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血液病患者输血后的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情况。方法:对63例血液病患者采用RTPCR方法检测HGVRNA、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应用ELISA方法检测抗HGV、HBsAg。结果:HGVRNA阳性率为7.9%,抗HGV阳性率6.3%;HCVRNA阳性率为46.0%。HGV感染通常伴有HCV感染及丙氨酸转氨酶升高。HGV感染与输血量有关,与血液病种类无关。结论:血液病输血可引起HCV、HGV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银染结合反转录PCR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核酸郑文婕王升启孙志贤(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北京100850)关键词银染色法反转录PCR丙型肝炎病毒本文建立了银染技术结合反转录PCR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方法,并以HCV阴、阳性血清衡量了本方法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敏感、特异的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ed-PCR)方法,以检测中国人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方法根据中国人感染HGV者NS5区部分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设计套式PCR引物,用于HGVRNA的检测,并与用国外报道引物所作的一次PCR和套式PCR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共检测标本133份。以国外报道引物作一次PCR和套式PCR检出率分别为8.3%和11.3%,作者建立的套式PCR检出率为18.0%,对部分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证实为HGV特异性基因。结论建立的方法可在中国人群中显著提高HGVRNA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用TthDNA聚合酶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丙型肝炎病毒(HVC)5’端非编码序列,对262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HCVRNA测定,结果HCVRNA阳性者53例,阳性率20.2%。凡阳性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其抗HCVIgG,其中30例测到抗HCV,阳性重叠率56%(30/53);HCVRNA阳性中的15例同时用成髓细胞瘤病毒酶行传统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对照,14例阳性,符合率达93.3%(14/15)。TthDNA聚合酶用于RT-PCR检测HCVRNA5’端非编码序列片段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庚型肝炎病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敏感,特异的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ed-PCR)方法,以检测中国人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方法 根据中国人感染HGV者NS5区部分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设计套式PCR引物,用于HGVRNA的检测,并与用国外报道引物所作的一次PCR和套式PCR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共检测标本133份,以国外报道引物作一次PCR和套式PCR检出率分别为8.3%和11.3%,作者建立的套式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丙型肝炎IgM抗体测定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意义,采秀间接ELISA法检测抗HCV IgM。同时采用ELISA测抗HCV IgG,RT-PCR法测HCV RNA,并进行比较。结果示62例血液透析病人中,抗HCV IgM阳性27例(43.6%),抗HCV IgG阳性29例(46.8%),HCV RNA阳性34例(54.8%),任一项阳性37例(59.7%);抗HCV IgM与HCV RNA检测  相似文献   

7.
TthDNA聚合酶在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TthDNA聚合酶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丙型肝炎病毒(HVC)5′端非编码序列,对262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HCVRNA测定,结果HCVRNA阳性者53例,阳性率20.2%,凡阳性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其抗HCVIgG,其中30例测到抗HCV,阳性重叠率56%(30/53);HCV RNA阳性中的15例同时用成髓细胞瘤病毒酶行传统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对照,14例阳性,符合率  相似文献   

8.
100名个体献血者血液中庚型肝炎病毒RT-PCR检测结果100088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任芙蓉李慧赵海燕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王宇庚型肝炎病毒(HGV或GBV-C)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肝炎病毒[1、2],国内外对HGV及庚型肝炎(HG)的研...  相似文献   

9.
聚合酶链反应凝胶呈像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聚合酶链反应(PCR)-凝胶呈像(geldocumentationsystemGDS)技术,并应用于临床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核酸DNA。方法 用凝胶呈像技术对血清HBV-DNAPCR扩增产物的电泳凝胶进行摄像,分析,并与紫外灯下的肉眼观察结果相比较,对肉眼未判断出阳性而凝胶呈像分析邮阳性的血清标本,用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 通过38份血清标本的检测,发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聚合酶链反应(PCR)凝胶呈像(geldocumentationsystems,GDS)技术,并应用于临床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核酸DNA。方法用凝胶呈像技术对血清HBVDNAPCR扩增产物的电泳凝胶进行摄像、分析,并与紫外灯下的肉眼观察结果相比较,对肉眼未判断出阳性而凝胶呈像分析出阳性的血清标本,用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通过38份血清标本的检测,发现用凝胶呈像技术判断的结果比单纯肉眼观察的阳性率高。前者19份阳性(50%),后者16份阳性(42.1%),符合率为92.1%。经χ2检验(χ2=0.477,P>0.05),说明两种方法有很好的一致性。凝胶呈像分析为阳性,而肉眼观察阴性的3份血清标本,经定量PCR检测为阳性。结论应用凝胶呈像技术比PCR产物电泳后紫外灯下肉眼观察的灵敏度高、客观性强,能避免与紫外线接触,并可长期保留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及丙肝病毒感染对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995—2000年在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行手术切除的355例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乙肝相关肝细胞癌163例(HBV组),丙肝相关肝细胞癌73例(HCV组),119例非病毒相关肝细胞癌作为对照组(NBNC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对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结果:临床病理特征: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年龄轻,男性患者比例高,甲胎蛋白(AFP)均值高;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年龄最大,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伴白蛋白降低者比例高,体检发现的小肝癌居多,肿瘤分期相对较早;NBNC组患者由于无肝病背景,往往缺乏定期体检,多因出现临床症状就诊,故发现时以大肝癌为主,合并血管侵犯,肿瘤突破包膜者比例高。术后生存情况:HBV-HCC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1-,3-,5~7-年生存率分别为:71.0%,34.0%,30.7%和11.53%;HCV-HCC组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1-,3-,5~7-年生存率分别为90.3%,68.2%,41.9%和31.41%。提示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总体预后好于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χ2=10.92,P〈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病毒感染类型是肝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相对于无病毒感染肝细胞癌患者而言,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术后死亡的风险是前者的1.5倍(P=0.03),而丙肝相关肝细胞癌术后死亡的风险是其0.85(P=0.58)。结论:乙肝病毒与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显著差异。丙肝相关肝细胞癌总体预后好于乙肝相关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2005年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5例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资料,了解相关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15例中9例肝移植术后HCV复发,血清中检测到HCVRNA,和(或)出现病理肝活检组织学改变。3例死亡皆因HCV复发不能控制所致。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例,HCVRNA血清滴度在治疗后1周皆明显下降。结论:HCV复发是目前肝移植术后一个普遍而又处理棘手的问题。控制并减少HCV复发的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是提高丙肝肝移植效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血友病A患者替代治疗后血液传播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BV、HCV)的感染指标进行检测。方法对经本院确诊的35例血友病A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HCV、HBV六项指标。结果 35例血友病A患者的抗-HCV阳性率为88.6%,输血次数和输注血液制品为主的种类与患者抗-HCV阳性率有相关性(P<0.01)。HBV六项指标检查,其中5例患者抗-HBe阳性(占14.3%),明显低于抗-HCV阳性率。结论血友病A患者替代治疗输血次数越多,感染风险越大,而较少输注以冷沉淀为主的血液制品的患者,其感染风险相对较小,且目前HCV感染率明显高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丙肝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CV RNA存在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套式PCR检测46例急性丙型肝炎(丙型肝炎以下简称丙肝)和42例慢性丙肝患者血清和PBMC中HCV RNA.结果 慢性丙肝患者PBMC中HCV RNA检出率显著高于急性丙肝患者(P<0.001);急、慢性丙肝患者血清和慢性丙肝患者PBMC中HCV RNA检出率显著高于ALT正常的抗-HCV阳性者(P<0.001);2例患者血清中HCV RNA阴性,PBMC中可测及,12例患者血清抗-HCV阴性,而血清HCV RNA阳性。结论 血清HCV RNA检测有助于抗-HCV阴性丙肝的诊断和早期诊断;丙肝的肝损害可能与HCV RNA血症有关;PBMC中HCV感染在丙肝的慢性化和慢性肝损害中可能起一定作用,PBMC中可贮存HCV RNA。  相似文献   

15.
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对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炎病毒对肾移植术后CMV感染的影响。方法 :对 384例肾移植患者术后CMV -IgM进行检测 ,比较肝炎病毒感染组与非病毒感染组术后CMV感染率。结果 :肝炎病毒感染组术后CMV感染率 (30 .5 % )明显高于无病毒感染组(11.3% ) (P <0 .0 5 ) ,若患者术前已有CMV感染 ,肝炎病毒感染组术后CMV感染率更高 (4 7.4 % )。结论 :肝炎病毒感染能够增加肾移植术后CMV感染率 ,对术前已有CMV感染的肝炎病毒感染者更应注意术后CMV的监测 ,以便及时发现病毒活动 ,避免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调查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CTL表位的序列特点,同时探讨乙型肝炎重症化和慢性化的可能机理。方法本研究采用PCR扩增法获取HBV全基因并测序,参考国外文献报道的17个热点HBV特异性CTL表位氨基酸序列,分析其与本文获得的CTL表位氨基酸序列的差别。对患者各个表位变异的差异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获得46份HBV全基因组序列,急性乙型肝炎(AHB)1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8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B)13例。其中40份属于B基因型,6份属于C基因型。对17个表位进行分析发现,B基因型中变异较大的表位有S183-191,S382-390,C18-27,X36-44,X52-60和X115-123;C基因型中有P816-824,C18-27,X36-44,X52-60和X115-123。P816-824表位在CHB和CSHB组的变异率为27.8%和46.2%,显著高于AHB组(0%,P0.01);C23-31表位在CHB组的变异率为22.2%,显著高于AHB和CSHB组(0%,0%,P0.05)。结论了解HBV CTL表位序列特点,分析其与文献报道的CTL表位的差异情况,对防治乙型肝炎的重症化和慢性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感染者不同血清标志物HBV DNA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HBV DNA水平与HBV标志物(HBVM)表现模式的相关性。方法血清HBV DNA定量榆测采用PCR ELISA法,HBVM采用ELISA法。结果在HBVM阳性的430例血清中,有232例HBVDNA阳性,占54,0%。血清HBsAg、HBeAg、抗-HBc阳性者HBVDNA阳性率占94.8%,≥106copies/ml占65.9%;HBsAg、抗-HBe、抗-HBc阳性者HBV DNA阳性占29.4%,≥106copies/ml占17,5%。结论血清HBVM阳性患者中约54.0%的血清HBV DNA阳性,且HBeAg阳性患者中HBV DNA含量及阳性率明显高于抗-HBe阳性者;在抗-HBs、抗-HBc阳性或HBsAg阴性者血清内也有HBVDNA阳性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身血浆灭活对缓解期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清除作用。方法选择69例缓解期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为治疗对象,每2周单采1次血浆,第1次采集血浆400ml,用亚甲蓝和光照灭活病毒,并于6h内冻存。第2次先采集400ml血浆,再回输第1次采集的400ml灭活血浆,同时采集400ml血浆。将第2次采集的800ml血浆病毒灭活后冻存,待第3次采集时回输用。这样第3次可冻存血浆1200ml,第4次可冻存血浆1600ml。共单采7次。最后1次可置换自体灭活血浆2800ml。1个疗程3个月。第1次灭活置换前和最后1次置换后分别留取血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Taqman荧光探针技术对血清中HBV进行定量测定。结果灭活置换术前、后病毒平均浓度分别为(5.23×105±2.25×102)copy/ml和(2.95×104±1.03×102)copy/ml,灭活置换术前、后HBV含量下降显著(P<0.05)。结论自体血浆病毒灭活置换术对外周血HBV有较强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血清抗-HCV阳性的65名个体供血者进行血清HCV-RNA检测,并作HCV基因分型,结果发现其中60例为HCV-RNA阳性,且均为HCV-Ⅱ型,提示本组个体供血者中以HCV-Ⅱ型为感染优势株。通过对HCV5'-非编码区基因PCR为基础的核酸内切酶分型法和HCV核心区基因PCR直接分型法的比较发现,前者在敏感性及经济、简便等方面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甘肃地区汉族和东乡族丙型肝炎患者的HCV基因分型情况。[方法]对HCV感染的患者样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病毒载量的确定。对病毒载量大于10。样本用多重PCR进行HCV的基因分型。[结果]通过对甘肃地区汉族、东乡族丙型肝炎感染者的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发现两个民族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主要为1b型为主,其次是2a型和3a型,但1c型、2c型的感染有显著性差异,汉族以2c型为主,东乡族以1c型为主。[结论]甘肃地区汉族和东乡族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主要以1b型为主,其次是2a型,和3a型,此外还发现了别的地区少有的1c型和2c型。这两个型不同民族有显著性差异,汉族以2c型为主,东乡族以1C型为主。初步说明甘肃地区丙型肝炎流行的基因型程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