1±3.7)、右肺动脉指数(17.7±7.8比12.7±8.1)和肺动脉指数(32.6±11.7比20.9±9.4)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术前比较,Blalock-Taussig分流术(7.0±2.0比5.5±1.0)、改良Waterston分流术(9.2±3.6比5.7±4.0)和Melbourne分流术(7.4±2.5比2.2±0.4)术后肺动脉直径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侧肺动脉均明显发育,血红蛋白浓度和末梢血氧饱和度分布由术前的(194±27)g/L和(65±11)%改善至(174±24)g/L(P<0.05)和(84±6)%(P<0.001).4例肺动脉发育良好,已行二期矫治手术,另1例术后2年完成了二期Glenn手术.结论 对合并难治性肺动脉发育不良的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心病,外科治疗应遵循个性化原则,不管是作为根治手术前的过渡治疗,还是最终治疗,复合姑息手术都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环境因素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找出其危险因素,为今后预防先心病探讨有效的预防模式。方法调查10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与200例对照,按照1:2配比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按照性别、年龄、居住地进行匹配,病例通过临床及彩超进行诊断)。设计《幼儿出生质量影响因素调查表》,对先心病儿童及对照儿童父母用采访的方式进行调查,对暴露因素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调查结果,以获取他们是否暴露于相关环境危险因素的资料。结果膳食营养、感染、复性生活事件、烟酒、是否接触农药与CHD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结论环境因素与先心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小儿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94年3月至2003年12月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5例,肺动脉瓣狭窄(PS)伴房间隔缺损(A SD)或动脉导管未闭(PDA)者,先行PS瓣膜成形术,再堵塞A SD或PDA;主动脉缩窄(COA)伴PDA者,先行COA血管成形术,4~15个月后再行PDA堵塞术;主动脉瓣狭窄(A S)伴PDA者,先行瓣膜成形术,再行PDA堵塞;室间隔缺损(V SD)伴PDA采用弹簧圈封堵。结果:15例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除2例PDA术后即刻有少量紊流,余均无残漏。随访(3.57±2.61)年,跨瓣(或跨缩窄段)压差经超声心动图或导管测压除A S外均正常。围术期机械性溶血、弹簧圈脱落和动脉栓塞各1例。结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只要恰当掌握指征,操作规范,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合并A S者,适应证的掌握及球囊大小的选择需进一步摸索。  相似文献   

17.
婴儿心内直视术后气管插管拔管失败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u Q  Tan LH  Wu LJ  Zhang ZW  Zhu XK  Li JH  Lin R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0):1787-1790
目的 探讨婴儿心内直视术后气管插管拔管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期间在我院行先天性心脏病畸形矫正术后拔管失败、再插管的所有年龄小于 1岁的病例纳入本研究中 ,随机抽取同期拔管成功的所有年龄小于 1岁的病例作为对照组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婴儿先心病术后拔管失败的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 ,用相对危险度OR估计拔管失败与上述因素之间的联系强度。结果  2 2 7例行心内直视术的婴儿有 30例 (13.2 2 % )发生术后拔管失败 ,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示导致拔管失败、再插管的危险因素有术后机械通气时间 [接触机会比(EOR) =12 .0 ;95 %CI=4 .0 4~ 35 .71;P =0 .0 0 0 9]、术后并发肺炎 (EOR =5 .33;95 %CI =1.81~ 15 .6 8;P =0 .0 0 2 )和术前肺动脉高压 (EOR =2 .80 ;95 %CI =1.2 1~ 10 .4 5 ;P =0 .0 4 1) ,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示术后肺炎及术前肺动脉高压是拔管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 .0 5 )。结论 术后肺炎及术前肺动脉高压是婴儿心内直视术后气管插管拔管失败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 ,防治肺动脉高压危象、肺炎的发生是提高婴儿心内直视术后气管插管拔管成功率、减少术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Zou HD  Zhou QS  Xia WF  Wu LX  Cheng BC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3):2309-2312
目的 比较观察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内直视术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ASAI~Ⅱ级心内直视手术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2例,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16例,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组(PF组),咪达唑仑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组(MF组)。观察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脉搏血氧饱和度及体温,记录术后拔管时间及术后ICU停留时间;取主动脉阻断后10~20min(T2)和主动脉开放后10-20min(L)时的心肌组织,观察心肌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采集开放静脉通路时(T0)、主动脉开放后2h(T4)、术后24h(L)的静脉血,检测血浆中肌钙蛋白I(eTnI)含量。结果PF组患儿术后的平均拔管时间和平均ICU停留时间较MF组短(分别为14.17h vs 23.65h,30.17h vs 49.47h);两组患儿T4时(PF:97ng/ml±33ng/ml,MF:138ng/ml±56ng/m1)cTnI的水平均高于T0(PF:0.17ng/ml±0.10ng/ml,MF:0.62ng/ml±0.96ng/m1)和T5(PF:23ng/ml±13ng/ml,MF:24ng/ml±6ng/m1),L时cTnI的水平高于T0,但两组间同时点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F和MF组T2时心肌HO-1表达均低于T,(灰度值PF:182.2±0.8vs125.6±2.1,MF:193.5±1.4VS145.5±7.4),MF组患儿T2、T3时心肌HO-1的表达低于PF组同时点值。结论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心肌有保护作用,丙泊酚在刺激心肌保护性蛋白HO-1方面优于咪达唑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环境因素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1∶2病例对照研究,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和正常儿母亲(123 名病例和246名对照)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环境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孕妇职业危险因素接触史(OR=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