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黎生 《药物与人》1997,10(3):40-42
心律平(Propafenone)即盐酸普罗帕酮,是一种IC类抗心律失常药。可延长传导,使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及有效不应期也稍有延长,并可提高心肌细胞阈电位,明显减少心肌的自发兴奋性。有轻度抑制心肌作用,增加末期舒张压,减少心搏出量,其作用均与药物剂量成正比。适用于预防和治疗室性或室上性异位搏动、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实践证明,该药疗效确切、起效迅速、作用时间持久,对冠心病、高血压所引起的心律失常有较好的疗效,但纠正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效果差。  相似文献   

2.
高淑霞 《现代保健》2011,(4):139-140
目的分析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并总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经验。方法150例患者均先经抗心衰治疗,胺碘酮治疗过程全程实施精心护理,分析治疗后患者恢复情况。结果150例急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经全程的精心护理及治疗后,143例恢复窦性心律,7例经电除颤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心衰并室性心律失常,实施全程精心护理,可取得较好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李颖  董伟  吴海燕 《工企医刊》2005,18(1):14-15
并行心律性室早,86%为器质性,一般抗心律失常药疗效差。国内学者报道,并行心律性早搏可试用普鲁卡因酰胺、奎尼丁等药物治疗,但可能无效。为探讨莫雷西嗪和心律平对室性并行早搏的疗效及药理作用,对61例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均为我院干部科住院病人,共61例,其中男24 例,病毒性心肌炎10例,充血型心肌病8例,风湿性心瓣膜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最近几年,房颤因其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在转复及维持房颤患者窦性心律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虽然新的治疗手段如肺静脉消融等已经有所进展,但是对于很多心房颤动患者,药物治疗仍然很重要。这些非药物治疗方法由于其适应证较窄、并发症较高或医疗费用较昂贵等原因只能使部分患者受益;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AAD)治疗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包括:(1)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常用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2)允许心房颤动存在,通过减慢房室结传导控制心室率,常用Ⅱ类、Ⅳ类和洋地黄类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类型,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 [方法]收集自2005-2009年住院的心律失常的新生儿30例,回顾性分析病历资料. [结果]30例患儿中男13例、女17例;足月儿25例、早产儿5例;胎龄最大的为41周、最小的为33周.心律失常以室上性多见,临床表现不典型.窒息缺氧、感染为主要原因;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也可见于代谢紊乱;健康新生儿传导系统发育不成熟也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19例期前收缩除给予原发病治疗外,其中10例频发房性早博和室性早博口服心律平,另9例未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共6例,3例给于阿托品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其1例合并预激综合症),治疗后痊愈;1例室性心动过速给予利多卡因治疗痊愈;1例心房扑动予以洋地黄类治疗结果痊愈. [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以室上性占多数,为功能性、暂时性,预后较好,只有部分严重心律失常需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迄今应用于心律失常治疗已许多年,为一广谱抗心律失常药。但其对快速型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报道尚少。本研究将其用于治疗快速型房颤并对治疗前后的心室率及QT变化进行自身对照,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禹 《药物与人》2004,(5):42-43
黄连素本药原用于治疗肠道感染,细菌性痢疾、眼结膜炎和化脓性中耳炎等。近年来,有人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本药小剂量使用可兴奋心肌,大剂量可抑制心肌,并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有人用于治疗室性心律紊乱50例,有效率达60%,且无副作用。另有3例,经多种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人,也取得了满意疗效。本药既可治疗心律失常,又可增加心肌收缩力,而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
陈燕  许卫国 《职业与健康》2005,21(3):461-461
室性心律失常是较常见的,起源于心室的心律失常,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成年人发生率明显增高.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易致室颤而猝死,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效果差的情况下,笔者采用小剂量胺碘酮口服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30例,治疗期间对其复律后的窦性维持及各种不良反应进行动态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AMI患者34例静脉溶栓的住院临床资料。结果34例接受溶栓治疗者28例临床判定冠状动脉再通。再通率82.4%.溶栓开始后2小时内出现心律失常30例。结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以房早室早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播或窦房阻滞多见。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是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殊类型,可作为判定冠脉再通可靠的无创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陈玲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5):5554-5555
目的:探讨心律平治疗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2005~2010年期间,该院诊治的80例心律失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间隔时间不相等的给药方式,心律平100~200 mg,每日3次)和观察组(间隔时间相等的给药方式,心律平100~200 mg,每8 h给药1次),每组各40例。心律平治疗28天后,对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7.5%)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95.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率(25.0%)相比,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明显降低(1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律平间隔时间相等的给药可明显提高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金景萍 《职业与健康》2002,18(4):131-133
1964年Seizer和wray报道奎尼丁(Qumidine)晕厥以来,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arrhythmia)作用日益受到临床关注。笔者复习近1990年以来文献报道的100例并我们所遇到的1例口服心律平(Propafenone学名丙胺苯丙酮)致心律失常病例,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异搏定治疗不同类型的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5例进行分析,5例中极短联律间距室速3例,重复性单形性室速1例,特发性室速1例.呈极短联律间距室速者对Ⅰ、Ⅱ、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而对异搏定疗效显著另外2例应用异搏定治疗有效,但不能即刻终止发作,而临床上大多数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应用Ⅰ、Ⅲ类抗心律失常治疗有效.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在应用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的情况下,非短联律间距室速才宜选用异搏定.本组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认为异搏定治疗某些室速的机制可能与触发活动或钙离子流返活动及植物神经功能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3.
心律平(Propafenone,又名Rytmonorm)为膜抑制剂,属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1986年10月~1990年4月我院采用广州医药工业研究所研制,广州明兴制药厂生产的心律平针刺(每安瓿10ml,内含35mg)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3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心律平(来特莫诺尔、丙胺苯内酮Rytmonorm)是一种属Ic类具有局部麻醉作用的高效能抗心律失常新药,临床应用结果证明:本品抗心律失常的疗效可与奎尼丁、异搏定、双异内吡胺相媲美,对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均有效,且疗效确切、起效迅速、作用时间较长、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其原因,针对原因减少心律失常发生.方法 选择22例有瓣膜置换同期行冲洗式射频消融,分析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情况及原因.结果 术后8例为结性心律,4例为房颤心律,1例发生室速.经治疗后19例转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6.4%.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总结术后心律失常发生原因改进后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药物步长稳心颗粒对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将180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3组,每组治疗4周,对心电图和临床症状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对轻、中度的心律失常患者单用稳心颗粒改善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单用心律平相近,但步长稳心颗粒对心电图ST—T改变及一些临床症状改善的作用优于心律平。结论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尤其对功能性心律失常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胺碘酮原作为冠状动脉扩张药,后发现其抗心律失常作用而作为抗心律失常药广泛应用于临床,按Vaughan Williams分类法,归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主要通过抑制电压依赖性钾通道,使外向钾电流受抑,动作电位(APD)和有效不应期(ERP)延长,而起抗心律失常作用,多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1].  相似文献   

18.
据有关资料统计,急性心肌梗死后约75%-95%的病人出现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对心律失常的治疗,多年来常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但远期效果并不理想,据近几年来多项研究资料表明,死亡率反见增加。依据胺碘酮抗心律失常的广谱型和高效性及其特殊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人80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心律失常是内科常见症状。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种类较多,但个体反应不一致,且大多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我们应用大剂量谷维素(Oryzanol)治疗心律失常4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6例病人中,男20例、女26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72岁,平均51岁。全部病人均做常规心电图有频发的早搏或房颤存在。部分病人做了动态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的病程2 d~16 a。其中首次发作者14例,复发者(包括服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好转或转复后又复发)24例,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等如慢心律(Metiletine)、异搏定(Verapamil HCI)、乙胺碘肤酮  相似文献   

20.
由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和美国医学杂志中文版编委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快速性心律失常专题学术研讨会于1989年12月4~9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一是主要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它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及评价,二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及进展。会议认为Ic类药物为新型抗心律失常药,包括英卡胺、氟卡胺:氯卡胺和室因卡胺等,许多单位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经验。特别是心律平,其作用机理既可抑制动作电位0相和心室肌自律性,提高室颤阈,同时具有钙通道阻滞作用及类似β阻滞剂的作用,对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为70%,对预激所致的快速心率疗效满意。用量为150mgQ8h或Q6h,总量<900mg/d,临床应用比较安全。奎尼丁仍不失为房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常用的药物。有专家认为在房颤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