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载辛伐他汀磷酸钙骨水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CPC/PLGA)生物复合支架材料对拔牙创骨改建的影响。方法:选用5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拔除右下颌中切牙后,实验组即刻植入载辛伐他汀/CPC/PLGA支架材料,对照组植入CPC/PLGA空白支架材料。术后1、2、4、8、12周分别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各5只,采用大体观察、软X线、组织学等方法定性、定量进行骨改建效果评价。结果:术后2、4、8、12周,剩余牙槽嵴相对长度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牙槽嵴相对宽度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表明实验组成骨速度和质量优于对照组。结论:载辛伐他汀/CPC/PLGA可诱导拔牙窝内新骨的形成,且在成骨数量上优于单一的CPC/PLGA支架材料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复合氰基丙烯酸酯一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生物胶,并植入大鼠拔牙窝观察其预防牙槽嵴萎缩的效果。方法选用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复合氰基丙烯酸酯一BMP生物胶组)、对照组(壳聚糖温敏性胶体组)、空白对照组。拔除大鼠下颌切牙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牙槽窝内即刻植入复合氰基丙烯酸酯一BMP生物胶、单纯壳聚糖温敏性胶体,空白对照组则不植入任何材料。39t动物在植入后3、6、9周处死,分离切取下颌骨,用高频钼靶扫描仪获得图像信息,使用Image-Pro Plus软件处理图像,得到剩余牙槽嵴相对高度和牙槽窝相对光密度,组织学观察牙槽窝内的成骨情况。结果术后3、6、9周,实验组的剩余牙槽嵴相对高度和牙槽窝相对光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牙槽窝成骨多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复合氰基丙烯酸酯一BMP生物胶可以用于预防拔牙术后剩余牙槽嵴萎缩,其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植入兔拔牙窝对牙槽骨修复的影响。方法:取大耳白兔15只,随机分成实验组5只,阳性组5只,阴性组5只,拔除右侧上、下颌中切牙后,实验组植入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阳性组植入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骨粉),并以自然愈合拔牙窝为阴性对照,用X线及组织形态学方法评价兔上下颌切牙拔牙窝的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2、4周剩余牙槽嵴的相对长度变化为:实验组〉阳性组〉阴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拔牙窝内新生骨组织数量质量均好于阳性组和阴性组。术后8、12周,实验组和阳性组剩余牙槽嵴的相对长度变化及骨组织修复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PRF独立做为移植充填材料能够有效保存拔牙窝牙槽嵴长度,促进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骨形成蛋白、固定化凝血酶、头孢哌酮钠为主药,水溶性壳聚糖为主要膜材,制备复方骨形成蛋白牙槽生物黏附膜,植入大鼠牙槽窝观察其对拔牙后牙槽骨的影响。方法:选用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单纯壳聚糖组、对照组),在拔除大鼠下颌切牙后牙槽窝内即刻植入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膜、单纯壳聚糖及空白对照。3组动物于植入后3、6、9周时处死,切取下颌骨,用软X线机检查剩余牙槽嵴相对剩余高度、双能X线骨密度分析仪测定骨密度值、常规病理切片观察牙槽窝成骨情况。结果:植入后3、6、9周时实验组剩余牙槽嵴相对剩余高度和骨密度值均高于单纯壳聚糖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切片显示实验组牙槽窝成骨情况优于单纯壳聚糖组及对照组。结论: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膜处方组成合理,是预防剩余牙槽骨吸收的有效方法之一,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拔牙窝残存炎性组织对拔牙后骨重建过程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56只,6只用于牙齿折裂炎症感染模型建立的预实验,X线片及病理确定8周为根周存在囊肿或肉芽肿炎症感染的时间点。50只大鼠建立下颌左右第一磨牙根周感染模型,8周后根据X线根尖片取36只根尖部炎症明显的大鼠,根据自身对照原则,左侧实验组牙齿拔除后不刮治,右侧对照组刮除感染组织。术后4周、8周、12周分别进行游标卡尺测量、X线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评价拔牙后左右侧牙槽骨骨重建是否有差异。结果:术后4周、8周、12周两组牙槽嵴颊舌侧高度差存在差异,实验组颊舌侧高度差值较大,术后4周、8周实验组新骨形成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炎症组织使拔牙后颊侧牙槽嵴高度明显下降,拔牙窝的前期修复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复合辛伐他汀对剩余牙槽嵴吸收的预防作用。方法选用6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只,拔除右下中切牙后,实验组即刻植入PLGA-辛伐他汀支架材料,对照组植入PLGA支架材料。术后7、14、28、56、84d分别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各6只,用软X线、骨密度、测量组织学等方法进行药效评价。结果剩余牙槽嵴相对长度:术后14、28、56、84d对照组比实验组[(0·997±0·007)、(0·965±0·139)、(0·996±0·021)、(0·960±0·026)]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骨骨密度:术后28、56、84d实验组[(7·101±0·025)、(7·178±0·039)、(7·162±0·052)g/cm2]与对照组[(7·074±0·014)、(7·117±0·012)、(7·059±0·037)g/cm2]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成骨速度和质量优于对照组。结论以PLGA为载体局部应用辛伐他汀可诱导拔牙窝内骨形成,保存了剩余牙槽嵴的长度和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载辛伐他汀PLGA/CPC支架材料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大鼠颅骨临界尺寸骨缺损的可行性以及效果。方法:24只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在大鼠颅骨人字缝两侧各做一直径5 mm的骨缺损。每组16个骨缺损再随机分为:载辛伐他汀PLGA/CPC/BMSCs(Brdu标记的BMSCs)组(n=4);载辛伐他汀PLGA/CPC组(n=4);单纯PLGA/CPC组(n=4)以及空白对照组(n=4)。术后4、8、12周取标本分别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来评价骨再生情况。结果:术后4、8、12周组织学观察表明载辛伐他汀PLGA/CPC/BMSCs组的成骨质量和速度明显优于其他3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载辛伐他汀PLGA/CPC/BMSCs组骨钙素(OC)阳性表达IOD值明显高于其他3组。结论:载辛伐他汀PLGA/CPC支架材料复合BMSCs可以诱导大鼠颅骨临界尺寸骨缺损内的新骨形成,成骨质量优于其他3组,而且可以明显缩短骨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PHA对拔牙创愈合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大耳白兔3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实验组15只、对照组15只;拔除右上颌中切牙后,棉球压迫止血,血凝块形成后于实验组拔牙窝的局部牙槽嵴周围及血凝块内注射PHA溶液,对照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所有兔子每隔2天注射一次,连续3次。于术后1周、2周、4周、8周、12周每组分别处死3只兔子,行大体观察、影像学观察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剩余牙槽嵴相对长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HE染色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骨活动未见明显差异,但同期相比实验组拔牙窝内的新生毛细血管较对照组多;术后12周的Masson染色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新生骨中胶原的成熟度亦未见明显差别。结论: PHA可以促进拔牙窝内毛细血管的新生,但对剩余牙槽嵴的保存未见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葛根素对鼠拔牙后剩余牙槽嵴吸收的影响作用。方法制作大鼠下颌中切牙缺失模型,于剩余牙槽嵴的粘膜下注射葛根素,用X线片测量大鼠相对剩余牙槽嵴高度和骨密度值,HE染色观察不同时期剩余牙槽嵴的组织学形态改变。结果实验组剩余牙槽嵴相对高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除一周组外,其余各实验组剩余牙槽嵴光密度测量值均大于对照组(P〈0.01);组织学观察可见实验组大鼠剩余牙槽嵴表面的成骨质量较对照组高,骨吸收程度较对照组少。结论将葛根素注射于拔牙窝周围能够抑制剩余牙槽嵴的吸收并保存牙槽嵴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具有药物缓释功能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磷酸钙骨水泥(PLGA/CPC)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评价其物理性能和药物释放性能。方法:通过调整高分子量、低分子量PLGA以及CPC这3种组分的比例将实验分为3组,采用冷冻干燥溶剂挥发技术合成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模拟体液中pH值变化的结果筛选优化配比方案,最后将辛伐他汀载入制备载药复合支架材料,并用分光光度仪测定药物释放情况。结果:按质量比PLGA/CPC(2∶1)的配比所制备的复合支架材料平均孔径大小约120μm,且各孔之间有微孔相互贯通,8周时的pH值可稳定在6.5左右,同时该载药支架材料的缓释效果明显,体外药物释放达48d以上。结论:本实验所制备的载辛伐他汀PLGA/CPC复合材料,能满足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要求,可应用于剩余牙槽嵴骨吸收修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利用3D打印的支架材料制作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大鼠牙槽突裂区,邻牙受正畸力向植骨区移动对植入骨改建的生物学影响。方法选取12只8周龄SD大鼠,制备双侧上颌牙槽突裂标准动物模型。利用3D打印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共培养后,作为植入材料,植入动物体内。术后8周处死3只大鼠取材, H-E染色评价成骨,并行单侧植骨区邻牙加力移入,非加力侧为对照组。在加力1、3、7 d后分别处死3只大鼠取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Runx2、OCN和VEGF的表达,应用SPSS19.0软件包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因表达样本均数进行t检验。结果H-E染色显示,手术区骨组织成熟,成骨良好。RT-PCR显示,Runx2呈现早期到中期增高,而到晚期再降低的趋势;OCN的表达在早期到中期无显著变化,到晚期升高明显;VEGF表达在加力早期到中期再到晚期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早、中、晚期实验组的各项成骨相关基因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支架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可以很好地替代自体骨移植,以达到良好的成骨效果。正畸手段使邻牙移入植骨区,可以有效促进术区成骨,并且诱导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进行骨改建。  相似文献   

12.
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复合物预防剩余牙槽嵴吸收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复方骨形成蛋白牛物复合物植入大鼠下颌切牙拔牙窝用于预防牙槽嵴吸收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壳聚糖组、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复合物组,18只/组;制备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复合物及单纯壳聚糖复合物,分别植入对应组大鼠下颌切牙拔牙窝内;3组动物于3、6、9周每组每次处死6只,切取下颌骨,用软X线机配备Image-Pro Plus软件检查牙槽嵴相对高度,双能X线骨密度分析仪测定骨密度值,常规病理切片观察牙槽窝成骨.结果:3、6、9周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复合物组牙槽嵴相对剩余高度和骨密度值均高于对照组及单纯壳聚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9周病理切片显示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复合物组牙槽窝成骨优于对照组及单纯壳聚糖组.结论:复方骨形成蛋白生物复合物可用来预防拔牙后牙槽嵴的吸收,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脱细胞真皮基质植入拔牙创后牙槽嵴的吸收情况,评价脱细胞真皮基质对于保存牙槽嵴的影响。方法:选用本地产健康成年杂种犬16只,拔除双侧下颌第一前磨牙,左侧拔牙创植入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实验组,右侧拔牙创作为空白对照。16只犬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于第4、12周处死1组动物。测量第4周、第12周拔牙处的牙槽嵴高度;拔牙创组织制作HE染色切片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第4、12周实验组牙槽嵴高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第4周实验组较对照组在组织学上更为成熟。结论:脱细胞真皮基质可以促进拔牙创的早期愈合,保存牙槽嵴高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辛伐他汀促进拔牙术后牙槽骨修复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8只和对照组28只,拔除右下颌中切牙后,实验组即刻植入载辛伐他汀PLGA支架材料,对照组植入单纯PLGA作为对照,于术后5d、1周、2周和4周分别处死大鼠,设计针对VEGFmRNA的寡核苷酸探针,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拔牙窝VEGFmRNA的表达。结果:术后1周和2周实验组VEGF阳性细胞数和染色强度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阳性细胞数无统计学差异,且阳性表达细胞少于术后2周。结论:局部应用辛伐他汀通过增加VEGFmRNA的表达促进拔牙窝骨损伤的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孔聚丙烯晴基碳纤维/壳聚糖/双相磷酸钙/聚乳酸-羟基乙酸(PAN/CS/BCP/PLGA)复合支架对大白兔牙槽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多孔PAN/CS/BCP/PLGA复合支架。选取32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制备大小为10mm×10mm×10mm牙槽骨缺损区。实验组骨缺损区植入PAN/CS/BCP/PLGA复合支架,对照组植入CS/PLGA复合材料,术后2、4、8、12周分期取材,进行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扫描电镜(SEM)检测和成骨细胞计数分析。结果:术后12周实验组检测结果,X线观察:骨缺损区阻射影与自体骨相同。组织学观察:骨缺损区完全被新骨充填,且为较成熟的板层骨,与自体骨完全融合。SEM检测:骨-材料界面形成骨性结合,移植材料大部分降解,被成熟骨组织替代。成骨细胞计数分析:成骨细胞生长活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多孔PAN/CS/BCP/PLGA复合支架具备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要优于CS/PLGA复合材料,为其成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替代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鼠下颌切牙拔出后剩余牙槽嵴吸收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建立大鼠切牙拔除后剩余牙槽嵴吸收的实验动物模型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局麻下齐龈缘磨除右下颌切牙牙冠,每3天磨除1次,共3次,最后磨除后3d拔除右下颌切牙,术后0、1、2、4、8、12周分别处死大鼠。用软X线摄片测量大鼠下颌剩余牙槽嵴的长度和保存率,组织学方法评价大鼠下颌切牙拔牙窝的愈合情况。对1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通过HE染色观察磨除牙冠后的不同时期牙周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牙槽嵴长度:4、8、12周拔牙侧与非拔牙侧相比明显降低(P<0.05);拔牙4周后牙槽嵴保存率明显降低。组织形态学:拔牙后2周,拔牙窝内可见新生骨,残存的血凝块减少;拔牙后4周骨改建活跃;拔牙后8周,拔牙窝内充满新生骨;拔牙后12周,新生骨和周围牙槽骨界限不清。牙冠磨除后,牙周组织出现水肿,主纤维束断裂,丧失功能排列,血窦增加,随时间改变逐渐加重。结论:可以采用拔除大鼠切牙的方法建立剩余牙槽嵴吸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rhBMP-2、胶原、珊瑚复合人工骨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 rh BMP- 2 /胶原 /珊瑚复合人工骨临床应用的骨修复能力。方法将 rh BMP- 2 /胶原 /珊瑚复合人工骨植入阻生智齿拔除后的牙槽窝内 ,并设单纯珊瑚和空白对照组 ,术后进行临床和 X线检查 ,记录邻近的第二磨牙远中牙槽嵴的高度和第二磨牙的松动度。结果术后 12周复合骨组牙槽窝骨缺损和牙槽嵴高度均得到良好的恢复 ,珊瑚骨组得到较好的恢复 ,而空白对照组结果不明显。结论 rh BMP- 2 /胶原 /珊瑚复合人工骨植入智齿牙槽窝可较好的修复牙槽窝骨缺损。这种新型的复合骨可能是临床应用的一种较理想的生物性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颌阻生智牙拔除后,用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充填拔牙窝,修复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的临床效果。方法:13例患者在阻生智牙拔除后,即刻植入组织工程骨微粒(小牛无机松质骨Bio-oss、倍骼生PerioGlasfi)于牙槽窝内,术后定期随访,并从临床和X线影像检查比较术后1、12周时,第二磨牙远中牙龈附着水平和牙槽嵴高度的变化。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术后12周时,第二磨牙远中牙槽嵴高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下颌阻生智牙拔除术后即刻植入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有利于保持第二磨牙远中牙槽嵴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活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聚乳酸材料(AnHAC/PLA)促进犬拔牙创早期愈合及减少牙槽嵴吸收的效果。方法 将小块状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聚乳酸材料(nHAC/PLA)、AnHAC/PLA、自体牙槽松质骨植入犬拔牙创中,并设空白对照。术后4周、8周、12周通过大体观察测量、HE染色和M asson′s三色法染色来观察比较拔牙创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及牙槽嵴的吸收情况。结果 AnHAC/PLA材料修复拔牙创骨缺损及减少牙槽骨吸收的能力强,与自体牙槽松质骨组类似,nHAC/PLA材料的能力较弱,但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AnHAC/PLA可早期修复拔牙创,减少牙槽嵴的吸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原核表达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7(rhBMP- 7)对牙槽骨修复再生的影响。方法采用新西兰白兔建立动物模型,以明胶海绵作为载体,将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的rhBMP- 7与之复合后植入即刻拔除牙齿的牙槽窝内进行干预治疗,术后2、4、8及12周处死动物,取标本进行大体观察、扫描电镜分析、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结果大体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牙槽嵴高度的吸收差异有显著性;扫描电镜观测显示,实验组的骨创愈合比对照组大约提前4~6周;ALP活性测定显示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核表达rhBMP- 7具有促进新骨修复再生、防止牙槽骨吸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