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加强极低出生体重儿 (VLBWI)疾病的防治工作 ,提高VLBWI的存活率 ,降低死亡率。方法 :将 1994年1月~ 1998年 12月与 1999年 1月~ 2 0 0 4年 1月前后两个 5年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救治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窒息发生率由63 17%减少到 3 2 14 % ,肺透明膜病发生率由 60 5 3 %减少到 3 5 7% ,呼吸暂停发生率由 81 5 8%减少到 5 9 5 % ,颅内出血发生率由 78 95 %减少到 3 8 10 % ,感染发生率由 78 95 %减少到 47 62 %。VLBWI治愈率由 68 8%提高到 84 3 % ,死亡率由 3 12 5‰降低到 1 5 7‰ ,平均住院时间由 5 2 1d缩短到 42 4d。结论 :加强围产期保健 ,实行产、儿科合作 ,加强呼吸道管理 ,防治颅内出血 ;维持代谢稳定 ,减少并发症 ;防治感染 ,合理喂养和静脉营养等措施 ,可提高VLBWI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与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发生的病因和防治。方法:对2003年1月~2006年6月收治的82例超低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低与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主要病因为母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多胎妊娠、胎膜早破、孕母疾病。超低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主要并发症为低体温、呼吸暂停、窒息、消化功能障碍,早产儿贫血、肺透明膜病、感染性疾病、低血糖等。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加强产科与儿科的通力合作,积极防治早产及ELBWI和VLBWI的并发症,对降低ELBWI和VLBWI的发生,提高我国早产婴儿的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加强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VLBWI的存活率,降低死亡率.方法 按莆田学院新生儿病区监护室(NICU)建立前后,分为前5年组(1996-2000年)和后5年(2001-2005年),比较2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存活率.结果 2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主要并发症呼吸系统疾病的病死率、严重感染的病死率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后5年组较前5年组均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建立NICU,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提高护士对重症监护的整体护理水平,配合治疗.是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1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措施。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存活11例,存活率73·33%,放弃2例,分别于放弃后1d、2d死亡,死亡2例,病死率26·67%。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生活能力低下,常出现多系统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并发症的认识.方法:对16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类型及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6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均有一种或多种并发症.其中低体温、呼吸暂停、酸碱失衡最常见.随出生体重的增加,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死亡原因主要为颅内出血、RDS和感染.结论:加强对VLBWI和ELBWI生命体征的监护、防止院内感染、尽早发现并发症并妥善处理,降低VLBWI和ELBWI的死亡率,尽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出生1 h内测体重在1 000~1 499 g者.长春市妇产医院新生儿科2006年12月~2009年12月共收治VLBWI 58例,占全部新生儿的0.45%,占早产儿的7.11%.死亡10例,死亡率为17.24%,是新生儿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对VLBWI的救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关健.该文对58例VLBWI的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及病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 1 999年 1月~ 2 0 0 1年 6月收治的6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结果  69例患儿中有 56例存活出院 ,存活率达 81 .2 % ;9例死亡 ,病死率为 1 3 .0 % ,主要死亡原因为重度硬肿、肺出血及呼吸窘迫综合征 ;胎龄大于 32周的患儿病死率明显低于胎龄小于 32周者 ,而出生体重与病死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加强围产保健、及时保暖、合理用药及适时喂养均有利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低出生体重儿的围产期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低出生体重儿(LBWI)和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均属高危儿,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且部分LBWI日后可出现智力与体格发育障碍。本文对1998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783例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低出生体重儿(LBWI)和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均属高危儿,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且部分LBWI日后可出现智力与体格发育障碍.本文对1998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783例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和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的护理经验。方法:通过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1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ALI/ARDS用机械通气治疗,分析呼吸机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记录、呼吸机参数和各项监护仪记录,总结VLBWI应用呼吸机治疗肺损伤过程中的护理经验。结果:15例VLBWI的平均出生体重为1200g,平均胎龄30+2周。平均应用呼吸机时间为4.2天,其中≥5天7例。经治疗后痊愈12例,死亡2例,放弃1例。结论:VLBWI患儿ALI/ARDS护理要点是保证观察生命体征及呼吸机参数准确及时、加强气道护理避免患儿呼吸道发生感染、合理充分的胃肠内外营养,正确护理对保证VLBWI存活率及减少后遗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193例低出生体重儿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新兰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2):3002-3003
低出生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LBWI)是指出生1h内体重不足2500g的新生儿,不论是否孕足月或过期,其中大多数为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体重不足1500g者称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为了进一步做好LBWI的医疗、保健工作,现将2000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193例LBWI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1996~2007年12年间婴儿的平均出生体重,了解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巨大儿和正常体重儿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996年1月~2007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围产保健门诊进行围产保健系统管理登记在册、资料完整的4 379例婴儿的出生体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79例婴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 370.37g。12年间婴儿平均出生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婴平均出生体重高于女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发生率3.91%;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2.19%;巨大儿发生率7.76%。婴儿平均出生体重与双胎及多胎婴儿的平均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低出生体重儿的主要原因是早产。预防早产、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是今后围产保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9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死亡率,探讨影响其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近4年来NICU收治的99例VLBWI,分别按胎龄、体重分两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VLBWI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胎膜早破40例(40.4%)、妊娠并发症39例(39.3%)、多胎妊娠32例(32.3%)、贫血15例(15.2%)。所有住院患者均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并发症,主要有贫血31例(31.3%)、出生窒息30例(30.3%)、呼吸暂停29例(29.3%)、败血症24例(24.2%)、呼吸窘迫综合征21例(21.2%)、喂养不耐受15例(15.2%)、休克9例(9.09%)、支气管肺发育不良8例(8.08%)。胎龄越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住院时间越长。本组极低出生体重儿治愈76例(76.77%),好转19例(19.19%)、死亡4例(4.04%),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和感染。结论VLBWI必须收住NICU病房监护,加强高危妊娠监测,实行胎内转运,积极防治早产儿VLBWI的并发症。有效进行产前促肺泡成熟,普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可降低早产儿死亡率及伤残率,积极有效护理,加强消毒及集中操作,减少刺激,减少感染。  相似文献   

14.
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VLBWI)是围产期保健工作的重点.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产科医生与儿科医生密切配合,并建市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使得VLBWI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2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特点,探讨如何提高VLBWI的存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年间收治的21例VLBWI患儿的资料。结果:21例VLBWI患儿中伴低体温61.9%,伴并发症71.4%,合并感染性疾患47.6%,死亡14.3%,好转及放弃42.9%,存活38.1%。结论:由于VLBWI患儿各脏器功能不成熟,易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存活率低。临床上合理喂养,维持正常体温,治疗并发症、防治感染、呼吸暂停,是提高低体重儿存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将15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体重分3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胎、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常见发生原因,呼吸障碍、感染、颅脑损伤、窒息、寒冷损伤等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主要临床问题。呼吸窘迫、败血症和颅脑损伤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预后不良的主要疾病。不同出生体重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败血症和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601、6.752、5.012,均P<0.05)。结论做好围产期保健,及时有效的呼吸支持,预防早产、窒息、感染等高危因素,是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的关健。  相似文献   

17.
<正>低出生体重儿(LBWI)和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均 属高危儿,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且部分LBWI日后 可出现智力与体格发育障碍。本文对1998年1月~2003年12 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783例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998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我院产科 共出生活产婴儿14 600例,其中低出生体重儿783例,发生率 为5.36%;男384例,发生率为5.23%;女399例,发生率 5.49%。而其中极低体重儿63例,发生率为0.43%。产次为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包括超低出生体重儿)医院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出生体重<1 500 g、住院时间>48 h的VLBWI相关资料。结果77例VLBWI发生医院感染18例,29例次,医院感染率为23.38%,例次感染率为37.6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55.17%),其次为皮肤软组织(17.24%)和血液(13.79%);共检出病原菌34株,革兰阴性杆菌占67.64%(23株),以肺炎克雷伯菌多见,其次为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占14.71%(5株);真菌占17.65%(6株),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机械通气时间、胎膜早破及静脉营养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出生体重<1 kg(OR 95% CI:1.65~90.95)、机械通气时间>7 d(OR 95% CI:2.71~129.15)、静脉营养>14 d(OR 95% CI:1.83~76.52)是VLBWI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LBWI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危险因素多;呼吸道是其主要感染部位,革兰阴性杆菌是主要病原菌,真菌感染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1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极低体重儿的死亡率. 方法 本文分析了我科NICU自1992年1月~1996年6月间收治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138例临床资料. 结果 平均胎龄33周,平均出生体重1 283g,均合并一种以上疾病,经保温、营养、呼吸管理、消除黄疸和抗感染妥善处理,存活出院110例(79.71%),3例出生体重800g者全部存活.本组VLBWI合并呼吸系疾病最多. 结论 监护处理呼吸问题是降低VLBWI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5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银凤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6):2251-2252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出生1h内测体重不足1500g者。我院新生儿科自2003年12月~2005年12月共收治VLBWI50例,占全部新生儿的0.64%,占早产儿的9.11%。死亡11例,死亡率为22.00%,是新生儿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对VLBWI的救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关健。本文对50例VLBW的致病因素及诊治进行了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小儿均以实用新生儿学胎龄评估标准及诊断标准进行评估诊断〔1〕。50例VLBWI中,男33例、女17例。体重600~1480g,胎龄7~35周;产时窒息15例,气管插管复苏9例,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