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导致缺血性卒中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人种之间差异明显,亚裔人群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占30%~50%,北美人群中仅有8%~10%~([1-2])。2014年中国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与闭塞研究(Chinese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CICAS)结果显示中国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中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分析急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继发闭塞(CAS-O)与单纯栓塞性闭塞(EMB-O)的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介入治疗的95例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临床资料,其中CAS-O 22例(23.2%),EMB-O 73例(76.8%)。结果 与EMB-O组比较,CAS-O组吸烟比例、后循环闭塞比例、球囊扩张比例、支架置入比例明显增高(P<0.05),合并心房纤颤及其他心脏疾病比例、前循环闭塞比例、血管成功再通率明显降低(P<0.05),手术操作时间明显延长(P<0.05)。两组术后脑实质出血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EMB-O比较,CAS-O吸烟比例较高,合并心房纤颤及其他心脏疾病比例低,后循环发生率高,手术时间长,再通率低,但术后脑实质出血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评估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非急性闭塞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前循环 大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血管内治疗的血管再通率、术后并发症、临床预后,并随访 患者血管再狭窄及卒中复发情况。 结果 共纳入22例患者,血管内治疗后,20例(90.9%)患者闭塞的血管成功再通,术后并发症3例 (13.6%),其中1例为术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术后出血转化,1例术后出现癫痫发作;血管再通的 患者中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7例,中位血管残余狭窄率为12.4%(8.6%~20.5%),球囊扩张+自膨式支 架治疗10例,中位血管残余狭窄率为10.4%(6.2%~17.8%),两种治疗方法的血管残余狭窄率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血管成功再通患者出院时临床症状改善8例(40.0%),无明显变化12例(60.0%),无症 状加重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9(12~29)个月,mRS评分良好者12例(60.0%),1例(5.0%)再发TIA, DSA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给予球囊扩张术治疗后症状好转。 结论 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非急性闭塞是安全可行的,能够改善患者的缺血症状, 并且术后卒中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内成形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0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4例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44例患者包括45处病变,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3例,闭塞3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18例,闭塞7例,基底动脉狭窄7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7例。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成形术。通过分析介入治疗效果以及6个月临床功能与影像结果评估血管内成形术的疗效。结果 44例患者共行45次手术,均成功进行血管内成形术,无一例失败。球囊扩张+一期支架植入术44次,单纯球囊扩张术+二期支架植入术1次。围手术期发生缺血性事件3例,出血性事件4例。4例患者出院时mRS下降,包括死亡1例。37例临床随访患者中35例(94.6%)表现为预后良好,1例出现卒中复发事件。31例影像学随访患者中28例(90.3%)无再狭窄或闭塞,1例轻度狭窄,2例重度狭窄。结论 血管内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仍需进一步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中等血管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6例颅内中等血管急性闭塞的临床资料。颅内中等血管包括大脑中动脉M2/3段、大脑前动脉A2/3段和大脑后动脉P2/3段。结果 16例中,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9例、M3段闭塞2例,大脑前动脉A2段闭塞2例,大脑后动脉P2段闭塞3例;8例符合静脉溶栓标准,行静脉溶栓后桥接血管内治疗。13例使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2例动脉溶栓,1例直接球囊扩张成形。术后即刻TICI分级3级13例,2b级2例,血管再通率为93.7%(15/16);另1例出现无症状性出血转化。术后90 d随访,预后良好率(mRS评分0~2分)为87.5%(14/16)。结论 对于颅内中等管径动脉急性闭塞,严格把握手术指征,采用可回收支架进行机械取栓治疗,血管开通率高,疗效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急性基底动脉闭塞(ICAD-related ABAO)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20年11月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基底动脉闭塞病因,将患者分为ICAD-related ABAO组和基底动脉栓塞(Embolic ABAO)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特征、手术细节和临床预后指标。结果 共纳入患者72例,其中ICAD-related ABAO组31例,Embolic ABAO组41例。两组在人口学特征和卒中风险因素方面存在明显差异。ICAD-related ABAO血管闭塞位置多见于基底动脉中段和近端,而Embolic ABAO多位于基底动脉远端。ICAD-related ABAO组患者从发病到动脉穿刺以及手术中位时间更长(409.0 min vs 272.0 min,P=0.015; 60.0 min vs 43.0 min,P=0.010)。在血管成功再通(mTICI≧2b)率方面,两组相当(100.0%vs 100.0%)。ICAD-relat...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分析症状性非急性颈动脉闭塞(symptomatic non-acute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SNACAO)血管内治疗的现状和特点。方法检索Pub Med数据库,查找关于症状性非急性颈动脉闭塞行血管内治疗或者血管内治疗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所有公开发表的研究,对符合入组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整理并汇总分析。结果共纳入15项研究,样本量为437例,其中324例(74. 1%)患者成功开通血管,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4. 9%(65例),术后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17. 2%(75例)。卡方检验分析发现亚洲人群(P=0. 049)、闭塞节段短(P=0. 007)、有残段(P <0. 001)的患者开通率高;低体量组与高体量组相比,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P=0. 002);有残端(P=0. 01)、血管闭塞到开通时间<6 m(P=0. 008)的患者术后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低(P=0. 01)。结论对于SNACAO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是可行且有效的干预方式。种族人群、年手术量(术者经验)、闭塞长度、有无残段、闭塞时间可能会影响开通手术的成败以及患者的净获益。本文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有限,结论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疾病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7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非急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及随访资料,包括再通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影像随访资料及临床随访资料。采用脑梗死溶栓试验(TICI)分级评估是否再通成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30例颅内前循环大动脉血管内治疗病例中有28例成功开通(技术成功率为93.3%),术前mTICI分级较术后mTICI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6例手术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包括夹层2例、高灌注综合征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术后NIHSS评分较术前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例影像随访,示3人发生责任血管再狭窄,其中1例发生责任血管供血区TIA并表现为发作性对侧肢体无力,另外2例为无症状狭窄;30例临床随访,28例开通成功病例示随访mRS评分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术中并发症且未开通成功病例示临床随访mRS评分较术前无显著变化。结论对于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病例,血管内治疗在高度选择的病例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10.
早期血管内治疗已成为大血管闭塞(LVO)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标准再灌注治疗方法。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是亚洲人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对于此类病变,进行急诊机械取栓时容易发生早期再闭塞,相比较心源性栓塞常需要更多的补救措施、更长的手术时间,以实现血管再通。其最佳治疗策略尚没有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因此术前尽早预判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制定合理、高效的血管内治疗策略至关重要。该文就近年来ICAS相关LVO的血管内治疗研究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研究血管内再通术治疗非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对2015年3月-2017年5月入组的17例非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行血管 内再通治疗并连续随访。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均给予强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 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随访评价血管 内再通的疗效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如过度灌注综合征、颅内出血、支架内血栓、夹层等。 结果 所有17例患者中,11例成功开通,6例未成功开通。17例患者临床随访中位时间为3(1,3,6)个 月,术后6个月mRS中位数为1(0~4)分。术后6个月评估11例成功开通患者中有9例病情好转,2例稳定; 6例未成功开通患者中,1例病情好转,2例稳定,3例仍有缺血事件发作。7例接受影像随访的患者中,1 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成功开通患者手术前后mR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Z =-2.807,P =0.005)。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均未出现并发症。 结论 非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行血管内再通治疗在技术上可行,患者短期 预后改善明显,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通过回顾性单中心数据,探讨双路途指导下血管内再通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正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人口健康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占所有卒中的70%,我国每年新发AIS患者超过200万。AIS治疗的关键是急性期,静脉溶栓可以改善患者预后,但是对大血管闭塞效果欠佳。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及材料的发展,阳性试验证实了血管内治疗能显著改善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由此,各国指南相继更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