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因:外感风邪,引动水饮,饮邪结于胸胁。证候: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水饮内停,结于胸胁.胸阳不宣,气机阻滞。干呕短气:水饮内结,上迫于肺,气机受阻,胃气上逆。汗出不恶寒:肺气不利,毛窍开合失常。头痛:水饮上逆,蒙蔽清阳。病理:水饮内结,充斥内外,胸阳不宣。治法:攻逐水饮。  相似文献   

2.
在上一讲里,探讨了太阴病、少阴病提纲和少阴寒化证。少阴病除寒化证外,还有热化证、兼证,在这一讲里就谈谈这方面的问题。三、少阴热化证(一)阴虚火旺证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  相似文献   

3.
(八)结胸证 1.辨结胸、藏结与痞证原文:问日: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日: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日结胸也。何谓藏结?答日: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日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132) 本条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阐明结胸与藏结的主要脉证。所谓结胸,是以发病部位而命名的证候,而藏结是以病情深重的程度来命名的。结胸证,一般来说是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有形之痰饮搏结于胸、胁、腹部所致。本病一个重要发病条件,是内具痰饮,否则就不能形成结胸证。  相似文献   

4.
在前面一讲里,通过对七条原文的分析,阐述了热扰胸膈证的病因、主证兼证、病理和治疗方法。对热扰胸膈证的归类,注家意见不一。有的认为本证为表邪内陷、热郁胸膈的太阳病变证,故应划归太阳篇;有的则认为热已入里,尚未形成燥结,栀子豉汤为“阳明起手三法”之一,故应列入阳明篇。我们同意后者,故作为阳明病的前趋证。  相似文献   

5.
(五) 心阴心阳两虚证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82) 本条主要阐述心阴心阳两虚的证治。在外感病发展过程中(这里的“伤寒”指广义伤寒),由于禀赋不同,气血衰弱,或心有痼疾,复感外邪,出现结代脉(结代脉可先后出现,但不能同时出现,这里指或结或代),心动悸(“动”,言其甚也,这里指心跳得厉害)者,此为心阴心阳两虚,可用炙甘草汤治疗。本证以虚为主,心阴不  相似文献   

6.
上一讲里,重点探讨了太阳中风证的主证及其治法、桂枝汤的运用和应用桂枝汤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有主证及其治法,就有兼证及其治法,那么,太阳中风的兼证有哪些?如何进行辨证论治?本讲就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三、少阳病兼证及其治法(一)兼太阳证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51)本条主要阐述少阳病兼表的证治。“伤寒”指狭义而言,“六七日”表明病有传入少阳的可能,但能  相似文献   

8.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所谓厥阴,系经脉名称之一,它同太阴、少阴共同组成三阴经。“厥”有极尽之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何也?歧伯曰:两阴交尽也。”可见,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则阳生,特别是厥阴与少阳相表里,禀风木而寄相火,下连寒水,为乙癸  相似文献   

9.
六、阳明发黄证发黄证,即黄疸病。病在阳明阶段者,称为阳明发黄证,因其病因由湿热所致,故亦称湿热发黄证。本证属阳黄范畴。《伤寒论》论述发黄证有三,一是在太阳腑证中阐述的蓄血发黄证;二是湿热发黄证;三是太阴病中的寒湿发黄证。本讲主要阐述湿热发黄证,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在前一讲里,重点阐述了阳明经证。阳明病除经证外,还有腑证,这一讲就谈这方面的问题。四、阳明腑证(一)燥实证原文;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50)本条主要阐述太阳病发汗后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是言其病因。本证系太阳病发汗太过,或发汗  相似文献   

11.
辩少阳病脉证并治在学习少阳病原文之前,要回答两个问题,即什么是少阳和少阳病。所谓少阳,系经脉名称之一,它同太阳、阳明共同组成三阳经。少阳有“小阳”“幼阳”“稚阳”之称,它有阳气初升之意。从六经辨证角度看,少阳  相似文献   

12.
上一讲,讲了太阳腑征。太阳腑征和太阳经证,这是后世为太阳病总结的主干内容。除此以外,在太阳篇里,还有太阳病变证,这是太阳经腑证所概括不了的内容。所谓变证,是指由于感邪较重,正气较弱或误治,导致证情错综复杂,不能  相似文献   

13.
三、太阳温病 [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相似文献   

14.
(2) 小结胸证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42) 本条主要阐述小结胸证治。“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明确指出本病病位在胃脘部,其发病范围比较局限,仅表现胃脘部硬满。按之则痛,不按不痛,说明邪浅热轻。这同大结胸证的发病范围较广,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是明显的对照。脉见浮滑,浮指有力的脉象,滑为痰热。脉证合参,小结胸证主要为痰热互结,治用清热涤痰开结之法,方用小陷胸汤。病因;素有痰饮,内陷之邪热与痰饮相结于  相似文献   

15.
(十)上热下寒证原文: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3)本条主要阐述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的证治。原文中的“伤寒”系指广义而言,非专指太阳伤寒。“胸中”与“胃中”是指上下部位。所谓“胸中有热”,即指邪热偏于上,包括胃脘、胸膈;“胃中有邪气”即指腹中有寒气,包括脾、肠。今邪热在上,胃失和降而上逆,故欲呕吐;寒邪在腹,脾气受伤,寒凝气滞,故腹中疼痛。如此寒热错杂之证均与阴阳升降失调有关,阳在上不能下  相似文献   

16.
在前一讲里,阐述了阳明腑证中的痞满证、燥实证和痞满燥实证的四条原文。本讲归纳总结痞满燥实证,并阐述阳明急下证和脾约证。通过上讲四条原文的分析,痞满燥实证归纳概括如下:病因:同痞满证。证候:潮热:日哺热甚,为两阳(阳明经气旺盛和阳明燥热)相合所致。  相似文献   

17.
二、热扰胸隔证(一)主证原文: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忄农),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8)本条主要阐述热扰胸膈证的病因、主证及其治疗方法。太阳伤寒证(原文中省略了这一前提)治疗不当(汗不如法,或误用吐下),表邪入里化热,郁于胸膈部位,出现不同的证候。轻则虚烦不得眠。所谓“虚烦”,是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历代医家对这里的“虚”字认识颇不一致,但多数认为,“虚”非指正气之虚,乃是与有形  相似文献   

18.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所谓太阴,系经脉名称之一,有阴气旺盛之意,因其位于阴经之表,故从阴阳开阖枢而论,有“太阴为开”之说。太阴主脾和肺,并与胃、大肠相表里,属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下肢内侧前缘上行,入  相似文献   

19.
1.六经的基本概念怎样?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关系如何?答: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明等六病简称,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六个纲领。“六经”之名,源出《内经》,但与《内经》所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上海中医学院程门雪院长在"上海市西医在职学习中医研究班"上的讲话,所述均系切身经验与心得,对如何研习《伤寒论》颇有启发,爰加整理,分二期刊载,以向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