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锡亮 《山西中医》2007,23(5):71-71
中国历史上如华佗、孙思邈等诸多名医是针、灸、药等各种疗法都很精熟。如《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相似文献   

2.
《华佗传》词语注释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古文》(六版)教材中的(华论传)一篇,笔者在教学时亦发现有可商榷者,故撰成此文,以就教于大方之家。【行】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注:“行差:将愈。行,将要。”按:将“行”训为将要,不妥。训为即、马上,为较确。首先,统观(三国志·魏书哗论传》全文,华伦治病除立即见效(“即愈”、“立吐蛇一枚”、“守瞑幕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伦遂下手,所患寻差”)之外,其他皆有具体的治愈时间,如“四五日差”、“一月之间,即平复矣”、“明旦并起”…  相似文献   

3.
经络的循行路线,《内经》早有详载,其后《难经》、《甲乙经》,以至近代著述,多皆宗此。针灸家和气功家,一向注重经络感传。如名医华佗就相当重视,据《三国志》记载:“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  相似文献   

4.
[原文]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1] ,一名旉[2] .[15] 疾秽:病毒.遊學徐土[3] ,兼通數經[4] .曉養性之術[5] ,年且百歲,而[16] 傅:附着,涂上.神膏:有神效的膏药.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沛相陳珪舉孝廉[6] ,太尉黃琬[17] 创:伤口.辟[7] ,皆不就.  相似文献   

5.
华佗是三国时的名医。他的医术非常高明,针、灸、用药、开刀,都很拿手。他扎针,不过针一两个穴位;灸也不过一两处,每处烧七、八支艾绒,都很灵验;汤药用药不过几种,却能药到病除。针、药所不能到达之处,便以麻沸散(麻药)掺酒,给病人喝了,“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出  相似文献   

6.
<正>中医名著名言选释【原文】"药不贵繁,惟取其效。"【释文】此语出自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用药传心赋》。药为病设,不得已而后用。用之有利,亦有害,中病则止。名医治病,用药不过数味,亦有百药不治之症,而一物足以疗之者,是药不贵繁,惟取其效。  相似文献   

7.
华佗     
华佗,姓华,名勇,字元化,华佗乃其号(天竺语“药神”之意)。东汉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生于东汉永初四年(公元110年),卒于建安13年(公元208年)。华佗年青时,曾游学徐州。他通晓各科,善于养生,故《后汉书》有“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沛国丞相陈珪、汉太尉黄琬聘请  相似文献   

8.
[原文]既而感指幽微,用针直诀。[阎注]此皆《指微论》中,用针幽微之直诀也。[补评]“指幽微”乃射影《指微论》与《指微赋》,阎公之注是也。[原文]窍齐于筋骨,皮肉刺要;[阎注]窍者穴也,齐者浅深之宜也。经曰:刺皮无伤骨,刺骨无伤髓。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补评]此言空穴所在,刺当掌握病位之浮沉,而定浅深之剂,“齐”通“剂”,指针刺浅深之剂量。阎注引自《素问·刺要论》与《刺齐论》。文义精当,恕不另议。[原文]痛察于新久,腑脏寒热。[阎注]痛者…  相似文献   

9.
(前接第2期)文中符号、标题:□表示简文断阙或漫漶字数不详;□表示简文泐蚀的字数;治表示根据残余字形或上下文义可以补出来的字;●表示各种特殊符号。括号内数字为简牍序码;【医简释文】为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武威汉代医简》[8]原书释文。【医简释文】●治金创内漏血不出方药用大黄二分曾青二分消石二分虫三分[50]头二分凡五物皆冶合和以方寸匕一酒饮不过再饮血立出不即从大便出[51] 【方名】治金创内漏血不出方【组成】大黄二分,曾青二分,消石二分,虫三分,虻头二分。【用法】以上五种药物经加工为散剂,调和均匀,每次服一方寸匕,用酒送服…  相似文献   

10.
【原文】万应圆甘遂三两芫花二[2]两大戟三[3]两大黄三两[4]三棱三两巴豆二两,和皮[5]斡漆二两,炒莪术[6]二两当归五[7]两桑皮二两硼[8]砂三两浑泻八[9]两山栀仁二两槟榔一[10]两木桶一两雷丸一两,诃子一两黑牵牛五[11]两五灵脂五两皂角七定,去皮弦右件二十味,搓碎,洗浄。入米醋二斗[12],浸三日。入银[13]器或石[14]器内慢火熬,令醋尽。培斡焦,再炒为黄色,存性。  相似文献   

11.
《华佗传》疑难词句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书田 《河南中医》2005,25(2):74-75
《华佗传》是《医古文》教材必选的古文 ,只是以前所选的多是范晔所写的《后汉书·华佗传》 ,而现在所选者多为陈寿所写的《三国志·华佗传》。两者相比较 ,后者篇幅较长 ,内容丰富 ,词汇量大 ,古文特点突出。正因于此 ,问题也较多。本文提出讨论的 ,正是内中出现的一些疑难词句。沛相陈王圭举孝廉 ,太尉黄琬辟 ,皆不就。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古文》(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以下简称国《医》)第 9页对句中“就”的注释是 :就任 ,就职。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医古文》(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以下简称研《医》)…  相似文献   

12.
<正>灸法在我国出现的时期比较早,早在周秦以前就已经有了,比如孟子的《离娄》就有记载,日:"艾之灸病陈久者益善……"再比如《三国志·华佗传》中的"病若当艾,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后人越来越重视灸法的重要性,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灸例》就详细记载了当时的人们对灸法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了,"凡入吴地区游宦,身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忽令灸疮瘥,则瘴疫、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而到宋代以后灸法的保健防病作用更是日益受到重视,窦林的《扁鹊心书》就是以灸法防治疾病的专著。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中有两条论及“坏病”。原文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外,仍不解者,此为坏病……”267条:“若已吐下发汗,温针,指语,柴胡杨证罢,此为坏病”,坏病由此得名。但所叙证候不详,所叙成因难辨,至于坏病的预后等,没有提及。历代医家对此各抒己见,使医学界莫衷一是。现就“坏病”的概念、范畴、成因、治则诸方面,进行探讨。显坏病的概念及范畴《伤寒论》原书中,除267条有“谚语”一症外,未具体描述坏病症状,亦未指出哪些疾病展坏病范畴。关于坏病的内容,历来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坏病可以命名,知其…  相似文献   

14.
療諸病藥方六十八道【原文】治蟲毒方水銀密陀僧黃丹輕粉大黃丁香訶子雄雀糞各一兩右為末。每服二錢,用面半兩,共水和成油餅食之。又法,作碁子,如漿水,煮熱[1]食之。【校注】[1]热:赵本作"熟"。疑是。【原文】破棺丹治陰厥,面目俱青,心下硬,四肢冷,脈細欲絕者。硫磺一兩。無灰酒煮三日三夜。如耗,旋添暖酒。日足取出,研為末,丹砂一兩,  相似文献   

15.
【原文】 前集00五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相似文献   

16.
<正>华佗,字元化,又名旉,东汉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生于东汉永初四年(公元110年)。他精研医理,通晓各科,特别长于外科和针炙,而且善于养生,活到百岁高龄。其所遗《内照法》,原收入清末周学海氏手辑《周氏医学丛书》,仅一卷。题汉华佗元化撰。最早提出《中藏经》和《内照法》是华佗遗书的是《华佗别传》。葛荫春《古今名医言行录》谓:"是书久失传,清光绪六年(1880年)上虞徐舜山先生沛,得于沪  相似文献   

17.
療諸病藥方六十八道【原文】玉霜膏[1]治一切热毒喉闭。朴硝一斤[2],牙硝半斤,硼砂四两,矾石三两[3]。右为末,火镕成汁。筑一地坑子,令实,倾入,盆覆一夕,取,杵为末。入龙脑二两,研匀。新汲水半盏,合生蜜调一钱。小儿量与服[4]。【校注】[1]膏:宽保本作"圆"。[2]一斤:医统本、宽保本作"半斤"。[3]矾石三两:宽保本作"白矾二两"。[4]量与服:医统本、宽保本作"量虚实服"。  相似文献   

18.
汲古书斋老师: 晋代皇甫谧青少年时并不用功,但他的《针灸甲乙经》却很有名,至今仍是针灸学的经典,请谈谈《针灸甲乙经》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为何成为针灸学的奠基之作。 辽宁 徐贵莉 徐贵莉读者: 在中国医学史上,魏晋时期的皇甫谧是一个很独持的人,幼年至青年时代,他既没有像华佗“游学徐土,兼通数经”,也没有象扁鹊那样,少时自谋生路,“为人舍长”。他到年二十,仍“不好学,游荡无度”。但他为叔母任氏“修  相似文献   

19.
日人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卷三十九方论十七列有《华佗尤候》一书,其下注是:“按右见于《幼幼新书》。”今检《幼幼新书》卷四十前代方书第十三列有《华佗尤候》,后文是:“后汉华佗撰,佗字元化,沛国谯人。”由此可知则宋人刘防等著《幼幼新书》时,认为《华佗尤  相似文献   

20.
《宋清传》释译 [前言]本文选自《柳宗元集》第十七卷。文中记叙了长安市中的药商宋清,善于识别和收购药材,并自配药剂给患者治病,不计报酬,有求必应,因而获得人们的信任。作者公开颂扬处于“四民”(士农工商)之末,为统治阶级所轻视的商人,肯定他的“市道”(经商之道),从而鞭挞了当时统治阶层中一味趋炎附势、见利忘义的卑劣作风。 [原文]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咸誉清。疾病疕疡者,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