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髓微转移状况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指标、生物学因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乳腺癌骨髓组织中人乳球蛋白(hMAM)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102例Ⅰ~Ⅲ期乳腺癌患者骨髓组织hMAM mRNA表达阳性率38.2 %。骨髓微转移率随乳腺癌肿块的增大而增高(P=0.000);骨髓微转移与淋巴结转移状况相关(P=0.001);临床分期越晚,骨髓微转移率越高(P=0.001);组织学分化越差,骨髓微转移率越高(P=0.001);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的骨髓微转移率较低度恶性乳腺癌组高(P=0.032)。乳腺癌组织ER蛋白表达阴性组中,骨髓hMAM mRNA表达率高(P<0.05)。乳腺癌患者骨髓hMAM阳性者易发生远处转移(P=0.009)。结论 乳腺癌骨髓微转移与癌组织中某些生物学因子有一定相关性;微转移阳性者发生远处肿瘤转移的概率高,预后差;骨髓微转移检测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hMAM mRNA和CK19 mRNA联合检测乳腺癌骨髓微转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骨髓中的human mamglobin(hMAM)mRNA和CK19 mRNA表达,探讨乳腺癌患者早期骨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学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一步法)法检测骨髓组织中hMAM mRNA和CK19 mRNA的表达.结果:102例乳腺癌患者骨髓hMAM mRNA、CK19 mRNA表达阳性者分别为37.3%和56.9%,均高于良性乳腺疾病患者骨髓组织中的表达(P=0.043,P=0.002).两者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呈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00、0.001、0.020、0.003、0.031和0.001;与淋巴结转移状况、年龄和月经状况无关,P值分别为0.101、0.255、0.111、0.110、0.492和0.187.结论:乳腺癌微转移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有关,hMAM mRNA和CK19 mRNA均可作为检测乳腺癌骨髓微转移标志,且两者间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乳腺癌骨髓中hMAM mRNA表达,判断骨髓微转移状况,探讨其与生物学因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骨髓组织中hMAM mRNA表达;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R、PR、Cath—D及VEGF的表达。结果:102例Ⅰ~Ⅲ期乳腺癌患者骨髓组织hMAM mRNA表达阳性率37.3%。ER、PR阴性及弱阳性的患者骨髓hMAM mRNA表达率高(P〈0.001,P〈0.05);骨髓hMAM mRNA表达随Cath—D、VEGF蛋白表达增强而呈增高趋势(P〈0.05,P〈0.05)。,乳腺癌患者骨髓hMAM阳性者易发生远处转移(P〈0.05)。结论:乳腺癌骨髓微转移与癌组织中某些生物学因子有一定相关性;骨髓hMAM阳性患者发生远处转移机会高,微转移检测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刘梅  宋欣  刘武  赵坡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5,12(16):1248-1250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蛋白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转移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LAB法,检测6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石蜡包埋组织中hTERT的蛋白表达。结果:6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强阳性者44例,弱阳性者23例。hTERT蛋白主要定位于癌细胞胞质,少部分细胞核也有表达。本组乳腺癌分期和分级越高,hTERT蛋白表达的强阳性率越高,P值分别为0.002 8和0.010 2。hTERT强阳性组转移率为63.6%(28/44),弱阳性组转移率为30.4%(7/2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hTERT强阳性组3年生存率为69.2%(27/39),hTERT弱阳性组3年生存率为95.7%(22/2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结论:hTERT的蛋白表达可能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分化和转移有关,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刘梅  宋欣  刘武  赵坡 《肿瘤防治杂志》2005,12(16):1248-1250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蛋白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转移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LAB法,检测6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石蜡包埋组织中hTERT的蛋白表达.结果:6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强阳性者44例,弱阳性者23例.hTERT蛋白主要定位于癌细胞胞质,少部分细胞核也有表达.本组乳腺癌分期和分级越高,hTERT蛋白表达的强阳性率越高,P值分别为0.002 8和0.010 2.hTERT强阳性组转移率为63.6%(28/44),弱阳性组转移率为30.4%(7/2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hTERT强阳性组3年生存率为69.2%(27/39),hTERT弱阳性组3年生存率为95.7%(22/2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结论:hTERT的蛋白表达可能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分化和转移有关,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及良性乳腺疾病组织中uPA、PAI-1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因素、骨髓微转移状况及随访结果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50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uPA、PAI-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2.0%和82.0%.与良性乳腺疾病相比,癌组织中两者表达增强,P值均为0.001.癌组织中uPA、PAI-1表达随肿瘤的增大而增高;淋巴结转移阳性者表达强度高;临床分期晚者表达强度高;组织学分级高者表达强度高.ER、PR表达阴性组uPA、PAI-1表达强度较阳性组高,P值均<0.05;c-erbB-2蛋白过表达组uPA、PAI-1表达强度高,P值分别为0.021和0.014; uPA、PAI-1表达强度高者易发生骨髓微转移,且易发生远处转移.uPA与PAI-1的表达呈正相关,r=0.664, P=0.000.结论:乳腺癌组织uPA、PAI-1高表达者发生骨髓微转移及远处转移机会高、预后差,uPA、PAI-1检测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之一.uPA与PAI-1两者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hMAM mRNA的定量检测对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SYBR Green I实时定量逆转录PCR(Real-Ti me QuntitativeRT-PCR,Q-RT-PCR)技术定量检测人乳腺珠蛋白(human mammaglobin,hMAM)mRNA的技术,并应用于检测外周血hMAM mRNA,探讨其诊断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应用自行建立的SYBR Green I Q-RT-PCR检测技术,检测61例乳腺癌、33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以及11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hMAM mRNA的表达量,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ER、PR及HER-2表达的关系。结果:61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10例检出hMAM mRNA表达,其癌组织HER-2阳性者占8例,HER-2阴性组未见hMAM mRNA阳性表达。HER-2阳、阴性组间外周血hMAM mRNA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P>0.05。HER-2阳性患者外周血中hMAM mRNA表达量范围1.98×102~6.21×103,中位数4.0×102,在临床、病理特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良性肿瘤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hMAM mRNA均阴性。结论:SYBR GreenI Q-RT-PCR技术可定量检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hMAM mRNA;乳腺癌患者外周血hMAM mRNA表达与其乳腺癌组织HER-2表达相关。定量检测hMAM mRNA可作为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信号转导途径中Akt的激活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明确乳腺癌中是否存在Akt的过度表达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60例乳腺癌患者中Akt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中Akt阳性率50·00%(130/260)。Akt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高于乳腺导管内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P=0·0450;Akt在体积<2cm3的肿瘤和体积≥5cm3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6,P=0·0006;Akt在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与伴有1~3个或3个以上淋巴结转移情况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78,P=0·0000;χ2=31·61,P=0·0000);Akt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49·23%(64/130)低于阴性患者70·77%(9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8,P=0·0006。结论:Akt基因的激活可能与乳腺癌发生机制密切相关,且与预后相关,可作为预后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人乳腺癌外周血珠蛋白(hMAM)mRNA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nested-RT-PCR技术检测50例乳腺癌外周血hMAM mRNA的表达和化疗前后外周血hMAM mRNA的变化,并取20例乳腺纤维腺瘤、10例健康志愿者作阴性对照。结果:50例乳腺癌外周血hMAM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34.0%;20例乳腺纤维腺瘤及1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均未检出hMAM mRNA的表达。hMAM mRNA的阳性与淋巴结转移状况、肿瘤TNM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例乳腺癌化疗前检测17例hMAM mRNA阳性,化疗2~3周期后13例hMAM mRNA转为阴性,转阴率76.5%(13/17),化疗前后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乳腺癌外周血中hMAM mRNA表达可以反映术后化疗对乳腺癌血液微转移的影响,有望成为乳腺癌血道微转移标志物和一个重要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0.
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外周血hMAM检测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乳腺癌特异性标志物乳腺珠蛋白(hMAM)检测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axillary lymph node negative breast cancer,ALNNBC)外周血中微转移,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RT-PCR方法,分别检测62例ALNNBC、6例乳腺良性疾患和6例健康成人女性外周血中hMAM mRNA的表达,并以MDA-MB415细胞为阳性参考检测该方法的灵敏度.结果:ALNNBC外周血hMAM表达阳性率为32.3%(20/62),乳腺良性疾患组和健康成人女性组全部阴性表达;该方法检测外周血微转移的灵敏度达1/106;C-erbB2基因阳性表达者微转移发生率高(P<0.01),月经状态、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ER状态、p53表达等与微转移无关(P>0.05);复发转移组较无瘤生存组外周血中微转移率高(P<0.01).结论:hMAM可作为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标志物;ALNNBC微转移与C-erbB2密切相关;外周血微转移可以作为ALNNBC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1.
青年人胃癌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目的 探讨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1968年1月 ̄1993年1月25年间经手术治疗、病理诊断的青年人胃癌312例,占同期收治胃癌的5.1%。将所有病例以年龄组划分为4组:≤35岁组,36 ̄50岁组,51 ̄65岁组,≥66岁组。对≤35岁青年人胃癌与各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青年人胃癌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组织病理学类型以低分化腺癌(49.2%)、粘液细胞癌(26.6%)为多,83.3%的病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长春瑞滨(NVB)、顺铂(DDP)加用卫萌(Vm-26)联合脑部放射治疗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和生存率。方法:Vm-260·1,静脉滴入,d1~d3;NVB25mg/m2,静脉滴入,d1、d8;DDP20mg/m2,静脉滴入,d1~d3;21d为1个周期,脑部放疗于第1个周期化疗开始后第5天开始,每次DT1·8~2·0Gy,1次/d,每周5次,1~2个病灶者全脑放疗DT40Gy后缩野追加至DT60Gy,≥3个转移灶者给予全颅放疗DT45Gy。结果:治疗后90%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改善,对脑转移灶的客观有效率为71·1%(27/38),对肺原发灶的有效率为42·1%(16/38),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脱发,中位生存期11·01个月,1年生存率39·5%(15/38)。结论:同步放、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患者有效率和生存率均较高,且患者耐受性好。肿瘤防治杂志,2005,12(19):1502-1504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肿瘤临床诊断指标尿多胺、尿红、尿紫的可行性。方法 :尿多胺采用HPLC法测定 ,尿红、尿紫采用化学法测定。结果 :肿瘤患者尿标本中腐胺的浓度为 2 5~ 4 2 4 μg mg肌酐 ,精眯为0 8~ 4 0 2 μg mg肌酐 ,精胺为 0 5~ 11 4 μg mg肌酐 ,肿瘤患者尿样尿红实验阳性率为 82 0 % ,尿紫实验阳性率为 4 6 0 %。结论 :腐胺、精脒、精胺可作为肿瘤临床诊断指标 ;尿红实验仅适用于肿瘤患者的临床筛选和大面积人群普查 ,不能用于临床确诊 ;而尿紫实验则不适用于肿瘤的诊断或普查  相似文献   

14.
男性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Zhou Z  Shao Y  Zhao D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3):235-236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男性乳腺癌32例,中位年龄54岁。分析了男性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临床Ⅰ期7例,Ⅱ期17例,Ⅲ期7例,Ⅳ期1例。32例患者中,31例有乳腺肿块。腋窝淋巴结转移率57.1%。总5年生存率65.6%,根治术与改良根治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68.4%及66.7%,非根治术患者5年生存率为57.1%。结论对于确诊为乳腺癌患者首选改良根治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辅以放射治疗、化疗或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附22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临床特点及有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58年至1995年经我院手术证实的22例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年龄50.6岁,临床Ⅰ期10例,Ⅱ期和Ⅲ期各6例,卵巢转移率为4.4%(22/495)。治疗方式以手术加放疗为主,5年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61.5%和55.9%。结论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预后不良,术后应主动给予辅助治疗。对年轻的早期患者,是否保留卵巢应持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16.
475例壶腹周围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Liu JF  Li A  Liu Q  Zhou JS  Sun JB  Li D 《中华肿瘤杂志》2005,27(4):251-253
目的比较不同年代壶腹周围癌患者外科治疗的特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58年至2003年外科治疗的壶腹周围癌患者475例。结果1958年至1976年的128例壶腹周围癌中,胰头癌、壶腹癌、胆管下端癌和十二指肠癌的手术切除率分别为26.6%(21/79)、86.2%(25/29)、38.5%(5/13)和57.1%(4/7);1977年至1987年的70例壶腹周围癌中,胰头癌、壶腹癌、胆管下端癌及十二指肠癌切除率分别为26.7%(16/60)、66.7%(4/6)、100%(1/1)和66.7%(2/3);1988年至1998年的147例壶腹周围癌中,胰头癌、壶腹癌、胆管下端癌及十二指肠癌切除率分别为20.2%(22/109)、75.0%(12/16)、50.0%(2/4)和66.7%(12/18);1999年至2003年的130例壶腹周围癌中.胰头癌、壶腹癌、胆管下端癌及十二指肠癌切除率分别为20.4%(20/98)、100(4/4)、75.0%(12/16)和83.3%(10/12)。1958年至2003年期间,胆管下端癌的发生率在壶腹周围癌中显著增高,术前总胆红素平均值呈下降趋势,术中输血量较前明显减少;手术切除的肿瘤直径平均值较前缩小。1999年至2003年间所有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术前均未行减黄处理,并发症仍然显著降低,结论由于新的围手术期治疗和监护技术的进步,壶腹周围癌的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显著下降,但胰头癌的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仍然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7.
Sun JH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2):159-160
1898年,奥地利的Wertheim以子宫广泛切除及盆腔淋巴切除术治疗子宫颈癌。同年,居里夫妇发现了镭并很快用于子宫颈癌的治疗。自20世纪早期,子宫颈癌的治疗即进入发展时期,特别是放射治疗。在20年代,在欧洲已形成完整的子宫颈癌腔内镭疗的斯得哥尔摩及巴黎体系。此期间,虽然手术也作了改变,如Wertheim将盆腔淋巴切除改为选择性淋巴结切除;Scha櫣ta经阴道施行广泛子宫切除,但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高,生存率低,与放疗比较,相形见绌,一度曾处于低谷。Wertheim本人也承认了这个事实[1]。此后,一些妇科医师将目光转向了放射治疗,促进了子宫颈癌放疗…  相似文献   

18.
178例胰头癌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2,他引:15  
Wu J  Shao Y  Rong W  Shan Y  Gao J  Wu T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5):497-500
目的:分析胰头癌的临床表现,诊治方法,提高胰头癌的诊治水平。方法:用回顾性方法研究178例胰头癌的临床表现,诊治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178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疼痛及不适,占69.7%;梗阻性黄疸,占74.2%,这两各症状1、Ⅱ期与Ⅲ、Ⅳ期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伴腰背部疼痛者占17.9%,其中IV期占81.3%,对胰头肿瘤检出率B超为74.2%,CT为87.3%,MRI为85.5%,全组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8例(10.1%),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7.5%,36.0%和5.6%,胆汁内引流术115例。肿瘤未切除而行放、化疗者,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结论:上腹疼痛不适及梗阻性黄疸为胰头癌的常见症状,高血糖为多发合并症,腰背疼痛常为晚月。结论:上腹疼痛不适及梗阻性黄为胰头癌的常见症状,高血糖为多发 合并症,腰背疼痛为晚期表现,CT是最重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B超,CT和(或)MRI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率(达96.6%),目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胰头癌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胆汁内引流是重要的姑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分化型甲状腺癌侵犯喉气管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He J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6):589-591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WDTC)侵犯喉气管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WDTC侵犯喉气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肿瘤根治组(A组,5例)、肿瘤易除组(B组,11例)和姑息性切除组(C组,5例)。结果:21例患者的3,5,7年生存率分别为81.0%(17/21)、61.9%(13/21)和42.9%(9/21)。A、B两组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C组(P<0.001,P<0.03),A组的5,7年生存率虽高于B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多数WDTC侵犯喉气管患者宜采取保守性手术,如肿瘤侵及管腔内,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和呼吸道出血等并发症,则需要采取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20.
脾脏肿瘤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Chen Y  Huang Z  Feng Y 《中华肿瘤杂志》2001,23(6):510-512
目的 通过临床病例分析,了解脾脏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990年1月-2000年12月期间收治的31例脾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诊断依据、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 31例脾脏肿瘤中良性肿瘤居多(20/3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特点为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结节。全部患者均是先行B超检查发现脾脏占位,其中19例又行CT检查,7例行MRI检查。7例脾囊肿通过B超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其中6例在手术后病理证实;9例脾脏转移性肿瘤通过影像学检查并结合病史在术前明确诊断,有5例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另外15例脾脏病变,除1例因术前CT检查明确为脾脏淋巴管瘤而放弃手术外,其余14例则以脾脏肿瘤而行脾脏切除手术,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全组31例患者中,25例行脾切除术,术后恢复均较顺利,无手术死亡。结论 病史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脾脏肿瘤的重要依据,术前不易鉴别良恶性肿瘤,手术效果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