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与化疗联合治疗 HBsAg阳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12月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确诊的 N H L伴HBsAg阳性的149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149例中男92例,女57例,中位年龄44(19~74)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所有患者每日口服拉米夫定100 mg或恩替卡韦500μg ,化疗后定期监测肝功能及HBV‐DNA。【结果】149例患者治疗后均无严重肝功能损伤。其中病毒高拷贝数35例(HBV DNA>104 copy/mL ),无一例病毒激活。化疗前肝功能异常33例,无肝功能损害加重现象。【结论】在有效抗病毒及激素减量的同时,密切监测乙肝DNA及肝功能,并严格遵循抗病毒药物的停药时间,HBsAg阳性淋巴瘤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与乳腺癌化疗后肝损害的关系及预防性拉米夫定治疗对降低继发性肝损害与HBV再激活的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江门中心医院确诊为乳腺癌并有HB—sAg检测结果的女性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将其分为实验组50例(HBsAg阳性,其中19例接受了预防性拉米夫定治疗)与对照组60例(HBsAg及HBV—DNA均为阴性),化疗后肝脏毒性反应评价参照WHO标准。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实验组中发生各级肝损害(42.0%vs11.7%,P〈0.01)及Ⅲ-Ⅳ度肝损害的比率(22.0%vs1.7%,P=0.00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50例合并HBV的患者中,预防性使用拉米夫定组的各级肝损害比例明显低于未行抗病毒组(21.1%VS54.8%,P=0.037);其Ⅲ~Ⅳ度肝损害发生率(5.3%VS32.3%,P=0.059)及HBV再激活比例(5.3%vs29.0%,P=0.067)均明显降低。结论合并HBV感染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肝损害与HBV感染密切相关,化疗期间预防性使用拉米夫定是一种降低继发性肝损害与HBV再激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性间质性肺炎(IP)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进行HSCT患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中有6例并发IP、其中移植后+60d内发生4例,+74d1例,+243d1例。2例分别于移植后+68d, 75d死于IP所致急性呼吸衰竭,4例治愈。6例中5例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论 HSCT后IP常见,是移植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GVHD与IP有一定的关系;更昔洛伟合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更昔洛韦治疗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病毒新药更昔洛韦治疗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效果。方法:35例用更昔洛韦治疗(试验组),剂量每日10mg/kg体重,分2次静脉给药,共14-21d。另35例应用阿昔洛韦治疗(对照组),用量为1g/kg体重,分2次静脉给药,2周后改口服1.2g/kg,连用2-3个月。结果:试验组显效率94%,CMV转阴率94.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显效率17.1%和转阴率20.7%(P均<0.05),副反应在试验组有4例出现WBC下降。结论:更昔洛韦疗效明显优于阿昔洛韦,对于用更昔洛韦治疗期间出现的WBC下降可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HBV)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辅以抗病毒及护肝治疗的效果。方法将54例肺结核合并HBV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前肝功能均正常,HBV-DNA 104~107拷贝.mL-1)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抗病毒组28例,采用抗结核+抗病毒+护肝治疗;对照组26例,采用抗结核+护肝治疗。观察2组患者肝功能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抗病毒组肝功能异常5例(26.08%),对照组肝功能异常8例(34.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8周,抗病毒组ALT、AST和T-BIL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停药率为17.39%,抗病毒组停药率为4.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2周时抗病毒组HBV-DNA为102~104拷贝·mL-1,对照组HBV-DNA为105~107拷贝·mL-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能明显减轻肺结核合并HBV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中引起的肝功能损害,减少抗结核治疗的停药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HBV血清标志物(HBVM)与前S1抗原、HBVDNA检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前S1抗原。采用PCR法检测HBV—DNA。结果306例HBsAg(+)、HBeAg(+)、HbcAb(+)患者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91.2%。HBVI)NA阳性率为94.4%;158例HBsAg(+)、HBeAB(+)、HBcAb(+)患者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32.9%,HBV—DNABIt性率为31.6%;57例HBsAb(+)、HBeAB(+)、HBcAb(+)患者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3.5%,HBV—DNA阳性率为5.3%;21例HBsAg(+)、HBeAg(+)患者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100.0%,HBV~DNA阳性率为100.0%;124例HBsAg(+)、HBcAB(+)患者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41.9%,HBuI)NA阳性率为29.0%(P〈0.05);87例HBsAb(+)、HBcAb(+)患者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1.2%,HBV—DNA阳性率为1.2%;32例HBeAb(+)、HBcAb(+)患者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9.4%,HBVDNA阳性率为3.1%(P〈0.05);92例HBcAb(+)患者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1.1%,HBV-DNA阳性率为1.1%;103例正常人组中二者均未检出。结论前S1抗原与HBV-DNA、HBsAg、HBeAg阳性呈高度相关,在防治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巨细胞病毒间质性肺炎(CMV—IP)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巨细胞病毒间质性肺炎的患者给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和(或)更昔洛韦治疗,并做好环境、心理和气道护理。结果:有2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及护理,病情迅速好转,达到控制、治愈的目的;另1例患者仅采用更昔洛韦治疗,没采用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和尽早采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结论:早发现、早治疗、早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更昔洛韦及辅助通气,做好用药指导、环境护理、心理护理等,可降低CMV—IP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老年肺癌患者肝功能损伤及乙肝病毒(HBV)再激活的影响。方法选取HBsAg阳性老年肺癌患者72例为HBsAg阳性组,其中给予预防性抗病毒治疗30例为干预组,未给予预防性抗病毒治疗42例为对照组;另选择同期未合并HBV感染的老年肺癌患者72例为HBsAg阴性组。比较干预组、对照组及HBsAg阴性组肝功能损伤情况及HBV再激活情况。结果干预组肝功能损伤率为20. 00%(6/30),对照组肝功能损伤率为57. 14%(24/42),HBsAg阴性组肝功能损伤率为22. 22%(16/72)。干预组、HBsAg阴性组肝功能损伤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组HBV再激活发生率为10. 00%(3/30),低于对照组的33. 33%(1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用预防性抗病毒治疗HBsAg阳性老年肺癌患者安全、有效,能降低肝功能损伤的发生风险,预防HBV再激活。  相似文献   

9.
1化疗后肝损害与HBV再激活 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地区,根据2002年卫生部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在我国接受普查的人群中HBsAg携带率高达9.75%.对于合并HBV感染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而言,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肝功能损害十分常见,轻则影响治疗顺利进行,重则可危及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0.
1化疗后肝损害与HBV再激活 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地区,根据2002年卫生部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在我国接受普查的人群中HBsAg携带率高达9.75%.对于合并HBV感染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而言,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肝功能损害十分常见,轻则影响治疗顺利进行,重则可危及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sAg阳性的血清学标志物少见模式与HBV-DNA和体液免疫的关系。方法:选择63例HBsAg阳性患者其血清中检出同一种抗原抗体同时存在(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或 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以HBeAg是否阳性为标准分为2组:HBeAg阳性组(n=26)与HBeAg阴性组(n=37)。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定量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HBV-DNA含量;采用Olympus AU6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 、IgM)和补体(C3、C4)。结果:63例HBsAg阳性的血清学标志物少见模式表现为5种模式,以HBsAg(+) HBsAb(+)HBeAb(+)HBcAb(+)模式检出率最高,占52.38%(33/63);各少见模式均不同程度地检出HBV-DNA;HBeAg阳性组HBV-DNA、IgG、IgM和C4与HBeAg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和C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慢性HBV感染过程中,血清出现抗原与抗体共存这一个特殊阶段,虽然有HBsAb的出现,但并不意味着HBV-DNA停止复制或传染性消失;不同血清学模式,其HBV复制和体液免疫水平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对于。肾移植患者的影响。方法观察不同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标志物[A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cAb^+),B组(HBskg,HBcAb^+),C组(HBsAg-,HBcAb-)]组间肾移植患者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间的差异。结果A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52.0%,B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36.8%,C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8.69%,三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肾移植患者合并单纯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HBsAg阳性的血清学标志物少见模式与HBV—DNA、肝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定量测定HBV标志物;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HBV—DNA含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结果HBsAg阳性的少见模式表现为6种模式,以HBsAg(+)HBsAb(+)HBeAb(+)HBcAb(+)模式检出率最高,占58.59%(75/128);在各少见模式中均不同程度地检出HBV—DNA,阳性率介于28%-100%之;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者有119例,检出率达92.97%(119/128);HBeAg阳性组肝功能异常率和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P〈0.05)。结论在HBsAg阳性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HBV—M)检测结果的阳性组合中,除常见的“大三阳”和“小三阳”外,还存在多种其它模式,其中一些已成为常见模式。各种模式均存在病毒的复制。探讨HBV—M各种阳性组合模式及其HBV—DNA、肝功能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关系,对了解HBV病毒的免疫学变异,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蚌埠市部分单位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初步分析各年龄段感染率,为了解现阶段乙肝感染情况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将受检者按年龄从小到大分成5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标本,并将结果按HBsAg阳性和阴性、抗-HBs阳性和阴性以及乙肝病毒感染的不同模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6~25年龄组HBsAg阳性率最低为4.69%,远低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抗-HBs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25岁和26~35岁年龄组大三阳模式分别为29.27%、26.67%,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人具有保护性抗体人数比例增加,乙型肝炎的感染率有所下降,但多为病毒复制活跃期,其血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HBV病毒表面抗原(HB sA g)的表达、肝功能变化及拉米夫定的作用,同时与67例非原发性肝癌实体瘤患者及67例普通人群做对比。结果:67例NHL患者HB sA g阳性率为23.9%,明显高于本地区普通人群(9.0%)及非原发性肝癌实体瘤患者(10.4%);HB sA g阳性的NHL组中,化疗后肝损害发生率(68.8%)与HB sA g阴性患者发生率(29.4%)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拉米夫定在预防病毒复活时起到重要作用。结论:NHL患者HB sA g阳性率高于本地非原发性肝癌实体瘤患者(其他肿瘤组)及普通人群组,拉米夫定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HBV的再激活;HBV感染者在化疗时应加强保肝并密切监测肝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探讨HBV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到2009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维持性血液透析超过6月的3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透析时间6~372月,平均血液透析时间(64.13±61.00)月。所有患者每半年复查一次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指标,并分为HBsAg阳性组和HBsAg阴性组。患者血液透析前用第二代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HBV感染指标,自动生化仪测定肝功能,血球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结果30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BsAg阳性20例(6.64%),如果包括乙型肝炎感染其他指标(HBVM任何一项)则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率是42.52%,其中5例(25.00%)有输血史,HBsAg阴性患者中6例(2.14%)有输血史。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输血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存在相关性(,=16.597,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加乙型肝炎感染率提高,HBsAg阳性对血液透析患者肝功能影响并不显著,其乙型肝炎相关并发症也少见。定期检测及对HBsAg阳性患者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是预防透析中心乙型肝炎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血清单胺氧化酶(MAO)活性,探讨MAO活性分析在HBV感染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284例HBV感染者及123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MAO活性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组(ALT升高,大三阳者)、B组(ALT升高,小三阳、HBV-DNA阳性者)、D组(ALT正常,大三阳)MAO均呈明显升高(P〈0.01);C组(ALT升高,小三阳、HBV-DNA阴性者)、E组(ALT正常,小三阳、HBV-DNA阳性者)、F组(ALT正常,小三阳、HBV-DNA阴性者)MAO水平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对HBV感染者进行血清MAO活性分析,有助于了解肝细胞损害情况,预测肝纤维化的发生,对病情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供、受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受者HBV血清学标志变化及对临床结果 的影响.方法 对2002年9月至2008年11月79例alloHSCT治疗前供、受者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移植前供、受者HBV感染对受者预后无明显影响.②HBsAg阳性组患者20例,13例(65.0%)出现HBV激活,时间为移植后1(0.5~10)个月,9例(45.0%)并发乙肝相关肝炎.③HBsAg阴性组患者35例,4例(11.4%)移植后HBsAg转为阳性,即出现乙肝血清学转换.其中1例伴随严重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④HBsAg阳性组患者移植后出现HBV激活及移植后100 d内肝功能损害的比例均明显高于HBsAg阴性组患者(P<0.05).⑤2例(10.0%)HBsAg阳性患者在移植后清除体内HBV,其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均为HBsAb阳性.结论 供、受者HBV感染不是allo-HSCT的禁忌证;HBsAg阳性是移植后发生HBV激活的高危因素,对于这类患者应进行规范性拉米夫定预防性治疗;HBcAb/HBeAb阳性患者移植后可能出现乙肝血清学转换,在免疫抑制剂减量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其乙肝血清学标志变化;alloHSCT可以通过过继免疫治疗清除患者体内HBV.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与乙肝表面抗体(HBsAb)同时阳性的模式,与HBV DNA的关系,以及其产生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样本的HBV血清标志物,从中选出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样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其HBV DNA定量值。结果在选取的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37例样本中,出现3种HBV模式:(1)HBsAg、HBsAb、HBeAb、HBcAb阳性,阳性率46%,HBV DNA阳性率22%;(2)HBsAg、HBsAb、HBeAb、HBcAb阳性,阳性率30%,HBV DNA阳性率30%;(3)HBsAg、HBsAb、HBeAb、HBcAb阳性,阳性率24%,HBV DNA阳性率5%。37例样本中,有21例血清HBV DNA检测阳性,阳性率为57%。结论 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并不代表疾病真正好转,部分感染者仍存在病毒血症,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肝功能、病毒学特点。方法对我院HBV感染的孕妇共259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60例慢性HBV感染未妊娠妇女相比较。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定量。结果33.98%患者有HBV感染的家族史;非妊娠妇女的ALT、AST水平均较妊娠妇女明显升高;71.81% HBV感染的妊娠妇女肝功能正常,慢性乙型肝炎重度7例(2.70%);慢性乙型肝炎重型3例(1.16%);59.85%患者HBeAg(+),HBV DNA水平>5 log10 IU/ml患者63.71%,HBeAg阳性组孕妇的ALT、AST水平、HBV DNA定量较阴性组患者明显升高;HBeAg阳性组孕妇中,随着HBV DNA水平升高,ALT水平明显升高伴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组孕妇中,随着HBV DNA水平升高,ALT、AST水平亦明显升高伴统计学意义;HBV DNA定量>5 log10 IU/ml妊娠妇女中高达46.06%ALT、AST水平升高。HBeAg阳性比例小于28岁的年轻孕妇(65.49%)显著高于年长孕妇(52.99%),28岁以上的年长孕妇发生肝功能损害发生率(34.19%)显著高于年轻孕妇(20.42%)。结论妊娠妇女HBV感染患者以HBeAg(+)为主,占59.85%,HBV DNA水平>5 log10 IU/ml者为多,占63.71%;71.81%患者肝功能正常;HBeAg阳性孕妇,肝功能异常较阴性患者明显,HBV DNA水平亦明显升高;无论是HBeAg阳性还是阴性患者,随着HBV DNA水平的升高,更容易出现肝损害;HBV DNA定量>5 log10 IU/ml 妊娠妇女中46.06%肝功能异常。28岁以下年轻孕妇HBeAg阳性率65.49%高于年长孕妇,但肝功能异常率20.42%,低于年长孕妇。因此对HBV感染的孕妇需要密切观察肝功能、HBV DNA、HBeAg水平,特别是HBeAg阳性和HBV DNA水平较高的妊娠妇女需要警惕肝炎活动。建议HBV感染的女性28岁以前妊娠减少肝功能损害的风险。孕妇HBV感染的临床特征与母婴传播阻断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