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黄怡  潘翠环  叶正茂  胡翔 《中国康复》2014,29(3):170-172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Pusher综合征患者61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Biodex平衡功能分析训练仪进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5周后,2组FAC、FMA、BI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恢复较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摇头刺激结合体位旋转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治疗组采用摇头刺激、体位旋转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组均每天训练1次,每次40 min,每周训练5次,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Barthel指数(BI)评定2组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BBS、FAC、FMA及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训练4周后治疗组的BBS、FAC、FMA、B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的BBS、FAC、FMA及BI较治疗前亦有改善(P<0.05),治疗后2组间BBS、FAC、FMA及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摇头刺激结合体位旋转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无辅助步行和独立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低强度踏车有氧训练的有效性。 方法将无辅助步行和独立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分为对照组和有氧训练组。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有氧训练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每周3次、每次30 min、共6周的低强度踏车有氧训练。2组患者总康复治疗时程和时间均相等。治疗前、后2组患者均采用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Rivermead运动指数评定肢体功能,运用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并进行运动试验终止心率、耐受时间及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血胰岛素、血脂、血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和胰岛素等,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结果24例患者完成观察程序(每组12例)。2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运动试验耐受时间、空腹胰岛素、OGTT 2 h血糖、HOMA-IR等指标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2组间FMA、Rivermead指数、BI、运动试验耐受时间、空腹胰岛素及OGTT 2 h血糖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低强度踏车有氧训练可以有效应用于无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急性期脑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另外给予 M O-TOmed智能运动训练仪训练。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价(FMA)、Berg平衡量表(BBS)和Bar-thel指数评价(BI)进行评测。结果:治疗8周后,2组FMA、BBS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3项评分指标增加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仪可提高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移动式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障碍的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移动式平板训练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对照组加用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PNF)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Tecnobody本体感觉评估系统(ATE及Time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MBI)评估2组患者的本体感觉、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治疗8周后,2组ATE值及Time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FMA、BB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但BBS、MBI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移动式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及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优于PNF疗法;对于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两者未见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6.
周峦 《中国康复》2019,34(7):375-377
目的:观察功能性移动训练配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并辅以运动想象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基于现实环境的功能性移动训练。分别于治疗治疗前和训练6周后,采用简式Berg平衡量表评估(BBS)、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态测试(FGA)及改良Barthel指数(BI)测试对患者的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BBS、FGA、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功能性移动训练配合运动想象疗法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从而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运动想象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44例)及对照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上、下肢肌力训练、良肢位摆放、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观察组则辅以运动想象训练及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2组患者均连续干预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A)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平衡能力、步态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下肢FMA、BBS、TGA及MBI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下肢FMA、BBS、TGA及MBI评分[分别为(23.3±4.1)分、(44.3±6.5)分、(7.9±2.1)分和(63.1±10.3)分)]亦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运动想象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态,有助于提高患者ADL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治疗前,治疗后4、8、12周时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MA)进行下肢评定,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进行步行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Motricity指数(MI-L)进行下肢肌力评定、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肌张力评定,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平衡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BI、MI-L、BBS、MAS、FAC评分及最大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8周及12周后,观察组FMA、BI、MI-L、BBS、FAC评分及最大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参数均较治疗前提高,且呈上升趋势(P<0.05);观察组MAS得分较治疗前降低,且呈下降趋势(P<0.05);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OTOmed训练系统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能够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赵彬  唐强  王艳  朱路文  梁玉林  李超男 《中国康复》2019,34(10):529-531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FES组、SET组和结合组各30例。 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FES组和SET组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功能性电刺激训练和悬吊训练,结合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再配合功能性电刺激训练和悬吊训练。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 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威斯康星步态量表(WGS)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3组患者BBS、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WG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结合组的BBS、FMA评分均明显高于FES组和SET组(均P<0.05),WGS评分均明显低于FES组和SET组(均P<0.05);FES组和SET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改善效果显著,并且较单独使用悬吊运动疗法或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更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胡永林 《中国康复》2013,28(1):17-19
目的:观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偏瘫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对于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的有效性。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训练前后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患肢运动功能(FMA)及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独立步行率及BBS、FMA下肢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偏瘫患者早期运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能够较好地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制简易可调式弹力踝足矫形带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伴足下垂内翻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及康复训练。康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佩戴简易可调式弹力踝足矫形带(AEOB)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前后2组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步速评定,康复组又分为佩戴AEOB(AEOB+)和不佩戴AEOB(AEOB-)评定。结果:治疗3周后,2组BBS、MBI评分及步速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康复组AEOB+患者的BBS、BI评分及步速均较康复组AEOB-及对照组更显著(P<0.01);康复组AEOB-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制踝足矫形带可矫正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和内翻畸形,改善患者步行的平衡及稳定性,增加步速,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CST)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MRP)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均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MRP,观察组在训练前进行CST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躯干控制测试(TCT)进行躯干控制能力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法(M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治疗后行步行能力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下肢FMA、MBI及TC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步行相关参数比较,观察组最大步行速度、步长及步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长和步行速度具有正相关性(P〈0.01)。结论:CST结合MRP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姜鸿 《全科护理》2013,11(5):385-386
[目的]探讨知信行干预对脑卒中运动障碍病人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康复训练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康复训练及护理的基础上进行1个疗程(30d)的知信行干预,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与Barthel指数法评估病人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知信行干预对脑卒中运动障碍病人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治疗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改良Barthel指数对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60 d后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有利于患者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松动术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49例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神经松动术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踝关节痉挛,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中下肢部分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患侧CSS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均P〈0.01);2组患者FMA、BBS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神经松动术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踝关节痉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早期核心稳定性训练介入时机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组各20例,3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及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作业疗法、平衡训练等康复干预。在此基础上A组于入组后第2周介入核心稳定性训练,B组于入组后第4周介入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后采用 Holden功能步行分类(FAC)及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等步态分析参数评定步行功能。结果:治疗3个月后,3组FAC评分及步长、步宽、步速等步态分析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A、B组更高于C组(P<0.05),A组更高于B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且介入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间歇性气压治疗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患者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间歇性气压治疗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评定(VAs)、手部肿胀测量、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I)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VAS评分及手部肿胀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间歇性气压治疗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可明显减轻肩手疼痛、肿胀,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78例脑卒中后步行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运动训练的基础上加以核心肌群训练,治疗8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能力、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评价步行速度、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价下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平衡能力、步行速度、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平衡能力、步行速度、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两组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步行能力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偏瘫患者79例,随机分为综合康复组(治疗组,n=40)和单纯运动疗法组(对照组,n=39)。两组除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外,治疗组进行运动疗法、作业、理疗、言语、认知、心理干预等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运动疗法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用Fugl-Meyer评定运动功能,用Barthel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两组评分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Fugl-Meyer及Barthel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改善,综合康复组Fugl-Meyer及Barthel评分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康复对卒中后偏瘫功能恢复优于单纯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20.
王丽菊  欧艺 《中国康复》2013,28(5):342-344
目的:研究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及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观察组加用CIMT治疗.治疗前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的WMF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WMFT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IMT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