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从色诊内容、肤色正常特征及病色主病规律方面对中傣医色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在以上几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电存在着差异。提出同中找共同规律,异中保持各自特色,寻求各自发展的观点。同时,提出加强对色诊内容及方法进行研究,促进两者诊法理论体系内涵的相互借鉴及互补。 相似文献
2.
3.
明清时期是中医望诊理论,特别是中医色诊理念的成熟期。1.非诊法专著中的色诊理论。明·张三锡所著《医学六要》中“四诊法”一卷有一专段论述望色及色脉诊,张氏禀《内》、《难》以来之色诊理论,认为“有诸中必形诸外,见其表以知其里”,强调望色首要望其神,其理论较之张氏之前的色诊理论更详细具体,贴近临床,对明清时期望诊以及色诊专著的问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5.
腰肌劳损是指腰部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新疆地区,气候十分寒冷,寒潮偏多;风寒之邪,最易侵袭人体而发病,寒湿型腰肌劳损更为多发常见.中医维医对腰肌劳损的认识有很多相同之处.该病在维医学名为外吉欧力再合日,其发病因素多为外感受寒产生单纯性寒凉性体液质;中医认为风寒湿邪或外力袭腰使筋脉挛急受损使腰部经脉不通.也为中医维医结合提供可靠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中医色诊研究及光子学技术在色诊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地阐述了中医色及色诊的基本概念及其临床意义,以及目前中医色诊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其进展,探讨了光子学技术在中医色诊中的应用及其主要研究内容,以期光子学技术促使色诊技术向微量化、自动化和快速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中医诊断的新手段、新方法和新仪器,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探求新的方向与前景. 相似文献
7.
面部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颜面、五官气色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它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可以为疾病的定性、定位以及预后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具有相当重要的诊断意义,因而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千金翼方》云:“上医察色,次医听声,下医脉候……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可见面部色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1色诊之色泽、色位和色调面部皮肤之色调和色泽可以反映出内脏的功能和气血之盛衰。笔者认为在望面色时,不仅要观察色调之青、红、黄、白、黑,尤须分辨色泽之明晦、泽夭、浮沉、聚散和色位之上下、内外等差异。因为辨别色调… 相似文献
8.
中医色诊学定位与红外热象数字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色诊学是通过观察颜面气色变化了解病情的诊法。由于色诊一直停滞在目测水平,加以可见光波范围甚窄,使之受到极大限制,以致近代濒于失传。笔者分别用中心座标法定点、自然标志法分区,改进传统明堂色部和颜面色部,配合面部整体观测,构成三级精确定位模式,为仪器测量奠定了可靠基础。使用瑞典AGA782红外热像仪摄取46例健康青年红外面图,对经改进的传统色部即时温度进行数据测试和数理分析。通过数理分析,发现面温与阳气呈正相关的多种现象。故依据中医学理论提出:凡不符合正常值范围者为病态,高于上限者可考虑为实热阳证,低于下限者可考虑为虚寒阴证。可为今后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9.
从诊察方法及临床应用方面对中傣医脉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二者在诊察方法、思维方式及病象主病规律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在脉象机理的阐释方面则二者存在较大差别。提出同中找共同规律,异中求发展,保持各自特色,寻找各自发展的观点。同时,提出借鉴中医脉诊经验,补充完善傣医脉诊内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医色诊学定位与红外热象数字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色诊学是通过观察颜面气色变化了解病情的诊法。由于色诊一直停滞在目测水平,加以可见光波范围甚窄,使之受到极大限制,以致近代濒于失传。笔者分别用中心座标法定点、自然标志法分区,改进传统明堂色部和颜面色部,配合面部整体观测,构成三级精确定位模式,为仪器测量奠定了可靠基础。使用瑞典AGA782红外热像仪摄取46例健康青年红外面图,对经改进的传统色部即时温度进行数据测试和数理分析。 通过数理分析,发现面温与阳气呈正相关的多种现象。故依据中医学理论提出:凡不符合正常值范围者为病态,高于上限者可考虑为实热阳证,低于下限者可考虑为虚寒阴证。可为今后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比较中、西医亚健康研究的文献信息。方法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检索文献,并对中、西医亚健康研究中的文献信息做比较。结果中、西医亚健康研究的文献信息除有无课题支持这一信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驦0.05)外,其他信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驥0.05)。结论中、西医亚健康研究的文献信息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异位妊娠(以输卵管妊娠为主)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对早期的输卵管妊娠、输卵管妊娠破裂或流产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输卵管妊娠的期待治疗、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预防等方面提出了中西医的诊断与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中医面色诊信息采集与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中医面色诊的规范化采集环境和客观识别方法,实现中医面色诊的计算机自动识别。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比较各种人造光源,建立面色诊采集环境和临床面色判读量表;采集典型面色样本,结合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多种信息处理方法对面部颜色信息进行识别。结果:①研制了符合中医特点的以LED光源为照明光源的面色诊采集暗箱;②确定了符合中医理论的,临床专家认可的中医面部五色分类判读量表;③建立了面色诊颜色客观自动识别的方法,确定各类面色在色彩空间中的范围,初步研制中医面色识别分析系统。结论:该方法实现了中医面色诊的计算机自动识别,克服了传统中医望面色无客观量化标准和存在主观性的不足,增强了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的规范化和准确性,提高了辨证诊断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维吾尔族和汉族早发冠心病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与汉族早发冠心病(CHD)患者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的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7月—2011年11月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早发CHD患者660例,按不同民族分为两组,汉族384例,维吾尔族276例。结果维吾尔族早发CHD组年龄、性别、血脂代谢紊乱、超重等方面与汉族早发(H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汉族早发(H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维吾尔族中最常见证型依次是秽浊痰阻、气虚血瘀、痰阻心脉、心血瘀阻、气滞血瘀、阴寒凝滞、气阴两虚、心肾阴虚、阳气虚衰。汉族中最常见证型依次是秽浊痰阻、气虚血瘀、心血瘀阻、气滞血瘀、痰阻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阴寒凝滞、阳气虚衰。秽浊痰阻、气虚血瘀是两组最主要中医证型(维吾尔族67.8%,汉族63.0%),其次是心血瘀阻、气滞血瘀和痰阻心脉,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疆维吾尔族早发CHD患者超重、年龄、性别、血脂代谢紊乱、高LDL-C、Fib水平等与汉族早发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且有多种危险因素。秽浊痰阻、气虚血瘀是两组最主要的中医证型,其次是心血瘀阻、气滞血瘀和痰阻心脉。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下的中西医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主义把自然科学作为人类全部知识的中心和有意义的文化,后现代主义则通过对科学的客观性、经验实证、价值中立、理性以及语言的优越性等进行解构,让人们看到了科学理论与观察、行为、价值观、伦理观、利益、权力等非理性因素的一种全新的关系,从而揭示真正接近真理的科学理论应该是一种社会建构,唤醒人们对不可通约的科学文化的差异性的理解,中医学理论形成过程中的主客体合一和社会互动,正是后现代主义所追求的“反魅”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18.
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比较,两者理论基础不同,中医诊断是一门经验医学的诊断,而西医诊断是在解剖、生理、生化等现代医学基础上的实验诊断,客观性、科学性、专指性强。西医诊断重视疾病对人体局部的器质性改变及生理、生化指标、影像的异常,却忽视社会、环境、自然、气候对人体疾病的影响,治疗不注意改变人体整体的病理功能状态。中医诊断要借鉴西医的系统的病史询问,详细的体格检查,把现代检验技术、影像学检查等纳入到中医诊断中来,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客观性。中医诊断要与西医诊断结合,在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适当地统一中西医诊断的病名,增加中西医工作者之间的理解,避免误解,有利于辨证论治和治疗。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和谐地促进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6,(9)
目的:分析维吾尔族人群不同膳食模式与不同维医体液质之间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3年5月—6月对喀什地区1市1县3个乡/街道内的18岁以上维吾尔族成年居民进行维医体液质及膳食调查。结果:维吾尔族四种膳食模式在正常胆液质、血液质和粘液质中的构成主要以传统型为主,黑胆质以肉食型为主。维医四种正常体液质在四种膳食模式均主要以粘液质为主,且其分布多集于中、高分位膳食模式中。男性和女性四种膳食模式在异常体液质中分布大致相同,都多以异常黑胆质分布为主,但男性部分膳食模式中也存在异常黑胆质与异常粘液质并存为主的现象,女性部分膳食模式中也存在异常黑胆质与与异常血液质并存为主的现象。男性传统型膳食模式中的异常血液质构成高于异常胆液质(χ~2=13.539,P=0.001)、异常黑胆质构成高于异常胆液质(χ~2=7.098,P=0.029);女性西方型膳食模式中的异常血液质构成高于异常粘液质(χ~2=7.483,P=0.024)、异常黑胆质构成高于异常粘液质(χ~2=8.741,P=0.013)。结论:维吾尔族人群不同膳食模式在不同维医体液质中分布有所不同,不同维医体液质在同一膳食模式中分布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