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1 毫秒
1.
关节镜在儿童髋关节疾患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诊断和治疗儿童髋关节疾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36髋)儿童髋关节疾患进行关节镜手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2例(20髋)在关节镜下行真臼清理、关节囊修整,直视下引导复位术;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8例(12髋)在关节镜监视下行钻孔减压和滑膜刨削清理术;化脓性髋关节炎4例(4髋)在关节镜下行清创、灌洗、引流术。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44个月。12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均获成功治疗,术后再脱位1例,经手法整复复位。无1例出现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髋关节运动受限或关节僵硬等并发症。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和化脓性髋关节炎12例术后疼痛消失,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结论关节镜对儿童髋关节疾患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多关节置换治疗晚期关节疾患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2月行下肢3个或以上关节置换的5例患者临床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27~59岁,平均41.8岁。强直性脊柱炎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均为下肢髋、膝关节受累。4例完全丧失行走功能,1例患者扶拐可自行活动。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标准为(24±24)分,膝关节功能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标准为(28±15)分。一期多关节置换2例,二期置换2例,三期置换1例。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后给予下肢制动皮牵引3周,无关节再脱位发生。2例术后2 d内出现贫血,给予积极扩容补充红细胞后改善。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6~140个月,平均75个月。患者基本能正常行走及上、下楼梯。髋、膝关节稳定性好,无关节感染及松动发生。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为(88±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6,P=0.00);膝关节功能根据HSS评分为(86±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6,P=0.00)。结论下肢多关节置换是治疗晚期关节疾患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主动脉疾患误诊为下肢动脉血栓栓塞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主动脉疾患误诊病例的临床表现、误诊误治情况及确诊方法.结果 9例均初诊为下肢动脉血栓栓塞.其中3例急诊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术后通过三维CT血管造影(3-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3DCTA)检查明确诊断;另6例于术前行3DCTA而确诊为主动脉疾患.本组中5例为主动脉夹层累及髂股动脉,其中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放弃治疗后1 d死亡;另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拒绝治疗,离院后失访;3例成功施行腔内修复术.1例为腹主动脉瘤腔内附壁血栓脱落,施行动脉瘤切除术.其余3例为Leriehe综合征合并急性主动脉末端血栓形成,施行主髂动脉旁路术.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治疗后患肢缺血均改善.结论 主动脉疾患也可引起急性下肢缺血,易被误诊为肢体动脉血栓栓塞,影像学检查能够确立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系统疾患常可合并或致使男性生殖系统功能或器质的异常,了解两者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男性生殖系统异常的诊治,同时也有助于对某些系统疾患的进一层认识。本文主要阐述临床上易被忽视的系统疾患和男性生殖系统异常间的联系。 1.Kartagener综合征(纤毛运动障碍综合征)。  相似文献   

5.
髋腰综合征(HSS)的分类为简单型、复杂型、继发型和误诊综合征。HSS主要症状为下肢、臀部、腰背部的疼痛,但髋关节与脊柱的疼痛分布存在重叠,导致诊断较困难。详细的体格检查结合X线、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简单型HSS和继发型HSS可试行保守治疗,无效则考虑手术治疗。但对腰椎管狭窄(LSS)合并髋关节骨关节炎(HOA)的复杂型HSS患者,治疗尚无统一标准。临床上应将脊柱、髋关节、骨盆看作一个整体,必要时需同时进行临床干预,从而使患者产生最大的收益和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关节镜在诊断和治疗髋关节疾患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Liu Y  Li Z  Wang Z  Yuan X  W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2):912-915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诊治髋关节疾患中的价值。方法:对54例(68髋)髋关节疾患进行了关节镜手术,其中男性36例,女性18例。年龄17-64岁,平均44岁。左侧18例,右侧22例,双侧14例。髋臼软骨肉瘤2例行关节镜下组织活检,髋臼盂辰损伤2例、髋关节感染3例、骨性关节炎21例均行关节镜清理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关节镜监视下钻孔减压和滑膜切削清理术16例,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病关节镜游离体取出7例,强直性脊柱炎滑膜清理术3例。结果:髋臼软骨肉瘤、关节盂唇损伤和髋关节感染经关节镜检查、活检明确了诊断并得到了有效治疗;股骨头坏死和髋骨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关节镜术后解除了疼痛,延缓了发展,改善了关节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术后Harris评分提高27分。结论:关节镜手术对髋关节疾患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7.
肾脏疾患,尤其是伴有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肾小管性酸中毒病人,常合并有骨代谢的障碍,如骨疏松症、纤维骨炎、骨软化症、骨硬化症等。充分注意肾脏疾患时出现的骨代谢改变,有助于防治合并症的发生,并能改善肾脏疾患的预后,因而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近年有关国外文献资料作一综述。一、肾功能衰竭和骨代谢障碍慢性肾衰所致的骨代谢障碍,主要是纤维骨炎和骨硬化症,两者可单独或混合存在。此外也可发生骨硬化症和骨疏松症。 (一)纤维骨炎 1.临床表现:激活的破骨细胞数增加,由于破骨细胞的作用,骨内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对于误诊型髋脊柱综合征(hip-spine syndrome,HSS)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2020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关节骨科住院,既往接受过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靶器官前神经束交叉吻合术治疗周围和中枢神经损害或疾患造成支配的效应器官功能障碍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靶器官前神经束交叉吻合11种术式, 治疗12类神经系统疾患及其并发症, 包括脊髓空洞症、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损伤、腰骶神经根损伤、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等所引起的手足溃疡、骨髓炎、Charcot关节病等, 同时通过动物实验在损伤及修复后的不同时间进行功能和形态学检查。结果: 40处溃疡或骨髓炎中有30处愈合, 有效率为75%, 并且相应肌肉运动、皮肤感觉和关节活动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动物实验切断神经经过交叉吻合4周后可恢复正常的体感诱发电位, 并在原神经支配区皮肤神经末梢与其胞体之间形成新的通路。结论: 靶器官前神经束交叉吻合术是治疗周围和中枢神经损害或疾患后效应器官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Ilizarov髋重建术治疗青年髋关节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3月采用改良Ilizarov髋重建术治疗的13例青年髋关节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11例;年龄14~34岁,平均24.2岁。脊柱裂后遗髋部发育不良伴脱位1例,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后遗髋发育不良3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伴股骨头坏死拒绝行髋关节置换2例,青年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拒绝行髋关节置换6例,痉挛型脑瘫致双髋发育不良伴脱位1例。病程2~20年,平均8.5年。术前Trendelenburg征阳性12例,阴性1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为(53.5±8.9)分,双下肢不等长为(46.08±15.73)mm。术后行髋关节Harris评分,并根据患者自行打分评价疗效满意度。结果 13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2.6年。5例患者出现术后针道感染,经换药后感染控制;7例出现膝关节活动受限,经膝关节功能锻炼后改善。术后1年患者Harris评分为(84.5±6.1)分,较术前显著改善(t=-10.538,P=0.000);根据Harris评分评价疗效,获优4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69.2%。双下肢不等长为(15.38±7.27)mm,较术前显著改善(t=11.826,P=0.000)。末次随访时患者疗效满意度评分为80%~95%,平均88%。结论改良Ilizarov髋重建术可应用于治疗不适合或拒绝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青年髋关节疾病患者,其疗效可靠,在重建髋关节以及改善患肢跛行、纠正肢体短缩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象髋脱位一样可有臀纹不对称、下肢缩短、Allis征阳性等体征。X线片显示髋关节内侧间隙增宽,股骨近端上移,股骨颈干角不易测量,容易误诊为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本文旨在分析探讨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误诊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原因。[方法]作者在为54例73髋先天性髋脱位患儿实施诊疗中,由于体格、影像检查时的疏忽,导致6例6髋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误诊为髋脱位,并按照髋脱位进行保守治疗。因治疗效果欠佳,经再次认真体格检查、仔细阅读影像资料、注重保守治疗效果等综合分析之后,发现该6例6髋患儿确系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而非髋关节脱位。[结果]总结出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有如下特点:股骨大转子肥大上移;股骨颈短宽低平;髋关节内侧间隙增宽;股骨颈与股骨小转子重叠;髋臼指数基本正常;Shenton线连续性尚好;股骨头骺角增大;股骨头骨化中心出现晚,发育差。多合并短股骨、股骨弯曲、锁颅骨发育不全、马蹄足等畸形。[结论]股骨头二次骨化中心在出生后6~9个月时才出现,此前判断其是髋脱位或是髋内翻,确实困难。只有正确了解婴儿型髋内翻的临床与X线表现特征,才能正确早期诊断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2.
高龄严重心肺疾患患者全髋置换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龄患者常合并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及肺功能损害等多种疾病,全髋置换手术难度大、术时较长,易引起血流动力学和机体内环境紊乱,术中还需要保护各重要器官,故对麻醉处理的要求较高。我们对9例高龄严重心肺疾患患者施行全髋置换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有关麻醉处理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髋-腰综合征(hip spine syndrome,HSS)首先在1983年由Offerski等[1]提出,主要用于描述髋关节病理状态对腰椎整个矢状位序列的影响。近年来,关于髋-腰综合征病理基础与生物力学机制[2]的研究较多。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胆囊疾患住院患者伴随外科干预性疾病的临床诊断程序和治疗方法,以减少伴随外科干预性疾病的漏诊和误治,笔者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术前检查发现109例胆囊疾患患者伴随外科干预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及教训。 109例(占同期收治胆囊疾患的3.1%)中,包括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胸部肿瘤、腹腔肿瘤、肝肾囊肿、胃肠道肿瘤、门静脉高压症、妇科肿瘤和泌尿系结石等疾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全组患者应用腹腔镜下联合手术、分期手术以及肿瘤根治等治疗方法。LC术后漏诊胃癌2例,胰尾癌1例。全组术后恢复良好,无死亡,治疗效果满意。提示:术前细致询问病史和体检,完善检查,可明显减少对伴随疾病的漏诊、误诊,应用腹腔镜下联合处理多种疾病或分期手术,均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发病率近年来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该病属血管外科急症,进展迅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或处理不当导致肢体功能障碍、截肢甚至死亡,已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本病最常见的病因是下肢动脉栓塞/血栓形成,但少数病例归因于更为凶险的主动脉疾患,其误诊误治后果相当严重。以下回顾性分析近五年我院收治的六例误诊病例,总结我们的初步经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髋关节立体摄片方法,即在摄髋正位片同时摄内、外45°斜位片。它可清晰地显示髋中央型骨折脱位的程度,对减少误诊、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有较高的价值。作者提出对髋中央型骨折脱位,或疑似患者,应常规行立体摄片。  相似文献   

17.
动力髋螺钉由于固定股骨颈和粗隆间骨折较牢固 ,适应症广 ,骨折容易愈合 ,在骨科得以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但由于“AO”器械中的角度导向器往往定位不易准确 ,尤其大部分基层医院无术中摄片设备更易出现导针的方向或高或低 ,或前或后 ,颈干角或大或小 ,致导入髋螺钉时非常困难。为此作者自行设计制作了一种髋螺钉导向器 ,在有无床旁摄片机时皆使髋螺钉导入非常方便、成功。结构及定位原理在动力髋螺钉的反方向上焊接一导针筒 ,再在髋螺钉的前方 3cm处焊接一平行的导向杆 ,导向杆的末端作一垂直测深孔 ,测深孔内安放一可调螺杆 ,最后将髋螺钉…  相似文献   

18.
易被漏误诊的腰骶神经根疾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乾兴  叶根茂 《中华骨科杂志》1994,14(9):543-545,T002
作者总结1989年1月~1992年7月10例腰骶神经根疾患,其中8例术前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但从病史、临床体征分析显示两者在本质上有差异。此病病程较长,最长超过10年;疼痛呈持续性,夜间疼痛更甚,稍活动后疼痛可稍缓解;直腿抬高试验常为阴性或弱阳性;受累侧肢体常有肌肉萎缩。术前CTM可提供某些有助于确定此病之线索。本组10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为神经根变性伴囊性变4例,神经根神经瘤1例,节细胞神  相似文献   

19.
临床中有时会遇到患者在创面需要修复的同时,还伴有一些其它非手术疾患,若对这些疾患重视不够或疏忽时,往往会对皮瓣移植术产生难以预料的结局。现将我们遇到的6例非手术疾患对皮瓣移植术的影响予以报道。1 临床病例例一 男性,32岁。因车祸致颞部软组织严重缺损,颅骨外露。既往有“脑炎”及“脑外伤”致轻度精神障碍病史。入院后言语错乱,躁动明显。予以相应镇静治疗后,精神症状好转,1周后停药。2周后在全麻下行带腹壁下血管的右腹直肌游离皮瓣修复颞部缺损,受区吻接血管为面动、静脉及颈外静脉,手术顺利。术后2小时患者突然出现躁动、言…  相似文献   

20.
不同病因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股骨头坏死的病因构成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602例(1036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病因的构成比、发病年龄、诱因至出现症状时间、ARCO分期及误诊率.结果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280例(518髋),男160例,女120例;平均年龄(35.58±10.87)岁;服用激素至出现症状时间为(25.95±34.94)个月;37例被误诊;确诊时ARCO分期平均(2.48±0.76)级.酒精性股骨头坏死194例(346髋),男193例,女1例;平均年龄(41.55±9.09)岁;饮酒至出现症状时间为(183.68±86.17)个月;55例被误诊;确诊时ARCO分期平均(2.69±0.67)级.创伤性股骨头坏死52例(52髋),男25例,女27例;平均年龄(41.63±15.84)岁;受伤至出现症状时间为(24.13±27.85)个月;无误诊病例;确诊时ARCO分期平均(2.90±0.77)级.特发性股骨头坏死52例(77髋),男30例,女22例;平均年龄(40.87±14.24)岁;14例被误诊;确诊时ARCO分期平均(2.55±0.77)级.酒精+激素性股骨头坏死19例(36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0.42±11.64)岁;5例被误诊;确诊时ARCO分期平均(2.61±0.63)级.结论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出现症状时的ARCO分期较晚,很少被误诊.服用激素是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发病年龄相对较轻,误诊率较低.酒精性股骨头坏死多发生于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