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免疫学是六十年代以来进展较快的一门科学。追朔到古代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已察觉机体具有天然的防病、抗病能力。如《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又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相似文献   

2.
原因方面本病远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周礼天官即有记载,其谓:‘秋时有疟寒疾’,以后礼记有:‘孟秋行夏令,则民多疟疾’,此后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有:‘岁火太过,炎暑流行、……民病疟。’,疟论篇载有:‘夏伤於暑,秋必病疟。’,阴阳应象大论篇,又有:‘夏伤於暑,秋生痎疟。’,金匮真言篇中亦有:‘秋善病风疟’等皆说明了本病与时间之关系,虽然当时不能知道疟疾的直接病原,但已知道了本病的间接关系,多流行在夏秋之际,盖因此时蚊虫很多,藉以传播之故。古代对於本病之发生,还认为与外感风寒有关,黄帝内经太素有:‘夫痎疟者,皆生於风。’,但又与风有所区别,如素问疟论篇:‘夫风之与疟  相似文献   

3.
“中风”这一病名首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篇:“五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这里古人虽然明确地指出了“中风”病名,但系外感,并非今日“中风”,名同而实异。但在《内经》中早己有从病证、发病状态方面去认识“中风”的论述,如《灵枢·九宫八风》篇名曰:“偏枯”,而《素问·通评虚实论》称为:“仆击偏枯”。仆击偏枯者,指患者突  相似文献   

4.
田捷 《中国乡村医生》2003,19(15):21-21
血尿是泌尿系统常见症状,祖国医学关于血尿的记载首见于内经,称之为“溺血”、“溲血”,如《素问·气厥论》有“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四时刺逆论》有“少阴有余……则病积,溲血”等。历代医家对血尿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辩证论治、理法方药等作了大量的论述及探索,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1病因病机①风邪外袭,首先犯肺,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表邪化热下迫,灼伤络脉导致小便出血。如《诸病源候论·小便血候》说:“风邪入于少阴,则尿血。”②外感火热之邪,太阳经脉受累,传经入里,热结膀胱,血络受损,发为尿血。③平素嗜好辛辣、烟酒,…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所论的“胸痹心痛”证,系指胸闷、胸痛和心窝部疼痛的症状而言,它包括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肺炎、肺脓疡、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等多种疾病在内。胸痹、心痛之病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肋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相似文献   

6.
虚热证治     
<正> 一、祖国医学对虚热的认识对虚热一征的认识和探讨,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素问·逆调论》说:“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盛,故热而烦满也。”《素问·调经论》说;“阴虚生内热奈何?妓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内热。”以上所说的内热、烦热均为虚热。后世医家并陆续有所阐发:张仲景创制小建中汤治疗“虚劳  相似文献   

7.
浅谈中医对脑溢血的认识青海省中医院王常绮在祖国医学的医籍中,有大量类似脑溢血的描述,如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者暴死,其气反则生,不反则死”。《河...  相似文献   

8.
轩岐精言(27)     
正夏伤于暑,秋必痎疟。此语出自《黄帝内经》。疟为之病,种类繁多,统称痎疟。"夏伤于暑,秋必痎疟",是说夏季伤于暑邪,未即发病,蕴伏于内,至秋与凉合邪,可变身疟疾。痎疟症见多为恶寒壮热,口渴引饮,脉来洪数;或着衣则烦,去衣则冷,肌肤无汗,必待汗出淋漓而热始退。此条文解释"重阳必阴"的阴阳转化之理,即夏为阳,暑亦为阳,两阳相加,至秋凉时反见有恶寒症状的疟疾。此种疟疾发于秋季而有暑热见证,与时令主病不符,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虽然没有“贫血”这个名称,但根据各类贫血的临床特征,历代医家不仅对本病有其名、而且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证侯及治疗方法均可散见于中医文献之中。《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提到“安卧脉盛,谓之脱血”。《素问·腹中论》又说:“病名血枯此得自年少时,有所大脱血”。《金匮·血痹虚劳》篇云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对孔糜尿早有记载,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载:“……少腹冤热而痛,出白。”《景岳全书》载:“有浊在尿者,其色如泔浆。”后又有“白浊”“浊淋”等描述。  相似文献   

11.
“汗法”是通过发汗、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体若燔炭 ,汗出而散” ,指高热病人可因出汗而热退病解。于是便出现了多种发汗法 :如服汤药、浴法、蒸法、熏法、烧针等 ,均可使疾病因汗出而解。《素问·玉机真藏论》说 :“今风寒客于人 ,使人毫毛毕直 ,皮肤闭而为热 ,当是之时 ,可汗而发之”。此即后世医家应用汗法的理论依据。吴又可《温疫论》云 :“疫邪留于气分 ,解以战汗”。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更对“战汗透邪”的临床应用、作用机理作了明确的阐述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 ,可冀其战汗透邪……。…  相似文献   

12.
一、痹证的概念: 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就对痹证进行过论述。如《素问·痹论篇》,对痹的病因、病理、分类、证候、治法都进行过系统的讨论。后世医家对痹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使人们对该病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但囿于各执已见,也产生了不少混乱。如东汉张仲景,在他的《金匮要略》中,将其称为“历节病”而与中风合篇,他认为中风、历节两种病都与风有关。唐·孙思邈却干脆将其列入中风项内,他在《千·金方》中说:“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  相似文献   

13.
从《内经》看情志异常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只要发而中节,对人体健康有保护和促进作用,所谓“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但是急剧或持续过久的情志变化又常常导致疾病,故《内经》中许多经文指出过度的情志是致病的重要原因。《素问·调经论》中说:“夫邪之生也……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这里的喜怒即概括多种情志变化而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认为不节制情志活动可能会影响生命,所谓“喜怒不节,生乃不固”。《内经》对导致情志异常的原因也有较深刻的认识。研究这些原因对于  相似文献   

14.
《内经》中有关心、血、脉方面的论述是颇多的,如《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五脏生成》篇中又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诸血者,皆属于心”等等。由上可知,两千年前的古代  相似文献   

15.
许多中医眼科文献在谈到治目病的体会时 ,常会提到“开通玄府” ,什么是玄府 ?玄府和眼睛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要开通玄府 ?怎样开通玄府 ?本文汇集历年文献 ,希望给这些问题一个粗浅的答案。1 玄府学说的渊源玄府一词最早见于《素问》[1] ,《素问·水热穴论》云 :“所谓玄府者 ,汗孔也” ;《素问·调经论》云 :“腠理闭塞 ,玄府不通 ,卫气不得泄越 ,故外热” ;《灵枢·小针解》中也出现了“玄府者 ,汗孔也”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有“汗濡玄府”。王冰在对《内经》的注疏中也提出 :“汗液色玄 ,从空而出 ,以汗聚于里 ,故谓之玄府。”可…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对促、结、代脉的认识不尽相同。如对于促脉,《内经》认为系急促之脉(《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又有认为系急促之中有一歇止者,如《伤寒论·辨脉法》云:“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对结脉,《内经》中已有结动之名(《灵枢·始终篇》:“六经之脉不结动也”),但未言其脉象。《难经·十八难》中提出:“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但未提及脉之迟数。至《伤寒论·辨脉法》始提  相似文献   

17.
《内经》是现存祖国医学文献中古典著作之一。它总结了春秋战国前后的医学成就,为祖国医学从理论到临床奠定了基础。书中的整体观念很强,既认识到人体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同时也认识到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应的关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  相似文献   

18.
(一)祖国医学对瘧疾的认识疟疾是以寒热休作有时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有1-2日一发和三日一发以及一日数发者,一般多发生于夏秋之间,但在其它季节亦偶或发生。疟疾在祖国医学领域里,很早就有明确的纪载,考我国古代文献,远在公元前1-2世纪左右之《素问》,已有专篇详论的《疟论,刺疟篇》,是纪述疟疾的,其中对疟疾的病因、病理、症状和针灸刺法等问题,均叙述得比较完善。在战国时代(约公元前七八百年左右),是我国著名第一部医书《内经》问世以后,其中有两篇是专论本病的辨证与治疗问题,在治疗上,专论针灸,由此观之,在我国古代应用针灸治疗疟疾而早于药物。在张仲景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疗咳(喘)求本理论,始见于《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仲景亲身实践,平脉辨证、勤求古训,重视发病之本,其论中疗咳喘原文病案甚多,笔者依据原文对此略加整理,以供临床及教学参考,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20.
“热入心包”是温热病的常见重危证之一。“热入心包”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祖国医学宝库。本文拟就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源流作一初步探讨。溯本源《黄帝内经》奠基础《灵枢·胀论》指出:“膻中者,心之宫城”,有护卫心主之功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李中梓注曰:“贴近君主,故称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