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骨髓细胞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情况。方法 采用PCR方法分析103例初发AP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FLT3基因的ITD突变,分析ITD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103例初发APL患者FLT3-ITD突变20例(19.4%)。FLT3-ITD阳性与PML-RARα融合基因短型和变异型异构体密切相关,FLT3-ITD阳性患者中PML—RARα融合基因短型16例,变异型2例,长型2例(P〈0.0001)。FLT3-ITD阳性患者外周血WBC高于FLT3-ITD阴性患者(P〈0.01),其中PML—RAR仅短型和(或)变异型伴FLT3-ITD阳性患者WBC明显高于FLT3-ITD阴性患者(P=0.015)。而PML-RARα长型伴FLT3-ITD阴性患者与阳性患者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LT3-ITD阳性APL患者的诱导缓解率为90%,随访16例(2例失访),中位随访时间26(11~47)个月,均处于第1次完全缓解。结论 FLT3-ITD是APL患者常见的基因突变,其发生与PML—RARα短型和变异型相关。伴FLT3-ITD阳性PML—RARα短型和变异型与发病时WBC增高具有相关性,而对近期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46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FLT3基因突变及其预后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以WHO分型诊断的上海地区急性白血病(AI)患者巾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凶突变的发生率,以及其对AL的完全缓解(CR)率、无病生存(DFS)时间和总体生存(OS)时间等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方法榆测468例AL患者仞诊时FLT3基因内部串联复制(ITD)突变和D835点突变;随访病例,用Kaplan-Meier和Log-rank等生存率分析方法分析AL患者的预后.结果 468例AL患者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374例(79.9%).其中FLT3-ITD突变59例(15.9%),FLT3-D835点突变15例(4.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83例(17.7%),ALL中未检测到FLT3-ITD突变,检出FLT3-D835点突变2例(2.4%).FLT3-ITD突变对AML[去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CR率、DFS和OS时间均有不良影响,FLT3-ITD突变阳性和阴性组CR率分别为52.3%和71.2%,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9个月和18个月.FLT3-ITD突变对APL的CR率无明显影响,但对DFS和OS时间有不良影响.FLT3-D835点突变对AML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 FLT3基因突变在AML中较常发生,其中FLTS-ITD突变对于AML的CR率及OS时间均有明显影响;而FLT3-D835点突变预后意义小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及第二酪氨酸激酶结构域(TKD)点突变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160例初治APL患者骨髓并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基因组DNA-PCR方法检测所有患者FLT3基因外显子14、15中ITD突变,阳性标本进一步计算ITD等位基因比例(ITD-AR).采用基因组DNA-PCR结合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方法检测FLT3基因外显子20中TKD点突变.结果 160例初治APL患者中,30例(18.75%)FLT3-ITD突变阳性,17例(10.62%)FLT3-TKD点突变阳性,2例同时存在两种突变.FLT3-ITD+组及FLT3-TKD+组患者初诊时白细胞计数(WBC)均显著高于野生型FLT3(FLT3-wt)组,S型PML-RARα融合基因在两种突变组中所占比例亦均高于FLT3-wt组(P<0.05).FLT3-ITD+组息者中维甲酸综合征(RAS)、DIC发生率分别为41.7%、65.4%,高于FLT3-wt患者(P<0.05),而完全缓解(CR)率较FLT3-wt患者低(69.2%对90.3%,P<0.05);FLT3-TKD+患者RAS、DIC发生率及CR率同FLT3-wt患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FLT3-ITD+患者总体生存(OS)期显著短于FLT3-wt患者(P<0.05)、无病生存(DFS)期与FLT3-wt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LT3-TKD+患者与FLT3-wt患者相比,OS、DFS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0例FLT3-ITD+患者ITD-AR中位值1.0(0.11~6.55),ITD-AR值大于1.0与小于1.0的患者相比,在初诊WBC、RAS、DIC发生率及CR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FLT3基因突变(包括FLT3-ITD及FLT3-TKD突变)是APL患者中常见的突变,两种突变类型都同患者初诊时高WBC及S型PML-RARα融合基因相关.FLTB-ITD突变较FLT3-TKD点突变发生率高,提示预后不良,而FL33-TKD点突变对预后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结论:11q23/MLL重排AML基因突变发生率较高,但多为单一突变,其中RAS通路基因突变最常见。该类患者预后不良,各种基因突变并不影响该类患者的总生存期,FLT3突变患者初诊时血红蛋白高于FLT3野生型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该类患者获得较好预后。摘要目的:了解AML中常见基因突变在11q23/MLL重排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发生率,探讨伴有基因突变的11q23/MLL重排AML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估这些基因突变对该类AML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53例AML患者的核型均涉及11q23易位,采用FISH和/或多重PCR进行MLL重排检测;采用基因组DNA-PCR技术对该组标本进行AML中11种常见基因突变的检测,这些基因包括:FLT3-ITD、FLT3-TKD、TET2、N-RAS、ASXL1、EZH2、DNMT3、C-Kit、NPM1、WT1、CEBPA等。结果:53例患者均为MLL重排,其中21例(39.6%)同时合并有其它染色体异常,最常见的为+8;23例(43.4%)为突变阳性,均为单一突变。其中N-RAS突变发生率最高,为8例(15.1%),其次为WT1为4例(7.5%)、FLT3-ITD突变3例、ASXL1突变2例,DNMT3A突变2例,EZH2突变1例,c-Kit17突变1例,FLT3-TKD突变1例,FLT3-ITD和TKD双突变1例,而CEBPA、NPM1、C-KIT8、TET2等基因在本组病例中未发现突变。基因突变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8.5个月,未突变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3个月。18例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位总生存期为22.5个月,仅行化疗患者的OS时间为7.5个月。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FLT3-ITD基因突变,探讨该突变在此类患者中的发生率和临床意义。采用PCR扩增技术检测216例初发AML患者骨髓,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随访分析其预后。结果表明,216例初发AML中,FLT3-ITD突变阳性率为20.83%。正常核型AML的FLT3-ITD突变阳性率为24%,异常核型AML的FLT3-ITD突变阳性率为12.5%。FLT3-ITD突变阳性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中白血病细胞比例高于阴性者(P<0.01)。有FLT3-ITD突变者无病生存和总生存时间比无突变者短,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FLT3-ITD突变阳性者具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和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高的临床特点。FLT3-ITD突变阳性可作为核型正常AML患者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FLT3-ITD突变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中心初诊170例APL患者的临床和预后特点。结果:170例初诊APL患者中,24例存在FLT3-ITD突变,阳性率14.1%,其中3例合并FLT3-TKD突变。FLT3-ITD+组患者发病时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阴性组,高危组FLT3-ITD突变发生率最高。FLT3-ITD+组与阴性组的诱导死亡率分别为12.5%和2.9%(P=0.031),其诱导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83.3%和97.1%(P=0.004)。FLT3-ITD+组5年总生存率(OS)为87.5±6.8%,阴性组为90.6±2.6%(P=0.740),5年无病生存率(DFS)两组分别为82.8±9.1%和83.6±3.4%(P=0.928)。结论:FLT3-ITD突变与APL高白细胞数相关。伴FLT3-ITD突变APL诱导治疗死亡率高,CR率低,但FLT3-ITD突变对于APL长期DFS及OS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初发AML患者FLT3基因突变,探讨其在AML疾病特征和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54例初发成人AML患者的骨髓标本FLT3基因突变。结果:54例初发成人AML患者中FLT3-ITD突变检出率为22.22%,发生FLT3-ITD基因阳性的AML患者中伴染色体正常核型10例(占83.3%),复杂异常核型2例(占16.7%)。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的AML患者的白细胞及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未发生突变者(P0.05),但在性别、年龄、诱导化疗第1疗程CR率、生存率等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例出现FLT3-TKD基因突变的患者与FLT3-TKD阴性AML患者相比,在初诊时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以及第1疗程CR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LT3-ITD突变阳性在染色体正常核型AML患者中比例较高;FLT3-ITD突变的阳性组在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和骨髓原始细胞数量方面明显高于该突变阴性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基因突变特点及其临床特征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初诊AL患者基因突变特点,以及患者年龄、外周血细胞、原始细胞、白血病FAB分型、髓过氧化物酶(MPO)表达等临床特征。结果:102例AL患者中,基因突变阳性89例(87.25%)。共检测到275次基因突变,平均每例患者发生2.70个基因突变。突变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CEBPA(6.91%),NPM1、ASXL1(6.18%),TET2(5.82%),DNMT3A(5.45%),IDH2、FLT3-ITD(5.09%),基因突变常伴发出现。CEBPA突变发生在M2亚型10例,TET2突变发生在M2亚型9例;MPO低表达组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中,NPM1、DNMT3A、IDH2、RUNX1、SF相关基因突变发生率较MPO高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NPM1、DNMT3A、FLT3-ITD对白细胞水平的影响有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NPM1突变阳性者可能有更高的白细胞水平(P=0.038),DNMT3A...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IDH1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并了解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采用基因组DNA-PCR方法扩增IDH1基因4号外显子,应用基因测序分析其基因突变,同时检测NPM1、FLT3-TKD、FLT3-ITD、C-KIT、CEPBA、TET2及JAK2V617F及MLL突变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判定其疗效和预后。结果:192例AML患者中,13例患者被检测到IDH1基因突变,突变率为6.77%[95%CI(5.70%-13.38%)]。IDH1基因突变测序图表现为双峰形,均为杂合突变,其中c.G395A(p.R132H)8例,c.C394T(p.R132C)4例,c.C394A(p.R132S)1例,R132H和R132C较为常见,13例均为错义突变,突变组的中位年龄为52岁,而未突变组中位年龄为40岁,两者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10)。IDH1突变在M1及M2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FAB亚型,两者在性别、初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外周血原始细胞、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之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IDH1基因突变与NPM1基因突变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FLT3-TKD、FLT3-ITD、C-KIT、TET2及JAK2V617F及MLL突变并无明显的相关性。此外,IDH1突变易发生于正常核型或预后中等风险核型的患者中,11例发生在正常核型患者中,突变率为10.28%,2例发生在核型异常患者中,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在预后中等风险核型的AML患者中,IDH1突变组化疗完全缓解率(CR)低于未突变组,同时IDH1突变患者3年总生存率(OS)低于未突变患者,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DH1基因突变更易存在于年龄偏大AML患者中,在预后中等风险核型患者中IDH1基因突变与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有一定相关性,提示是预后不良的分子学标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IDH基因(IDHI和IDH2)突变发生率、突变类型及其与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NPMl基因突变和部分l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基因组DNA-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163例初诊患者IDHI和IDH2基因4号外显子突变、NPMl基因12号外显子突变和FLT3基因14、15号外显子中ITD的突变发生情况.结果 ①163例AML患者中共检测出IDH突变25例,且均为杂合突变.其中IDHl突变7例,突变类型分别为c.395G→A(p.R132H)4例;c.394C→A(p.R132S)1例;c.394C→G(p.R132G)1例;c.315C→T 1例.除c.315C→T为同义突变外,其余均为p.R132错义突变.共检测出IDH2突变18例,均为c.419G→A(p.R140Q)错义突变.IDH2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于IDHl(11.0%和4.3%,P=0.022),其中1例患者同时检测到IDHl和1DH2基因突变,但IDHl系同义突变.②IDH突变在FLT3→ITD突变阳性组发生率为34.6%,高于阴性组的11.9%(P=0.003),在NPMl突变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28.1%和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33);其中IDH在FLT3→ITD和NPMl突变双阳性组中的突变率明显高于双阴性组(45.5%和11.7%,P=0.002).正常核型患者中IDH突变发生率高于异常核型患者(20.5%和5.8%,P=0.020).IDH突变型患者的中位年龄高于野生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具有IDH突变的患者在性别、初诊外周血细胞水平方面与野生型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DH基因突变在初诊AMI.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中IDH2突变更为频繁;发生IDH突变者年龄偏高,且与正常核型相关;该突变可与FLT3-ITD、NPMl突变共同存在并有一定相关性,提示IDH突变在促进白血病发生中可能和后两种基因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NPM1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的临床特点及其与FLT3-ITD和IDH1突变的相互关系.收集AML患者骨髓标本,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按WHO标准诊断分型.抽提基因组DNA,采用PCR后测序方法检测NPM1突变.结果表明,对389例AML的标本检测发现,NPM1突变的发生率为14.1% (55/389);FLT3-ITD突变的发生率为14.7% (57/389),IDH1突变的发生率为6.4% (25/389).在AML1-ETO、PML-RARA和CBF-MYH11融合基因的AML中没有发现NPM1突变,NPM1突变组FLT3-ITD和1DH1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29.1%和12.7%,显著高于NPM1未突变组的12.3%和5.4%.NPM突变易于发生在正常核型AML中,发生率为26.5%(35/132).NPM1突变的AML具有发病年龄偏大、血小板数高、易于发生在AML-M5、CD34阳性比例低、易于与FLT3-ITD和IDH1突变伴发等临床特点.NPM1突变阴性组的1个疗程CR率为69.8%,NPM1突变阳性组的1个疗程CR率为72.2%,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7).结论:NPMI突变的AML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易于与FLT3-ITD和1DH1突变共存,而不会与AML1-ETO、PML-RARA和CBF-MYH11融合基因共存.  相似文献   

12.
急性髓系白血病FLT3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中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突变(ITD)及第二酪氨酸激酶结构域(TKD)点突变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基因组DNA—PCR方法检测131例初发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FLT3基因外显子14、15中ITD突变,采用基因组DNA—PCR结合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方法检测FLT3基因外显子20中TKD点突变。结果表明:131例初治AML患者中,21例(16.0%)FLT3-ITD突变阳性,3例(2.3%)FLT3-TKD点突变阳性,无同一患者同时发生两种突变。FLT3-ITD阳性组初诊时白细胞计数(WBC)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于野生型FLT3(FLT3-wt)组。FLT3-ITD阳性组患者完全缓解(CR)率47.6%,显著低于FLT3-wt88.1%(P〈0.05)。20例M3患者中,FLT3-ITD阳性组及阴性组患者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M3FLT3-ITD阳性组患者cR率为37.5(6/16例),显著低于非M3FLT3-wt组患者CR率90.6%(48/53例)(P〈0.05)。阳性组患者完全缓解后14个月(2—20个月)内复发3例,复发率为50%(3/6),高于FLT3-wt组29.2%(14/48例)。由于FLT3-TKD阳性患者仅3例,未单独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FLT3基因突变是AML患者中常见的突变,FLT3-ITD突变较FLT3-TKD点突变发生率高,FLT3-ITD有突变的AML患者预后差;FLT3-TKD点突变对预后的影响不明显。临床上早期FLT3基因突变检测对AML患者今后的靶向治疗及了解临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检测19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IDH2基因突变并探讨其临床特征。提取AML患者初发时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IDH2基因第4号外显子第140及第172氨基酸突变情况,同时也检测FLT3/ITD,NPM1,CEBPA,c-kit,IDH1,WT1及Dnmt3a突变。结果显示,19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共发现IDH2基因突变14例,突变率7.29%,其中R140Q突变9例,R140W突变1例,R172K突变4例。14例IDH2突变患者9例为AML-M5型白血病,与其他类型白血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IDH2突变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白细胞数、血小板数、血红蛋白水平、骨髓原始细胞数与IDH2野生型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分型中,IDH2突变较野生型易表达CD34(P〈0.05)和CD13(P〈0.05),不易表达CD36(P〈0.05)。IDH2突变在正常核型中的突变率为8.47%(5/59),与异常核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7例合并FLT3/ITD阳性,与野生型比较有无明显差异(P=0.018);5例合并Dnmt3a突变,与野生型有明显差异(P=0.001);不易合并IDH1突变发生(P〈0.05)。14例突变中仅1例合并BCR/ABL融合基因,说明其不易发生伴融合基因(P〈0.05)。7例IDH2 R140突变患者中6例达诱导后完全缓解,较野生型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DH2基因R140及R172突变在中国人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率为7.29%,以R140Q突变为主,其在CN-AML中发生率为7.81%;IDH2突变易发生在AML-M5中,易表达CD34和CD13,不易表达CD36,易合并FLT3/ITD,Dnmt3a突变发生,不易伴IDH1突变及融合基因发生,对完全缓解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评估NPM1、FLT3和C-KIT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发生频率和对预后的影响,并探讨这些突变与临床特点、细胞遗传学及生存情况的关系。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78例初治AML患者,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或毛细管电泳法检测NPM1、FLT3和C-KIT基因的突变情况,了解这些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显示,NPM1突变患者在AML中的发生率为14.1%,在正常核型AML中的发生率为26.7%。NPM1基因突变者发病年龄偏高(P〈0.05),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高(P〈0.05),CD34低表达(P〈0.05),而在性别比例、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血红蛋白浓度、CD117和HLA-DR表达水平、完全缓解(CR)率、总生存(OS)率、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8例AML患者中9例(11.5%)FLT3-ITD突变阳性,3例FLT3-TKD(3.8%)突变阳性,无同一患者同时发生这两种突变;FLT3-ITD突变者外周血白细胞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较高(P〈0.05),总生存率偏低(P〈0.05),多见于正常核型(P〈0.05),而在性别比例、年龄、外周血血小板数、血红蛋白浓度、完全缓解率、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LT3-TKD突变例数较少,未单独进行统计学分析。6例(7.7%)C-KIT突变阳性。C-KIT突变在异常核型AML中的发生率较高(P〈0.05),复发率较高(P〈0.05),总生存率较低(P〈0.05),而在性别、年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外周血象、完全缓解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PM1、FLT3和C-KIT突变检测有利于指导AML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FLT3内部串联重复序列(FLT3-ITD)突变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该类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与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的关系,应用RT—PCR技术检测81名初发儿童AML骨髓标本,FLT3-ITD突变及mdr1基因的表达,并分析患儿骨髓细胞遗传学及免疫表型。结果表明:在AML患儿中FLT3-ITD突变率为9.88%(8/81),均为杂合突变。突变患儿年龄较无此突变者明显偏大,但与性别、细胞免疫分型等无关。突变组就诊时白细胞数及骨髓原始细胞数较无突变组显著升高(P=0.001和P=0.041),且突变组患儿表现为正常染色体居多。突变组患儿预后较差,首次诱导缓解率仅为25.00%,而无突变组为76.71%。RT—PCR法检测mdr1基因显示,27名患儿表达该基因,但在FLT3-ITD阳性的8名患儿中只有3人是同时表达mdr1基因,此结果提示FLT3-ITD发生与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FLT3-ITD突变是儿童AML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一类突变,但突变率较成人为低,此类患儿预后差,首次诱导缓解率低,但FLT3-ITD突变与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无相关性,提示耐药调节剂可能对该类患儿无效。  相似文献   

16.
酪氨酸激酶突变与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c—KIT、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Janus激酶2(JAK2)在伴t(8;21)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突变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表现和预后的相关性。采用普通PCR扩增技术、等位基因PCR技术、酶切及序列测定等方法,分别检测8例初发、6例复发t(8;21)AML患者FLT3、JAK2、c—KIT突变。结果表明:在2/14例(14.3%)伴t(8;21)的AML患者中检测到c—KIT突变,其中1例为c—KITD816V,另1例为c—KITD816Y突变;在1/14例(7.1%)患者中检测到FLT3-ITD突变。在14例标本中均未检测到JAK2突变。结论:酪氨酸激酶突变与t(8;21)AML具有相关性,可能提示有较高复发率及髓外浸润,预后不良。筛查c—KIT、FLT3突变等对t(8;21)AML预后判断和治疗指导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检测20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IDH1基因R132突变并探讨其临床特征。提取205例成人AML患者初发时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基因组DNA,通过PCR的方法分别扩增IDH1基因的第4号外显子后进行测序比对。结果发现,205例AML患者中9例有IDH1基因R132突变,突变率4.39%,R132H型突变6例,R132L,R132G,R132S突变各1例,其中5例为AML-M2型白血病,与其他类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2);9例患者血小板中位数45.5×109/L,低于IDH1为野生型患者(P=0.003);IDH1突变患者在性别、年龄、初发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骨髓幼稚细胞比例上与IDH1为野生型的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9例患者中4例为正常核型,在71例CN-AML中的突变率为5.63%;合并FLT3/ITD突变5例,与IDH1为野生型患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7);合并c-kit突变的1例;合并NPM1突变2例;无合并CEBPA突变者,与野生型比较有明显差异(P=0.031);无合并WT1突变者。结论:IDH1基因R132突变在中国人AML中发生率为4.39%,以R132H突变为主,易在AML-M2型中发生,具有低血小板计数,易合并FLT3/ITD突变,不易合并CEBPA突变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NPM1(Nucleophosmin)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探索伴有NPM1基因突变的AML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随机选择98份临床确诊的急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冻存骨髓细胞标本,其中78份AML、10份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10份MDS提取DNA,行多重PCR,同时扩增NPM1基因第12外显子及FLT3基因第14、15外显子,PCR-毛细管电泳同时检测NPM1和FLT3-ITD基因突变。结果 78例AML患者共检出21例(26.9%)具有NPM1基因突变,10例ALL和10例MDS均未检测出该突变。78例AML中52例核型正常,NPM1阳性19例(36.5%),26例异常核型AML患者NPM1阳性仅2例(7.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M2、M5患者NPM1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于其他组。NPM1突变型AML患者WBC中位数为42.0(16.3~102.0)×10^9/L,野生型为14.0(3.4~67.2)×10^9/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例NPM1突变型AML中12例(57.1%)同时伴有FLT3-ITD,57例NPM1野生型患者13例(22.8%)出现FLT3-ITD突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M1阳性FLT3阴性患者9例中8例(88.9%)获得CR1,NPM1阳性FLT3阳性12例中3例(25%)获得CR1,NPM1阴性FLT3阴性33例中16例(48.5%)获得CR1,NPM1阴性FLT3阳性13例中2例(15.4%)获得CR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PM1基因突变是AML患者常见的一种突变,尤其是染色体核型正常AML患者发生率较高。伴有NPM1突变的AML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年龄高,外周血白细胞高,更常见于M2和M5中,伴随FLT3-ITD突变发生率高,CR1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总结分析t(8;21)复杂变异易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酪氨酸激酶相关基因突变和临床特点。对我院收治的20例初诊t(8;21)复杂变异易位AML进行了总结分析和随访,了解临床一般情况、形态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及治疗、生存情况,分析这一类疾病的基本特征。采用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后桑格测序,对13例患者进行了酪氨酸激酶相关基因突变(C-KIT、FLT3-ITD、FLT3-TKD、JAK2V617F)的检测。结果表明:①本组20例t(8;21)复杂变异易位AML占同期t(8;21)AML的2.4%,其中M1 1例、M2 17例、M4 2例。13例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发现,10例为髓系表达,3例为髓系伴淋系表达。细胞遗传学检测显示额外受累的染色体断裂位点有16种:(lp22、1p32、2q35、2q14、3p25、5q13、6p22、7q21、llq11、1lql3、12q14、12q24、12p12、14q32、15p13、20q12)。②13例患者中4例检测出C-KIT基因突变,且均为17号外显子突变,1例检测出JAK2V617F基因突变,13例均未检测出FLT3基因突变。突变组患者经1个疗程诱导化疗后仅1例获得完全缓解(CR),CR率为20%,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RFS)为6.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8.9个月;未突变组患者经1个疗程诱导化疗后6例获得CR,CR率为75%,中位RFS为26.6个月,中位OS为27.7个月。结论:t(8;21)复杂变异易位AML与典型t(8;21)AM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是相似的,但酪氨酸激酶相关基因突变的存在对患者的诱导化疗缓解率和长期生存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