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所引起的栓塞并发症(主要为脑卒中、肢体栓塞)是其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NVAF时发生血栓栓塞与其血小板功能改变所致的血栓前状态密切相关。本研究拟选取可溶性P-选择素、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作为反映血小板激活的标志物,旨在探讨NVAF患血小板激活对评价栓塞危险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血清水平与心房颤动(房颤)血栓栓塞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对116例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血栓栓塞患者及129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浆sP-selectin水平进行测定。【结果】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血栓栓塞组sP-selectin血清水平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42.4±8.2)μg/mLVS(36.3±8.4)±g/mL(P〈0.01)]。[结论]sP-selectin水平的升高与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3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对照组)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浓度。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浓度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0.01)及对照组(P<0.01)。结论:可溶性P选择素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过程有关,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斑块的识别和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明原因月经过多(HMB)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水平。方法选择不明原因HMB患者126例及健康女性73例,比较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FⅧ凝血活性(FⅧ: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及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vWF:RCo)及vWF:RCo/vWF:Ag比值的差异;按HMB类型分成周期规则HMB组、周期不规则HMB组、青春期HMB组,按Hb值分成轻度贫血组、中重度贫血组,分别比较各组间vWF水平的差异。结果 HMB组、不同类型HMB组血浆PT、INR、APTT、FⅧ:C、vWF:Ag、vWF:RCo及vWF:RCo/vWF:A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b正常组、轻度贫血组、中重度贫血组与对照组血浆vWF:Ag、vWF:RCo及vWF:RCo/vWF:Ag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重度贫血组血浆vWF:Ag、vWF:Rco水平及vWF:RCo/vWF:Ag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不明原因HMB伴中重度贫血女性人群血浆vWF水平与健康人差异明显,针对该人群血浆vWF的检测有助于检出血管性血友病(vWD)。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和骨髓巨核细胞合成的一种多结构域、多功能糖蛋白,在1期和2期止血中发挥重要作用。vWF缺陷将导致血管性血友病(vWD)等出血性疾病,而在静脉栓塞、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中风等血栓性疾病中,其活性水平可明显增高。血浆vWF水平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随着近年来对vWF的结构、功能以及活性水平调控机制的了解,人们对于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有了全面的认识。本文将就血浆vWF活性水平调控与上述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GIID)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一种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疾病。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炎症反应的长期刺激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可溶性E-选择素、P-选择素是机体炎症反应的标志物之一。有文献报道,在粥样硬化斑块处,可溶性E-选择素、PL选择素的表达增加,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P-选择素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CHD) 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一种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疾病.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炎症反应的长期刺激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可溶性E-选择素、P-选择素是机体炎症反应的标志物之一.有文献报道,在粥样硬化斑块处,可溶性E-选择素、P-选择素的表达增加,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P-选择素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1-2].本研究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可溶性P-选择素的变化,探讨其在监测冠心病病情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早期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可溶性E-选择素(sE-选择素)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32例严重烧伤患者和20例体检健康者血清sP-选择素、sE-选择素水平。结果严重烧伤早期患者血清sP-选择素、sE-选择素水平高于健康者(P<0.05)。结论严重烧伤早期患者血清sP-选择素、sE-选择素升高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全身非感染性炎性反应有关,血小板可能在烧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培哚普利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对高心病伴房颤患者血小板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高心病伴房颤患者 96例 ,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除试验组应用培哚普利外 ,两组患者根据血压及心功等状况选择相应的血管扩张剂、调节血脂药物、降低心室率的药物 (如美托洛尔 ,地高辛等 )、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其他降低血压的药物等。治疗前及治疗 4周后静脉采血 ,分别测定房颤患者血浆中的vWF和P -选择素的浓度。结果 经过培哚普利治疗 4周后 ,试验组 :P -选择素与vWF均有极显著性下降 ,P <0 0 0 1;对照组 :P -选择素有显著性下降 ,P <0 0 5 ,vWF无显著性下降 ,P >0 0 5。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 ,P -选择素下降值t′值为 3 2 37,P <0 0 5 ,有显著性差异 ;vWF下降值t′为 3 96 9,P <0 0 5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培哚普利可以抑制并逆转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房颤的血栓前状态 ,修复损伤的内皮 ,逆转内皮功能不全 ,还具有抗血小板功能 ,抑制血小板的活化 ,对预防血栓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P-选择素的变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患者分两组:急性轻型胰腺炎(MAP)组24例,急性重型胰腺炎(SAP)20例。以健康体检者10例作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和P-选择素。结果 AP患者血浆ET和P-选择素增高,增高程度与急性胰腺炎病情程度有关。结论 血浆内皮素和P-选择素参与了急性胰腺炎的发病过程,可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探讨肿瘤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P-selectin)检测的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116例不同肿瘤患者血浆中可溶性P-selectin的含量。结果各组肿瘤患者血浆可溶性P-selectin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肿瘤患者血浆可溶性P-selectin含量与正常人有差异,检测可溶性P-selectin有可能成为肿瘤辅助诊断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李锦祥  李月华 《临床荟萃》2009,24(4):307-309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P-选择素、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浓度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21例正常对照组体内的P-选择素、vWF含量,并分析有无冠状动脉事件发生者与P-选择素、vWF之间的关系,同时探讨P-选择素与vWF的相关关系。结果UA组P-选择素、vWF含量明显高于SA组,(13.11±4.13)μg/Lvs(10.92±3.16)μg/L,(159.1±45.4)%vs(136.3±43.8)%(均P〈0.05)和对照组(t0.21±3.38)μg/L,(124.5±36.9)%(均P〈0.05),而S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冠状动脉事件发生者与无冠状动脉事件发生者比较,P-选择素(13.59±4.24)μg/L vs(11.23±3.67)μg/L和vWF(167.9±38.7)%vs(140.0±4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A患者P-选择素水平与vWF水平成正相关(r=0.331,P〈0.05),有冠状动脉事件发生者二者亦呈正相关(r=0.397,P〈0.05)。结论血浆P-选择素、vWF水平可作为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血栓调节蛋白(TM)在移植物内皮细胞中表达,在内皮受损伤时其以可溶性形式快速释放人血,可溶性TM(sTM)可作为内皮细胞损伤的重要标志物。P-选择素(P-sel)主要分布于血小板α颗粒及内皮细胞weibel-Palade小体中。可溶性P—se(sP—sel)是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活化的标志。本研究通过检测sTM、sP—sel以及凝血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其在肝脏移植排斥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邱隆敏  龙骏  王珊珊  黄梅 《临床荟萃》2006,21(6):423-424
选择素是细胞黏附分子的一种,近年来发现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选择素与慢性肝病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探讨可溶性E-选择索(sE-selectin)和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etin)在各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含量变化,我们动态检测了慢性乙型肝炎60例患者外周血sE-selectin和sP-seleetin的含量,并分析其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定量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 WF:Ag)评估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新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PCI后新发非瓣膜性心房纤维性颤动患者127例(PCI后新发房颤组)、初入院尚未接受PCI的ACS患者50例(ACS对照组)、PCI后未发生房颤的ACS患者50例(PCI对照组)、体检健康者5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检测上述研究对象血浆v WF:Ag,用ROC曲线评价v WF:Ag预测PCI后新发房颤患者发生卒中风险的性能。用χ2检验评估PCI后新发房颤患者v WF:Ag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联。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健康人对照组血浆v WF:Ag测定结果为104.5%(88.0%,133.7%),ACS对照组161.7%(120.7%,270.5%),PCI对照组208.0%(125.2%,360.7%),PCI后新发房颤组284.9%(172.4%,494.2%);其中,PCI对照组高于ACS对照组(U=526.0,P0.01);PCI后新发房颤组高于PCI对照组(U=824.0,P0.01)。血浆v WF:Ag水平预测PCI后新发房颤患者发生卒中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2(95%CI:0.811~0.854),v WF:Ag医学决定水平设定为312.0%时,预测PCI后新发房颤患者发生卒中风险的敏感性为94.4%,特异性为60.6%。与低于312.0%的PCI后新发房颤患者比较,高于312.0%的患者在90 d随访期内的卒中累积概率增高(Log-rankχ2=44.308,P0.01)。PCI后新发房颤患者血浆v WF:Ag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左室功能障碍、高血压、年龄、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病史和血管疾病有关联(P0.01)。接受双联抗栓治疗患者的血浆v WF:Ag水平和卒中事件发生率高于接受三联抗栓治疗的患者(U=1 075.5,P0.01;χ2=10.45,P0.01)。结论血浆v WF:Ag水平能敏感地反映PCI后新发房颤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状态、卒中风险以及抗凝药物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它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第一步是血管内皮的功能失调,细胞粘附分子在此阶段起着重要作用,其中,P-选择素(P—selectin)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是介导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的两种重要的粘附分子,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是内皮损伤的敏感指标。为此,本研究测定高血压病患血浆的P—selectin、ICAM-1及vWF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和全血血小板数变化在监测老年冠心病的病情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23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三组:急性心肌梗死(AMI)8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8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78例和对照组8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的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并对冠心病患者的外周全血血小板总数变化及其与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AMI组、UAP组及SAP组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AMI组、UAP组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和SAP组相比,其值增加明显;AMI组和UAP组结果相似;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与外周全血血小板总数变化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可能是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其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选择素(P-selectin,PS)基因在2123 C/G、1817T/C、Thr715Pro位点多态性与可溶性P选择素(souble P-selectin,sPs)血清水平和心房颤动(房颤)血栓栓塞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对116例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血栓栓塞患者(病例组)及129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对照组)血浆sPs水平进行测定,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进行PS基因2123 C/G、1817T/C、Thr715Pro位点多态性分析.结果:病例组sPs血清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42.4±8.2)μg/mL vs (36.3±8.4)μg/mL,P<0.001].病例和对照组PS基因2123C/G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7,P=0.009),1817T/C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384,P=0.169).sPS血清水平与2123C/G基因多态性有明显相关性,GG基因型者的sPs血清水平显著高于GC+CC基因型(P<0.05),与1817T/C位点差异无显著性(P>0.05),未检测出Thr715Pro基因多态性.结论:PS基因多态性与循环sPs水平或血栓形成存在一定的关系,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并发血栓形成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P-选择素和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变化,探讨检测患者血浆P-选择素和血栓调节蛋白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了95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P-选择素和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P-选择素和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分别依次升高,且相差显著,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P-选择素与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检测血浆P-选择素和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可作为2型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病情判定以及治疗效果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杏丁治疗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60例DN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杏丁治疗组。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抽血测TM、vWF、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及血黏度。结果:杏丁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M、vWF、FIB及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全血黏度下降(P〈0.05),APTT显著延长(P〈0.01),且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DN患者体内存在内皮的损伤,高凝倾向。对DN患者早期使用杏丁治疗,可以有效地保护其血管内皮系统,改善其体内的高凝状态,对延缓疾病的进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