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何杰金病混合细胞型表达B细胞免疫表型(英)JamesD……ArchpatholMedLab.-1995,119:474~479何杰金病中R~S细胞的来源一直不清楚。本文通过1例何杰金病的免疫组化及分子杂交研究,探讨了这一问题。此例为发生于腹膜后的何杰...  相似文献   

2.
何杰金病(HD)是常见的血液系恶性淋巴瘤,本文介绍近年来治疗方面的进展。一、诱导缓解的治疗 1.晚期病人:De Vita等总结15年以来应用MOPP方案方面的经验,经治疗的病人约70%获得完全缓解(CR),各学者在MOPP方案基础上努力改进,使缓解率、存活率进一步提高,并且设法减少化疗的毒性。 1974年来开始试用阿霉素代替博莱霉素,把氮芥剂量改半量(MOP-BAP),CR率为76%优于MOPP-LDB(CR率为67%),预后改善,存活率有所提高。 Dady等(1982)试用CHLVPP方案  相似文献   

3.
作者报告1例何杰金病缓解29年后复发,这是文献中所见最长的迟发性复发。患者为71岁男性,29年前因左颈部无痛性肿块住院,肿块活检示何杰金病淋巴细胞耗竭型。当时作了左颈部肿块根治术,术后接受16次放射治疗,总剂量为2672拉德。此次因午后发热伴体重减轻入院,体检发现右后颈部有1cm大小的淋巴结,左腋下分别有5×5cm和3×3cm淋巴结,肝右肋下2cm,脾左肋下6cm。腹部扫描示脾肿大,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大。左腋下淋巴结活检标本与最初的颈部标本一样,见许多里斯细胞,成熟淋巴细胞罕见。可见不典型的有丝分裂,弥散性的纤维增生,诊断同前。目前患者正接受BCVPP方案化疗,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男,7岁半。因间歇高热达39~40℃8个月,曾给抗炎、退热处理。当地医院诊断为“夏季热”,用中药治疗无效。病后面色渐苍白、血红蛋白55g/L,骨髓检查为“增生性贫血合并感染”,坚持用中、西药治疗无效。入院前1周又发热伴尿少(200ml/天)、尿黄、双眼睑水肿,尿蛋白+++、红细胞0~1/HP,白细胞0~1/HP,以肾病综合征(肾综)、贫血原因待查住院。病后汗多。平素易感冒。  相似文献   

5.
潜在性膜蛋白(LMP)和EB病毒核抗原2(EBNA2)属于EB病毒编码的潜在性基因产物。在体外,EB病毒诱导的细胞转化时此产物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在EB病毒相关的淋巴瘤形成中是作用于效应细胞的重要分子。作者以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方法,研究了84例何杰金病(HD)组织LMP和EBNA2的表达。检测抗体包括4种作用于LMP(CS.1~4)和1种作用于EBNA2(PE2)的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6.
何杰金病H/R—S细胞起源和克隆性的研究进展(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832年,ThomasHodgkin根据临床观察和尸检,首次描述了被后人称为何杰金病(HD)的疾病。一百多年来HD的H/RS细胞的来源和性质一直是人们探求的目标。几乎每一种淋巴造血组织的细胞,如窦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网状细胞、浆细胞、造血干细胞、巨核细胞、粒细胞、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等,都曾被怀疑为H/RS细胞的来源对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①HD和NHL不同,其恶性细胞成分H/RS细胞一般只占肿瘤组织的极少部分(<1%),并且散在分布,其余是大量背景细胞,如小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  相似文献   

7.
杨楠 《临床荟萃》2003,18(3):178-178
患者女 ,2 5岁。间断发热 3周 ,持续高热 1周 ,于 2 0 0 1年2月 2日入院。 3周前不明诱因发热 ,体温在 37~ 4 0℃之间波动 ,伴畏寒、乏力、纳差。经院外不规则抗炎治疗 ,体温不稳定。一周来持续高热、体温在 4 0℃左右 ,经院外应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双黄莲”治疗无好转收入院。入院查体 :体温38.6℃ ,呼吸 2 0次 /min ,心率 92次 /min ,血压 10 0 / 70mmHg(1mmHg =0 .133kPa) ,消瘦体型 ,热病容 ;无皮下瘀点、瘀斑 ,无皮疹及黄染 ;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心肺无异常 ,肝脾未触及 ,左腹股沟区触及 5cm× 4cm× 3c…  相似文献   

8.
本文15例均为复发或耐药何杰金病患者。1986年5月至1988年3月以表鬼臼毒甲醛糖甙(VP16)、异环磷酰胺、米托蒽醌及地塞米松联合治疗(VIM-D)。13例为男性,年龄19—68岁(中位值33岁)。10例结节硬化型(1型Ⅱ型各5例),4例混合细胞型,1例淋巴细胞消减型。2例Ⅱ期,5例Ⅱ期,8例Ⅳ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报告3例:例1女性40岁,在1965年17岁时见左颈及纵膈淋巴结肿大,诊断何杰金病结节硬化型ⅡA期,进行斗篷及主动脉旁放疗,自1965年来无病生存,其间未接受任何化疗,亦未口服避孕药,有正常经期及二次正常妊娠,在35岁时,经乳房X线检查,对右侧乳房结节活检证实乳腺管癌,作乳癌根治术,腋下10个淋巴结中1个有转移,雌激素及黄体酮受体浓度分别为19fmol/mg及3fmol/mg,经环磷酰胺、氨甲喋呤、氟脲嘧啶及三氧苯胺联合化疗12月,逐渐闭经.在第一次乳癌后5年,左乳外上野可见小钙化灶,活检示乳腺管内癌,又作左侧乳癌根  相似文献   

10.
荷兰国立癌症研究所回顾性分析了1966-1983 年间收治的744例何杰金病患者。其中继发白血病16例,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MDS)6例,非何杰金淋巴瘤9例,实体瘤33例。作者用Cox模型分析了4类不同强度化疗、放疗对于继发白血病和MDS的危险性,发现性别和放疗对白血病或MDS的发生无明显影响,而强化疗、年龄和脾切除则有显著关系,见表1。脾切除患者继发白血病/MDS的危险性要高出3.6倍。38例大于40岁患者接受脾切除和强化化疗的,10年内继发白(?)/MDS的保险统计危险度(actuarial risk)为62%,未发现脾切除和继发其它恶性  相似文献   

11.
嗜酸粒细胞性脑膜炎的鉴别应包括何杰金病。本文报告1例。患者男性,29岁。1978年5月开始发热,体重减轻和左腹股沟淋巴结病,经活检证实为何杰金病混合细胞型Ⅱb。在放射治疗期间,颈部新出现一个肿大的淋巴结且证明含有肿瘤细胞,经MOPP二疗程(氮芥、长春新硷、普鲁苄肼、强的松)后获得完全缓解,患者未继续化疗且失去追踪。 1年后,患者发热并发生播散性淋巴结病,骨髓活检见肿瘤细胞,淋巴结活检证实为何杰金病淋巴细  相似文献   

12.
何杰金病经治疗后残余团块存在常使诊断发生困难,临床难以区分其为残余病灶还是复发,抑或是疤痕性质。本文报告9例,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自7—33岁;结节硬化型8例,混合细胞型1例;ⅡA1例,Ⅲ7例(其中ⅢB3例),ⅣB1例,1例伴发睾丸胚胎癌Ⅱ期。7例X线检查示巨大纵膈肿块,2例纵膈肿块中度。接受化疗及放疗联合治疗者4例,  相似文献   

13.
报告1例何杰金病化疗后发生肺组织细胞增生症x,据认为这是首例只接受化疗后发生肺组织细胞增生症x的病例。女性,18岁,出现呼吸短促,持续咳嗽,咳少量绿痰3周,18个月前曾诊断为结节硬化型何杰金病,B,当时患者锁骨上淋巴结及纵服淋巴结肿大,使用MoPP及ABvD治疗八个疗程,化疗结束时,胸片恢复正常.本次脚片显示两肺弥漫性网状结节,无胸膜渗出及纵服淋巴结肿大,多次  相似文献   

14.
何杰金氏病(HD)有时难于从形态学上与某些伴多形性细胞的非何杰金淋巴瘤(NHL)相鉴别,尤其是起源于外周T细胞的NHL.近年,几种HD阳性抗原标记已被提出,包括ki-1和抗粒细胞抗体Leu M-1,但后来发现,它们都在部分NHL中表达,使其诊断价值受到限制.最近有人观察到白细胞普通抗原(LCA)  相似文献   

15.
利用PCR技术检测了24例何杰金病例中的t(14;18),又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64例何杰金病例中Bcl-2蛋白的表达,并利用上述两种方法对1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进行了对照检测,结果30%何杰金病例为t(14;18)阳性,同时在2例有明显滤泡增生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也检出了这种易位。因此不能确定何杰金病例中的t(14;18)是否来源于肿瘤细胞。此外发现在仅使用mbr引物的条件下,t(14;18)与Bcl-2蛋白高表达之间并无相互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病历摘要 患儿,男,第二胎足月顺产。母乳喂养。5个月,回族,因末梢血为淡粉红色急诊入院。出生后两个月面色逐渐苍白。鼻腔曾有两次少量淡红色出血。平素多汗、易感冒,但无高烧抽搐。大便经常稀绿色,2~5次/日不等。否认传染病史。父母非近亲,健在。祖母及伯父为聋哑人。余无特殊记录。体查:T36.8℃、P130次/分,R30次/分,体重7.5kg。发育营养差,中度贫血貌、神清,全身皮肤及粘膜苍白,无出血点及色素沉着。枕后及颈部有数个黄豆大小的淋巴结,活动度好。视乳头苍白,边界清,血管呈乳白色条索状,黄斑区…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28例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何杰金病(HD)的组织切片中[结节硬化型18例、混合细胞型4例、淋巴细胞为主(结节型)5例、(弥漫型)1例]用生物素标记的探针(对κ和λ轻链mTNA特异)进行原位杂交。其中18例以往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到胞浆Ig。13例有2种轻链。杂交结果,全部HD的H/RS细胞中都没有对二种探针中任何一种呈阳性反应,仅  相似文献   

18.
以左下肢剧痛为首发症状的何杰金病1例报告西安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内科谭学瑞,杜旭何杰金病肢体疼痛者少见,而以左下肢剧痛为首发症状者未见报道。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病例报告女,19岁。进行性左下肢疼痛1个月余,呈放射性,自左髋部至左趾端,伴肢体麻...  相似文献   

19.
何杰金病脊髓内转移罕见,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诊断困难。一旦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则预后不良。作者报告1例32岁女患者,主诉左下肢麻木伴刺痛,且逐渐累及左半身。近一周右足下垂及右手无力。查体见右霍纳氏综合征,右侧肢体肌力差,右侧深腱反射亢进,右巴彬斯基征(+)。右锁骨上可触及2cm之淋巴结,活检示结节硬化性何杰金病。胸片示纵膈肿块,脊髓造影示C_6-C_7脊髓段梭形增宽,CT扫描示C_6-C_7髓内肿瘤向髓外延伸,核磁共振扫描在T_1加权图象上示C_6-C_7脊髓膨出。脑脊液,淋巴管造影,骨扫描及骨髓活检等均正常。确诊后即用地塞米松及包  相似文献   

20.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用CD 30和CD 15单克隆抗体对33例何杰金淋巴瘤(HD)进行标记检测,结果显示,33例HD中CD 30阳性率为78.8%,CD 15阳性率为81.8%,两者之间以及HD各亚型之间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其阳性表达部位均位于R-S细胞浆内。但CD 30除了HD外,还在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中的大细胞及R-S样细胞等表达。结果提示,用免疫组织化学对HD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判断肿瘤的组织学来源有一定价值,CD 15的特异性强于CD 30,而CD 30和CD 15的对阳性表达对诊断HD的临床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