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建立一个筛选抗血栓药物的体内微血栓模型为主要目的,本实验采用显微操作仪和微量注射技术,将二磷酸腺苷(ADP)溶液(1×10~(-2)M,5×10~(-2)M)微量注射到大鼠软脑膜微血管表面,在微血管中定位、定量诱发出白色的血小板性附壁血栓。通过对血栓形成过程的定量分析,观察几种体外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阿斯匹林、654-2、川芎嗪)对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损伤血管壁的条件下,单纯ADP(2μl/次)对微静脉的血栓诱发率达85%,病理切片结果发现血栓体主要由血小板构成。三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抗血栓作用。以上结果提示该微血栓模型在研究抗血栓药物及血栓形成机制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药脑血宝制剂对凝血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和方法:本研究在体内、体外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测定血浆中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抗凝血酶III(AT-Ⅲ)活性、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ng)、纤溶酶原(Plg)的变化以及血浆中血小板聚集率来观察脑血宝制剂对血液凝固过程不同阶段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分析其抗血栓作用的机制。结果:脑血宝预防组,血浆中APTT、PT均比血栓组延长(P<0.05,P<0.01),AT-Ⅲ的活性高于血栓组(P<0.05,P<0.01),Fng含量低于血栓组,TT延长,Fng和TT呈负性相关关系,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血栓组(P<0.05,P<0.01)。结论:脑血宝制剂对凝血的多个环节均有抑制作用,从而对抗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人工脏器与抗血栓剂1人工脏器表面的血栓形成目前已明确了正常血管内不)“生血小板粘附、凝集及血液凝固的原因,血管壁中有防止血管壁与血液中各种蛋白质反应及过度的血小板系统活化,凝血系统活化,即使有纤维蛋白产生,也被缓慢溶解,不产生凝血及血栓的系统。血液在...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细胞既可通过合成分泌PGI_2、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PA等起抗血栓作用,又能通过合成分泌vWF、PAI等起促血栓形成的作用。因此,血管内皮细胞在止血血栓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注意,血管内皮细胞研究已成为止血血栓研究的重要方面。PGI_2是由内皮细胞合成的一种强的血管扩张剂和血小板聚集抑制物质,与TXA_2的作用相反。PGI_2与TXA_2之间活性的平衡是控制正常止血机制、防治血栓形  相似文献   

5.
新型凝血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 前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基本方法是应用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及溶栓药的抗血栓疗法[1 ] 。这三类药物都有不同的作用靶位 :抗凝药抑制凝血酶的生成、纤维蛋白的形成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功能 :溶栓药促进血块的溶解。传统的抗凝药 ,如非组分肝素(UFH)、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丙酮苄羟香豆素 ,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受到很大的限制。为提高动 /静脉血栓性栓塞、进行性脑卒中、肺梗死的治疗效果 ,寻找更有效的抗凝、抗栓新药已成为当今心血管药物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凝血酶抑制剂”有望克服传统抗凝药的应用局…  相似文献   

6.
活化血小板是血栓的主要组份之一,通过对体内活化血小板表面或血浆内的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检测,对临床有关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将有很大帮助。也可作为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体内血小板活化程度的特异性指标。本文对69例健康人和142例不同病人进行了全血中血小板表面GMP-140测定,观察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运用不同编织Dacron和不同氨基甲酸酯涂层的Dacron血管修补物进行试验.整个材料置于富血小板血浆中,与血小板接触,随后分析三种血小板的释放物质,即β—血栓球蛋白,血小板4因子和血栓烷B_2,还有血小板停滞数.这些常用来确定材料本身形成血栓的程度.在某些实验中Dacron—氨基甲酸酯复合物显示具有比其它任何常用的血管外科材料更好的抗血栓性.虽然在血管外科和病人的处理中有不断改进,但是在临床上移植物的血栓形成仍是一个重要问题,在有利于这种现象(即血液流动、血液的特性、周围阻力)的条件下,移植材料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合成血液相容性材料中,最主要的是肝素化作用。肝素是一种天然聚阴离子多糖,能涂层或固定于材料表面。本文作者曾经合成新的聚醚聚氨酯尿素,研究了肝素化聚醚聚氨酯作为体外抗血栓性、蛋白吸附、血小板粘附、成纤维细胞附着和体内抗血栓性。结果表明了肝素释放对材料的非血栓形成性及肝素化聚合物抑制凝血系统活性和血小板活化。许多作者采用了磺酸盐基团合成聚合物来提高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在本文的研究中,作者发现采用功能基因进入聚氨酯尿素中,获得非血  相似文献   

9.
赤芍是活血化瘀治则中常用药物之一,经实验研究证实:该药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增加纤溶活性和促进血栓溶解等作用。我们最近观察赤芍提取物(800)及其两种衍生物(801和802)对胶元或ADP诱导的血小板聚  相似文献   

10.
血栓的形成与心脑血管病有密切关系,深受临床及实验研究重视.由于血瘀是在体内血液流动状态下形成的,血栓的形成与血流动力学特性有密切关系,但体内血栓形成难以清楚地观察到,给血栓及抗栓研究带来很大困难.1958年Chandler(1)首先发明了一种体外形成人工血栓的装置,他用唱机改装成体外血栓仪以塑料管弯制成圆环,在塑料管内注入近半环的血液,然后以17转/分的转速旋转,在起动后几分钟内就可在血柱的下弯月面附近形成一个"血栓",这种体外人工形成的血栓经组织学研究证明,同体内形成的血栓有类似的组织结构,可分为头、体、尾三部分.头部主要为大量血小板及白细胞聚集体,间有纤维蛋白及  相似文献   

11.
肝病患者经常因为自身凝血因子合成受阻,导致凝血功能失调,进而延长血浆凝血时间,增加出血风险,临床上主要通过输注冰冻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等纠正其凝血功能障碍。然而,输血时间及输血成分的选择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定论。若不及时输血,则有面临大出血的风险;而不合理输血,势必会浪费血液资源、增加通过血液制品传播疾病的危害性。血栓弹力图作为近几年发展迅速的一种便捷、即时的评估全血凝血功能的检测方法,通过观察全血从形成血栓到血栓溶解全过程的动态变化,综合有效地评估肝病患者凝血功能,并科学、合理地指导临床用血。本文旨在针对TEG用于评估肝病患者凝血功能和指导个体化用血两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全蝎提取液对家兔实验性动脉血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全蝎提取液对家兔实验性动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氧水(H2O2)损伤家兔颈总动脉复制血栓模型,观察全蝎提取液的抗血栓作用。结果:全蝎提取液能明显减轻兔血栓重量(P<0.01),使血浆6-酮-前列腺素1a(6-keto-PGF1a)含量明显升高(P<0.01),明显降低血栓烷B2(TXB2)含量(P<0.05),全蝎组的APTT、PT和TT较盐水对照组明显延长。结论:全蝎提取液有明显的抗动脉血栓形成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抗凝、抑制血小板活化和增加内皮细胞抗血栓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3.
血管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血栓性疾病是多发病、常见病,它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发病机制是血管中血栓形成,引起血栓形成的因素很多,危险因素有基因、环境和生活行为(如吸烟)。动脉血栓形成的基础病变是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黏附聚集在动脉血栓形成中起“扳机”作用,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淤血和高凝。预防动脉血栓形成主要是降血脂和抗血小板黏附、聚集,而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则抗凝和采取措施减轻淤血。动脉血栓的治疗方案主要是溶血栓和/或经皮冠脉介入术(PC I),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案主要是抗凝。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微血管血栓的形成机制和防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血栓性疾病发病率上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血栓药物存在出血的毒副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凝血因子Ⅺ(factor Ⅺ,FⅪ)基因剔除或缺陷无出血倾向,却可以抑制闭塞性血栓形成。近年来开展的以FⅪ为靶点的抗血栓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就FⅪ作为抗血栓药物新靶点的依据,FⅪ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其作为抗血栓药物靶点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研究新的抗血栓药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生成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髓抑制是癌症大剂量放 /化疗后的常见并发症。针对贫血及粒细胞减少症 ,目前已有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factor ,G -CSF)等药物广泛用于临床 ,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而对于放 /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 ,主要靠输注血小板来进行治疗 ,但反复的血小板输注 ,会出现输血反应、血小板无效输注及输血相关性疾病等。近 10年来 ,人们发现了一些具有促血小板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 ,经过系统的体内外研究 ,其中部分已进入了临床研…  相似文献   

16.
溶栓疗法是一种通过对纤溶系统的激活,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的治疗方法。纤溶系统激活的基本过程是纤溶酶原在活化物(或活化剂)的作用下激活为纤液酶,后者裂解纤维蛋白,溶解已形成的血栓,因此,溶栓疗法的原理是应用各种活化剂,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现将溶栓疗法的有关问题,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前人们已认识到接触系统在启动体内凝血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而接触系统蛋白的缺乏却可能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活化的因子Ⅻ(FⅫa)和活化的因子Ⅺ(FⅪa)可裂解纤溶酶原;激肽释放酶能将前尿激酶活化为双链结构的尿激酶;高分子量激肽原和低分子量激肽原能选择性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活化;高分子量激肽原可通过置换粘附蛋白抑制细胞粘附,可通过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抑制血管新生;内毒素可激活接触系统,高分子量激肽原的下降和α2巨球蛋白.激肽释放酶复合物的上升与不可逆低血压的发生显著相关。总之,接触系统在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抗血栓、抗粘附、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介导炎症反应等病理生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小板抗体筛查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按国际止血与血栓协会积分系统(ISTH)诊断的DIC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另纳入同期无输血史的外科择期手术患者60例作为对照,对比其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并将观察组按照血小板输注次数分为A、B、C组,比较3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析血小板抗体阳性对其输注后血小板增高指数(CCI)、输注效果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25.00%高于对照组5.09%(P<0.05);观察组中,A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低于B、C组(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输注后24hCCI值低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A组输注后24hCCI值高于B、C组(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35.29%低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66.67%(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DIC患者血小板输注次数、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注后24hCCI值呈负相关(r=-0.376、-0.431,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筛查在DIC中应用价值较高,随输注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增加,而CCI减少,且血小板抗体同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9.
在血栓形成的大量因素中,血小板的行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们的粘附、聚集等功能直接影响着血栓形成的时间和体积的大小。但是,在活体中要评价血小板功能是很难定量的。本研究分别利用了电刺激方法和荧光染料体内注射结合滤过光照射后在金黄地鼠颊囊和大白鼠肠系膜的微血管中产生血小板凝集,进而产生血栓  相似文献   

20.
在体内和体外的试验中发现有亲水——疏水微相分离结构的嵌段共聚物具有极好的抗血栓性,这是由于明显地抑制粘附血小板的活化而引起的。在设计抗血栓性的聚合物时,我们认为亲水——疏水的微相结构表面是一个重要的参数。从这种观点出发,业已研究聚合物表面的形态、大小和化学结构对血液成分(如蛋白质、血小板)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