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翼状胬肉的发病原因。方法 对患翼状胬肉的480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中视力低下的单纯翼状胬肉269只眼进行客观验光检查。结果 269只翼状胬肉患眼中伴发远视及远视散光210只眼(78.07%)、混合散光44只眼(16.36%),合计为94.43%,而近视眼及近视散光只占15只眼(5.57%)o结论 1、翼状胬肉好发于远视性屈光不正眼;2、远视眼的视疲劳易导致眼表的慢性炎症,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是胬肉发病的基础;3、长期受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可加重眼表的炎症,从而促成胬肉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不同程度对屈光状态的影响及手术前后眼屈光状态的改变。方法初发翼状胬肉病人74例(80眼),均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检查术眼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散光度,并按胬肉侵入角膜内程度分为≤2.5 mm组、2.6~4.0 mm组、>4.0 mm组,比较术前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不同程度对屈光状态的影响及手术前后屈光状态的改变。结果术前3组平均裸眼视力、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及平均散光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72.994~322.304,q=7.463~35.450,P<0.01)。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程度与角膜散光度呈正相关(r=0.833,P<0.01)。3组术前、术后平均裸眼视力、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平均散光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2.024~19.068,P<0.05、0.01)。结论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越多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越大,手术治疗可使角膜散光得以改善,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6例(86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A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B组采用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角膜曲率较术前提高(P<0.05),角膜散光度较术前减低(P<0.05),三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联合羊膜移植均为治疗翼状胬肉的有效的手术方法,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翼状胬肉切除术对翼状胬肉患者视力和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翼状胬肉患者71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不同临床手术方案分为传统组与鉴别组,进行差异性治疗。传统组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进行常规治疗,鉴别组患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进行双重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视力水平、散光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角膜上皮修复耗时与拆线耗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角膜上皮修复耗时与拆线耗时以及视力水平和散光情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一性的常规术式治疗相比,将其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相联合对翼状胬肉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可在显著改善其视力水平和散光情况的同时有效缩减其角膜上皮修复耗时与拆线耗时,并且还可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强化整个医护工作的安全性、可靠性,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术与角膜屈光变化的关系。方法:对4 3例翼状胬肉患者,术前术后经常规视力、角膜曲率及电脑验光检查,并且测量胬肉侵入角膜缘的长度,比较手术前后屈光度的改变。结果:4 6眼角膜曲率检查平均散光,术前为4 .87±2 .81D ,术后一周及一个月分别为3.19±2 .2 3D及2 .74±2 .0 1D ,术后较术前散光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一周时t=2 .5 83,P <0 .0 5 ;一个月时t=3.4 6 ,P <0 .0 1)。胬肉所致角膜散光以顺规性远视散光为主,散光度数与胬肉侵入角膜长度呈正相关。结论:翼状胬肉可引起角膜散光,手术切除可减少散光,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7.
由翼状胬肉所致屈光不正患,通过手术治疗或配镜矫正,视力均可提高。本对32例36眼胬肉患进行了术前、术后常规屈光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结膜病变,当胬肉组织增长时,随着组织的肥厚和血管的增生,可以明显地影响视力及产生明显的刺激症状。为了解胬肉切除对翼状胬肉患者屈光状态的影响,现收集我院自2006年8月至2009年8月行翼状胬肉  相似文献   

9.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不仅可引起眼刺激征、外观缺陷,还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但到目前为止,对此病的发病机制了解仍十分有限,治疗效果也欠满意[1].手术是翼状胬肉治疗的主要和基本方式,改进手术方法使翼状胬肉切除干净,防止复发一直是广大眼科医生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对不同的胬肉手术及联合治疗手段进行简单综述,以供基层眼科工作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前后患者眼屈光度的变化。方法:将43例原发翼状胬肉患者进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测量角膜缘至胬肉顶点长度、手术前眼部屈光度、术后角膜上皮完全愈合后的眼屈光度,比较手术前后患者屈光度的变化。结果:患者翼状胬肉头部平均长度为(3.12±0.82)mm;愈合时间为4~14 d,平均(9.21±0.59)d;手术前后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和眼屈光不正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复发率为4.2%。结论:翼状胬肉患者以远视散光为主,手术治疗可提高视力,降低散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翼状胬肉对角膜屈光力影响的临床资料,把握翼状胬肉的切除时机。方法按照翼状胬肉的大小、生长方向、肥厚程度进行分类,并测定术眼前后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曲率及散瞳验光。结果62眼术前平均屈光度+2.33D、散光为-1.35D,术后平均屈光度+1.01D,散光度为-0.75D。按胬肉侵入角膜内程度统计屈光状态发现,胬肉侵入角膜内越多对角膜屈光度影响越大(P〈0.05)。结论翼状胬肉的大小、生长方向、肥厚程度不同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也不同。手术治疗可以降低散光,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2.
《右江医学》2016,(3):280-282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翼状胬肉患者疗效及屈光变化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10月~2015年11月接收的98例(98眼)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各49例(49眼),其中甲组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乙组则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周对患者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度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周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以及角膜散光度等三项指标与术前3周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术前和术后3周这三项指标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翼状胬肉患者的治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或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为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两种手术方式,两种方式在翼状胬肉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对屈光变化的影响相近,具体手术方式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3.
翼状胬肉手术时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手术前后屈光变化的情况以及术后复发情况,探讨翼状胬肉的手术时机。[方法]对62例(66眼)翼状胬肉患者按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分为三组:Ⅰ组(19只眼)<2.5mm,Ⅱ组(32只眼)2.5~3.5mm,Ⅲ组(15只眼)>3.5mm,并对66眼行胬肉切除加0.04%丝裂霉素棉片贴敷加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对三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散光度、角膜曲率的变化情况及术后的复发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术前散光,三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散光,Ⅰ组患者散光较小,Ⅱ、Ⅲ组患者散光较大;手术前后视力、散光度、角膜曲率变化:Ⅰ组无明显变化。Ⅱ、Ⅲ组变化显著(P〈0.01〉,即术后视力提高,散光度减轻,屈光力差减小;术后复发:Ⅰ组1例复发,占5.56%,Ⅱ组2例复发,占6.1%;Ⅲ组4例复发,占26.67%,且2例患者因留下角膜薄翳而影响术后视力。[结论]当翼状胬肉侵入角膜>2.5mm时,胬肉手术能明显改善角膜的散光情况,从而提高视力,当其侵入角膜达2.5~3.5mm时是手术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4.
眼球表面上皮的正常表型对眼球表层的健康非常重要。许多眼表疾病可造成视力严重减退甚至失明。羊膜移植术因其在眼表重建中的安全有效而日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我院自2003年10月-2004年10月对60例(60只眼)的翼状胬肉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屈光状态远期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屈光状态远期变化规律.方法对162例(324只眼)3~12岁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进行5~12.5年的观察,分别按性别、眼别、子午线、远视程度及不同年龄阶段进行分级,计算各组的年均下降远视屈光度,用u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男女两组年均下降屈光度分别为0.34±0.17D和0.35±0.17D,左右眼为0.35±0.L7D、0.33±0.16D,平均90°和180°子午线轴为0.35±0.L6D、0.36±0.17D,无显著性差异;轻、中、高度远视为0.45±0.19D、0.27±0.16D、0.36±0.17D,中度远视下降最慢,轻、高度远视差异无显著性;<6岁,6~9岁和≥9岁三组分别为0.46±0.15、0.37±020D、0.15±0.06D,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的屈光随年龄的增长逐年下降,9岁以后趋于稳定,但散光无明显改变;远视下降速度以中度远视最慢,高度和轻度远视下降较快,后者易发展为近视眼.下降速度与性别、眼别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角膜屈光及术后巩膜溶解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95例(218只眼)翼状胬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1组65例(74只眼)、治疗2组65例(71只眼)和治疗3组65例(73只眼)。治疗1组行单纯胬肉切除术,治疗2组行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3组行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曲度、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度,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1周、2周眼部刺激症状和术后6个月巩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组患者裸眼视力[(0.41±0.09),(0.56±0.14),(0.47±0.10),(0.64±0.16),(0.48±0.11),(0.63±0.17)]、角膜水平曲度[(42±7),(44±8),(45±9),(46±8),(45±8),(46±9)D]、角膜垂直曲度[(42.1±7.5),(43.4±8.7),(44.5±8.6),(46.4±10.1),(44.9±8.9),(46.7±9.5)D]均呈上升趋势,角膜散光度[(1.21±0.32),(0.91±0.11),(0.82±0.21),(0.63±0.22),(0.81±0.30),(0.50±0.20)D]呈降低趋势,与治疗前[(0.33±0.06),(0.32±0.07),(0.33±0.09),(40±6),(40±5),(39±6),(40.3±6.9),(40.3±7.1),(41.1±7.4),(1.6±0.4),(1.5±0.4),(1.6±0.5)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术后1个月、3个月治疗2组和治疗3组裸眼视力、角膜水平曲度、角膜垂直曲度显著高于同时段治疗1组,角膜散光度显著低于同时段治疗1组(P<0.05)。术后1周、2周治疗2组和治疗3组眼部刺激症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治疗1组[术后1周:42.3%(30/71),46.6%(34/73)比70.3%(52/74);术后2周:12.7%(9/71),17.8%(13/73)比39.2%(29/74),P<0.05];术后6个月治疗1组巩膜溶解软化发生率显著高于治疗2组和治疗3组[10.8%(8/74)比1.4%(1/71),1.4%(1/73),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能够显著改善翼状胬肉患者角膜屈光状态,降低巩膜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学龄前及学龄儿童的屈光状态.方法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眼科门诊接待的3-12岁1 000例儿童(2 000只眼)进行睫状肌麻痹下视网膜检影验光,并对其屈光状态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近视最多,占658只眼(65.8%),远视296只眼(29.6%)混合散光46只眼(4.6%);其中学龄前近视眼29只(2.9%),学龄后近视眼629只(62.9%);学龄前远视眼128只(12.8%),学龄后远视眼168只(16.8%);学龄前混合散光眼25只(2.5%),学龄后混合散光眼21只(2.1%).结论 3~6岁儿童屈光不正以远视为主,6-12岁儿童屈光不正以近视为主,随年龄增长近视人数增多及程度加深,弱视多发于远视眼.  相似文献   

18.
金卫平 《安徽医学》2011,32(8):1158-1159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屈光力的改变。方法随机选择翼状胬肉切除患者38例,行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角膜屈光力的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角膜垂直子午线屈光力减少、水平子午线增加,散光度下降;与术后1周相比,术后1个月角膜垂直、水平子午线屈光力无明显变化,散光度无明显变化。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后1周患者角膜形态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9.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常规手术切除后复发率高 ,尤其是复发性翼状胬肉 ,再手术的复发率更高。我们应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 (amnioticmembranetransplanta tion ,AMT)治疗翼状胬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 96例 12 7只眼 ,复发性翼状胬肉17例 2 1只眼 ,其中合并睑球粘连 9只眼。男 43例 5 5只眼 ,女5 3例 72只眼 ,年龄 42~ 80岁 ,平均 5 3 6岁。1 2 方法1 2 1 羊膜的制备 根据Prabhasawat[1] 等报道的方法并加以改进。羊膜来…  相似文献   

20.
翼状胬肉(Pterygia,简作胬肉)是多发眼病,通过为期22年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不同地区共计39298人普查,发现胬肉患病率为2~6%,占眼病的第3~5位。门诊率为9.01%,致盲率为1.96~4.03%,在眼科手术中占15.4%。年龄最小见于16岁,超过40岁者占76%。女性较多,男:女=1:1.79。农民占3.6~6.4%,工人占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