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骨、牡蛎,临床常用于滋阴潜阳,收敛固涩。《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各用龙骨三方,牡蛎五方。其应用范围远非如此,试初探如下。不当处,望指正。一、重镇安神:伤寒衰邪未解而误用火、下法,发汗太过,损伤心阳,证见烦躁、惊狂、谵语、卧起不安者,仲景每用龙、牡,如救逆汤以龙。牡镇太阳经火逆之神乱;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龙、牡镇少阳经因误下之烦惊。  相似文献   

2.
略论张锡纯运用龙骨牡蛎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盈 《陕西中医》1996,17(3):135-135
<正> 张锡纯临床善用龙骨、牡蛎,且两药往往同用治疗各种疾病。张氏认为两药质相同,性相近,功相似,合用相得益彰,“每能益其功而又补各自之不足”。现就以下几个方面,略论张氏合用龙骨牡蛎的特点。 1 敛汗 张氏视龙骨,牡蛎为止汗要药,认为“其味咸质粘,最具翕收之力”能收敛元气,止汗液,常与具有酸收之性的山萸肉合用,一般多入复方中,也可重用两药,单独煎服以敛汗。 2 摄血 张氏认为“龙骨,特蛎最能摄血之本源,况龙骨善化瘀血,牡蛎善消坚积,二药  相似文献   

3.
桂枝龙骨牡蛎汤,《金匮》原治阴阳两虚之遗精虚劳证。深究其义,方中桂枝汤外可解肌去邪,内可补虚调阴阳;而龙骨、牡蛎则能收敛浮阳,重镇安神;合而用之,则能使阳固阴守。故临床又可用治心悸、怔忡、失眠、自汗、盗汗等症。笔者用其治疗盗汗、呃逆二证,略有体会。  相似文献   

4.
龙骨牡蛎之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海宁  李耀 《陕西中医》2008,29(3):352-353
龙骨,其味甘涩,性平微凉,入心肝肾经;牡蛎、性味咸平微寒,入肝胆肾经.二药皆有平肝潜阳,镇心安神,收敛固涩之功用.其不同者,惟牡蛎又具软坚散结之效.余遵循先贤诸论,结合本人多年之治疗经验,对龙骨牡蛎之临床应用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5.
龙骨、牡蛎均有平肝潜阳、重镇安神、收敛固涩之功,其中,龙骨主入心经,长于镇静安神;牡蛎偏入肝经,善于平肝潜阳,并有软坚散结作用。近年来,笔者重用龙骨、牡蛎,通过巧妙配伍,用以治疗多种疑难顽症诸如哮喘、高血压、银屑病、精神分裂症、面肌痉挛等,均取得了显著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蒋薇 《河北中医》2005,27(1):34-35
中药龙骨、牡蛎为临床常用药物,且常作为药对在方剂中出现。龙骨味甘涩,性平,归心、肝二经;牡蛎味咸涩,性微寒,归肝、肾二经。二者均有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之功效。龙骨尤善镇静安神,牡蛎长于软坚散结。笔者临床配合其它药物用于多种疾病,尤其在妇科疾病方面应用更为广泛。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龙骨,牡蛎是临床应用中经常配伍使用的药对。龙骨优于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牡蛎擅于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煅后收敛固涩。临床两药配合使用,治疗多种疾病效果甚佳,本文浅谈该药对临床运用经验。  相似文献   

8.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原方由柴胡、黄芩、生姜、人参、桂枝、茯苓、半夏、大黄、龙骨、牡蛎、铅丹组成,张仲景用来治疗“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之少阳经气不利,虚热弥漫三焦之证.本方疏解肝气,收敛神气,推陈致新,寒热并调,笔者临床用之,对于少阳疏机不利、虚热外浮、寒热错杂之症有效好的疗效.现举验案三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9.
龙骨味甘,性微寒,归心、肝二经;牡蛎味咸,性微寒,归肝、肾二经。二者均有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之功。龙骨尤善镇静安神,牡蛎长于软坚散结。临床常常相须为用,以治疗多种病证。笔者多年来以龙骨、牡蛎为主药,配伍于不同的方剂中,用以治疗眩晕、心悸、带下、不寐等病,均取得较?..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区分龙骨和牡蛎的功效,摆脱一些中医师们时常龙骨牡蛎不分的情况。方法借用《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通过对比的方法得出龙骨和牡蛎的功效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结果在仲景方剂中两药皆有的方剂中皆有同一症状。结论两方皆具收敛之性、皆有镇惊作用,但龙骨甘平属土,入足厥阴肝经太阴脾经,敛养归于木土也,牡蛎咸平属水,入少阳经少阴经,升发春木之气且敛阳归于水且能软坚散结也。  相似文献   

11.
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于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篇》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方中柴胡、黄芩舒肝解郁,清热泻火;人参、茯苓、大枣益气健脾,养心安神;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去痰镇惊;半夏、茯苓化痰宣窍安神;大黄、桂枝破瘀血,通脑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具有疏肝利胆、调气和血、化痰解郁、镇惊安神之效。张士卿教授是首批甘肃省名中医、主任医师、南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严兴茂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怪汗的临床经验。严兴茂认为,怪汗由阴阳失调、阳浮于外、阴泄于表所致。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具有调和阴阳、潜阳敛阴之效。方证相应,可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辨治:或加引经药物,常以汗出部位立法;或合方而用,治其兼证;或加收敛止汗之品,加强敛汗之功;或加滋阴助阳之味,加强扶正固表之效,灵活运用,以收捷效。  相似文献   

13.
<正> 龙骨、牡蛎,前人有称之“治痰之神品”,“惊痫颠痉之圣药”。运用得当,对内伤、外感证均有效验,也是妇科病常用之药。《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女子漏下,症瘕坚结”,“赤白带下”。《本经逢原》谓其“治女子漏下……胎漏肠风,益肾镇心,为收敛精气要药”。古医籍记载龙骨、牡蛎可化痰破络,安五脏,疗阴阳乖离之病,敛正气而不餽邪气,收敛之中仍有开通之力,入肝敛气,入肾固脱,久病虚脱者不在所忌。由此可见,龙骨、牡蛎治疗妇科病,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三类疾病。方法: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自汗、遗精、失眠”。结果:桂枝龙骨牡蛎汤刚柔相济,有调和阴阳交泰心肾之功。结论:桂枝龙骨牡蛎汤实为治疗虚劳之良剂。  相似文献   

1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源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具有和解少阳枢机、清解里热、重镇安神之效。刘玉洁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不寐、胸痹、经断前后诸症、郁证、心悸、儿童多动症、眩晕等内科疑难病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张燕  刘敏 《新中医》2015,47(10):257-258
<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方由柴胡、黄芩、人参、桂枝、半夏、大黄、大枣、生姜、龙骨、牡蛎、铅丹、茯苓等组成。全方以小柴胡汤调和营卫、扶正祛邪,加桂枝通阳和表,龙骨、牡蛎、铅丹重镇安神,茯苓宁心安神、大黄泄热通里。仲景用本方治疗胸满、烦躁、谵语等症。因铅丹有小毒,笔者师从全国名老中医陈瑞春教授经验,习用磁石或珍珠母等替  相似文献   

17.
龙骨、牡蛎配伍为中医临床经典药对之一,总结李浩教授运用龙骨牡蛎药对的临床经验。即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借鉴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取其安魂镇惊、镇静止痒、潜镇肝阳、敛阳入阴、收敛固涩、强筋健骨之效,治疗多种相关疾病,并列举两则医案加以佐证,对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郭恒林 《河北中医》2009,31(1):69-69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首见于《伤寒论》:“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药物组成:柴胡12g,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5g,半夏(洗)6g,大黄6g,牡蛎(熬)5g,大枣(擘)6g。刘渡舟认为本方证病机为“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表里三焦之气不和,  相似文献   

19.
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出自《伤寒论》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由柴胡、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茯苓、半夏、大黄、牡蛎、大枣等药物组成。现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应用涉及精神心理科、神经科、妇科、内分泌等多科疾病[1]。其病位主要涉及肝胆、心、脾胃等脏腑,病机主要以胆腑郁热、痰热扰心为主。现将陈冰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内科杂病验案2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刘建新 《新中医》2002,34(6):61-6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茯苓、法半夏、大黄、牡蛎、大枣组成。具有和解少阳、通阳泻热、重镇安神之功。常用治邪在少阳,扰动心神证。笔者运用此方加减,治疗各种杂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