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左云海  刘勇 《江西医药》2011,46(8):705-707
目的观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中CARD11与Bcl-2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不同免疫分型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60例和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20例,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免疫分型并检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学类型GCB和ABC型中CARD11和Bcl-2表达情况。结果 (1)免疫分型6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免疫类型GCB25例,ABC35例。(2)6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免疫类型中CARD11与Bcl-2的表达情况:免疫类型GCB中CARD11的阳性率为24.0%,ABC中CARD11的阳性率为57.4%,两者之间P〈0.05;GCB中Bcl-2的阳性率为32.0%,ABC中Bcl-2的阳性率为62.9%,两者之间P〈0.05。结论①CARD11、NF-κB高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ABC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Ki-67在GCB及non-GCB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60例DLBCL及19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并制作其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观测CD1O、bcl-6、MUM1蛋白的表达对DLBCL进行生发中心样B细胞(germinal center B cell-like,GCB)和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non-GCB)免疫表型分类,同时检测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 (1)60例DLBCL中CD1O、bcl-6、MUM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45%、63.3%,GCB类型29例(48.3%),non-GCB类型31例(51.7%)。(2)Ki-67蛋白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不包括生发中心)阳性率明显低于DLBCL(P〈0.05)。(3)Ki-67蛋白的表达在DLBCL中GCB及non-GCB亚型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Ki-67的表达可能与DLBCL免疫学分型有关,在non-GCB中,Ki-67高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及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中Ig基因重排的特点及规律.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6例DLBCL中CD10、BCL-6、MUM1表达,采用Hans免疫分型方法将DLBCL分为GCB和non-GCB;同时提取所有样本基因组DNA,利用BIOMED-2克隆分析系统进行PCR扩增Ig基因,核酸分子异源双链凝胶电泳分析基因重排情况,并以15例反应性增生病变作为阴性对照.结果 46例DLBCL样本中GCB 12例、non-GCB 34例,其中45例样本扩增出Ig基因的克隆性重排条带,检测敏感性为97.8%,15例反应性增生病变均未检测到重排条带,检测特异性为100.0%.GCB和non-GCB重链IGH重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链IGκ-A、IGκ-B和IGλ重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B和non-GCB的Ig基因轻链重排条带分布具有显著的特点和规律,可为病理诊断和临床应用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ARD11与NF-κB及Bcl-2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不同免疫分型中的表达情况和相互作用关系,了解3种分子标记物对DLBCL的发展过程和临床特征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资料,选取DL-BCL标本70例,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2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组织芯片技术对DLBCL进行免疫分型并检测分型中CARD11、NF-κB和Bcl-2的表达情况。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70例DLBCL组织标本中,GCB30例,non-GCB40例;Maxvision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DLBCL组织标本70例中,CARD11阳性42例,阳性率60.0%;反应增生性淋巴结中CARD11阳性5例,阳性率25.0%。结论在DLBCL亚型的分类中CARD11、NF-κB和Bcl-2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Survivin和bcl-2蛋白表达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书  刘勇  路名芝 《江西医药》2006,41(11):855-857,844
目的探讨Survivin和bcl-2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免疫类型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和bcl-2在DLBCL免疫类型中和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中的表达。结果免疫分型6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痛中免疫类型GCB(germinal center-B-cell like)25例,non—GCB(non germinal center-B-cell like)35例:免疫类型GCB中survivin的阳性率为72.0%,non-GCB中survivin的阳性率为42.9%,两者之间P〈0.05;GCB中bcl-2的阳性率为76.0%,non—CCB中bcl-2的阳性率为31.4%。两者之间P〈0.01;survivin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bcl-2阳性率为69.7%.Burvivin阴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bcl-2阳性率为25.9%。在DLBCL中,Survivin的表达与bel-2蛋白表达密切相关。结论survivin、bcl-2的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学类型相关,C-CB类型中高表达,non—GCB类型中低表达。在DLBCL中Survivin与bcl-2蛋白表达密切相关,两者协同发挥抗凋亡效应。  相似文献   

6.
周航  邓飞  刘华庆 《贵州医药》2007,31(1):16-19
目的 根据WHO(2001年)淋巴瘤的新分类,对贵州省部分以往诊断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重新进行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研究并分类,以探讨新的WHO分类在我省淋巴瘤分类中的适应性.方法 应用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对100例以往诊断的恶性淋巴瘤组织重新诊断分型,并根据新的WHO分类进行分类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NHL,B-NHL55例(55%),T-NHL44例(44%),有1例未明确诊断(1%).根据新的WHO分类,在B-NHL中,以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居多,共27例(47.2%).CD20表达94.5%(52/55).未能进一步分类3例(5.5%).在T-NHL,以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居多,共17例(38.6%),其次NK/T细胞淋巴瘤(NK/TCL)13例(29.5%).CD45RO表达86.3%(38/44).单纯HE染色的诊断结果符合率达78%,结合免疫组化符合率达96%.非霍奇金淋巴瘤Ki-67增值指数平均率为73.7%.结论 在病理形态的基础上,结合免疫表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绝大多数可明确诊断.WHO关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新分类是较为统一而又明确的分类方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类在遗传学特性和临床表现上具有很大异质性的恶性淋巴瘤。近年来,对DLBCL的基因表达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报道,基于分子遗传学和免疫学的DLBCL分型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评估均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本文侧重于对DLBCL的病因学和与临床治疗、预后分析等相关的研究进行系统性回顾,并对一些新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CD10、BCL-6和MUM1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对6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标本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 60例DLBCL中CD10、BCL-6和MUM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67%(10/60)、46.67%(28/60)和70.17%(43/60)。其中生发中心型(GCB)9例(15%),非生发中心型(non-GCB)51例(85%)。CD10、BCL-6和MUM1在生发中心亚型和非生发中心亚型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D10、BCL-6和MUM1在DL-BCL亚型分类中具有重要意义,其表达对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提供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DLBCL中PET/CT的准确性,并探索其在GCB和非GCB亚组是否有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3年1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10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分为GCB型和非GCB型,52例患者治疗前行PET/CT检查明确分期,48例患者治疗后行疗效评价。结果 52名患者在治疗前接受PET进行分期,GCB和非GCB患者的SUV值,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GCB和非GCB患者中Ki-67中位增殖分数分别为72.0%和70.4%,平均SUV最大值及增值分数之间无相关性(P=0.231)。SUV最大值在不同分期中无差异。48名患者在诱导化疗后接受PET/CT检查,非CR和CR的患者的3-year PFS分别为46%和100%(P=0.00)。结论 PET/CT为DLBCL提供更准确的疗效预测,肿瘤FDG摄取在DLBCL中GCB和非GCB亚型中未见有区别,DLBCL增殖活性(Ki-67指数)与FDG摄取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赵伟  陈铜兵  谈炎  田波  鲁常青 《江苏医药》2013,39(7):849-850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和免疫表型人群分布.方法 临床特征分析和比较中西方人群GCB样型和非GCB样型的分布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CD10、bcl-6和MuM1蛋白表达,比较DLBCL在中西方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61例DLBCL患者(结内38例,结外23例),临床Ⅰ-Ⅱ期占64% (39/61),临床Ⅲ-Ⅳ期占36% (22/61); IPI 0-2分占74%(45/61),3-5分占26%(16/61).55例DLBCL患者,CD10(+)占20% (11/55),bcl-6(+)占49%(27/55),MuM1(十)占64%(35/55).GCB样型分布,中国人组显著低于西方人组(33%vs.53%);而非GCB样型分布,中国人组则显著高于西方人组(67% vs.47%)(P<0.05).bcl-6的阳性表达分布,中国人群低于西方人群(49% vs.71%);而MuM1的阳性表达分布,中国人群则高于西方人群(64% vs.43%)(P<O.05).结论 DLBCL免疫分型特征与人群分布比较,可为今后临床诊断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1.
CHOP (cyclophosphamide, doxorubicin, vincristine and prednisone) is accepted as the best available standard treatment fo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patients; however,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seems unsatisfactory. Additional rituximab will improve the cure rate, but it is not popular in China because of its increased medical cost. Germinal center B-cell (GCB) and non-GCB subtypes distinction have been described as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and provides likelihood for cure with chemotherapy.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mmunophenotype and treatment regimen. Between August 2003 and May 2006, 66 patients with DLBCL were enrolled, according to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GCB and non-GCB phenotype), randomly assigned to receive either six to eight cycles of CHOP every 2 weeks or standard CHOP every 3 weeks. After a median follow-up duration of 32 months (range of 4 to 42 months), an estimated 3-year overall survival (OS) rate for the GCB patients were 68.2% and 55.6% for the biweekly CHOP regimen and standard CHOP regimen respectively, while the data were 62.8% and 37.9% respectively for the non-GCB cases. The biweekly CHOP therapy showed higher efficacy than standard treatment, and its superiority was more obvious with the non-GCB sub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理学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国人DLBCL中非生发中心来源(non-GCB)亚型占70%;CHOP样方案可以获得64.9%的持续完全缓解率;患者治疗前的ECOG评分、血清LDH水平、B症状、大病灶以及血红蛋白水平具有预后意义(P〈0.05或〈0.01)。结论国人DLBCL以non-GCB亚型为主,ECOG评分、血清LDH水平、B症状、大病灶以及血红蛋白水平具有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13.
潘丽  王华  孙国平 《安徽医药》2017,21(10):1818-182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DLBC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7例患者的年龄15~83岁,中位年龄为61岁,男女比例为1.08∶1,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回肠,其次为回盲部、盲肠、空肠.腹痛为原发性肠道DLBCL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于内镜及术后病理.其中生发中心型(GCB) 19例,non-GCB型8例.患者1年、3年总生存率为64.3%、39.3%.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因素包括:年龄、LDH水平、CA125水平、肿块大小、CD10、Bcl-6、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及Ann Arbor分期(均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未见独立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原发性肠道DLBCL具有高度侵袭性及异质性,预后影响因素众多,对该类疾病临床诊治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梁莉  夏瑞祥  葛健 《安徽医药》2018,22(9):1706-1709
目的 检测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配体(PD-L1)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和疗效的关系.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2月至2015年6月期间80例DLBCL患者的肿瘤石蜡组织及其对应的临床病例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组织中PD-L1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及疗效的关系.结果 PD-L1阳性表达的患者31例(39%),PD-L1的阳性表达与患者non-GCB亚型(P=0.035),低缓解率有关(P=0.001),与患者的分期,B组症状,ECOG评分等无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PD-L1阳性表达是影响DCBCL患者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P=0.006).结论 PD-L1在病理组织中高表达是DLBCL患者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其可能为DCBCL患者提供潜在治疗方案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检测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P12-MALTl融合基因mRNA表达,了解其表达与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胃肠和甲状腺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共32例,通过RT-PCR检测所有病例的AP12-MALTl mRNA,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根据融合基因表达情况将病例分为两组,即AP12-MALT1mRNA表达与未表达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32例中11例检出融合基因表达(34.4%)。与AP12-MALT1mRNA未表达病例相比较,AP12-MALT1mRNA表达病例临床病理分期较早,细胞增殖指数、淋巴结累及远处转移率和复发率都较低,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生存分析:AP12-MALT1mRNA表达病例平均存活时间长、5年生存率高,两组的存活情况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AP12-MALT1融合基因表达对结外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有明显影响,来源于MALT淋巴瘤恶性转化的DLBCL有具有更加惰性的临床过程和较好的存活情况。MALT淋巴瘤和由它高恶性转化而来的结外DLBCL应被视为同一个临床病理学实体,这样更能体现MALT淋巴瘤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