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重度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运用单髁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方法选用2013年11月至2017年5月,由同一手术医生完成的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121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中重度肥胖组20例(27膝),非肥胖组21例(27膝)。术前、术后均采用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平均住院日、膝关节活动度等相关指标进行评估。结果肥胖组2例(3膝)失访,1例死亡;非肥胖组3例(3膝)患者术后失访,无死亡,其余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肥胖组随访时间14~56个月,平均27个月;非肥胖组随访时间21~33个月,平均24个月。术前两组间HSS评分、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患者的住院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HSS评分、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SS评分:肥胖组术前(51.37±7.34)分,术后(91.30±4.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肥胖组术前(5.15±0.60)分,术后(1.11±1.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活动度:肥胖组术前(98.13±8.82)°,术后(114.29±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1例术后出现I型呼衰、双肺炎,左侧胸腔积液,经抗生素治疗,胸腔闭式引流治愈后出院;非肥胖组1例术后4周出现伤口浅表感染,经抗生素治疗愈后出院。其余患者未见翻修,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松动等术后并发症。结论仅限于单间室的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中重度肥胖的患者,单髁关节置换,合理的围手术期管理,可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一期感染清创占位器植入、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感染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对比观察抗生素骨水泥珠链及胫骨平台占位器两种占位器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接受分期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6例(27关节)感染性膝关节炎患者。标准治疗方案分两个阶段:一期手术对膝关节彻底清创后植入术中自制胫骨平台占位器(A组)或抗生素骨水泥珠链(B组);间隔期进行系统性抗生素治疗;感染清除后行二期关节置换术。在术前、间隔期、关节置换术后进行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估及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7.3个月(12~54个月)。23例(24关节)按预期完成分期手术,3例珠链组患者感染控制后放弃二期手术。两组中各有1例更换同型占位器,最终所有患者均清除感染,且无一例感染复发。关节置换术后,A组平均HSS评分改善至(90.5±5.5)分(83~95分),平均ROM提高至(109.4±18.1)°(85°~130°);B组平均HSS评分显著改善至(80.9±13.5)分(63~95分),平均ROM提高至(96±23.3)°(65°~130°)。术后,两组患者ROM及HS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间ROM(P=0.153)及HSS评分(P=0.05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期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感染性膝关节炎的有效方案,可控制感染并改善膝关节功能。对于膝关节感染控制后不确定是否行关节置换的患者,更推荐使用抗生素骨水泥珠链。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小切口(mini open)联合膝关节镜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8例确诊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行膝关节镜辅助下联合窝后正中小切口切开复位治疗骨折,同时处理关节内合并损伤,术后予伸直位支具固定配合功能锻炼,术后定期随访并复查膝关节正侧位片,随访指标包括:关节稳定性,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切口愈合情况;术前及术后1年行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及IKDC功能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1个月,平均15.4个月;术后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提示骨折复位良好,无骨折不愈合,行后抽屉试验及反Lachman试验阴性;3例患者诉上下台阶关节稍不适、研磨感,考虑与合并关节软骨损伤有关、余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关节活动度恢复至伤前正常水平.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平均53.2分,术后1年膝关节Lysholm评分平均96.3分,术前与术后1年膝关节Lysholm评分数据行两组对照 T 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IKDC评分从术前全部明显异常(D级)改善至术后正常(A级) 17膝、接近正常(B级) 1膝.结论膝关节镜辅助下联合小切口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临床疗效确切,本组病例术后未发现明显并发症,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该手术方法简单、安全,可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用特制型人工膝假体置换治疗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并病理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12例12膝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并病理性骨折患者,采用特制型人工膝假体置换术进行治疗。其中男5 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34.2 岁(23~40岁)。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较好的耐受手术。手术时间为120~180min,出血量为500~900mL,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在术后5 天内拔除引流管,术后引流量为300~700mL,平均450mL。术后病理学检查均为骨巨细胞瘤。术后复查X 线片显示所有内固定物位置均良好。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症状消失,无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8~30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中无一例出现切口感染和窦道形成。肿瘤无复发。内固定位置良好,假体无松动。末次随访中,患者Enneking 评分为15~28分,平均23.8 分,其中≥18分为11例,优良率占92% 。结论:采用特制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并病理性骨折,具有效果良好,肿瘤切除彻底,不易复发,患者能够早期开始正常生活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老年性锁骨中段骨折保守治疗和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治疗的老年性锁骨中段骨折患者59例,其中男43例,女16例,保守治疗(肩肘带外固定)30例,手术治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29例。术后6、12、24个月随访,X 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 Constant-Murley 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2(24~28)个月。保守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24.5±1.1)周,2例骨不连;手术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14.4±2.2)周,无骨不连,无钢板松动、螺钉退出等内固定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12,P=0.000)。肩关节功能( Constant-Murley 评分):伤后(术后)6个月,保守治疗组平均(43.5±4.5)分,手术组平均(55.4±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03,P=0.001);伤后(术后)12个月,保守治疗组平均(68±4.2)分,手术组平均(72±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7,P=0.008);伤后(术后)24个月,保守治疗组(78±4.8)分,手术组(82±5.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0,P=0.800)。结论手术治疗可快速恢复锁骨中段骨折老年患者的肩关节功能,短期内肩关节功能优于保守治疗组,但两组的远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ultiloc髓内钉(multiloc intramedullary nail)与弯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humeral proximal fractures,HPF)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45例老年复杂HPF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例,女17例,年龄62~81岁,平均(65.41±5.14)岁,其中21例采用Multiloc髓内钉行骨折髓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24例采用弯型髓内钉行骨折髓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12~14个月,评估术后12个月肩关节功能及并发症:(1)并发症:切口感染、术后关节僵硬、神经及结节损伤、固定物松动、二次手术;(2)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Neer评分、ASES评分。结果本组均完成手术治疗,影像学复查结果显示术后平均3个月达到骨性愈合。观察组围术期情况与对照组各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肩关节功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且观察组术后12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复杂HPF的髓内固定治疗,Multiloc髓内钉相较于弯型髓内钉更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二者在围手术期及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半限制性假体全膝关节置换(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 )在膝关节 Charcot 关节病中的应用及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7月至2013年6月,对行 TKA 的12例 Charcot 关节病患者(12膝)进行回顾分析。12例中,男5例,女7例;年龄30~70岁,平均48岁。所有患者均使用半限制性假体,其中7膝加用延长杆。本组12例术后1、3、6、12个月以及以后每年随访1次,12例均获14个月~11年随访,平均6.5年。12例每次随访,均摄患肢膝关节正侧位 X 线片、并行 HSS、KSS 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关节稳定性、假体固定情况(有无假体松动)等评价。结果1例术后2年出现感染、假体松动,行分期手术。一期清创,抗生素骨水泥临时假体植入,待感染控制后,行二期翻修术,术后恢复较好。其余病例术后疼痛完全消失,膝关节畸形矫正,稳定性及功能均良好,无感染、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术后 X 线片显示假体位置及下肢力线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膝关节 HSS 评分平均87.7(82~96)分,较术前平均为51.5(32~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膝关节 KSS 临床评分:平均为87.5(80~95)分,较术前平均为57.9(35~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膝关节 KSS 功能评分平均为86.9(80~95)分,较术前的平均为56.8(30~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膝关节活动度( ROM )平均115°(110~130)°,较术前的平均为96.5°(85~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时 HSS 评分、KSS 评分和 ROM 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对功能及关节的稳定性满意。结论半限制性膝关节假体 TKA 是治疗膝关节 Charcot 关节病的有效方法,术中采取适度的软组织松解及正确的截骨、合理的骨缺损处理、选择适当的假体和术后康复,Charcot 关节病患者可以通过 TKA 获得良好的近期结果,远期效果有待于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内侧微创经皮锁定钢板(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thesis,MIPPO)和交锁髓内针(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s,IMN)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踝关节功能评分。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所有骨折均未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共42例。其中18例采用胫骨远端MIPPO治疗,24例采用IMN治疗,根据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Olerud-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其疗效。结果随访时间10~20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MIPPO组的平均手术时间(142.9±35.7) min,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8.8±4.2)周,Olerud-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84.44±6.80)分,IMN组的平均手术时间(138.7±37.1) min,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9.5±2.3)周,Olerud-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82.71±5.30)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3;P=0.479;P=0.360)。结论使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均可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临床实践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有限切开钛缆捆扎辅助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单纯微创辅助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31-A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46例老年31-A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钛捆扎辅助PFNA (A组,23例)与骨拨或复位钳等辅助PFNA治疗(B组,23例),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起立行走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两组获平均25.4(12~32)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脂肪栓塞。两组骨折愈合时间(A组平均7.5个月,B组平均7.6个月)、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A组平均82.6分,B组平均81.1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起立行走测试(time up andgtest,TUG)、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31-A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取钛缆捆扎辅助治疗可降低骨折复杂程度及手术难度、可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 Henry 入路掌侧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5 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45 例,按照入院日期单双号分为改良 Henry 入路组 (23 例) 和传统 Henry 入路组 (22 例)。改良 Henry 入路组 23 例,其中男 12 例,女 11 例;年龄 33~74 岁,平均 (45.75±20.53) 岁;受伤部位右侧 13 例,左侧 10 例;受伤原因跌倒 15 例,车祸8 例;按 AO 分型,B1 型 5 例,B2 型 6 例,B3 型 2 例,C1 型 6 例,C2 型 4 例;受伤致手术时间 4~7 天,平均为 (5.39±0.72) 天。传统 Henry 入路组 22 例,其中男 9 例,女 13 例;年龄 31~75 岁,平均 (50.05±20.18) 岁;受伤部位右侧 12 例,左侧 10 例;受伤原因跌倒 13 例,车祸 9 例;按 AO 分型,B1 型 4 例,B2 型 4 例,C1 型 8 例,C2 型 5 例;受伤致手术时间 4~6 天,平均 (5.00±0.81) 天。分别采用 Dienst 关节评分标准评估患者腕关节功能、影像学指标评估手术疗效,并观察记录两组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收集数据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 (2.06±0.86) (1~3) 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坏死。术后 3 个月摄 X 线片显示所有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无畸形愈合、骨不连,无桡骨高度丢失、关节面塌陷等。两组术中旋前方肌修复率及正中神经刺激、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 3 个月采用 Dienst 关节评分评估患者腕关节功能。改良 Henry 入路组及传统 Henry 入路组腕关节功能评估优良率分别为 96.65%、95.45%,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 3 天、1 个月、3 个月影像学指标 (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 Henry 入路组术后屈肌腱激惹、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发生率均低于传统 Henry 入路组,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改良 Henry 入路掌侧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具有术中暴露简单、对旋前方肌损伤小、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腕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食管癌合并肺功能不全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的经验。方法:2010年7月-2013年10月,收集我院对食管癌合并肺功能不全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42例,其中男86例,女56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2.4岁。术前经严格禁烟,净化呼吸道,并给予雾化化痰、解痉、呼吸功能锻炼改善肺功能,术前合并肺部感染者,给予抗感染直至感染控制及呼吸道症状消失。经右胸前外侧切口、上腹部正中切口手术82例,左后外侧切口食管癌根治术36例,颈、胸、腹联合三切口手术24例,术后予以预防感染、解痉化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抑制抗炎介质释放、营养支持和氧气支持治疗,部分患者予以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结果:142例患者均顺利出院,无1例手术死亡,其中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2例,颈部吻合口瘘1例。14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个月,平均4.2个月。术后均恢复良好,经复查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严格的围手术期处理对于提高肺功能不全食管癌患者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我院采用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43~66岁,平均51岁.腰椎不稳症4例,腰椎间盘源性疼痛7例,腰椎滑脱症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翻修2例.L3~4节段2例,L4~5节段9例,L5~S1节段4例.15例患者均行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椎间融合术,且均为单节段手术.L3~4、L4~5节段采用左侧腹直肌旁切口,L5~S1节段采用右下腹横切口.记录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椎间隙角度、腰椎前凸角度(LL),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卧床天数,住院天数.定期复查腰椎X线片及腰椎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切口长度平均6.2cm,术中出血量平均95ml,手术时间平均85min,术后平均卧床3d,住院天数平均10d.术中腹膜撕裂2例,术中予以缝合修补;术后髂骨取骨处疼痛8例,经2-3周镇痛治疗后缓解.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7个月(3-16个月),术后腰腿痛症状明显缓解.ODI (满分50分)由术前平均57.4%降至术后平均21.7%,VAS(满分10分)由术前平均6.7降至术后平均2.8.手术节段腰椎间高度由术前平均8.1mm至术后平均13.3mm,手术节段腰椎间角度由术前平均11.3°至术后平均12.7°,腰椎前凸角度由术前平均44.7°至术后平均52.3°.术后腰椎X线及CT示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均已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带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并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植骨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球拍形切口乳房成形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乳头横向偏移距离的影响.方法 选取早期乳腺癌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乳手术治疗,实验组采用球拍形切口乳房成形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总出血量;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的美容效果及术...  相似文献   

14.
谢容  沈忠杰 《现代肿瘤医学》2018,(12):1838-1841
目的:研究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微小甲状腺癌的近期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4年10月到2016年2月间收治的微小甲状腺癌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总有效率(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75.61%)(χ2=4.47,P=0.03),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14.64%)明显低于对照组(43.92%)(χ2=8.48,P=0.00);术后12个月,观察组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小切口手术能提高微小甲状腺癌手术效果,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加快术后恢复速度,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术、大切口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脊髓瘤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脊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0例患者采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术治疗(小切口组),50例患者采用大切口全椎板切除术治疗(大切口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及脊髓神经功能指标.结果 小切口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大切口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大切口组患者(P﹤0.01);术前、术后,小切口组与大切口组患者的脊髓ASIA功能分级、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小切口组与大切口组患者的脊髓ASIA功能分级、JOA评分较本组术前均明显提高(P﹤0.01).讨论 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术、大切口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脊髓瘤的效果相似,但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关节镜和切开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关节镜和切开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的疗效及关节镜手术技术的探讨。方法2004年10月-2007年7月,对63例123侧臀肌挛缩症行手术治疗,其中34例65侧行关节镜下手术和29例58侧行切开手术。对两组手术时间、抗生素用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和患者美观满意度、止痛药的运用、术后并发症、康复时间、手术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平均随访31.2个月。两组手术疗效和并发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妒〉0.05),抗生素用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和患者美观满意度、术后疼痛和止痛剂的运用、康复时间5个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关节镜下软组织松解治疗臀肌挛缩症有切口小而美观,使用抗生素少、术后疼痛轻,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美观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 Adequate evaluation of breast tumor resection at surgery continues to be an important issue in surgical care, as over 30% of postoperative tumors recur locally unless radiation is used to destroy remaining tumor cells in the field. Medical Hyperspectral Imaging (MHSI) delivers near-real time images of biomarkers in tissue, providing an assessment of pathophysiology and the potential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tissues based on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We have used an experimental DMBA-induced rat breast tumor model to examine the intraoperative utility of MHSI, in distinguishing tumor from normal breast and other tissues. Rats bearing tumors underwent surgical exposure and MHSI imaging, followed by partial resection of the tumors, then MHSI imaging of the resection bed, and finally total resection of tumors and of grossly normal-appearing glands. Resected tissue underwent gross examination, MHSI imaging, and histopathological evaluation. RESULTS: An algorithm based on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issue types was develop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umor and normal tissues. Tissues including tumor, blood vessels, muscle, and connective tissue were clearly identified and differentiated by MHSI. Fragments of residual tumor 0.5-1 mm in size intentionally left in the operative bed were readily identified. MHSI demonstrated a sensitivity of 89% and a specificity of 94% for detection of residual tumor, comparable to that of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tumor bed (85% and 92%,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We conclude that MHSI may be useful in identifying small residual tumor in a tumor resection bed and for indicating areas requiring more extensive resection and more effective biopsy locations to the surge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后路Coflex动态稳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评价其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方法 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28例连续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有限减压、椎板间Coflex动态稳定术.其中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38~72岁,平均54.8岁.本组患者术前均有下腰痛以及下肢神经症状或间歇性跛行症状,并经过X线平片以及动力片、CT和MRI检查确认病变节段和诊断.本组患者接受单节段手术27例,双节段手术1例.手术方式均为全身麻醉下有限开窗减压、Coflex椎板间动态稳定术.手术前后对患者的VAS视觉疼痛评分和改良Oswestry残障指数评分进行评价,通过动力平片评价手术节段腰椎活动情况.随访时调查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结果 所有患者安全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120min,平均78min,出血量180~310ml,平均210ml.无神经损伤、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5d佩戴软腰围下地活动,术后7d出院.术后1、3、6、12、24和36个月门诊随访,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腰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评价.本组发生并发症3例(9.3%).本组所有病例均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5.2个月.平均VAS视觉疼痛评分由术前的8.1到术后的2.8,最后随访为2.6;Oswestry评分由术前的54.3到术后的21.8,最后随访为23.2.上述评价指标手术前后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别.随访中手术节段屈伸活动良好,活动度2°~6°,平均3.6°.未发现假体移位脱出现象.随访时本组患者对本次手术治疗满意度为89.3% (25/28).结论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应用Coflex动态稳定术,可以通过微小创伤手术,直接彻底解除神经压迫,改善患者神经症状,同时良好保留了手术节段腰椎的运动功能,随访结果表明中期疗效显著,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的新方法。方法: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采用自内向外、自下向上逆行解剖的方法进行甲状腺腺叶切除162例。结果:所有病例均获成功。手术时间(96±18.3)min,术中出血量(26±15.7)ml。术后病理:结节性甲状腺肿97例,微小乳头状癌42例,腺瘤性甲状腺肿17例,腺瘤4例,桥本氏病2例。无术后出血、呼吸困难、呛咳、手足抽搐等并发症。3例术后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经恢复治疗后发音正常。2例切口下方切缘I°烫伤,1例II°烫伤,后在手术中用凡士林纱布保护切口下缘,再无上述情况发生。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随访15个月,均无复发,美容效果满意。结论:逆行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是可行和安全的,特别适用于经中线小切口或者腔镜辅助下行甲状腺腺叶切除,可作为甲状腺外科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