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转染的施万细胞在脊髓损伤大鼠中的作用,以进一步了解其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90只健康Wistar大鼠采用Allen打击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将其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30只、B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30只和C组(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转染的施万细胞移植组)30只。三组大鼠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1、3个月进行BBB评分、皮质诱发电位及神经功能相关指标评估及比较。结果移植后1、3个月B组和C组的BBB评分中0~7分比例(B组:70%、60%,C组:50%、30%)、皮质诱发体感和运动电位[B组皮质诱发体感电位:(201.37±23.06)、(227.63±26.48)μV,C组皮质诱发体感电位:(241.36±27.34)、(278.53±31.46)μV;B组皮质诱发运动电位:(150.23±22.67)、(193.57±27.18)μV,C组皮质诱发运动电位:(186.72±26.83)、(242.57±30.56)μV],均优于A组[90%、90%,皮质诱发体感电位:(53.86±6.75)、(56.96±7.35)μV,皮质诱发运动电位:(32.64±4.07)、(34.15土4.12)μV]。另外,B、C组神经功能相关指标也均明显优于A组,而C组则优于B组,且C组移植后3个月神经功能指标水平明显优于移植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转染的施万细胞在脊髓损伤大鼠中的作用较佳.有利于脊髓损伤的改善,对改善患者的感觉、运动等指标均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毛蕊异黄酮治疗脊髓损伤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毛蕊异黄酮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毛蕊异黄酮组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毛蕊异黄酮组大鼠给予20 mg/kg毛蕊异黄酮灌胃。造模5周后,测定改良Tarlov评分、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波潜伏期时长和斜板试验,测定SCI大鼠脊髓神经功能。观察HE染色后脊髓损伤的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脊髓组织中p-Akt、gp130、IL-6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中改良Tarlov评分及倾斜平面临界角度显著降低(P<0.05),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波潜伏期时长和p-Akt、gp130、IL-6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毛蕊异黄酮治疗后改良Tarlov评分及斜板试验角度显著上升(P<0.05),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波潜伏期时长和p-Akt、gp130、IL-6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结论:毛蕊异黄酮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通过抑制gp130、IL-6的蛋白表达和PI3K/Akt信号通路磷酸化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因修饰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电生理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采用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观察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修饰成肌细胞对损伤脊髓的治疗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在T9水平制成脊髓横断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基因细胞组(A组)、成肌细胞组(B组)及损伤对照组(C组),每组10只大鼠。术后3个月,采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C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等电生理检测技术,观察轴突是否有再生及其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1)A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信号调节蛋白1(ASK1)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胶质瘢痕中中间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
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及损伤大鼠后肢行为学和电生理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脊髓夹伤模型,设ASK1特异性抑制
剂Thioredoxin组(Trx组)、ASK1单克隆抗体组(Anti-ASK1组)、生理盐水对照组(Model组)及假手术组(Sham组),于损伤即刻
在损伤局部分别给予Thioredoxin、ASK1单克隆抗体、生理盐水各10 μl,Sham组大鼠仅打开椎板暴露脊髓,不造成SCI。各组大
鼠定期(SCI后1、7、14、28 d)应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检测GFAP、vimentin的表达,BBB评分检测大鼠后肢行为学变化,
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电生理的变化。结果SCI后1 d各组GFAP、vimentin的表达无明显差异,7、14、28 d Trx组、
Anti-ASK1组GFAP、vimentin的表达较Model组明显下降(P<0.01);SCI后1、7、14 d各组BBB评分及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
电位无明显差异,SCI后28 d,Trx组、Anti-ASK1组BBB评分较Model组明显升高(P<0.01),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潜伏
期明显缩短,波峰值明显升高(P<0.01或P<0.01)。结论抑制ASK1可减弱大鼠SCI胶质瘢痕局部GFAP、vimentin的表达,并可
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和电生理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液细胞(UC)来源重编程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分化的神经干细胞(NSCs)联合3D打印支架移植修复大鼠急性脊髓损伤(ASCI)的作用。方法将UC诱导分化为iPSCs,通过ALP活性检测、HE染色观察畸胎瘤形成及免疫荧光检测全能性蛋白OCT4、NANOG、TRA-1-81、TRA-1-60的表达验证iPSCs全能性。将iPSCs向NSCs分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巢蛋白(Nestin)、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β-微管蛋白(β-tubulinⅢ)的表达。制备3D打印支架。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支架模型组、iPSCs-NSCs组,每组14只。采用改良Allens法建立大鼠ASCI模型,1周后模型组于损伤处滴入DMEM培养液0.2ml,支架模型组于损伤处植入载DMEM培养液的2~3mm支架,iPSCs-NSCs组于损伤处植入载iPSCs-NSCs的2~3mm支架。1、2、4、6、8周后采用开放领域运动测试(BBB)评分评价3组大鼠关节协调功能。8周后采用Tarlov和Rivlin评分评价3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观察大鼠运动、感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和振幅;取伤段脊髓组织做病理检查,观察脊髓组织病理改变。结果成功提取UC并诱导分化为iPSCs,ALP染色呈阳性,HE染色显示畸胎瘤形成;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全能性蛋白OCT4、NANOG、TRA-1-81、TRA-1-60表达。成功诱导iPSCs分化为NSCs,GFAP和β-tubulinⅢ表达良好表明细胞分化能力良好。成功打印3D支架,电镜显示内部呈三维立体疏松多孔结构。干预2、4、6、8周后,iPSCs-NSCs组大鼠BBB评分均高于模型组和支架模型组(均P<0.05);干预8周后,iPSCs-NSCs组大鼠Tarlov和Rivlin评分均高于模型组和支架模型组,运动和感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均短于模型组和支架模型组,运动和感觉诱发电位振幅均大于模型组和支架模型组(均P<0.05)。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受损,组织水肿明显,细胞稀疏;支架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受损程度轻于模型组,组织水肿,细胞稀疏;iPSCs-NSCs组大鼠脊髓组织生长良好,细胞致密,空泡减小,组织水肿消失。结论UC来源iPSCs-NSCs联合3D打印支架移植可促进ASCI大鼠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及受损节段脊神经纤维生长。  相似文献   

6.
张成亮 《医学综述》2014,(23):4408-4409
分析比较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与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评价脊柱手术患者脊髓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2月在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进行脊柱手术的患者236例,同时进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与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分别对其检测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观察。结果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灵敏度为86.20%,特异度为97.97%;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的灵敏度为42.00%,特异度为95.48%,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结论经颅电刺激诱发电位较皮质体感诱发电位能够更为理想地监测脊柱手术中患者的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联合软骨素酶(chABC)鞘内注射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感觉功能的影响以及脊髓组织中神经干细胞、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损伤对照组(B组),chABC治疗组(C组),BDNF治疗组(D组),联合治疗组(E组),采用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法(CBS)对大鼠术后1周、2周、4周和2个月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脊髓组织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神经干细胞的影响,荧光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 术前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均正常,术后1~2周,B、C、D、E各组CBS评分降低,但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2个月,C、D、E组CBS评分逐渐降低,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不同时间点BrdU阳性细胞数目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1周,C、D、E组大鼠脊髓组织BrdU阳性细胞数目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第2~4周,C、D、E组BrdU阳性细胞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A组比较,B组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Nestin阳性细胞数目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2周、4周、2个月,C、D、E组脊髓组织Nestin阳性细胞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1周,A组星形胶质细胞比例逐渐降低,神经元细胞比例逐渐升高。B组细胞3种细胞比例均较低,随着时间延长,神经元细胞比例缓慢升高,星形胶质细胞比例缓慢下降。C、D、E组脊髓受损后脊髓受损后4周~2个月,C、D、E组神经元比例逐渐升高,星形胶质细胞逐渐下降,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chABC鞘内注射后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感觉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能与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以及神经元细胞的分化有关,但两者联合后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嗅神经鞘细胞(OECs)移植联合应用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恢复大鼠脊髓损伤的功能。方法 将成年大鼠分为脊髓半切洞损伤组(A组),脊髓半切洞损伤+嗅神经鞘细胞移植组(B)和脊髓半切洞+嗅神经鞘细胞移植+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C组)。手术后应用联合行为评分(CBS),感觉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测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组CBS得分A组>B组>C组,SEP和MEP潜峰时,均A组>B组>C组,统计分析均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 移植嗅神经鞘细胞+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能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神经脊髓损伤的亚急性期(第7天)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脊髓内移植对大鼠受损伤脊髓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 正常成年SD雌性大鼠15只,分为3组:单纯全横断组、假手术组和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测定3组大鼠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CSEP)、运动诱发电位(motion evoked potential,MEP)和电针刺激大脑皮质运动区.结果 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的诱发电位CSEP、MEP的潜伏期短于单纯脊髓全横断组大鼠,电针刺激大脑皮质运动区发现NSC移植组大鼠双后肢出现明显收缩,且以对侧更为明显.结论 神经干细胞脊髓内移植后能部分促进损伤脊髓的感觉和运动传导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大鼠脊髓损伤处后的基因表达变化,为脊髓损伤修复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组,BDNF-NSCs移植组,各组分4个时相点(7d、1个月、2个月、3个月),利用细胞移植、X-gal组化、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了移植处细胞的标记基因(LacZ)表达和BD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丝-200(NF-200)的表达。结果:大鼠脊髓损伤移植处细胞中,有标记基因阳性细胞,BDNF强烈表达,尤其是BDNF-NSCs移植组的移植后1周和1个月时。各组各时相点均有GFAP和NF-200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和纤维。结论:B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能在脊髓损伤移植处存活,强烈表达BDNF,B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可以作为脊髓损伤修复的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正常大鼠脊髓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建立本研究大鼠诱发电位正常值数据库。方法:取40只SD大鼠,麻醉下分别行SSEP及CMEP检测。SSEP检测:电刺激一侧胫神经,在T12-13棘间韧带处记录感觉诱发电位。CMEP检测:刺激电极置于大鼠相应的人体头部C3、C4,记录电极置于大鼠后腿大鱼际处。结果:SSEP由一个正向波(P)和一个负向波(N)组成,潜伏期为P:(3.17±0.43)ms和N:(6.58±0.77)ms;波幅为P:(2.15±0.43)μV和N:(1.42±0.82)μV,P-N峰峰波幅(3.57±1.70)μV。CMEP由P1、N1、P2、N2组成,P1N1较为清楚,潜伏期为P1:(8.60±0.87)ms和N1:(9.81±1.02)ms;波幅为P1:(229.85±247.12)μV和N1:(143.15±130.41)μV,P1-N1峰峰波幅(373.00±342.53)μV。结论:大鼠SSEP及CMEP测定正常值潜伏期较稳定,可以作为病理实验对照参考,而波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三磷酸腺苷(ATP)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促进脊髓损伤(SCI)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8只体重为240~260 g的SD雌性大鼠,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备T12节段SCI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A组(ATP+BMSCs联合移植组)、B组(BMSCs移植组)、C组(ATP移植组)、D组(空白对照组)。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于1、3、7、14、21、28 d采用Tarlov评分评价后肢功能恢复程度;28 d处死大鼠后取材进行SP染色观察SCI修复情况。结果术后各组大鼠均出现后肢瘫痪症状,2~3周开始有不同程度恢复,以A组为最快,B、C组次之,D组最差。术后14、21、28 d各组改良Tarlov评分除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 d SP染色观察显示,A、B组可见存活的BrdU标记阳性BMSCs,A组BrdU阳性细胞数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未见BrdU标记阳性细胞。结论 ATP对BMSCs移植修复SCI后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氨溴索联合新型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NHMD)的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浙江普陀医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NHMD患者55例,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7例,给予NCPAP等综合治疗,观察组2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氨溴索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①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29%(25/28),高于对照组的66.67%(2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效率为10.71%(3/28),低于对照组的33.33%(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通气24、48h的氧分压(PaO2)分别为(62.69±2.51)、(79.32±2.85)mmHg(1mmHg=0.133kPa),均高于对照组[(51.37±2.64)、(70.58±2.7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通气24、48h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分别为(53.38±2.06)、(48.53±1.94)mmHg,均低于对照组[(58.26±2.14)、(53.02±2.1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通气24、48h的PaO2/FiO2分别为(18.58±1.62)、(22.64±1.15),均高于对照组[(58.26±2.14)、(19.83±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86%(5/28),低于对照组的48.15%(1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为(25.34±1.92)d,低于对照组的(30.82±2.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溴索联合NCPAP治疗NHMD患儿效果较好,能够减少并发症,有效地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花青素(PC)对2型糖尿病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 (STAT1)表达的影响.方法 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型糖尿病合并脑缺血组,PC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5只.制作2型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PC组在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后给予灌胃,1次/24 h,连续1周,于大脑中动脉缺血术前1h再灌胃1次.PC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PC粉剂50、100、200 mg/(kg·次)灌胃.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免疫组化SABC染色法对STAT1蛋白进行定量分析,统计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缺血半暗带区每高倍镜视野STAT1蛋白的阳性细胞数.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2型糖尿病合并脑缺血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增高[0分比(3.42±1.00)分],缺血侧海马区神经细胞计数减少[(102.10±4.62)个/HP比(56.60±6.15)个/HP],缺血侧皮质STAT1阳性细胞数增多[(4.10±1.26)个/HP比(20.13±1.36)个/HP],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2型糖尿病局灶性脑缺血组相比,PC低、中和高剂量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减少[(2.83±0.83)、(1.83±0.58)、(1.42±0.51)分]、缺血侧海马区神经细胞计数增多[(82.40±2.88)、(92.40±4.28)、(95.20±5.26)个/HP]、缺血侧皮质STAT1的表达均明显减少[(17.25±0.99)、(13.67±1.88)、(12.92±1.74)个/H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PC中、高剂量组的作用比PC低剂量组更明显(P< 0.01),但PC中、高剂量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花青素可能通过降低STAT1蛋白的表达,影响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信号转导途径,从而抑制细胞凋亡,减轻神经功能缺损,达到对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肺结核患者抑郁焦虑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12月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肺结核患者3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出院时焦虑白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变化情况,采用13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和生活质量综合评估问卷(GQOL-74)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并评价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SAS评分[(27.5±5.1)分1和SDS评分[(25.4±2.8)分]均较治疗前的SAS评分[(66.3±10.6)分]和SDS评分[(53.1±6.4)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AS评分[(27.5±5.1)分]和SDS评分[(25.4±2.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SAS评分[(53.2±11.2)分1和SDS评分[(50.2±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以及GQOL-74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6.8%,对照组满意度为7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能缓解老年肺结核患者的心理压力,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简称血灌)、血液透析(简称血透)对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选择50例须行维持性透析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将其分为血灌组(26例)和血透组(24例),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6个月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简称P300)的潜伏期、波幅及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血灌组和血透组P300潜伏期和波幅,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P300潜伏期和波幅分别为(315.6±31.9)ms、(8.9±1.15)μV和(341.8±33.5)ms、(8.03±1.01)μV,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血灌组和血透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MMSE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MMSE评分分别为(27.9±2.3)分和(25.6±1.9)分,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不同透析方式对维持性透析患者远期认知功能有明显影响,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持续改善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功能可能较常规血液透析好。  相似文献   

17.
通心络制剂对大鼠脑梗死灶周突触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来勋  叶心国  曾非  孙圣刚 《疑难病杂志》2009,8(5):269-271,F0003
目的研究通心络对大鼠脑梗死周边区星形胶质细胞、突触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只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通心络组、抑制组、盐水组和对照组,以横木行走实验评定运动功能,在5、10、15d应用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脑梗死周边区星形胶质细胞、突触数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突触素等的变化。结果通心络组运动功能评分10d、15d分别为(3.2±0.3)和(5.8±0.9)分,高于对照组、抑制组(P<0.01);电镜观察,10d、15d脑梗死周边区星形胶质细胞分别为(5.7±0.3)、(8.4±0.7),突触数目分别为(11.9±1.1)、(15.9±1.3)(个/8000×HP),两者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和抑制组(P<0.0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脑梗死周边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突触素阳性信号密度值也在10d、15d高于对照组和抑制组(P<0.01)。结论通心络治疗可使脑梗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加强突触重建和功能修复,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田金萍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1):136-13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护理疗效。方法选取空军总医院2010年10月~2012年5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57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28例为对照组,采用护理干预患者29例为观察组,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征、术后疼痛缓解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21.3±5.6)min]、术中出血量[(7.4±2.0)mL]、下床活动时间[(1.5±0.4)d]、住院时间[(5.8±1.6)d]均明显小于对照组[(25.1±6.4)min、(8.9±2.3)mL、(1.8±0.6)d、(7.1±1.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缓解情况[100.0%(29/29)]明显好于对照组[85.7%(24/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4%(1/29)]低于对照组[14.3%(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过程中,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减少创伤,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对新生儿黄疸早期预测及综合干预对降低病理性黄疸发生率的效果评价.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12年1月武汉市汉南区人民医院产科新生儿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实施早期干预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不给予早期干预措施.比较两组出生后1、7、14、28 d的黄疸指数、总胆红素、甲胎蛋白(AFP)、谷丙转氨酶(ALT)值,以及第一次排胎便时间及转黄时间.结果 ①随孕龄的增加,总胆红素、AFP、ALT逐渐降低.不同孕龄新生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脐血AFP成正相关关系,(r=0.562,P< 0.01).②观察组干预1d黄疸指数(6.83±1.09)与对照组(6.97±1.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7、14、28 d黄疸指数[(7.19±1.16)、(9.26±2.26)、(9.03±1.90)]均低于对照组[(7.82±1.69)、(13.56±1.84)、(13.88±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第一次排胎便时间[(5.30±1.74)h]与胎便转黄时间[(28.66±1.31)h]均早于对照组[(18.69±3.20)、(60.23±2.18)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预测及综合干预,方法简单易行,能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率,在产科应该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