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种复位方法(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钉内固定、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钉内固定)对Gartland Ⅱ~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近期疗效及肘内翻畸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5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66例Gartland Ⅱ~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根据患儿的固定复位治疗方案分为3组,50例患儿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纳入A组,61例患儿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钉内固定纳入B组,55例患儿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钉内固定纳入C组。比较三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屈伸功能、Baumann角和提携角、肘内翻畸形发生率。结果:三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患儿的肘关节屈伸功能均优于A组、Baumann角均小于A组,提携角均大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患儿的肘内翻畸形发生率分别为8.20%和7.27%,均小于A组的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肘关节屈伸功能程度、Baumann角和提携角、肘内翻畸形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artland Ⅱ~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克氏钉内固定效果优于石膏外固定,对患儿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和肘内翻畸形的影响较小,克氏钉内固定选用切开复位还是手法复位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2.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预防肘内翻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总结76例肱骨髁上骨折病例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组(A组)31例,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B组)24例,尺骨鹰嘴牵引组(C组,2周后去除牵引改石膏固定)9例,手术治疗组(D组)12例。对A组与B组以及4组中的Ⅲa型骨折病例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并作统计学处理,着重对肘内翻的预防加以探讨。结果:所有病例经4~36个月随访,通过摄患侧肘关节标准正侧位X线片,治疗前后测量鲍曼氏角(BA角)、携带角(CA角),参照郭仲华等对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标准的评定。A组与B组的疗效比较(χ2=0·132,P=0·716>0·05),无显著性差异;C、D组与A、B组中的Ⅲa型骨折治疗结果比较(χ2=6·078,P=0·014<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肘内翻的预防应贯穿于骨折复位、固定、复查的全过程。根据骨折类型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正确的复位方法,合理的复位判断及固定方式,手术入路的合理选择无论对保证肘关节的功能还是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均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外侧进针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介绍一种外侧进针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组4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肘外侧切口,用两枚克氏针从外侧进针作交叉内固定。结果骨折复位良好,骨折全部愈合,肘关节功能良好,4例轻度肘内翻(<5°)。结论外侧进针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复位、稳定性好、功能恢复良好、肘内翻发生率低并可避免医源性神经损伤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肘内侧有限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外侧交叉固定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22例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A组)61例和对照组(B组)61例。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住院时间、骨折愈合、尺神经损伤、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未出现缺血性肌挛缩、骨化性肌炎等。A组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明显少于B组;尺神经损伤1例,B组9例;根据Flynn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A组优良率96.72%,B组优良率83.61%,两组之间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外侧交叉固定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少,医源性尺神经损伤发生率低,骨折复位好,术中透视次数少,无需术中反复复位,可降低肘关节损伤及肘内外翻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5-12诊治的16例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9例(闭合复位组),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7例(切开复位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结果切开复位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闭合复位组,但住院时间长于闭合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均获得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骨折均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钉道感染、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发生,仅闭合复位组1例出现肘内翻畸形。末次随访时,闭合复位组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低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首选治疗方法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但对于有明显血管神经损伤、闭合复位失败者则需要及时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相似文献   

6.
不同外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何本祥  张斌  檀亚军 《中国骨伤》2009,22(3):190-192
目的:比较不同外固定方法治疗儿童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和肘内翻发生率:方法:226例移位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男134例,女92例;年龄5~12岁,平均8.58岁:手法复位后分别采用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治疗(A组)88例(男51例,女37例;年龄5.1~12岁),小夹板外固定治疗(B组)74例(男44例,女30例;年龄5~11.8岁),以及石膏托外固定治疗(C组)64例(男39例,女25例;年龄5.5~12岁)。观测3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肘内翻等指标,比较临床综合疗效及肘内翻发生率。结果:随访6个月~4年,平均25个月,参照疗效评定标准:A组优59例,良23例,差6例,优良率为93.18%;B组优37例,良29例,差8例,优良率为89.19%;C组优20例,良31例,差13例,优良率为79.69%:A、B、C三组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为6.82%、17.57%、32.81%。A组临床疗效和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A组优于B、C组,B组优于C组。肘内翻发生率:A组低于B、C组,B组低于C组。结论:三种外固定方法以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疗效最佳,此种外固定方法稳定性高、抗旋转作用强、可调性好、关节功能恢复快、肘内翻发生率低、临床疗效佳,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应作为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首选外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将47例儿童肘内翻畸形患者按固定方法分成两组,均先行肱骨髁上不全楔形截骨,然后分别采用传统克氏针内固定(A组,24例)和骑缝钉内固定(B组,23例)。比较两组术后骨性愈合时间及术后3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幅度。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无一例出现肘内翻复发。骨性愈合时间:A组3~3.5(3.1±0.2)个月,较B组的2.2~3.2(2.7±0.4)个月长(P0.05);术后3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幅度:A组135°~154°(144.5°±7.7°),较B组的155°~175°(164.3°±7.3°)小(P0.05)。结论采取骑缝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内固定可靠,骨折端愈合较快,肘关节功能恢复快,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畸形手术的影响.方法 72例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畸形患者根据治疗时机不同分为A(创伤后1年内手术)、B(创伤后2年内手术)、C(创伤后2年后手术)3组,每组24例.对比3组患者手术前后患侧提携角、健侧提携角、术前内翻角以及手术前后关节活动度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7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 ~24(14.2±2.3)个月.手术截骨均在12.2周±1.4周愈合.手术前后关节活动度:A、B组术后活动度与术前及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肘关节功能疗效对比显示,A组优良率为95.8%(23/24),B组为91.6%(22/24),C组为66.7%(16/24),A、B组优良率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畸形早期手术能够改善肘关节功能情况,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测量Baumann角判断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06月至2013年03月收治并获随访的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58例,利用Baumann角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根据患者家属选择的手术方案分为闭合复位内固定组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 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33例、切开复位内固定25例。对两组在住院期间、拆除石膏后和末次随访时的Baumann角,肘内翻发生率进行比较,以Flynn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评估。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12~45个月(平均14.7个月)随访。58例患者均骨性愈合,无切口或针道感染、血管神经损伤、骨化性肌炎、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等并发症。根据患者家属选择的手术方案分为闭合复位内固定组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 闭合复位内固定组肘内翻发生率12.12%,肘关节功能优良率84.85%;切开复位内固定组肘内翻发生率8.00%,肘关节功能优良率84.00%,两组的肘内翻畸形发生率、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位后Baumann角≥800与Baumann角<800肘内翻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复位后及时测量BA角度,根据Baumann角必须<800判断是否予以纠正复位,再行微创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一种疗效可靠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与单纯石膏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ⅡB型和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3—2021-06诊治的78例儿童Gartland ⅡB型和Ⅲ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其中38例骨折闭合复位后采用经皮克氏针固定(A组),40例骨折闭合复位后采用单纯石膏外固定(B组)。比较两组骨折复位固定时间、X线透视次数、治疗后3个月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以及骨折闭合复位即刻、治疗后3个月Baumann角。结果 7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5(3~12)个月。B组骨折复位固定时间较A组短,X线透视次数较A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1例出现针道感染,换药后痊愈。B组3例出现肘内翻畸形,二期行截骨矫形手术治疗。B组治疗后3个月Baumann角较骨折闭合复位即刻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3个月Baumann角小于B组,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闭合复位单纯石膏外固定比较,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ⅡB型和Ⅲ型肱...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7例儿童Garta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实施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儿术后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5.8周。随访6~18个月,依据Flynn肱骨髁上骨折评定分级,优良率达92.59%(25/27)。未发生Volkmann挛缩、尺神经损伤及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结论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优良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后内侧和后外侧移位肱骨髁上骨折和发生肘内翻畸形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3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ⅢA型18例,ⅢB型15例),术后辅以石膏托外固定3~4周。术后在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提携角和肘关节的运动范围,观察提携角变化,分析移位方向和肘内翻的关系。结果患儿均获随访,时间1~2年。18例ⅢA型骨折者提携角丢失15.2°±5.1°,15例ⅢB型骨折者提携角丢失8.8°±3.5°。ⅢA型骨折与ⅢB型骨折致肘内翻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未出现肘关节活动受限。根据Flynn标准:18例ⅢA型骨折患儿中10例为良,8例为差;15例ⅢB型骨折患儿中9例为良,6例为差。结论ⅢA型骨折较ⅢB型骨折出现肘内翻的可能性更大。即使术后得到了解剖复位,ⅢA型骨折仍可能导致肘内翻畸形,这可能是ⅢA型骨折中内侧骨皮质的压缩,或伴有骨骺损伤所造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采用外侧小切口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儿童重度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该方法治疗儿童重度肱骨髁上骨折48例。结果随访4~73个月,平均36个月。本组骨折复位良好,骨折全部愈合,功能恢复良好,1例轻度肘内翻(小于5°)。结论外侧小切口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儿童重度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固定牢固,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20-01间长垣市中医医院行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58例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按复位方式分为切开组和闭合组,各29例。比较2组患儿的基线资料、术中情况,以及术后随访6~8个月期间的并发症。末次随访依据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2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结果2组患儿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组手术时间短于切开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2组均未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末次随访2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均有较好效果。其中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治疗儿童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102例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分别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A组)53例,其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3~13岁,平均(7.65±1.89)岁;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B组)49例,其中男30例,女19例;年龄2~12岁,平均(7.48±2.03)岁。比较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指标、肘内翻及并发症(钉道感染、关节僵硬等)。按照Flynn肘关节疗效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随访6~45个月,平均23.7个月。两组病例一般资料、骨折愈合时间、疗效优良率、肘内翻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组(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均好,但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具有创伤小、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肘横纹小切口复位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肘横纹小切口复位内外髁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记录肘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3~18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时间3~6周。无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骨化性肌炎、神经损伤、肘内翻或外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曲140°~150°、伸直0°~8°,前臂旋前80°~90°、旋后75°~80°;根据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28例,良2例。结论肘横纹小切口复位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效果好、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3种方式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644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233例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A组),355例采用手法复位闭合克氏针内固定(B组),56例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C组)。观察3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影像学Baumann角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Flynn评价标准评估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 A、B、C 3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25±3)d、(26±3)d和(31±4)d,平均住院总费用分别为3 622、5 392和8 595元,术后12个月Baumann角分别为(78±4)°、(72±4)°和(72±4)°,Flynn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3.3%、87.0%和85.7%。随访期间3组均未见前臂骨筋膜间室综合征、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肘外翻并发症;肘内翻A组10例、B组6例、C组1例,发生率分别为4.3%(10/233)、1.7%(6/355)和1.8%(1/56)。结论对于GartlandⅠ型骨折及骨折移位程度轻、骨折相对稳定的GartlandⅡ型骨折,可行夹板外固定治疗;GartlandⅢ型患者应优先考虑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有手术适应证者需及时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手术方式的选择还应综合考虑手法复位程度、合并症发生情况以及患儿家属意愿及经济条件;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短,能够获得较好的关节功能康复,肘内翻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卢敏  陈益  陈伟 《中国骨伤》2014,27(11):904-907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手法复位后旋前或旋后位石膏固定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畸形发生情况,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收集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急诊骨科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病例,经筛选排除后共64例.按手法复位后固定位置不同分为两组:A组采用手法复位并旋前位石膏固定,B组采用手法复位并旋后位石膏固定.A组30例,男18 例,女12例;平均年龄(7.5±3.5) 岁;B组34例,男23 例,女11 例,平均年龄(7.0±2.6)岁.比较两组组间及组内的肘内翻发生率及提携角减小角度.结果: A组出现13例肘内翻,B组出现16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9,P=0.765).A组提携角减小角度(8±4)°,B组提携角减小角度(9±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4,P=0.564).A组组内桡偏型与尺偏型的肘内翻发生率与提携角减小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160,P=0.013;t=-2.409,P=0.035);B组组内桡偏型与尺偏型的肘内翻发生率与提携角减小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20,P=0.024;t=-2.250,P=0.041).两组肘关节功能Flynn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2).结论: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旋前位固定和旋后位固定肘内翻发生率和提携角减小角度均无明显差异.而尺偏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旋前位固定有利于降低肘内翻率及其程度;桡偏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旋后位固定有利于降低肘内翻率及其程度.  相似文献   

19.
肱骨髁上骨折3种手术方法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金德富  申运山  朱雁  陈默 《中国骨伤》2009,22(2):104-105
目的:探讨3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肱骨髁上骨折103例,其中男58例,女45例;年龄3~12岁,平均7.4岁。根据手术入路分肘内侧切口(A组)37例,肘外侧切口(B组)35例及肘后侧切口(C组)31例.比较术后肘关节仲屈功能丢失和肘内翻发生情况。结果:随访18个月~8年,平均32个月。发生肘关节伸屈功能丢失:A组6例,B组6例,C组25例,C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B两组(P〈0.01)。发生肘内翻:A组8例,B组17例,C组7例,B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C两组(P〈0.05)。结论:3种手术入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有不同疗效,肘外侧切口肘内翻发生率较高,肘后切口肘伸屈功能明显降低,肘内侧切口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Ⅱ、Ⅲ型)给予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结果骨折均愈合,未出现针孔感染、Volkmans挛缩、神经损伤、创伤性关节炎及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根据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优108例,良25例,可5例,优良率96.3%。结论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