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血黏度大鼠血液有形成份及血液流变性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樊勇  白德成 《中国微循环》2005,9(2):104-107
目的检测高分子右旋糖酐法致高血黏度大鼠模型血液有形成份及血液流变性指标,寻找其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高血黏度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连续检测模型组动物10日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有形成份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白细胞、红细胞、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和血小板逐渐减少-全血黏度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浆黏度呈正相关增高趋势-血沉增快非常明显,5d后保持在极快水平。结论高分子右旋糖酐可引起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升高,红细胞破坏,红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附壁,红细胞聚集性增强。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血液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正华 《中国微循环》2007,11(4):267-268
目的研究流行性出血热各期血流变的变化,探讨引起流行性出血热各期血流变变化的因素。方法测定30例流行性出血热各期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及TK值的变化并与3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烧期、低血压休克期、多尿期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TK值都增高(P<0.01);而少尿期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降低,但红细胞聚集指数及TK值也明显增高(P<0.01)。红细胞比容在发烧期正常,低血压期明显升高,少尿期降低,多尿期虽有回升,但仍显著低于正常。结论流行性出血热各期血流变明显异常;血流变异常是流行性出血热病理变化之一。  相似文献   

3.
魏健  张庆富 《中国微循环》2005,9(3):167-170
目的探讨烧伤早期合并感染情况下实验动物血液流变性变化。方法采用成组配对设计,复制单纯烫伤组和烫伤复合内毒素血症组实验动物模型,每组各7只大耳白兔,检测时相分为致伤后即刻(0h)、致伤后8、24h,模型复制成功后检测各时相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值、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K值和全血还原黏度、内毒素水平等指标。结果两组实验动物0h相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8h和24h时相有显著性变化。烧伤复合内毒素组动物全血黏度、还原黏度、刚性指数、聚集指数、血沉和血沉K值明显升高(P<0.05),而纤维蛋白原和血浆黏度值轻微下降(P<0.05),红细胞比容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内毒素影响了烧伤早期家兔的血液流变性质,造成了对机体进一步的损害。  相似文献   

4.
李光辉  陈超  李锋 《中国微循环》2003,7(2):115-116
目的 研究浅低温对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降温组和常温组。降温组采用物理方法使其鼻咽温度降至33—35℃,常温组保持鼻咽温度在36—37℃。测定下列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比容(HCT)、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结果 降温组全血还原黏度明显升高,其它指标和常温组所测各指标则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浅低温可引起血液黏度增高,有利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热习服和热应激对血液流变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热应激和热习服对机体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观察日本大耳白兔在热应激和热习服时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热应激组在受热1 h组全血黏度有所下降;受热2 h组和热习服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均有明显升高;2.血沉、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在热习服组显著升高,热应激组在受热2 h有明显升高.结论热习服和热应激均能对机体的血液流变性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东菱迪芙对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兔血流变影响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东菱迪芙(DF-521)对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兔血流变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东菱迪芙治疗组(A组)和模型对照组(B组)。A组注射肾毒血清后6 h内开始给药,B组注射肾毒血清后给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一般情况,2周后采血测定全血黏度(ηb)、血浆黏度(ηp)、红细胞比容(HCT)、血沉(ESR)、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红细胞刚性指数(TK)、纤维蛋白原含量(F ig)。结果A组与B组比较,ηb、ηP、ESR、EAI、TK(P<0.05)、F ig(P<0.01)均显著降低。结论东菱迪芙可能主要通过降低纤维蛋白原,改善抗GBM肾炎兔肾脏微循环与血流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原人红细胞增多与血液黏度不按比例升高的适应性调节及机制。方法对在不同海拔高度居住不同时间人群测试红细胞比容、血浆比黏度、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比黏度及全血还原比黏度、组织供氧指数等。结果①与平原组比较 ,居住海拔3000m1年组血浆比黏度无明显变化 ,红细胞比容升高(P<0.05) ,全血比黏度及全血还原比黏度明显升高(P<0.01) ,组织供氧指数明显降低(P<0.01) ;②与居住高原1年组比较 ,不论是居住3000m3年组还是居住3780m20~30年组红细胞比容明显升高(P<0.01) ,血浆比黏度及全血还原比黏度明显降低(P<0.01) ,全血比黏度无明显变化,组织供氧指数明显升高(P<0.01)。结论久居高原人群血液黏度不随红细胞比容按比例升高 ,红细胞变形性增强、聚集性下降以及血浆黏度的下降在适应性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而红细胞比容升高可能是红细胞变形性增强适应性调节结果。  相似文献   

8.
《微循环学杂志》2020,(2):24-26
本文报道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其与患病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CRS组全血表观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较健康对照组(NC组)升高(P<0.05);CRS患者患病时间与高、中、低切变率全血表观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为分析CRS血流变改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测定5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4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及31例冠脉造影正常者(NC)的HSV-1抗体水平及DNA,同时观测纤维蛋白原(Fg)、血液流变特性指标变化及其与HSV-1感染的相关性.结果显示AMI组HSV-ngG阳性率及水平高于NC组,HSV-1DNA检测结果与之吻合.校正冠心病危险因素前、后,HSV-11gG阳性与AMI均有相关关系.AMI组中HSV-1(+)组IgG、Fg、血浆黏度、低/高切全血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高于,而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HSV-1(一)组;且IgG与Fg、低/高切全血比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呈正相关,而与红细胞变形指数呈负相关.表明HSV-1感染与AMI有明显的相关性,与Fg、血液流变特性指标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毒力与心肌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不同毒力的Hp感染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测定93例冠心病心肌梗死(MI)患者,包括5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4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的Hp特异性抗体(HpIgG、HpIgM)及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特异性抗体(CagA-HpIgG)浓度,并同步观察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液流变特性指标变化及其与Hp感染的相关性;同时与31例冠脉造影正常者(NC)进行比较.结果AMI组HpIgG阳性率及平均浓度,HpIgM阳性率及OD值明显高于NC组,AMI组、OMI组和NC组之间CagA-HpIgG阳性率及平均浓度无显著差异.未校正冠心病危险因素时,HpIgG阳性与AMI具有相关关系(OR为3.047),校正后两者仍有相关关系(OR为3.262).AMI组Fg、血浆黏度、低切全血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高于、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低于NC组;Fg、低切全血比黏度显著高于OMI组;中切全血比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显著高于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低于OMI组.AMI组中Hp( )组Fg明显高于Hp(-)组及OMI组中Hp( )组,并且IgG与Fg、低切全血比黏度、血浆黏度呈正相关,与红细胞变形指数呈负相关(P均<0.05),调整与Fg相关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后,IgG与Fg仍呈正相关.治疗后AMI组HpIgG、CagA-HpIgG阳性率及平均浓度,HpIgM阳性率及OD值较治疗前差异不显著.结论Hp感染与CHD(AMI)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与Fg、血液流变特性指标也存在相关性.不同毒力的Hp感染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关系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8例糖尿病患者,检查CIMT后,分为血管病变组及无血管病变组,检测两组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对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及CIMT与血流变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血管病变组的CIMT、全血(低切、中切、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与无血管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病变组CIMT与全血(中切、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糖尿病合并颈动脉血管病变患者常伴有血液流变学指标升高,血液流变学异常变化可能参与颈动脉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红细胞聚集改变与纤维蛋白原的关系及其对心绞痛发病的影响。方法 :测定 8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 40例健康人的红细胞聚集指数 (光密度法 )、红细胞变形指数 (激光衍射法 )、血浆及全血粘度 (旋转式粘度计 )和纤维蛋白原 (双缩脲法 )。结果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全血粘度 ( 4 0s- 1 )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均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1~ 0 .0 5 ) ,且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纤维蛋白原呈直线正相关 ,与全血粘度 ( 4 0s- 1 )无相关性。结论 :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是红细胞聚集增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红细胞聚集能力增强导致血液高粘滞 ,与心绞痛发作有关 ;选择 10s- 1 以下切变率测定低切全血粘度 ,利于观察全血粘度与红细胞聚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血流变指标和血脂水平的变化。方法对52例妊高征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血流变指标和血脂和检测。结果妊高征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及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及甘油三脂浓度等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 (P<0.05,P<0.01,P<0.001)。结论妊高征患者存在着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和血清脂质代谢的紊乱 ,这些异常改变监测其变化对妊高征患者诊断和治疗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心脑血管疾病及肺癌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变化及甘露聚糖肽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病例,分别对3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30例肺癌患者用甘露聚糖肽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测定。血液流变学检查 :LG -R -80型锥板式血液黏度测试仪 ,检测全血和血浆黏度 ,用WB -A型微量红细胞比积仪 ,转速11000~12000r/min,离心5min,检测红细胞比容 ,用魏氏法检测血沉。结果本组病例检测发现 ,心脑血管疾病及肺癌患者血液流变性存在明显障碍 ,主要表现为全血黏度显著异常 ,从低切变率到高切变率下的表观黏度均增高 ,红细胞聚集性增高 ,血浆黏度增加 ,血液呈高黏滞综合征改变 ,并伴有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表明患者红细胞的聚集性明显增高 ,同时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明显降低。甘露聚糖肽对糖尿病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影响 ,用药前后对照有显著差异 (P<0.01或P<0.05) ,其中尤以低切黏度改变最为明显。结论心脑血管疾病和肺癌患者存在血流变性的显著障碍 ,甘露聚糖肽对患者的血流变性有明显改善作用。全血黏度明显改善 ,红细胞聚集性降低 ,变形能力增强等 ,这可能与甘露聚糖肽调整红细胞膜电荷 ,改善红细胞聚集性、变形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肺炎患者血液流变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肺炎患者血液流变性变化。方法 :检测 32例急性肺炎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红细胞聚集指数 ,并与 38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急性肺炎患者全血粘度 ,血浆粘度 ,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而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本组结果提示急性肺炎患者血液处于高粘状态。  相似文献   

16.
肝癌患者血流变指标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为辅助治疗肝癌及其并发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BV -100型血液粘度计和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血流变学指标。结果肝癌患者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 (HCT)、血沉 (ESR)、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刚性指数及纤维蛋白原 (Fib)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 (P<0.05,P<0.01,P<0.001)。结论肝癌病人存在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变化 ,这种改变可作为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指标及疗效观察 ,肿瘤治疗的同时有效降低血粘度可望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血液流变学改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否存在差异性。方法随机选取老年冠心病95例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93例 ,糖尿病90例 (其中合并冠心病40例 ) ,正常老年人50例。以LDYN6A型血流变测定仪测定全血粘度 (低切 ,中切 ,高切 ) ,血浆粘度 ,红细胞聚集性 ,红细胞压积 ,纤维蛋白原。运用SPSS软件行Dunnett检验。结果老年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组全血粘度 (中切 ,高切 ) ,血浆粘度 ,红细胞压积 ,纤维蛋白原 ,红细胞电泳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而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高血粘度和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为老年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流变学指标和组织因子促凝活性(TF-PAC)检测对慢性脑血管病(CCVD)临床诊断和疗效监测的作用。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流变检测仪测定全血粘度等6项指标;采用全血复钙凝血时间法检测TF-PAC;比较CCVD患者与正常健康人群之间两类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CCVD组男女性患者血液变6项指标中5项指标以及TF-PAC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血流变指标明显改善,其中以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Fg)和TF-PAC降低尤为明显(P<0.01)。结论:应用血液流变学指标和TF-PAC对CCVD进行临床诊断及治疗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联合舒洛地特治疗糖尿病肾病(DN)Ⅲ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28例DNⅢ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联合治疗组、银杏叶组、舒洛地特组和安慰剂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治疗组采用银杏叶提取物联合舒洛地特治疗,银杏叶组采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舒洛地特组采用舒洛地特治疗,对照组仅用安慰剂。连续两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等肾功能指标以及全血表观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压积(HCT)等血流变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后,各组Scr、BUN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各组UAER和血流变各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联合治疗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银杏叶组与舒洛地特组(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联合舒洛地特治疗DNⅢ期患者能显著降低UAER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优于单用银杏叶提取物或舒洛地特。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105例心脑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形成、心肌梗塞)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检查,测定了全血比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血小板电泳与纤维蛋白原七项指标,结果显示:冠心病与高血压患者全血比粘度均值明显高于正常人,血浆比粘度以冠心病组增高最明显,红细胞压积以高血压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