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创新性球囊扩张术对脑干病变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 方法30例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经吞咽造影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终点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进食功能评价进行测评。 结果治疗组患者经球囊扩张术治疗10~24次后,15例患者中有12例进食功能改善,对照组仅7例进食功能有改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视频吞咽造影检查分析发现,治疗组12例环咽肌开放情况改善,而对照组中仅7例有所改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频吞咽造影检查中咽通过时间比较,治疗组中治疗前平均0.23 s,治疗后为0.15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球囊扩张术对脑干病变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咽期及食管期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的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36例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经视频吞咽造影检查诊断明确,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治疗。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6周(每周治疗5次)。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终点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和吞咽功能评价。结果:经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6周后,治疗组18例患者中有13例恢复经口进食普通饮食,包括水和固体食物,15例可进食糊状食物,仅3例效果不明显;对照组中有6例患者恢复进食普通食物,11例进食糊状食物,7例效果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后VFSS检查发现,两组治疗后VF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两组VFSS评分比较,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由于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引起的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在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中的治疗作用及随访情况。方法共选取28例经电视透视下吞咽功能检查(VFSS)诊断为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吞咽障碍患者,应用14号导尿管球囊,采用注水方式使球囊充盈以扩张环咽肌,同时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终点时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及吞咽造影检查,1年后随访。结果在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终点,28例患者中有22例恢复经口进食普通饮食,包括固体食物、流质物及水,24例可进食糊状食物,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吞咽造影中,治疗后咽通过时间缩短(P<0.05);VFSS吞咽障碍程度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终点时VFSS疗效评价显示总有效率达89.28%。1年后随访发现,23例(82.14%)患者均能从口进食普通食物;12例患者咽通过时间、吞咽障碍程度评分已接近正常。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且具有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20例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患者,经视频吞咽造影检查吞咽功能证实为环咽肌失弛缓。采用16号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及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终点采用才藤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吞咽评级)、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进行疗效测评。结果 20例患者临床痊愈8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治疗前后吞咽评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FSS咽通过时间治疗前(0.27±0.04)s明显高于治疗后(0.15±0.05)s(P〈0.05)。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及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2例,均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确诊为环咽肌失弛缓,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16例,对照组16例。对照组仅行吞咽功能训练及电刺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以普通导尿管为扩张工具,对其进行环咽肌扩张治疗。于治疗前和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达6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经口进食人数、吞咽障碍程度(VFSS评分)和临床吞咽功能。 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16例患者中恢复经口进食11例(68.75%),对照组16例患者中恢复经口进食仅4例(25.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VFSS评分在口腔期、咽期、误吸以及总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VFSS评分仅口腔期和总分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VFSS评分中的咽期、误吸程度、总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吞咽功能评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和电刺激联合环咽肌球囊扩张术可促进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患者及早经口进食,并改善其吞咽障碍程度,恢复其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导管球囊扩张术用于治疗鼻咽癌放疗后环咽肌失迟缓的疗效。方法:38例环咽肌失迟缓的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均分为球囊扩张组和常规训练组各19例。球囊扩张组接受常规吞咽训练和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常规训练组仅进行常规吞咽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4周。治疗前后均进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和吞咽造影。结果:治疗后,球囊扩张组和常规训练组FOIS评分均得到提高(P<0.05),且前者提高更明显(P<0.05);治疗后,2组环咽肌开放率均明显提高(P<0.05),且球囊扩张组的环咽肌正常开放率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P<0.05)。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用于治疗鼻咽癌放疗后环咽肌失迟缓患者疗效显著,可大大改善患者经口进食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口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的疗效。 方法 将32例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经口球囊扩张术,疗程2周,每周6次。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吞咽功能评价方法和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2周后,治疗组16例患者中有14例进食功能改善,对照组仅9例进食功能有改善,两组吞咽功能评价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VFSS检查中,吞咽障碍程度评分比较,两组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咽通过时间比较,治疗组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经口球囊扩张术对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术在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中的治疗作用。 方法共选取10例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的吞咽障碍患者。利用14号导尿管球囊,采用注水方式使球囊充盈以扩张环咽肌,同时辅以低频电刺激、口颜面吞咽器官运动训练及进食指导练习等。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吞咽功能评估。 结果上述患者经平均19.7次球囊扩张治疗后,其扩张球囊注水量由(2.65±0.91)ml增加至(8.20±0.92)ml,环咽肌开放功能显著提高,吞咽障碍明显改善,共显效7例,有效2例,这9例患者能完全经口自主进食糊状食物,无呛咳,吞咽造影复查显示在进食糊状食物时,其咽部期残留明显减少,环咽肌正常开放,误吸现象消失,仅余下1例患者只能达治疗性进食水平,吞咽造影复查显示其吞咽肌无力,环咽肌开放不全,仍存在误吸现象;比较治疗前、后患者饮水试验分级及吞咽障碍分级,发现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球囊扩张术能显著改善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导管球囊扩张术联合精细化管理模式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8月在本科行康复训练的40例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予以导管球囊扩张术,试验组予以导管球囊扩张术联合精细化管理模式。使用洼田饮水实验、吞咽障碍评分(VGF)、标准吞咽功能评定(SSA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在治疗完成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试验组患者在洼田饮水实验、吞咽障碍评分(VGF)、SSA评分上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应用导管球囊扩张联合精细化管理模式能显著改善部分吞咽功能,有助于让患者获得更好的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导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必要性及治疗方法。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选择脑干梗死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2例,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检查。拟诊环咽肌失弛缓症。病例1单纯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而病例2在神经肌肉电刺激的基础上加用球囊扩张术。结果:经治疗后,2例患者均可独立自主进食糊状食物,无呛咳。吞咽造影复查显示在食团通过时,环咽肌正常开放。结论:球囊扩张术对于脑卒中引起的环咽肌失弛缓症并非必要。可通过咽喉肌肉神经运动功能,促进环咽肌的开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吞咽时实时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脑干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脑干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吞咽时实时NMES+球囊扩张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NMES+球囊扩张治疗。 结果经治疗后,两组共有26例患者恢复正常经口进食,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显示患者吞咽食物时环咽肌正常开放,食物能顺利通过环咽肌,误吸消失。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恢复正常进食患者其平均治疗次数(Z=2.423,P=0.0201)、平均治疗天数(Z=2.116,P=0.0352)、平均治疗费用(Z=2.296,P=0.0263)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上述指标均以实验组患者相对较优。 结论吞咽时实时NMES+球囊扩张及常规NMES+球囊扩张治疗对脑干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均具有较好疗效,并且吞咽时实时NMES+球囊扩张治疗能进一步缩短疗程、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评估早期中风患者吞咽评估与加强口腔护理对降低中风后吸入性肺炎发生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5月我院中风患者106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Gugging吞咽功能量表评估,评分15分者采取口腔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在30 d后观察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住院时间、鼻胃管饮食患者例数。结果:观察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鼻胃管饮食患者例数也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后早期Gugging吞咽功能困难评估与加强口腔护理可有效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呼吸功能训练联合球囊扩张术对鼻咽癌放疗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鼻咽癌放疗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及球囊扩张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功能训练,每周训练5 d,持续训练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采用通过吞咽造影检查评分(VFSS)、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评分(FOIS)、环咽肌功能状态及安德森吞咽困难量表(MDADI)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VFSS、FOIS及MDADI各项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上述评分均升高更加显著(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VFSS评分[(8.02±0.89)分]、FOIS评分[(5.36±0.79)分]及MDADI评分[总体(4.27±0.64)、生理(34.70±3.38)、功能(22.14±1.78)、情感(27.09±2.70)分]与组内治疗前[(2.13±0.35)、(1.50±0.40)、(2.65±0.42)、(19.37±0.45)、( 13.14±0.49)和( 17.43±1.20)分]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较同时间点对照组[(4.65±0.72)、(3.14±0.70)、(3.77±0.54)、(26.82±2.38)、(20.64±1.95)和(25.64±2.62)分]改善更为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呼吸功能训练协同球囊扩张术可对鼻咽癌放疗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有促进作用,可明显减轻或延缓鼻咽癌放疗后出现的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内镜下放置食管支架与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迟缓症的疗效进行观察与研究。方法选取24例贲门失驰缓症者给予内镜下食管支架植入术,于同期选取21例实施气囊扩张术的贲门失驰缓症者进行对比研究,且对两种手术方案、总体症状评分、钡餐检查和手术并发症及复发率等进行观察,然后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放置食管支架术者总体症状评分和钡餐检查结果均优于气囊扩张术(P<0.05),但食管支架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气囊扩张术(P<0.05),随访结果显示食管支架术手术方案复发率低于气囊扩张术手术(P<0.05)。结论内镜下放置食管支架术疗效优于气囊扩张术,进一步加强食管支架手术研究、不断提高操作技术、改进支架性能对提高手术疗效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糊状经口饮食对中度吞咽障碍老年患者营养状况及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成立多学科团队小组,对老年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及安全进食宣教和训练,将符合入选标准的长期住院老年中度吞咽障碍患者,根据自愿原则和配对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根据吞咽状况,兼顾患者的口味、意愿,进食半固体软食、浓流质、部分糊状饮食等;观察组将所有食物和液体,按专业的方法制成全糊状饮食,两组患者均自行经口进食或喂食。观察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进食情况、营养状况和吞咽障碍程度。结果干预90 d后,观察组营养素摄入量、营养生化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才滕氏吞咽障碍程度评估,观察组级数有1例上升,无下降;对照组有5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糊状饮食能改善老年中度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延缓吞咽障碍的进展,是便于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MES组和反馈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训练、NMES组加用NMES治疗,反馈组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功能评定,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3组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NMES组、反馈组更优于对照组(均P〈0.05),反馈组更优于NMES组(P〈0.05)。3组临床疗效比较,反馈组总有效率更高于NMES组及对照组(均P〈0.05),NMES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效果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认知领悟疗法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患者述情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口服抗抑郁药度罗西汀治疗.观察组同时进行认识领悟治疗.治疗前后应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评定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TAS总分和因子1、2、4得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0.05),观察组因子3、对照组TAS总分及各因子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领悟疗法能有效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患者的述情障碍,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