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间隙桥接法和神经外膜吻合法修复周围神经断裂的效果。方法:通过动物实验,对60只SD大鼠的一侧坐骨神经采用小间隙静脉桥接法吻合(实验 组),另一侧用采用神经外膜吻合(对照组),观察神经修复效果。结果:实验组大鼠恢复自主活动快(40 d);显微镜下观察,神经正常生长,神经干完整,神经传导速度快;组织学观察,小间隙部结缔组织增生明显减少,神经纤维排列有序;透射电镜观察,间隙远端再生神经与正常神经无差异。而对照组无上述变化。结论:小间隙静脉桥接法可最大限度地修复断裂的神经,其效果明显优于神经外膜吻合法。  相似文献   

2.
自体深筋膜包裹神经断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寻找一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新方法。方法 :对 76例 91条神经损伤的病例分别采用自体深筋膜包裹神经断端和神经外膜缝合的方法进行修复 ,并对其治疗结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 :应用自体深筋膜包裹神经断端方法修复的周围神经 ,功能恢复良好 ,优良率为 87.1 %;神经外膜缝合方法修复的周围神经优良率为 75 .7%,两种方法优良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结论 :采用自体深筋膜包裹神经断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讨论周围神经修复方法,对小间隙外膜袖缝合法的疗效进行总结.方法 神经两断端外膜下潜行游离3~4mm,适当牵拉外膜,使其突出神经纤维,于15倍手术显微镜下以针距0.5mm精密外翻缝合神经外膜,使神经纤维断端间形成2~3mm的密闭小间隙.结果 随访6~20个月,36例周围神经损伤中,优27例、良5例、差4例.结论 该法操作简单.效果良好,是周围神经修复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神经碎片联合神经外膜小间隙缝合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①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小间隙缝合组、小间隙缝合+神经碎片组;②术后2周观察神经吻合口大体形态;③术后8周组织观察神经纤维再生情况;④术后8周检测腓肠肌湿重比;⑤病理切片图像分析各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直径、髓鞘厚度.结果:①术后2周,传统缝合吻合口处黏连,疤痕组织形成;单纯小间隙缝合,无明显粘连.小间隙缝合+神经碎片组,吻合口处无明显粘连,小间隙外膜处变细;②小间隙缝合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湿重比明显增加,小间隙加神经碎片组与小间隙组相比,湿重比明显增加;③小间隙缝合+神经碎片组、单纯小间隙缝合组与对照组相比,有髓神经纤维总数、直径及髓鞘厚度均明显增加,小间隙+神经碎片组神经纤维数、直径及髓鞘厚度与单纯小间隙缝合组相比明显增加.④组织学显示,小间隙加神经碎片组与单纯小间隙组相比,神经纤维密集度增加,排列整齐.结论:神经碎片联合神经外膜小间隙缝合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5.
何顺  李铁雄  胡建华  黄永明  姚波 《广西医学》2009,31(7):1049-1050
目的观察自体大隐静脉桥接修复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自体大隐静脉桥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8例,其中桡神经4条,尺神经3条,正中神经1条,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上肢周围神经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分,术后随访15~26个月,病人均有明显的肢体功能恢复,优4例,良3例,可1例,无副作用。结论自体大隐静脉为桥接管道,修复周围神经断裂能有效地引导神经再生及功能的恢复,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 mm小间隙套接缝合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坐骨神经损伤后疼痛功能恢复的变化。方法:采用SD大鼠制作坐骨神经离断伤模型,断端旋转180°后分别采用2 mm小间隙套接修复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方式,于术后2、4、5、6、8、12周观察患肢50%缩足阈值,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动物患肢2周时均出现明显的感觉减退,缩足阈值明显提高,达到15 g。4周时,两组缩足阈值均开始降低,小间隙套接修复组降低明显多于外膜缝合组,说明小间隙套接修复疼痛觉恢复早于外膜缝合组。术后5、6、8、12周,小间隙套接修复组缩足阈值升高至平台期[5周 (12.70±5.64) g;6周(12.20±3.26) g;8周(12.31±4.19) g;12周(13.95±2.58) g];外膜缝合组缩足阈值呈下降趋势[5周(10.47±7.02) g;6周(9.42±6.86) g;8周(8.50±7.15) g;12周(8.06±5.93) g]。两组比较12周外膜缝合组缩足阈值显著低于小间隙套接修复组。结论:相比于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生物套管2 mm小间隙套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性损伤,能够有效地提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的疼痛阈值,减少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 mm小间隙套接缝合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坐骨神经损伤后疼痛功能恢复的变化。方法:采用SD大鼠制作坐骨神经离断伤模型,断端旋转180°后分别采用2 mm小间隙套接修复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方式,于术后2、4、5、6、8、12周观察患肢50%缩足阈值,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动物患肢2周时均出现明显的感觉减退,缩足阈值明显提高,达到15 g。4周时,两组缩足阈值均开始降低,小间隙套接修复组降低明显多于外膜缝合组,说明小间隙套接修复疼痛觉恢复早于外膜缝合组。术后5、6、8、12周,小间隙套接修复组缩足阈值升高至平台期[5周(12.70±5.64)g;6周(12.20±3.26)g;8周(12.31±4.19)g;12周(13.95±2.58)g];外膜缝合组缩足阈值呈下降趋势[5周(10.47±7.02)g;6周(9.42±6.86)g;8周(8.50±7.15)g;12周(8.06±5.93)g]。两组比较12周外膜缝合组缩足阈值显著低于小间隙套接修复组。结论:相比于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生物套管2 mm小间隙套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性损伤,能够有效地提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的疼痛阈值,减少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损伤,因受周围神经本身再生特点的影响,其修复过程缓慢且难以预料.2003年9月-2007年1月本院采用小间隙神经外膜缝合法修复断裂的周围神经损伤27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高伟阳 《温州医学院学报》1996,26(4):249-251,237
自体静脉移植桥接周围神经缺损高伟阳综述陈德松审校周围神经缺损的传统修复方法是自体神经移植。由于作为供体的自体神经来源有限,还受到长度、粗细的限制、供区功能影响等,一个世纪来,一直有人试图寻找一种能用于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非神经移植体[1]。随着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可吸收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30例新鲜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经过知情同意后采用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两组,各15例,试验组采用可降解的甲壳质生物套管进行套接法修复,对照组采取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修复。对术后的神经恢复情况进行临床观察,根据沈宁江和英国医学委员会推荐的评分方法,计算功能恢复的综合优良率,术后6个月进行电生理检查。结果:30例患者中28例得到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4例。套管套接组手术操作简单,平均缝合时间[(8.0±0.8)min]比传统神经外膜平均缝合时间[(10.0±0.6)min]缩短20%,套管套接组伤口如期愈合,未见排异反应或过敏反应及异常引流。术后6个月的电生理检测结果:生物套管套接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77.37%,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70.09%;传统神经外膜缝合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61.69%,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56.15%;感觉、运动神经恢复率的比较分别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觉神经恢复率P=0.678,运动神经恢复率P=0.695)。神经修复后6个月的综合优良率显示:套管套接组优良率78.57%,传统神经外膜缝合组优良率28.57%,经Fisher’s精确概率法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可吸收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操作简单,临床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具备临床替代神经外膜缝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创伤,许多病例致伤后终生残疾。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是损伤的神经是否得到良好的再生,而缝接技术是神经再生的最重要基础。近百年来,全世界在临床上一直沿用的神经外膜缝合方法,由于无法使神经干内数千条不同性质的神经纤维准确对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神经的修复效果。与此同时,研究发现再生的神经纤维能够选择性长入与其性质相同的远端神经,即周围神经选择性再生现象。基于此,本课  相似文献   

12.
显微外科结合物理疗法治疗上肢神经损伤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356例上肢神经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结合物理康复,分析神经损伤的疗效与治疗方法的关系。方法:采用端端外膜缝合、束膜缝合、外膜加束膜缝合及神经移植方法共修复356例,398条神经,术后配合物理治疗,随访8个月至4年。结果: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199例,良90例,优良率81%。结论:上肢周围神经损伤,通过显微外科与物理疗法综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神经侧侧吻合方法在治疗高位周围神经损伤中的意义。方法 臂丛神经损伤者在上臂中上段行尺神经、正中神经相邻面侧方切开外膜、束膜后相对缝合。上臂神经损伤者在损伤部位以远处行受损神经与相邻正常神经的侧侧吻合。坐骨神经出口处腓总神经损伤者在大腿下段坐骨神经的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分出处以上2~5cm,于坐骨神经内将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侧侧缝合。结果 本组10例患者均得到术后1.5~4年(平均2.5年)的随访,受损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在臂丛神经损伤者为M2-3,S3,在上臂神经损伤者为M3S3,在腓总神经损伤者为M3-4S4,而供体神经支配区功能未受影响,所有病例对功能恢复效果均满意。结论 神经侧侧吻合方法是有效的治疗高位周围神经损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比较神经外膜袖套吻合法和神经外膜直接吻合法修复离断周围神经的效果.方法 雌性成年SD大白鼠48只,随机分为两组,即神经外膜直接吻合法组(对照组)、神经外膜袖套吻合法组(实验组),每组24只.两组皆解剖出左侧坐骨神经并与中段横行离断,对照组以神经外膜直接吻合法吻合离断神经;实验组以神经外膜袖套吻合法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生物粘接端端缝合法修复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研究再生神经的形态学变化.方法选用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手术显微镜下,实验组用生物粘接端端缝合法修复坐骨神经损伤,对照组则采用单纯端端缝合法修复,术后1至6周分期处死取材,用光镜、电镜对比观察神经纤维再生的形态学改变.结果实验组在修复初期雪旺(Schwann)细胞增生明显,不同时间段的神经纤维再生速度、数目、髓鞘厚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生物粘接端端缝合法,在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中可刺激雪旺细胞增殖,缩短Bungner带的形成时间,对神经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周围神经缺损在临床上常见,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1]。创伤性神经缺失、神经肿瘤医源性切除、神经延期修复时的神经短缩等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缺损[2-5],我国每年周围神经缺损患者高达30~50万例。对于小的周围神经缺损,可通过神经游离、转位、改变患肢体位和姿势等方法,将神经两断端接近后进行直接缝合[6]。对于较大的周围神经缺损,应用上述方法无法达到神经的无张力修复时,则需采用其他方法进行神经修复。目前临床上最常采用的是神经移植术[7-8],即采用自体神经段桥接缺损的神经,进而达到神经缺损修复的效果,但由于神经移植术的移植神经来源有一定的限制, 且通常还要以牺牲供区神经功能为代价[9-10],因此寻找其他修复方法和技术一直是周围神经缺损研究领域的热点。 我们从肢体延长手术中获得启示:周围神经的特殊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质使得神经干具有一定限度的抗张性,一定范围内延长神经不会对神经造成损伤。经过延长神经可以使神经断端长度得到增加,从而达到缩短神经缺损距离的目的,使得缺损的神经能够直接缝合修复,因此我们开展了用周围神经延长技术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系统研究:完成了周围神经延长器研发、周围神经延长极限、延长神经修复神经缺损效果等多个研究,现将此系统性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thod to repair injured peripheral nerve using conduits made of human hair keratin (HHK). Methods: The tibial nerves of rabbits were transected leaving a gap 10 mm in length between the 2 severed ends, which were either routinely sutured or bridged using HHK nerve conduits. Electro-physiological , anatomical and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s were performed at different time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showed more obvious improvement in the neural function recovery in rabbits with HHK conduits bridging 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rabbits with routine suture. In the former group, HHK conduits were gradually degraded and absorbed with large amount of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and Schwann cells regenerated around HHK conduits. In the latter group, however, the nerve tissues around the suture were degenerated and replaced by connective tissues. Conclusion: HHK may induce the regeneration of the nerve fibers and provides an ideal approach to repair nerve damag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火器性周围神经损伤并海水浸泡后神经及邻近损伤处的病理学变化,为临床火器伤周围神经损伤的救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80只SPF级SD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大鼠坐骨神经火器伤(非完全断裂损伤)海水浸泡模型组(A1组),大鼠坐骨神经火器伤(完全断裂损伤)海水浸泡模型组(A2组),大鼠坐骨神经火器伤(非完全断裂损伤)模型组(B1组),大鼠坐骨神经火器伤(完全断裂损伤)模型组(B2组),大鼠坐骨神经锐性切断处理组(C组),致伤后对坐骨神经行大体形态学观察和病理学观察.结果 A1组神经纤维断裂,外膜及束膜下毛细血管断裂,可见大片灶状出血;A2组神经内可见大量神经纤维断裂,外膜及束膜下广泛出血,髓鞘断裂.B1组、B2组与A1组、A2组镜下观察所见相似.C组未见明显神经纤维断裂,神经外膜、束膜完整.随着时间的延长,A1组、A2组、B1组、B2组损伤神经束内出现严重水肿,大量白细胞浸润.在各个时间点A1组、A2组水肿程度均较B1组、B2组轻.结论 与B1组、B2组相比,A1组、A2组神经纤维损伤情况相似,炎性细胞浸润较严重,神经外膜及束膜水肿B1组、B2组稍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