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01澄清剂在双黄连口服液制备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101澄清剂代替乙醇应用于双黄连口服液的澄清。方法:对比采用不同比例101澄清剂处理该制剂后的沉降时间;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新工艺与原水提醇法制备的样品中黄芩苷。结果:新工艺既能更有效地保留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又能保证制剂稳定,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结论:新工艺代替原水提醇沉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中药药液的澄清一般使用水提醇沉法。在药剂生产中广泛应用该法既要提取大部分有效成分.又能除去不溶于乙醇的大部分蛋白质及部分多糖等杂质。从而保证了制剂的澄明度。因该工艺需耗用大量酒精,操作麻烦,成本较高.也造成乙醇不溶性成分的丢失。可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因此.医药界在不断寻找新材料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天元  徐黎 《贵州医药》2007,31(10):935-936
中药口服液作为汤剂的改革剂型,具有起效快、计量准确、服用方便的特点,近年来进入了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传统中药提取常用的“水提醇沉法”,除去了维持口服液“胶体稳定体系”的醇不溶性高分子和无机大分子,例如多糖,影响了药物的稳定和疗效。高效沉淀剂是食品工业中运用的一  相似文献   

4.
101澄清剂用于咽康口服液澄清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01澄清剂应用于咽康口服液澄清工艺,经系列研究,选出最佳工艺为:提取液调温至40℃、pH位调至6.5-7.0、加5%101澄清剂达提取液的10%、恒温30min、静置12h后过滤,溶液澄明度较好,且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另从制备工艺、成分分析、效益经济分析三个方面,比较研究了咽康口服液澄清工艺,即101澄清工艺与水提醇沉工艺。结论:101澄清剂用于咽康口服液澄清工艺其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水提醇沉工艺。  相似文献   

5.
天然澄清剂在中药复方煎剂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天然澄清剂用于中药口服液的澄清试验,证明能除去大量杂质,达到澄清的效果,与传统水提醇沉工艺比较,经TLC对照,保留的有效成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ZTC1+1天然澄清剂在清开灵口服液中的澄清效果。方法:以清开灵口服液中含氮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进行优选,找出理想的ZTC1+1天然澄清剂处理工艺,并研究澄清剂在口服液中的残留量。结果:ZTC1+1天然澄清剂既能保留清开灵口服液的有效成分,又能保证制剂的稳定;并与澄清剂的加入次序、反应温度两个因素有关。在清开灵口服液中无ZTC1+1天然澄清剂残留。结论:ZTC1+1天然澄清剂的澄清工艺可代替清开灵口服液的醇沉工艺。  相似文献   

7.
澄清技术在中药口服制剂中的应用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101果汁澄清剂在鼻炎舒口服液制备中的应用实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101 果汁澄清剂在鼻炎舒口服液中处理条件和可行性。方法:对比采用不同比例101 果汁澄清剂处理该制剂后的沉降时间;TLC 法检识新工艺与原水提醇沉法处理后药液中主要成分。结果:原液含生药量为1∶1 .5(V∶W)时,加5% 101 果汁澄清剂的浓度以10 % 量为宜;两工艺处理后的药液保留的主要成分基本一致。结论:新工艺代替原水提醇沉工艺是可行的,且新工艺成本低,生产周期短。  相似文献   

9.
天然澄清剂在中药复方煎剂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天然澄清剂于中药口服液的澄清试验,证明能除去大量杂质,达到澄清的效果,与传统水提醇沉工艺比较,经薄层层析(TLC)证明,可保留的有效成分基本一致。特别是单用壳聚糖作澄清剂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壳聚糖用于澄清中药提取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壳聚糖溶液用作中药水提液澄清剂时的特点及相对于水提醇沉法所具有的优点。方法:以中药清热解毒处方为例,测定壳聚糖溶液粘度与澄清剂最少用量之间的关系;对经水提醇沉法和壳聚糖澄清法处理后的药液进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并对比。结果:随着壳聚糖溶液粘度的降低,澄清剂最少用量渐趋于一个恒定值;壳聚糖澄清法所得药液的总黄酮含量大于用水提醇沉法处理后的药液。结论:壳聚糖溶液是一个良好的中药水提液澄清剂,在使用过程中,粘度和用量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王世宇  廖婉  付超美 《中国药房》2007,18(18):1381-1383
目的:考察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与大孔吸附树脂联用在香菇多糖提取中的纯化效果,确定理想的纯化工艺。方法:用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代替醇沉工艺,并与大孔吸附树脂联用;采用蒽酮-硫酸法对香菇多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采用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与大孔吸附树脂联用能显著提高香菇多糖的得率。结论: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与大孔吸树脂联用既可提高产品内在质量,又能缩短生产周期、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降低成本,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中药提取液的膜分离工艺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将膜分离技术用于中药提取液,即以微滤去除提取液中的悬浮物,再以超滤去除大分子杂质。通过对微滤、超滤过程的考察及与传统的醇沉工艺的比较,认为采用膜分离工艺具有显著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14种中成药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中成药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采用接种阳性对照菌回收率试验测定其是否含抑菌成分。结果:根据回收率试验结果,消炎片,归脾丸,抗宫炎片,通心络胶囊和小柴胡颗粒5种供试品试验菌的回收率试验均高于70%,证明无抑菌现象;上清丸,加味藿香正气丸,炎可宁片,喉疾灵片和黄芩片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但可通过稀释法消除抑菌作用;清火片,黄连上清片,利肺片和清热解毒片的抑菌作用强,必须采用离心集菌加薄膜过滤法才能彻底消除其抑菌作用。结论:消炎片,归脾丸,抗宫炎片,通心络胶囊和小柴胡颗粒按常规方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上清丸,加味藿香正气丸,炎可宁片,喉疾灵片和黄芩片按培养基稀释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清火片,黄连上清片,利肺片和清热解毒片按离心集菌法加薄膜过滤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述各种可用于口服液体制剂的掩味技术及目前中药口服液体制剂掩味技术的研究现状。方法:查阅近十几年来的中外文献期刊和各国专利,对各种口服液体制剂的掩味技术进行了分类总结。结果:以适当的方法对中药口服液体制剂进行了初步的掩味研究,使该种剂型掩味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结论:人们对药物的掩味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应该开发更为有效的掩味方法。  相似文献   

15.
5种含丹参中成药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志敏  刘涛 《中国药业》2010,19(23):27-28
目的建立5种含丹参中成药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通过接种阳性菌回收率试验测定冠脉宁片、清脑降压片、脑心通片、睡安胶囊、乙肝宁胶囊5种中成药是否含抑菌成分。结果脑心通片、清脑降压片2种供试品试验菌的回收率均为70%,证明无抑菌现象;冠脉宁片、睡安胶囊、乙肝宁胶囊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但可通过稀释法消除抑菌作用。结论脑心通片、清脑降压片应按常规方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冠脉宁片、睡安胶囊、乙肝宁胶囊可按培养基稀释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归纳临床上熏洗(浴)剂的应用现状,为中药熏洗(浴)剂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为中药熏洗(浴)剂应用规范的建立提供参考,促进中药外治的发展。方法 在CNKI上以\  相似文献   

17.
常用中药饮片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10种每种8个批次共80个批次常用中药饮片中二氧化硫残留量,其中有8个品种为药典委员会拟定公示的重点监测品种,二氧化硫残留限度为400 mg/kg。方法: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的酸蒸馏碘滴定法。结果:8种共18个批次中药饮片中均有二氧化硫残留量超出公示拟定的限量,其中党参和当归的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合格率超过50%。结论:中药饮片中二氧化硫残留量过高现象普遍,应在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寻找去硫方法,探索更安全的防霉防腐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口服抗心绞痛中成药的应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2002年~2004年口服抗心绞痛中成药的年销售金额和用量进行统计,采用DDDs分析方法和药物经济学方法对年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用药金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2年~2004年我院口服抗心绞痛中成药的年销售金额呈下降趋势,DDDs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结论:我院口服抗心绞痛中成药的应用基本合理,疗效确切、价廉的口服抗心绞痛中成药在临床中占优势。  相似文献   

19.
卢宏丽  卢宏霞 《中国药事》2018,32(5):675-681
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2014-2016年中药注射剂品种、销售金额等数据,采用限定日剂量(DDD)法和ABC分类法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2014-2016年我院中药注射剂的DDDs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分别为421572.1、494534.1、537426.2,DDC基本保持稳定,大多数品种的用药同步性较好。ABC分类结果显示临床应用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我院被临床较好认可的品种为复方苦参注射液、康艾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结论: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稳定,但存在临床应用结构不合理现象,应重视A类药品的用药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与规律,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使用,及时预防与处理ADR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报告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报告206例,运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6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共涉及28个品种,男性88例,女性118例,年龄>60岁患者最多(62.62%);ADR排名前3的注射剂分别是华蟾素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和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率最高;用药30 min内即发生的ADR最多(23.79%),中药及2种以上中药联用致ADR占35.44%,ADR临床表现以累及皮肤及附件损害为常见(35.83%)。结论 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联合用药等多种因素相关。沟通、反馈药品ADR发生特点和规律,有利于临床医生重视药品ADR,确保患者合理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