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80例产妇随机分为2组,A组为TENS穴位组(临产后即予以TENS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直至胎儿娩出);B组为对照组(不实施分娩镇痛)。记录2组产妇不同时点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分娩结局及围生儿结局;于临产后(T0)、宫口开全时(T1)抽取静脉血检测2组产妇外周血β-内啡肽(β-EP)、皮质醇(Cor)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浓度。结果:A组产妇在产程潜伏期各时点VAS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入产程活跃期2组产妇V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妇产程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2组产妇T1时外周血β-EP、Cor及ACTH浓度均升高(P<0.05);A组产妇T1时β-EP浓度高于B组(P<0.05),Cor及ACTH浓度低于B组(P<0.05)。结论:TENS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可以很好地缓解潜伏期产痛,缩短产程,增加母婴安全性,其镇痛效果与β-EP含量明显增加及有效减少了产妇的应激反应有关,但活跃期镇痛不足是临床有待解决之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产程多模式分娩镇痛对母婴安全的影响。方法: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300例,年龄23~36岁,身高155~172 cm,体质量61~95 kg,孕38~41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活跃期硬膜外阻滞镇痛组(A组,n=100)、全产程硬膜外阻滞镇痛组(B组,n=100)和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联合硬膜外阻滞全产程镇痛组(C组,n=100)。记录各组产妇不同时点视觉模拟评分(VAS)、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催产素使用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血气分析结果;并于临产后(T0)、宫口开全时(T1)取静脉血测β-内啡肽(β-EP)、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和血糖浓度。结果:B、C 2组产妇潜伏期(宫口≤3 cm)各时点VA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C 2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和催产素使用率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新生儿Apgar评分和脐动脉血血气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T0时比较,3组产妇T1时血β-EP、NE、E和血糖浓度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产妇T1时β-EP浓度较A、B 2组升高,B、C 2组 NE、E和血糖浓度较A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产程多模式分娩镇痛在保证产妇镇痛效果的基础上,降低了催产素使用率且不影响产程及围生儿结局,对母婴安全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笑气吸入分娩镇痛促产程进展的效果及对母儿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产妇在第一产程宫口开大3cm时间断吸入笑气镇痛作为观察组,另100例在产程中单纯吸入氧气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第一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缩短(P〈0.001),剖宫产率下降(P〈0.01或P〈0.05),差异有显著性。两组产妇第二及第三产程时间、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率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笑气吸入用于分娩镇痛可减少孕妇分娩的痛苦,加速产程进展,降低剖宫产率,对母儿无不良影响,是一种简便、安全的分娩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不同时机实施分娩镇痛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产妇产程、分娩方式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4月至2021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鹰潭医疗区收治的138例HDP产妇随机分为Ⅰ组、Ⅱ组,Ⅰ组在潜伏期(宫口直径<3 cm)时实施分娩镇痛,Ⅱ组在活跃期(宫口直径≥3 cm)时实施分娩镇痛。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估两组产妇不同时点镇痛效果,并观察记录产程进展、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镇痛后VAS评分下降,潜伏期VAS评分Ⅰ组低于Ⅱ组(P <0.05)。两组第一、第二、第三产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顺产率、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率、胎儿窘迫率、异常胎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潜伏期对HDP产妇进行分娩镇痛不影响产程、分娩方式及分娩结局,不增加产妇分娩期间的不良反应,可尽早解除产妇痛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曲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成功经阴道分娩的2675例产妇,均为单胎、足月、头先露,根据是否实施分娩镇痛分为镇痛组(1152例)和未镇痛组(1523例)。回顾分析两组产妇的年龄、分娩孕周、体重、身高、新生儿出生体重、宫口扩张程度及持续时间等资料。采用新产程标准处理产程,产程曲线的绘制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回归模型分析。结果:产程曲线图显示,两组的产程曲线均呈缓慢上升趋势,宫口开大5cm以后产程的进展呈加速趋势。宫口开大3cm后,两组宫口每进展1cm所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与第95百分位数相似(P均0.05);未镇痛组第二产程持续时间的第95百分位数为1.6h,中位数为0.5h,镇痛组分别为2.4h和0.9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58,P0.01)。结论:无论是否行分娩镇痛,初次阴道分娩孕妇的产程曲线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宫口开大5cm后宫口扩张呈加速趋势,需对我国产妇的产程时限重新定义以指导临床。分娩镇痛不影响对初产妇第一产程时限,延长第二产程时限,临床需要根据是否行分娩镇痛对产程时限进行定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脉冲波疗法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以及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150例初产妇随机分成镇痛组和对照组,镇痛组在产程中使用GT-4A分娩镇痛工作站.观察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镇痛对母儿的影响,并将镇痛组与75例硬膜外自控镇痛的初产妇即PCEA组分娩方式及缩宫素使用率进行比较.结果 镇痛组镇痛前后疼痛评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镇痛组与对照组的活跃期、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镇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剖宫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产程中缩宫素使用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镇痛组与对照组比较产后出血及新生儿评分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镇痛组与PCEA组比较缩宫素使用率及阴道助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镇痛组明显低于PCEA组.结论 GT-4A分娩镇痛工作站为非药物非创伤性镇痛,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缩短产程,对母儿无不良影响,提高产妇对分娩的依从性,能降低剖宫产率,操作简单,产妇易于接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可行走式无痛分娩的镇痛效果及其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77例孕产妇,按其分娩方式分为无痛分娩组(n=83)和常规分娩组(n=94),比较2组产妇各产程疼痛评分、产程及新生儿情况。结果:无痛分娩组剖宫产率低于常规分娩组(P<0.05);无痛分娩组第一产程较常规分娩组缩短,其第二产程较常规分娩组延长(P<0.05),2组产妇第三产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痛分娩组产妇各产程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常规分娩组(P<0.05);2组胎儿窘迫发生率及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产后3 h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分娩组未见产后不良反应,无痛分娩组4例(5.6%)出现体位性低血压,3例(4.2%)下肢肌力减弱,均经对症治疗后于3 h内缓解。结论:可行走式无痛分娩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显著降低产妇各产程的疼痛感觉,且不会发生严重产后并发症,对胎儿无害,是一种有效、安全的分娩镇痛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阴道分娩产后尿潴留(postpartum urinary retention,PUR)的危险因素,为降低PUR发生率、减少产后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我院)2016年1-12月经阴道分娩PUR患者97例为观察组[A组,其中分娩镇痛者83例(A1组),无分娩镇痛者14例(A2组)],随机选择同期经阴道分娩无尿潴留者88例为对照组[B组,其中分娩镇痛者59例(B1组),无分娩镇痛者29例(B2组)]。记录2组患者一般信息、妊娠期合并症及妊娠期并发症、产时情况、产后出血情况及新生儿体质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组产妇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孕次、胎膜早破、枕左前(LOA)胎位、第三产程时间和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孕周、分娩镇痛、产钳助娩、侧切、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和产后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生PUR的危险因素有孕周增大(OR=1.619,95%CI:1.121~2.339)、产钳助娩(OR=4.981,95%CI:2.184~11.361)、产后出血(OR=3.429,95%CI:1.024~11.488)和侧切(OR=2.419,95%CI:1.058~5.531)。PUR危险因素的ROC曲线分析:年龄最佳临界值为26.50岁,孕周最佳临界值为40.36周,新生儿体质量最佳临界值为3 372.50 g,分娩镇痛第一产程最佳临界值为402.50 min,分娩镇痛第二产程最佳临界值为61.50 min,无分娩镇痛第一产程最佳临界值为230.00 min,无分娩镇痛第二产程最佳临界值为34.50 min。结论:对孕周、分娩镇痛、产钳助娩、侧切、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产后出血诸因素适当干预,可减少PU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间苯三酚联合硬膜外麻醉在分娩过程中,促进产程进展、减轻分娩疼痛等的效果。方法将18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3组各60例,在孕妇宫口开大约3cm以上,实验组采用间苯三酚80mg静脉推注联合硬膜外麻醉行无痛分娩,对照1组单纯采用间苯三酚80mg静脉推注;对照2组单纯采用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比较在用药后1h的镇痛效果及产妇运动能力,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血氧饱和度和新生儿评分等母儿结局。结果对照1组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剖宫产率与实验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镇痛效果差。对照2组镇痛效果良好,但第一产程活跃期较对照1组和实验组时间明显延长,剖宫产率相对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苯三酚联合硬膜外麻醉缩短产程效果明显,镇痛效果良好,对母婴无不良反应,减少了剖宫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80例产妇随机分为2组,A组为TENS穴位组(临产后即予以TENS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直至胎儿娩出);B组为对照组(不实施分娩镇痛)。记录2组产妇不同时点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分娩结局及围生儿结局;于临产后(T_0)、宫口开全时(T_1)抽取静脉血检测2组产妇外周血β-内啡肽(β-EP)、皮质醇(Cor)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浓度。结果:A组产妇在产程潜伏期各时点VAS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入产程活跃期2组产妇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妇产程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_0时比较,2组产妇T_1时外周血β-EP、Cor及ACTH浓度均升高(P0.05);A组产妇T_1时β-EP浓度高于B组(P0.05),Cor及ACTH浓度低于B组(P0.05)。结论:TENS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可以很好地缓解潜伏期产痛,缩短产程,增加母婴安全性,其镇痛效果与β-EP含量明显增加及有效减少了产妇的应激反应有关,但活跃期镇痛不足是临床有待解决之处。  相似文献   

11.
Li JZ  Wang MS  Ji XH  Zheng LL  Tao H  Bi YL  Shi F  Liu YQ  Zhang YQ  Kang LP  Ma FG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45(11):819-824
目的 探讨双管硬膜外阻滞在产妇全产程分娩镇痛中的有效性及其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产科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单胎足月初产妇206例,孕周在37~42周,年龄25~35岁.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对206例产妇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双管阻滞组(103例)及单管阻滞组(103例).双管阻滞组产妇分别给予镇痛混合液(0.1%盐酸罗哌卡因+0.5 mg/L舒芬太尼)4~6 ml作为初始量,上管45 min后接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泵,下管每次给药4~6 ml.单管阻滞组产妇给予镇痛混合液10~15 ml作为初始量,给初始量45 min后接PCEA泵.两组产妇均在给予初始量30 min后根据宫缩情况静脉滴入缩宫素.观察指标:(1)对产妇进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2)采用改良的Bromage评分评价产奸运动阻滞情况;(3)镇痛混合液总量、缩宫素使用率、总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4)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Apgar 1及5分钟评分;(5)分娩方式;(6)出现规律宫缩、宫口扩张至4 cm、宫口扩张至10 cm、胎儿娩出时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水平;(7)观察产妇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双管阻滞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1及5分钟Apgar评分分别为(3456±468)g、(9.8±0.6)及(9.9±0.7)分,单管阻滞组产妇分别为(3399±569)g、(9.8±0.5)及(9.9±0.7)分,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Bromage评分均为0分,无运动阻滞情况发生.(2)双管阻滞组产妇镇痛混合液总量、缩宫素应用率、总产程时间及第二产程时间分别为(57±9)ml、59.2%(61/103)、(532±140)min、(46±31)min;单管阻滞组分别为(58±11)ml、81.6%(84/103)、(608±150)min、(60±34)min;双管阻滞组产妇镇痛混合液总量与单管阻滞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管阻滞组产妇缩宫素应用率明显低于单管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总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也明显少于单管阻滞组(P<0.05).(3)双管阻滞组产妇在给予初始量后30 min及第一产程活跃期的VAS评分分别为(1.2±1.1)及(1.1±1.1)分,单管阻滞组产妇分别为(1.2±1.1)及(1.2±1.0)分,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管阻滞组产妇第二产程时VAS评分为(1.2±1.1)分,单管阻滞组产妇为(4.5±2.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双管阻滞组产妇剖宫产率(7.8%,8/103)明显低于单管阻滞组(17.5%,18/103),而器械助产率及会阴侧切率也低于单管阻滞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剖宫产指征方面,两组产妇胎儿窘迫及羊水Ⅱ~Ⅲ度污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管阻滞组产妇胎位不正及第二产程阻滞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管阻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双管阻滞组产妇在胎儿娩出时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及皮质醇水平分别为(86±25)ng/L及(278±53)nmoL/L,单管阻滞组分别为(100±20)ng/L及(311±53)nmol/L,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在宫缩规律、宫口扩张至4 cm及宫口扩张至10 cm时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产妇均未发生严重麻醉相关并发症,两组产妇均未发生较为严重的腰痛,基本上是穿刺所引起的穿针点痛,双管阻滞组30例(29.1%,30/103),单管阻滞组32例(31.1%,32/1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管硬膜外阻滞用于产妇全产程分娩镇痛有良好镇痛效果,对分娩结局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两种途径米索前列醇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米索前列醇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最佳用药途径。方法 :足月妊娠134例用米索前列醇引产 ,口服组 (A组 ) 69例 ,经阴道组 (B组 ) 65例 ,第 1天上午 9时、下午 3时分别口服或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 50mg ,未临产者第 2天上午 7时、11时 ,下午 3时重复用药 ,比较两组引产成功率、急产率、胎儿宫内窘迫率、新生儿窒息率及产后出血率。结果 :(1)两组引产成功率分别为 95.7%和 96.9% (P >0 .0 5) ;(2 )急产发生率A组为 2 .9% ,B组为 13.8% (P <0 .0 5) (3)胎儿宫内窘迫A组发生率为 2 .6% ,B组为 13.4 % (P <0 .0 5) ;(4)两组均未发生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大出血。结论 :米索前列醇 50mg口服用于足月妊娠引产安全、有效、方便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观察产程中饮食对足月分娩孕妇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待产的足月孕妇338例,根据饮食意愿不同分为流质饮食组162例(对照组)和自愿饮食组176例(观察组),观察2组孕妇第一及第二产程持续时间、产程中呕吐、酮症的发生率及分娩结局。结果:①观察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孕妇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酮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孕妇产程中催产素使用情况、会阴侧切率及中转剖宫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孕妇分娩过程中均未使用器械助产。④2组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及新生儿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入住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均未出现窒息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分娩过程中自愿饮食的孕妇虽相对增加第一、第二产程持续时间,但自愿饮食可降低孕妇酮症的发生率、不增加产程干预,且不影响母儿结局,也不增加孕妇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二维超声评估产后女性在静息状态下前腔室结构的变化。方法收集顺产、剖宫产的产后患者共45例,作为产后组,运用二维超声评估静息状态下前腔室结构的变化,并与30例未育、无盆底功能障碍女性(对照组)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静息状态下,产后组与对照组逼尿肌厚度、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及膀胱后角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组尿道倾斜角度[(30.12±0.86)°]大于对照组[(18.89±0.40)°],膀胱颈位置[(26.75±0.32)mm]低于对照组[(29.67±0.9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产组与剖宫产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维超声可初步了解分娩对女性前腔室结构的影响,但所能提供的信息有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时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及不良分娩结局的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5年10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诊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596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非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经产妇6656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分娩后母儿情况。结果:观察组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胎膜早破、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型胎盘植入(穿透型、植入型)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输血、子宫切除、产褥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增加了再次妊娠时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分娩情况的发生率,并且可能是导致重型胎盘植入的主要原因之一。严格控制首次剖宫产有助于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引产时机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和临沂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足月妊娠胎膜早破孕妇1 474例,根据宫颈评分及引产时间分为4组。A组,Bishop评分≥6分,破膜2 h未临产缩宫素引产;B组,Bishop评分≥6分,破膜12 h未临产缩宫素引产;C组,Bishop评分<6分,破膜2 h未临产缩宫素引产;D组Bishop评分<6分,破膜12 h未临产缩宫素引产。回顾性分析4组的妊娠结局。结果:A、B两组间阴道分娩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阴道分娩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产褥期感染率、引产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而C组孕妇引产并发症总发生率、胎儿窘迫率、新生儿转科率高于D组(P<0.05)。结论: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宫颈成熟者可破膜后2 h引产,宫颈不成熟者,可期待至破膜后12 h引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