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9 毫秒
1.
目的了解本市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提供依据。方法以2015年-2017年本市某三甲医院接受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研究期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类型、各输血成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 3年共计成分输血33 614人次(血制品47 452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75人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2%; 3年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分别是0.58%、0.50%和0.48%。不良反应类型的构成比过敏反应、发热反应分别为56.0%和41.7%。输悬浮红细胞、血浆、机采血小板和全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53%、0.27%、0.22%和0.40%。是否成年、有无妊娠史和输血史明显影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论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掌握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原因和规律,完善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监测体系,为输血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常规输血与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降低作用。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进行悬浮红细胞、去白细胞红细胞、单采血小板三种血液成分输血治疗的17 834人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12 279例患者行常规输血,5 555例患者行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比常规输血与输少白细胞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常规输血患者相比,相对较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输血中运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可提高输血的安全性,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充分合理运用血液,保障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在临床输血中优先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因输血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调查, 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对收治的9 825例输血患者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 对因输血发生不良反应者的临床特点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别采用单因素描述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9 825例接受输血疗法的患者中共有108例发生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0%;含白细胞全血和悬浮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分为1.42%和1.40%;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危险因素按照危险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过敏史(OR=5.897)、原发性血液病(OR=4.216)、体质量指数≥ 25 kg/m2(OR=3.267)、输血史(OR=2.430)和年龄≤ 18岁(OR=1.985), 而白细胞滤除是输血不良反应的保护因素(OR=0.891)(P均 < 0.05或0.01)。
结论 应当针对存在高危因素者加强防范和监测, 保障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输血导致不良反应比较少见,找出不良反应诱因并判断其类型非常关键。本研究探讨凌源中心医院输血后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及发病危险因素。方法分析凌源市中心医院于2017-06-01-2019-03-01收治的7 250例需要输血患者临床资料,观察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病率和类型,同时采用Logistic分析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者共计52例,发生率为0.72%。发热反应的发生率为55.77%,高于过敏反应的44.23%。其中输注冷沉淀和冰冻血浆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分别为40.38%和29.82%,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发生率最低,仅为1.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输血次数(χ~2=53.387,P<0.001)、输血类型(χ~2=14.224,P=0.001)以及输血与发血时间间隔(χ~2=51.792,P<0.001)均会对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产生影响;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输血次数(OR=41.513,95%CI为24.987~68.968,P<0.001)、输血类型(OR=13.943,95%CI为10.051~19.343,P<0.001)和输血与发血时间间隔(OR=2.212,95%CI为1.533~3.192,P<0.001)是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输血后不良反应以发热和过敏反应为主,应针对导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改善输血环节,尽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赵恒丽 《中国保健营养》2012,(12):1938-1939
目的对我院本年度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案例进行分析,了解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性质,特点及概率,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和手段。方法通过对我院本年度共计输注血液制品6359人/次进行统计与分析,对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加以记录。结果我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1%,处于较低水平,不良反应概率最高见于输注红细胞悬液患者,发生率为77%;输注血浆者不良反应多数为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8%;输注浓缩红细胞悬液者的不良反应以发热多见,发生率为74%。结论加强对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控制,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能够有效控制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在老年肿瘤患者输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老年肿瘤患者50例,收治时间为2010年8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并将老年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观察组患者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比较两组老年肿瘤患者输血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平均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老年肿瘤患者输血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老年肿瘤患者,观察组老年肿瘤患者治疗后的平均愈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老年肿瘤患者(P0.05)。结论: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在老年肿瘤患者输血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仅能减少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还能缩短患者平均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输血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并对可能引起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2015年1月—2015年12月,安康市中心医院各临床科室3 127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输血类型、临床特点以及可能导致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 127例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512%(16/3 127),其中过敏反应发生率0.352%(11/3 127)、发热反应发生率0.160%(5/3 127),无溶血反应发生,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前三位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成分依次为机采血小板、红细胞悬液以及血浆,发生率分别为0.288%、0.160%和0.064%;且机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红细胞悬液和血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年龄小于18岁的患者、有输血史患者以及有过敏史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18岁以上的患者、无输血史患者以及无过敏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病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血液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血液病区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输血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输血对年龄18岁、有输血史、有过敏史的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应严密监视以防止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积极使用白细胞过滤器有利于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分布及概率。方法:回顾性调查某医院近5年各类输血事件,收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共计14600例(每一供血者为一例)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66例(占1.14%),其中输注血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率为1.47%,输注全血为1.37%,输注机采血小板为1.11%,输注红细胞悬液为0.78%;166例输血不良反应中,发热反应占51.20%,其次是过敏反应,占45.78%,无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应用输血新方法、新技术最大范围地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成分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医生输血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年3月-2012年3月成分输血时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发生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78例中,血浆的发生率最高,为0.78%,红细胞悬液为0.49%,血小板为0.39%;不良反应表现以过敏和发热为主,分别为55.1%,和41%;自体输血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结论输注血浆和血小板主要引起过敏反应,红细胞悬液主要引起发热反应。严格掌握成分输血的适应症,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提倡自体输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与分析我院临床输血中所发生的247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情况,说明不同情况及不同成分输血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0年1月~2015年5月我院临床输血中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情况。结果:在临床输血治疗的31746例患者中,247例患者出现输血反应,发生率0.78%;全血输血反应发生率最高,为2.19%,明显高于其它成分血;而且有输血史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输血史患者。结论:在临床输血治疗过中,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和适应症,合理节约用血,以成分输血为主并尽量减少输血,有效减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红细胞的应用在成分输血中占重要地位 ,国际上多以红细胞输注比例高低来衡量输血技术水平是否先进 ,欧美发达国家红细胞输注的比例高达 90 %以上 ,表明了他们的输血技术水平非常先进 ,输注全血的比例就非常之小了 ,大多输血由红细胞输注取而代之。研制应用添加剂红细胞 (或称红细胞悬液 )是近 10多年来输血技术的重大发展 ,不仅方便了临床输注 ,同时减少了许多输血不良反应。我站从 1998年起 ,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红细胞悬液 ,取得良好效果 ,使本地区红细胞输注比例有较明显提高。1 采用先进的输血器材采用保存液为CPD -A的添加剂红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用于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方法参考。方法 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在我科室接受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2.9%,观察组为97.2%,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对照组为5.7%,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中加入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效果明显,安全系数高,具有临床推荐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在临床患者输注各种血液成分时遇到的不良反应,以作为科学和安全用血的依据。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2月接受本院输血治疗的187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并分析输血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进一步研究与输血反应发生率有关的因素,比如年龄、性别、血型、输血史、怀孕史、科室以及输注的血液成分和效果等。结果 在18788名接受输血的患者中,共有95例出现了输血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总体发生率为0.51%。其中,非溶血性发热的输血反应共有53例,占总不良反应的55.79%;过敏反应为33例,占总反应的34.74%;寒战反应有9例,占总反应的9.47%。在20~59岁的人群中,男性输血不良反应率为0.14%,而女性为0.36%,两者的差距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P<0.05)。有输血史的38例占比为40.00%,无输血史的57例占比为60.00%。在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消化内科的人数最多,总计22例,其次是产科19例,妇科18例,接着是重症医学科5例,神经外科4例等等。悬浮红细胞的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总计69例,占了输血不良反应的72.63%,而冷沉淀和洗涤红细胞最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功能不全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输注不同类型血制品的输血反应情况,以指导临床输血治疗.方法:选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325例,行血液透析后分3组进行治疗,分别输全血、输红细胞悬液以及输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对比分析3组患者输血治疗后的输血反应情况.结果:通过对发热、过敏、溶血以及阻塞性肺梗塞等输血反应的比较,表明肾功能不全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输全血、红细胞悬液和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0%、3.74%和0.89%,且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组相对于另外两组具有显著差异.结论:肾功能不全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输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输全血和红细胞悬液,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并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临床输血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分析,提出持续改进措施,并对措施进行效果评价,尽力避免或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保障患者输血安全。方法分析2017年来每月发生的各种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及其产生原因,针对性提出质量持续改进措施,并与2018年同期进行比较、评价。结果 2017年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66例,全年平均发生率为1. 08%,其中1月-5月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 74%、1. 33%、1. 18%、0. 50%、0. 84%; 2018年1月-5月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 39%、0. 24%、0. 25%、0. 00%、0. 2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输血不良反应以发热和过敏为主,通过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持续质量改进,有效地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临床输血后病人身体机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分析产生这些不适症状的原因,探讨减少输血后不适症状的方法,为在今后的临床输血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现搜集本单位近几年来128例输血病人案例,包括病人年龄、性别、原患疾病等相关信息,排除本身患有血液疾病的病例.针对产生输血后不适症状的病人进行观察,并对病人输血后症状进行观察与血样分析.结果 通过对产生不适症状病人的有关血液复核等试验,发现病人出现的不适症状主要包括发现发热症状32例,过敏症状96例,其他输血不适症状都较轻微,并均能在一个小时内完全消失.对于128例输血病人输血的血液制剂信息的收集统计,其中新鲜全血4例(3.13%),新鲜冰冻血浆81例(63.28%),悬浮红血球35例(27.34%),机采血小板6例(4.69%),去除白细胞悬浮红血球2例(1.56%),自体全血0例(0.00%).输血次数分为1,2,3,4,5的病人中出现不适症状的病例分别为4例(3.13%),11例(8.59%),19例(14.84%),38例(29.69%)和56例(43.75%).结论 病人输血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及发热,病人输血量与病人产生不适症状的概率成正比.最容易使病人输血后产生不适症状的血液制剂主要是新鲜冰冻血浆(63.28%)和悬浮红血球(27.34%),在日常输血中应当尽量减少这两种血液制剂的输注.由结果可以看出,经过洗涤去除白细胞的悬浮红血球的不适症状产生率明显低于悬浮红血球,因此在红细胞输注时可以考虑洗涤红血球代替悬浮红血球,自体全血最为安全,基本可以认为不会产生不适症状.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输血后产生不适症状与所输血液中的白细胞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妇产科88例出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抢救,根据输血成份的不同分为成份输血组(58例)和输全血组(30例),对两组进行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相关指标的监测。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后的各项指标比较,成份输血组中血小板(PL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改善优于输全血组(P<0.05),输全血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成份输血组(P<0.01)。结论:成份输血可作为妇产科领域的临床应用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少白细胞输血与常规输血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需要输血的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输血,观察组患者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过敏性输血不良反应1例,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1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对照组患者发生过敏性输血不良反应2例,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3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结论:少白细胞输血技术能够显著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要低于常规输血方式,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雍浩 《时尚育儿》2016,(2):133-133
目的:探讨输血不良反应对输血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05年1月至2016年5月临床输血中输血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统计分析,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反应类型,结果进行探讨。结果:总共有24378例临床输血患者,其中有50例患者发生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21%,其中过敏反应在反应类型中占首位,占输血不良反应总和的60.0%,发热反应占输血不良反应总和的20.0%。溶血反应占输血不良反应总和的2.0%。红细胞和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多见。结论:充分评估输血对患者,积极避免、及时正确处理输血不良反应,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20.
<正>据统计由同种免疫反应引起的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临床发生率高达10.20%~41.00%,其发生率高低与输入的白细胞含量相关[1]。为减少以上输血反应,我国已逐渐推广应用去除白细胞技术,滤除血液成分中白细胞的方法,保证了输血疗效和输血安全[2]。因此,我站比较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和普通红细胞悬液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以达减少输血反应、降低非溶血性发生率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