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皮损中T/B细胞变化的差异及其意义.方法 60例患者局部病变皮损标本、29例正常人皮肤标本,分别进行CD3、CD4、CD8、CD2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皮肤淀粉样变性皮损中,淋巴细胞总数、CD3+T细胞、CD8+T细胞的均数增高(P<0.05),CD4+T细胞均数无明显增高(P>0.05),CD4+/CD8+T细胞比值下降(P<0.05),CD20+B细胞均数增高(P<0.05).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苔藓样、斑疹型或双相型三种分型病变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局部皮损存在有T/B淋巴细胞的异常表达,但三种病变类型间病变机制的免疫学异常无区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B7-CD28/CTLA-4(CD152)T淋巴细胞活化协同刺激分子在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发病、发展及转归中的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患者和15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80/CD86及CD4+/CD8+T淋巴细胞中CD28/CD152(CTLA-4)的表达.结果 CD80/CD86及CD4+、CD8+/CD28阳性表达水平初发组(17例)、复发组(13例)与正常人对照组(15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恢复组(15例)CD4+、CD8+/CD28及CD80阳性表达水平分别较复发组明显增高(P<0.05).CD4+、CD8+/CD152在尖锐湿疣复发组和初发组阳性表达水平均较正常人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且复发组较初发组进一步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组CD4+、CD8+/CD152阳性表达水平较初发组及复发组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CD4+、CD8+T淋巴细胞中B7-CD28/CTLA-4(CD152)表达异常,并与其病程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寻常型银屑病皮肤中皮肤归巢T细胞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皮肤归巢T细胞在寻常型银屑病(PV)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双标法研究正常人皮肤和PV患者皮肤中浸润的皮肤归巢T细胞分类及其变化。结果 ①正常人皮肤及PV皮损中浸润的T细胞绝大多数表达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LA),CLA+细胞高度表达CD45RO,只有个别为CD45RO阴性。②进行期皮损CD4+CLA+及CD8+CLA+T细胞数高于静止期皮损(P<0.05),静止期皮损CD4+CLA+细胞数高于消退期皮损(P<0.05),消退期皮损CD8+CLA+细胞数高于PV外观正常皮肤(P<0.05),进行期皮损周边外观正常皮肤CD4+CLA+及CD8+CLA+细胞数高于静止期皮损周边外观正常皮肤(P<0.05).③部分病例皮损的表皮中见大量CLA+树突状细胞,正常人皮肤未见此细胞。结论 正常人皮肤及PV皮损中T细胞绝大多数为皮肤归巢T细胞;进行期及静止期PV皮损中浸润的细胞主要为CD3+、CD4+、CD45RO+、CLA+T细胞,CD3+、CD4+、CD45RO+、CLA+T细胞可能在PV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凋亡及其Fas、Bcl-2的表达,探讨二期梅毒患者免疫功能异常与淋巴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3例二期梅毒患者和30例正常人PBLC细胞凋亡及其Fas、Bcl-2的表达。结果 梅毒患者PBLC及CD4+细胞Fas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Bcl-2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D8+、CD19+细胞Fas、Bcl-2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患者PBLC及CD4+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D8+及CD19+细胞凋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患者PBLC及CD4+细胞凋亡率分别与其Fas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8,P<0.01;r=0.71,P<0.01),但与Bcl-2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82,P<0.01;r=-0.74,P<0.01)。结论 二期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淋巴细胞凋亡过度有关,而淋巴细胞凋亡过度与Fas、Bcl-2表达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5.
SLE患者T淋巴细胞穿孔素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穿孔素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检测了活动期SLE患者的CD4+和CD8+T淋巴细胞穿孔素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T淋巴细胞TNFSF7基因启动子区域DNA甲基化状态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离15例活动期SLE患者、15例非活动期SLE患者和15例正常人对照外周血CD4+与CD8+T细胞,并分别提取DNA。采用亚硫酸氢钠测序法对CD4+与CD8+T细胞TN-FSF7基因启动子区域DNA甲基化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在TNFSF7基因启动子区域,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组的CD4+T淋巴细胞的TNFSF7基因启动子序列-600~-300bp区域平均甲基化水平(0.32±0.05,0.36±0.05)明显低于正常人对照组(0.62±0.05,P=0.000),且活动期平均甲基化水平明显低于非活动期SLE患者组(P=0.000)。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组的CD8+T淋巴细胞的TN-FSF7基因启动子序列平均甲基化水平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的TNFSF7基因启动子区域处于低甲基化状态,且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SLE的活跃性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白介素-2、白介素-12、干扰素-γ、白介素-4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尖锐湿疣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0例尖锐湿疣患者和20例正常人对照者外周血CD8+T细胞白介素-2、白介素-12、干扰素-γ、白介素-4的表达水平.结果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白介素-2、白介素-12、干扰素-γ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显著下降(P<0.01);白介素-4+CD8+T细胞百分比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素-γ+/白介素-4+T细胞比值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结论 尖锐湿疣患者Tc1细胞水平低下,Tc1/Tc2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  相似文献   

8.
皮肤结节性血管炎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D3+、CD4+和CD8+T细胞和IL-2、IL-4、IL-6及sIL-2R与结节性血管炎患者发病、疾病活跃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及ELISA法检测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亚群,血清IL-2、IL-6及sIL-2R水平,用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皮损组织局部CD3+、CD4+、CD8+T细胞亚群浸润及IL-2、IL-4表达水平。结果 活动期结节性血管炎患者血清IL-2、IL-6及sIL-2R水平高于非活动期和正常人对照组;而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亚群与消退期及正常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病变组织中CD3+、CD4+T细胞和IL-2染色阳性细胞高于正常人对照组;IL-4染色阳性细胞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IL-2为代表的Th1细胞因子可能参与结节性血管炎的发病机制,血清及组织浸润IL-2水平与疾病活跃相关。  相似文献   

9.
自体疣植入治疗扁平疣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应用自体疣植入治疗扁平疣,研究患者T细胞亚群和白介素2(IL-2)水平的变化以及疣体脱落的病理和免疫学特征。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IL-2水平;对反应期疣体组织进行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治疗前外周血CD4+细胞数、CD4+/CD8+比值及IL-2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反应期疣体组织中见淋巴细胞浸润,伴棘细胞水肿、溶解。免疫组化显示,反应区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呈CD45RO+、CD6+、CD4+、CD8+、CD20-和Mac387-;在表皮基底层及反应区可见S-100蛋白阳性的朗格汉斯细胞。结论 自体疣植入治疗扁平疣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通过T细胞介导免疫反应使CD8+亚群发挥细胞毒性作用,导致疣体脱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T淋巴细胞CD70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CD70基因启动子DNA甲基化的状态。方法 分离15例活动期SLE患者、15例非活动期SLE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外周血CD4+与CD8+细胞,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CD4+和CD8+细胞CD70 mRNA转录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70+ 细胞和CD8+CD70+细胞百分率,亚硫酸氢钠基因测序法检测CD4+细胞和CD8+细胞CD70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 结果 ①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CD4+细胞CD70 mRNA转录水平分别为0.82 ± 0.12和0.73 ± 0.1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45 ± 0.09),F = 53.017,P < 0.01,活动期SLE患者CD4+细胞的CD70 mRNA转录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期SLE患者(P < 0.05)。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CD4+CD70+细胞百分率分别为80.30% ± 11.04% 和66.80% ± 3.9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2.48% ± 3.45%),F = 311.517,P < 0.01,活动期SLE患者CD4+CD70+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非活动期SLE患者(P值 < 0.05)。SLE患者外周血CD70+CD4+细胞百分率与SLE疾病活动度呈显著正相关(r = 0.792,P = 0.000)。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组的CD4+细胞CD70基因启动子序列-600 ~ -300 bp 区域平均甲基化水平分别为0.32 ± 0.05和0.36 ± 0.05,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0.62 ± 0.05),F = 152.64,P < 0.01,活动期平均甲基化水平明显低于非活动期SLE患者组(P < 0.05)。结论 CD4+细胞CD70基因启动子区域处于低甲基化状态,这种低甲基化状态可能是CD70过度表达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HPV16抗原特异性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表型变化及正常人T细胞对病毒抗原肽体外刺激的细胞免疫应答反应在尖锐湿疣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标染重组MHCⅠ类分子-多肽五聚体技术,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10例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HPV16E711-20(HLA-A*0201/YMLDLQPETF)抗原特异性CTL(Pent+CD8+)、活化CTL(Pent+CD8+CD69+)及记忆性CTL(Pent+D8+CD45RO+)数量。同时,用HPV16E711-20合成多肽、重组人白介素7、白介素2体外刺激13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产生抗原特异性CTL,并对其进行表型分析,以无关肽HBVcore18-27作为阴性对照。结果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中HPV16抗原特异性CTL、活化CTL及记忆性CTL百分数分别为0.76%±0.43%.0.36%±0.20%及0.33%±0.15%,对照组分别为0.24%±0.07%,0.17%±0.05%及0.15%±0.06%。两组比较,P值分别<0.01,<0.05及<0.01。病毒多肽体外刺激T细胞7d后,抗原特异性CTL、活化CTL及记忆性CTL百分数分别为0.75%±0.16%,0.35%±0.15%及0.33%±0.18%,均比非刺激组的0.24%±0.06%,0.16%±0.03%及0.13%±0.04%明显增多,P值均<0.01。结论 HPV感染诱导CD8+T细胞克隆性增殖,产生抗原特异性CD8+CTL,高效、特异性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在抗病毒T细胞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表型和功能改变所致的细胞免疫抑制效应在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标染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34例RGH患者和33例正常人外周血CD4+CD25+T细胞转录因子Foxp3及细胞毒T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相关基因(GITR)、程序性死亡1(PD-1)等抑制性膜分子的表达水平.同时,用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技术从外周血中分选出高纯度的CD4+CD25+T细胞,经体外刺激后分析胞内分泌白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阳性细胞数.结果 RGH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数量比正常人对照组显著增加(P<0.001),CD4+CD25+T细胞表面抑制性膜分子CTLA-4、GITR、PD-1表达明显增强(P分别<0.001、<0.001及<0.01),胞内IL-10和TGF-β阳性细胞增多(P值分别<0.01及<0.001).结论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诱导CD4+CD25+Treg细胞活化增殖,高表达负性共刺激分子和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通过多种机制抑制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3.
银屑病患者骨髓CD34+细胞体外定向分化的T细胞活性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 研究有家族发病倾向的银屑病患者骨髓CD34+细胞体外定向发育的T细胞活性.方法 免疫磁珠法分离家族史阳性银屑病患者及正常对照骨髓CD34+细胞,在骨髓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构建的微环境下,在胸腺基质细胞的支持下,使其在体外向T细胞定向分化,免疫磁珠法收集CD3+T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细胞及CD4-CD8+细胞比例.分别采用MTT法及ELISA法检测自然增殖组及链球菌超抗原刺激后T细胞增殖活性及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①经骨髓CD34+细胞定向分化并扩增的CD3+T细胞中可检测到CD4+CD8-、CD4-CD8+T细胞,且银屑病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CD4+CD8-及CD4-CD8+T细胞比例无显著差异.②银屑病患者骨髓CD34+细胞定向分化的T细胞自然增殖组及链球菌超抗原刺激组增殖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③银屑病患者T细胞自然增殖组培养上清白介素4、白介素8及干扰素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链球菌超抗原刺激后白介素4表达水平无显著改变,而白介素8及干扰素γ水平却显著高于正常人.结论 有家族发病倾向的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活性异常可能与骨髓造血细胞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DC)亚群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25例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DC亚群(DC1/CD11c+和DC2/CD123+),并以26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CD123+DC百分数为(0.63±0.34)%比对照组(0.41±0.17)%明显增高(P<0.01)。长病程组及复发患者CD123+DC增高明显(均为P<0.01),而短病程组及初发患者则无明显改变(均为P>0.05)。尖锐湿疣患者组CD11c+DC百分数(1.40%±0.44%)与对照组(1.57%±0.7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DC2亚群占优势,导致向Th2样免疫反应偏移,此可能与尖锐湿疣的复发和病程的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在接触变应性光皮炎(CA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BALB/c纯系雌性小鼠建立氯丙嗪所致的CAPD模型,采用腹腔注射抗小鼠CD4、CD8单克隆抗体(mAb)方法,激发后48h测小鼠耳肿度,局部皮损行HE染色,计单一核细胞浸润数.ELISA法测小鼠血清白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 腹腔注射抗CD4mAb组,IL-10水平与阴性对照组(仅光激发,不做光诱导)接近(P>0.05),而IFN-γ水平较阴性对照组高(P<0.05);与腹腔注射抗CD8mAb组相比,IL-10、IFN-γ水平均降低,但耳肿度及单一核细胞浸润数该两组接近,且该两组IL-10、IFN-γ水平均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联合注射抗CD4、CD8mAb组,IL-10、IFN-γ水平,耳肿度及单一核细胞浸润数均接近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 在氯丙嗪诱导的CAPD模型中,CD4+Th1和CD8+T淋巴细胞可通过上调IFN-γ水平正调节该反应;而CD4+Th2淋巴细胞可通过上调IL-10水平下调该反应.  相似文献   

16.
两种变应原致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两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小鼠模型,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分别以二硝基氟苯和荧光素-5-异硫氰酸盐作为致敏剂,以腹部致敏、耳部激发的方法建立两种ACD小鼠模型。激发前后测量耳廓厚度,计算耳肿胀度;H-E染色观察耳组织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局部皮损中及用ELISA法检测淋巴结细胞分泌的Th1型/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①成功建立两种ACD小鼠模型。②两种模型的局部皮损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差异。二硝基氟苯组以白介素2表达为主;异硫氰酸荧光素组以白介素4表达为主。③二硝基氟苯组淋巴结细胞分泌干扰素酌的量是异硫氰酸荧光素组的5倍多;异硫氰酸荧光素组淋巴结细胞分泌白介素4的量是二硝基氟苯组的约2倍。结论 二硝基氟苯诱导以Th1型细胞因子占优势的ACD,异硫氰酸荧光素诱导以Th2型细胞因子占优势的AC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