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临床意义。方法:胶体金法检测132例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1.992;P<0.05)。随着肿瘤的扩散转移,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肺癌转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对未转移组有明显差异(t=1.192;P<0.05)。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肺癌患者存在着明显的凝血、纤溶激活状态。D-二聚体浓度异常升高的肺癌患者容易发生癌转移。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差异。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对肺癌早期诊断、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急性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急性主动脉壁间血肿在发病机制、解剖改变、临床表现等方面与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有一定差异。目前,国内对壁间血肿研究较少,且未见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其诊断价值的相关报道。[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近4年来所有诊断急性主动脉综合症的患者,根据CT血管成像结果将其分为两组:经典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组(acuteaor-ticdissection,AAD组)与急性主动脉壁间血肿组(aorticintramuralhematoma,AIH组),比较两组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浓度及其他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患者51例,AAD组与AIH组分别为38例(74.5%)和13例(25.5%)。入院时AAD组D-二聚体浓度为(3.50±1.72)μg/ml,AIH组则为1.54±1.50μg/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0.50μg/ml为阈值,D-二聚体敏感性在AAD组为100%(38/38),而AIH组则为84.6%(11/13),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脑卒中、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截瘫发生率方面,AAD组为39.5%(15/38),AIH组为30.8%(4/1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死亡率,AAD组为18.4%(7/38),AIH组为15.4%(2/1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H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低于AAD患者。以0.5μg/ml为阈值,D-二聚体对AIH和AAD的预测敏感性类似。但部分AIH患者可能呈阴性反应,导致漏诊。AIH患者死亡率和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与AAD患者相似,故临床上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刘靖  张秀文 《职业与健康》2004,20(12):180-181
目的 了解D -二聚体 (D -dimer ,D -D)及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的变化在急性脑血管病 (ACVD)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比分析了 72例ACVD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的D -D、MPV的变化 ,D -D采用ELISA法 ,MPV使用CoulterJT -2R型血细胞分析检测。结果 急性期AVCD患者D -D、MPV较正常人明显升高 (t=5 .3 0 ,t =4.65 ,均P <0 0 1) ,恢复期较急性期D -D下降 (t =4.2 5 ,P <0 0 1) ,MPV下降不明显 (t =1.77,P >0 0 5 )。结论 D -D、MPV的检测在ACVD病理生理机制、病情判定、疗效观察及评价预后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崔秀琴 《职业与健康》2006,22(14):1121-1122
目的了解D-二聚体(D-dimer,D-D)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在急性脑血管病(ACVD)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比分析了72例ACVD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的D-D、MPV的变化,D-D采用ELISA法,MPV使用Coulter JT-2R型血细胞分析检测。结果ACVD患者D-D、MPV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1)。恢复期较急性期D-D下降(P<0.01),MPV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D-D、MPV的检测在ACVD病理生理机制、病情判定、疗效观察及评价预后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苏敏 《现代保健》2010,(18):75-76
目的了解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的含量水平。方法患者于入院后立即采取静脉血2ml,以后分别于第3天、第7天清晨空腹采血;对照组均空腹采血。血标本应用1:9的枸橼酸钠抗凝处理,用ELISA法测定D-二聚体。结果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4h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明显变化,有可能导致颅脑损伤后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  相似文献   

6.
徐玉叶 《现代保健》2010,(23):19-20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高血压病及危险度分层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本社区居民体检及住院的102例不同病期的高血压病患者及50例正常患者的血浆,用ELISA法检测102例高血压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根据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度的分层标准分为低度危险组、中度危险组、高度危险组及极高度危险组,比较各组之间及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关系.结果 正常对照组与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7.01,P〈0.001),各组之间及与对照组之间分析显示:极高危组、高危组均与对照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极高危组与高危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极高危组与高危组均与中度危险组、低度危险组及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因极高危组与高危组高血压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较中度危险组、低度危险组及对照组存在显著的差异,而极高危组与高危组高血压又与靶器官的损伤有关,因此血浆D-二聚体浓度可以作为临床上判断高血压病严重程度及靶器官损害程度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7.
许进雄 《现代医院》2009,9(8):27-28
目的了解急性胰腺炎(AP)患者早期血浆D-二聚体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通过临床症状、血清酶学、影像学和病理学诊断的81例AP患者分为重症AP(40例)和轻症AP(41例)两组,另选择4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D-二聚体。记录患者入院后各项实验室指标、48hRanson和24hAPACHEⅡ评分,了解D-二聚体含量与各项实验室指标、评分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①轻症AP和重症AP组血浆D-二聚体分别为(0.31+0.21)mg/L和(0.79+0.33)mg/L,与正常对照组(0.10+0.08)mg/L比较均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29、0.001);重症AP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轻症AP组(p=0.000)。②A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48hRanson评分、24hAPACHEⅡ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01)。③AP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白细胞计数、血糖、血肌酐、PT、APTY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红细胞压积、血白蛋白和血钙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AP患者血浆D-二聚体升高,D-二聚体含量和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D-二聚体(D-dimer.DD)血浆水平测定作为一种非创伤性检查对排除肺栓塞(PE)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分析了我院6年来经影像证实的45例PE患者血浆DD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探讨DD对诊断PE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以筛选可疑PE病例,而避免不必要的昂贵的或创伤性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急性脑出血患者血凝指标、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急性脑出血病人的病理生理机制、凝血状态及疗效观察提供依据.[方法]对5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和30例正常人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凝Pt、FIB、APTT含量,用免疫渗滤胶体金标显色法检测D-二聚体含量.[结果]急性脑出血患者较正常人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恢复期下降,急性期和恢复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凝测定则表现出高凝状态,提示急性脑出血病人不是原发或继发的纤溶亢进所致,而是高凝造成的血管硬化破裂所致,血凝、D-二聚体的检测可作为急性脑出血患者病程疗效观察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0.
黄永祥 《现代保健》2011,(12):175-176
D-二聚体反映着继发性纤溶的增强,是唯一反映凝血和纤溶的理想指标,在临床上已视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00例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asson染色进行肝纤维化分级,分为重度肝纤维化组20例、中度肝纤维化组36例、轻度肝纤维化组44例,3组均进行血浆D-D水平检测,比较3组D-D水平及阳性检出率。结果重度肝纤维化组血浆D-D水平高于中度肝纤维化组、轻度肝纤维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肝纤维化组D-D阳性检出率高于中度肝纤维化组、轻度肝纤维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程度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的血浆D-D水平差异较大,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程度越重,则血浆D-D水平越高,D-D阳性检出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离心时间对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将1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样本在同等转速下,分别离心5、10、15 min,选择同期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凝血四项指标及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D-二聚体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研究组不同离心时间血液样本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NT-pro BNP及hs-CR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离心10 min血液样本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离心5、15 min血液样本(P<0.05)。研究组血浆NT-pro BNP、FIB、D-二聚体及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离心时间对血液样本的FIB及D-二聚体检测结果有一定影响,控制好样本离心时间及转速对于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玉芳 《中国保健》2005,13(24):41-41
目的观察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元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测量48例房颤患者(其中风心病28例,冠心病20例)和30例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元(Fg).结果房颤患者与正常人相比, 血浆D-dimer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纤维蛋白元水平也显著升高(P<0.01).风心病患者与冠心病患者之间D-dimer, Fg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房颤患者血浆D-dimer和Fg水平升高, 可能与其高发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定量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与高凝状态的关系,为慢性心力衰竭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散射免疫比浊法分别定量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Ⅳ级)组(n=60)血浆D-二聚体含量;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及左心房内径;并对心衰患者组按有无房颤、基础病因、病程、心腔内径等不同进行分组,分别比较各亚组组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心衰合并房颤组较心衰并窦性心律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5);(2)不同疾病构成组间比较,血浆D-二聚体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不同心衰病程患者组间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不同左心室内径患者组间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无明显相关性(r=0.124,P=0.346);(5)不同左心房内径患者组间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无明显相关性(r=0.190,P=0.141)。结论(1)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较心衰并窦性心律患者,高凝状态更为严重;(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内径及左心房内径与高凝状态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测定45例RA患者,2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他RA相关实验室指标RF、ESR、CRP。结果:RA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A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RF,ESR,CRP有相关性。结论:RA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有助于判断RA疾病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川崎病-二聚体急性期变化和对冠状动脉损伤(CAL)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0例川崎病患儿(KD组)和32例健康儿童(对照组)治疗前空腹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结果KD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为(0.51±0.13)mg/L,对照组为(0.14±0.07)mg/L,KD组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组患儿中,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为(0.56±0.16)mg/L,非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组)为(0.45±0.12)mg/L,CAL组含量高于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检测D-二聚体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与判断冠状动脉损伤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谭贵海  吴钊坤 《现代保健》2010,(17):144-145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2~6月收治的3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的D-二聚体检测资料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者的D-二聚体检测资料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肾病综合征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着尿蛋白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D-二聚体检测可以反映肾病综合征患者体内的血凝状态,有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刘君 《现代保健》2013,(12):75-76
目的:分析D-二聚体检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价值。方法:选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研究对象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水平,检验仪器选用自动血凝仪。结果:化疗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下降,虽然未下降至正常范围,但与化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存在着纤溶系统及凝血的激活,并且,还具备严重程度不一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但是,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这些症状均会逐渐改善。所以,用于白血病检测的指标之一,就是人体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同时,也是病情进展、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D-二聚体含量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h、4h、24h、48h血标本NO、ET和D-二聚体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33例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患者NO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浆ET和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5)。溶栓后有效组24h后NO明显升高,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无效组无显著变化。有效组4h后ET明显下降,以后降幅较小,但明显低于无效组。结论 血浆NO、ET和D-二聚体含量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指标,溶栓治疗后NO、ET与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判断疗效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血浆中D-二聚体正常参考值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翁晓峰 《职业与健康》2010,26(7):765-766
目的建立适用于本实验室的血浆中D-二聚体正常参考值范围,指导临床病情的诊断和用药。方法用SysmexCA-70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对348例健康检查者的血浆进行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该实验室D-二聚体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34~436μg/L。经过对性别和年龄分组后进行两两比较,P0.05,说明男女之间和各年龄组参数差别无显著性。结论该实验室与教科书和试剂说明书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有较大差异,针对该实验室的具体条件和该地区人群等因素建立正常参考值范围是科学的和必要的。实验人群的性别和年龄对正常参考值的测定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