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大致密核心小泡非突触部位胞吐的研究进展解剖学教研室孔祥玉关键词非突触部位胞吐,大致密核心小泡,大鼠,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在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无疑主要是借助突触完成的。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1~11],某些神经元间的信息传...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证实大颗粒小泡(LGV)参与突触传递的学说、为痛觉生理学的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用形态和机能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延长针刺时间后LGV在抑痛过程中于突触部位的胞吐。方法:用辐射热致痛、针刺镇痛,并延长针刺时间,电镜下观察、记录了LGV于突触部位的胞吐。结果:观察发现,实验组动物中枢神经内有较多的LGV于突触部位胞吐其内含的递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在高频率、较长时间的针刺过程中LGV于突触部位的胞吐增加。结论:LGV可能通过于突触部位的胞吐参与了痛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3.
经给予大白鼠不同的针刺时间(1、2、4、6、8、10、12hr)后灌流杀死取材,采用定量电镜方法观察记数了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胶状质亚核内大单壁,尤其是双壁有衣小泡(DWCVs)的形态,数目及不同针刺时间内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大单壁有衣小泡的数量与针刺时间无明显正比关系,而DWCVs不但形态多样化,其数目也随针麻时间均不同而改变。本文依据Eckenhoff的分类方法将DWCVs归纳为以下5种类型:(1)尚未与相邻两终末质膜脱离的孤立的DWCVs;(2)游离于终末内孤立的DWCVs;(3)与终末质膜相连的融合的DWCV簇;(4)游离于终末内融合的DWCV簇;(5)树突棘凸入另一轴或树突内并与之共同形成的不典型的DWCV簇。本研究还发现,在针刺麻醉中DWCVs在1~8小时内的形成与时间成正比,即1小时始增多,4小时显著增多,8小时达高峰,此后开始下降,10小时已回到4小时的水平,直至12小时才恢复到针麻前的状态。对照组仅见少数孤立的DWCVs,其形成基本不随时间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