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部皮瓣不同层次和区域微血管密度(MVD)的差异. 方法 取60例腹部手术患者的腹部皮瓣,腹部Ⅰ~Ⅵ区各1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选取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测定并比较各区及各层腹部皮瓣MVD. 结果 腹部皮瓣血管网分5层,即真皮乳头层、真皮乳头下层、真皮深层、浅筋膜层和深筋膜层,各层MVD平均分别为17.80±1.68、9.12±1.84、27.91±2.44、37.18±6.55和46.91±7.02,各层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 01),以深筋膜层最密,浅筋膜层次之,真皮深层和真皮乳头层居中,以真皮乳头下层最稀.腹部各层6个区的MVD无统计学差异 (P>0. 05). 结论 腹部大型动脉皮瓣的成活有其解剖学依据,移植方式采取顺行或逆行均可.  相似文献   

2.
胸三角部皮瓣微血管构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将胸三角部皮瓣分六个区,分别取组织块、固定、包埋、连续切片、伊红染色。通过显微图像分析仪观察皮瓣内微血管形态学特点,处理皮瓣内微血管原始数据。  相似文献   

3.
将大腿外上部皮瓣分六个区,分别取组织块,固定、包埋、连续切片,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本皮瓣血管网分五层,即乳头层、乳头下层、真皮深层、浅筋膜层和深筋膜层。对各层血管网的网眼内径和密度作了测量及统计学处理。  相似文献   

4.
骨巨细胞瘤微血管密度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病理分级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方法 将 36例骨巨细胞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染色 ,然后在 Olympus显微镜 (10× 2 0 )下进行微血管密度的计数。 结果 骨巨细胞瘤 、 和 级的微血管密度平均值分别是 2 2 .342 9,2 2 .2 72 7和 2 6 .0 5 71。经统计学方差分析发现各病理分级之间的微血管密度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 结论 传统的 Jaffe分级可能在反映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将大腿内部皮瓣分为9个区,分别取组织块做连续切片。应用LUZEX-F图像分析仪观察皮瓣微血管构筑的形态特点,测量各层血管间的网眼密度和网眼面积。并应用计算机对所得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处理。  相似文献   

6.
手背皮瓣微血管构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鲜成人尸体上肢,用墨汁和福尔马林灌注。手背皮瓣分6个区取材,超厚切片、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皮瓣血管网分六层:乳头层血管网,乳头下层血管网,真皮浅层血管网,真皮深层血管网,浅筋膜层和深筋膜层血管网。描述了各层血管网的特征并测量了网眼密度及其直径。  相似文献   

7.
大腿内下部皮瓣微血管构筑刘元健康素明刘纯义1(学报编辑部,沈阳110001)关键词皮瓣;微血管构筑;大腿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游离皮瓣移植术已广泛应用于修复和重建机体软组织的损伤。本文作者曾进行过大腿内下部皮瓣显微外科解剖学的研究[1],现对该皮瓣...  相似文献   

8.
大腿前部皮瓣微血管构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将大腿前部皮瓣分为九个区,各切取两个组织块,常规固定、包埋、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皮辦血管网共分五层,即:乳头层、乳头下层、真皮深层、浅筋膜层和深筋膜层血管网。并对各层血管网的网眼内经和密度作了测量。  相似文献   

9.
腹部推进皮瓣的临床应用安徽省省建医院烧伤整形科(230022)魏有志,刘斌,陈开伟我院自1990年以来,结合腹壁提紧原则,将松弛的腹壁皮瓣向下推进修复腹股沟区、耻骨联合及阴股部位疤痕、血管瘤切除后所致的缺损及外伤疤痕松解创面,获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买玲 《河南医学研究》1999,8(4):378-379
肿瘤的转移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转移到别的部位或器官后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肿瘤相同类型肿瘤的复杂而有序的过程。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肿瘤术后复发和放、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肿瘤患者治愈率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实体瘤在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必须形成功能性血管系统来供应其生长所需的氧和营养物质。1983年Virchow已经注意到恶性肿瘤组织中血管数急剧增加,血管发生卷曲和扩张,新生血管集中于肿瘤边缘的现象;血管新生因子-angiogenisis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正常颊黏膜组织、糜烂型及非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组织和颊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y,MVD),观察其MVD的变化,为进一步探讨OLP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8年12月至2010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中Ki-67表达和微血管密度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40例肝外胆管癌组织及10例癌旁黏膜组织标本中Ki-67表达,用CD 34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并检测Ki-67标记指数和微血管密度,分析其与肝外胆管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肝外胆管癌组织中Ki-67标记指数为37.2%±5.1%,癌旁黏膜组织为8.9%±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外胆管癌中微血管密度值为56.5%±9.0%,癌旁黏膜组织中为20.6%±3.3%,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的标记指数和微血管密度与肝外胆管癌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肝外胆管癌组织中Ki-67标记指数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结论]Ki-67标记指数和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肝外胆管癌的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肝外胆管癌生物学特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对结直肠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HIF-1α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1例结直肠癌组织中HIF-1α表达,并用CD34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结直肠癌组织中MVD.结果:MVD的x±s为(28.7±12.9) (6~55),HIF-1α阳性表达率为65.6%,其中弱、中、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20%、18%.HIF-1α表达及MVD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和Dukes 分期密切相关(P< 0.01).MVD与HIF-1α阳性表达程度成正相关 (rs=0.795,P<0.01).结论:结直肠癌血管生成与HIF-1α表达密切相关.HIF-1α过表达及高MVD与结直肠癌的不良生物学行为有关,可能成为预测结直肠癌侵袭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CD31与CD34显示非小细胞肺癌微血管密度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和CD34在显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微血管密度(MVD)中的差异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和Weidner计数标准检测CD31和CD34在57例NSCLC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D31和CD34显示的MVD结果分别为(29.7±12.1)条和(38.2±12.7)条,范围分别是10~61条和19~76条,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相关性良好(P<0.05);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MVD计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用ElivisionTM plus法,CD34染色效果优于CD31,更适合于临床应用;CD34和CD31 MVD计数显示其结果与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 (简称再障 )患者骨髓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MVD)计数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 30例再障、2 0例正常人、2 0例增生性贫血分别用苏木精 伊红 (H E)染色和CD34免疫组化S P法检测骨髓中MVD ,并检测各自造血组织面积所占百分数。 结果 :正常人骨髓CD34和H E染色MVD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再障患者骨髓CD34和H E染色MVD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再障患者病情轻、重者MVD比较有差异 (P <0 .0 5 ) ;增生性贫血患者H E染色和CD34标记染色所得MVD ,二者比较有差异 (P <0 .0 5 ) ;正常人、再障、增生性贫血三者骨髓经CD34染色MVD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且与骨髓造血组织面积所占百分数成正相关 (r =0 .74 ,P<0 .0 5 )。 结论 :CD34染色显示骨髓血管内皮细胞时 ,其特异性较高 ;MVD对临床判断再障的病情进展和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再障时 ,骨髓微血管受损伤 ,微血管数量减少。通过促进再障患者骨髓中微血管增生 ,改善骨髓的血供 ,从而诱导造血组织增生 ,可能会对再障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促血管生成素-2(Ang-2)在上皮性卵巢癌血管生成及肿瘤生长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6例上皮性卵巢癌和25例正常卵巢组织石蜡标本Ang-2和CD34表达,并以CD34标记的微血管计算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Ang-2表达率高于正常卵巢组织(P<0.05),Ⅲ期和Ⅳ期合并组Ang-2表达率高于Ⅰ期和Ⅱ期合并组(P<0.05);上皮性卵巢癌中Ang-2表达与其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无关,而与MVD呈正相关(r=0.733,P<0.01)。结论:Ang-2与上皮性卵巢癌的血管生成及其发展密切相关,可能通过促进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血管生成而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微血管密度在胃癌癌变多阶段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Xi YX  Song X  Chen HX  Peng TS  Chen M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8):3405-3408
目的研究微血管密度在胃癌癌变多阶段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标本取自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保存的2000年6月至2004年2月的病理组织蜡块,其中慢性胃炎5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肠化生59例、不典型增生61例;在胃癌组织标本中,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55例,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57例。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显示胃癌癌变多阶段组织中CD34的表达。结果Envision方法检测微血管密度的结果(个/高倍视野,用x-±s表示):慢性胃炎组为13±10;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为11±7;肠化生组为13±9;不典型增生组为17±11;无淋巴转移胃癌组为27±11;有淋巴转移胃癌组为28±10。微血管密度在慢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肠化生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萎缩性胃炎组、肠化生组、不典型增生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性胃炎组低于不典型增生组(P<0·05);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各组均低于无淋巴转移胃癌组织、有淋巴转移胃癌组(均P<0·05);在胃癌组中,无淋巴转移胃癌组织与有淋巴转移胃癌组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组织学病理程度高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血管密度在胃癌癌变多阶段组织中增加与胃癌的发生有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甲状腺癌组织血管内皮标记物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EnVision)检测68例人甲状腺癌组织CD34和VEGF的表达,并对CD34表达阳性血管进行MVD计数,对VEGF表达阳性血管进行半定量计数,结合甲状腺癌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68例甲状腺癌组织中,有50例VEGF表达,阳性率为74%.甲状腺癌组织VEGF阳性组的MVD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VEGF阳性和MVD在甲状腺癌中明显增高,VEGF阳性表达对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细胞增殖活性及新生血管的生成在喉乳头状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1例成人喉乳头状瘤组织标本,以14例声带息肉和14喉鳞癌组织标本为对照组,PCR方法检测HPV16/E7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Ki 67、CD34的表达。结果:HPV16/E7在声带息肉、成人喉乳头状瘤和喉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3%、66.7%、85.7%;Ki-67标记指数(labeling index,LI)分别为6.30±2.03、13.73±3.42、25.55±3.92;MVD分别为3.97±1.38、14.61±1.64、25.34±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V16/E7, CD34和Ki 67呈正相关(r=0.854,P<0.01;r=0.878,P<0.01)。结论:Ki-67、MVD与细胞的增殖活化程度明显相关,可以作为反映成人喉乳头状瘤恶变潜能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