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X连锁型Alport综合征女性COL4A5基因型及表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认识Alport综合征(AS)女性临床表型以及基因型特征。方法 AS女性共9例,年龄2-62岁;临床表现以血尿为主,伴蛋白尿(+)-(++),除1例血BUN和肌酐升高,其余患者在进入本研究时肾功能均正常。未发现典型的眼部病变及感音神经性耳聋。AS男性共11例,年龄2-28岁;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2例进入本研究时(分别为17岁和28岁)已出现尿毒症或因尿毒症已行肾移植;7例伴有感音神经性耳聋,2例伴有眼部病变。以正常皮肤组织对照4例、正常肾组织对照2例及健康成人6例基因组DNA为对照。应用间接免疫荧光学方法,检测8/9例AS女性和9/11例AS男性皮肤基底膜、3/9例AS女性和6/11例AS男性肾脏基底膜Ⅳ型胶原α5链。应用PCR-SSCP 方法分析全部研究对象的COL4A5基因全部51个外显子,出现多态性的外显子直接测序分析。结果 AS女性与AS男性相比,临床症状相对轻,少有出现肾功能减退,多不伴有肾外症状。(1)AS女性皮肤和肾脏基底膜α5(Ⅳ)链均为间断阳性,而正常对照为连续阳性、男性AS表现为完全阴性。(2)PCR-SSCP分析显示5/9例女性AS患者分别在第4、9、20、39和第46外显子扩增产物的DNA条带出现特殊的迁移类型:DNA单链既有与正常对照的DNA迁移率相同的条带,同时还有不同于正常对照的DNA单链条带。(3)其中1例AS女性第4外显子DNA序列分析显示两种序列,一种与正常序列相同,另一种DNA序列出现C→A碱基替代突变。结论 X连锁型女性AS基因异常的特点为“杂合”,这种“杂合”状态可能成为女性AS临床表型相对较轻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儿童Alport综合征的基因型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Alport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患儿男性,11岁,7岁出现不明原因的血尿、蛋白尿,肾功能轻度异常,因治疗依从性差而进展至慢性肾脏病尿毒症期。肾穿刺活检病理显示,慢性硬化性肾小球病变,弥漫性肾小管萎缩(萎缩面积超80%);免疫荧光染色α3、α5(IV)基底膜染色阳性。基因检测显示,COL4A5基因存在的一处半合子突变c.2631dupA(插入突变),导致氨基酸改变p.G878Rfs*20(移码突变20位后蛋白翻译提前终止);家系验证其为新发突变,父母均未携带。依据ACMG指南,该突变变异类型为致病性突变。查阅HGMDpro数据库未见报道。结论基因检测有助于确诊Alport综合征,新发现COL4A5基因半合子突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皮肤及肾组织基底膜Ⅳ型胶原α链在薄基底膜肾病 (TBMN)患儿中早期诊断Alport′s综合征 (AS)中的作用。方法 对 2 1例有肾脏病家族史且诊断为TBMN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皮肤基底膜 (EBM)及肾小球基底膜 (GBM )Ⅳ型胶原α链分布情况。结果  2 1例中 18例EBMα1α5( )连续 ,GBMα1α3 α5( )连续。另 3例中 1例男童肾炎性肾病 :EBMα1( )连续、α5(- ) ,GBMα1( )连续、α3 α5(- ) ;2例女童孤立性血尿 :EBMα1( )连续、α5( )不连续 ,GBMα1( )连续、α3 α5( )不连续。此 3例最后确诊为AS。结论 对TBMN患儿行皮肤及肾活检检测基底膜α1、α3 、α5链 ,可早期发现AS患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Alport综合征(Alport syndrome,AS)致病基因COL4A5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存在COL4A5基因突变的AS患儿的基因检测结果和临床资料。 结果 19例COL4A5基因突变导致的AS患儿中,1例(5%)存在COL4A5基因新突变位点c.3372A>G(p.P1124=),其表现为AS合并IgA血管炎肾炎;3例(16%)存在COL4A5基因大片段缺失,其中2例(例7为新突变位点:loss51-53)起病即存在肉眼血尿和蛋白尿,1例(例13,存在新突变位点:loss3-53)仅有镜下血尿;其余15例(79%)患儿均为AS的常见临床表型,其中7例存在COL4A5基因新突变位点。3例(16%)患儿合并COL4A4基因突变,1例(5%)合并COL4A3基因突变,在这些双基因突变患儿中有2例起病即为肉眼血尿合并蛋白尿。 结论 该研究拓展了AS致病基因COL4A5的基因型和表型谱;发生COL4A5基因大片段缺失突变或COL4A5合并COL4A3或COL4A4的双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表现更严重。  相似文献   

5.
4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儿(男、女各2例),年龄3岁7个月至5岁,均有轻中度贫血、轻度肝脾肿大,以及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网织红细胞比例增高、外周血涂片球形红细胞 > 10%和渗透性脆性增加。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病例1、2的SLC4A1基因分别存在新突变:c.37G > A和c.340T > C,其父母该基因均未见异常。c.37G > A和c.340T > C突变经Mutation Taster预测有致病意义;Polyphen2预测值分别为0.87、0.83,提示可能有害;SIFT的预测值分别为0.008、0.09,提示可能有害。病例3、4的ANK1基因分别存在已报道的c.830A > G和c.985G > C杂合突变;病例3的父母未做基因检测;病例4的母亲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也检出ANK1基因c.985G > C杂合突变。病例3的Hb常低于80 g/L,于5岁6个月行脾切除术,术后定期复查Hb均大于105 g/L。HS是一种由于红细胞膜蛋白异常导致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基因检测可协助确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Dravet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并对新诊断患儿进行SCN1A基因筛查,寻找基因突变.方法收集3例Dravet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留取例1患儿血样标本,提取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对SCN1A全部外显子进行PCR扩增,通过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对PCR产物进行突变片段筛查,对于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筛查有异常的片段利用双脱氧法进行基因测序.利用基因序列分析软件进行测序结果分析.结果 1.Dravet综合征3例患儿的共同表现:均在1岁内起病;初以热性惊厥起病,1岁后逐渐转变为无热惊厥;发作形式包括肌阵挛、阵挛、不典型失神发作等;对药物治疗反应差,随病程进展出现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或倒退;发作间歇期EEG可见尖慢波、棘慢波、多棘慢波发放或伴阵发.2.基因筛查结果发现SCN1A基因新突变c.2867T>G,可导致所编码氨基酸改变(M956R),经检索(截至2010年11月)尚未见该位点突变报道.结论 Dravet综合征是以热性惊厥起病但预后差的癫(癎)性脑病,临床应注意与热性惊厥鉴别.Dravet综合征患儿发病与SCN1A基因突变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婴儿肝衰竭综合征1型(ILFS1)是一种由胞质亮氨酰-t RNA合成酶基因(LARS)突变所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本研究报道首例非白人ILFS1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分子诊断经过,为ILFS1的诊治提供参考。患者为2岁9个月男孩,因发现肝脾肿大1年余就诊。1岁5个月时发现肝脾大,实验室检查发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偏高、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异常和贫血,肝脏病理提示肝硬化和脂肪肝;SLC25A13基因高频突变筛查和一代测序分析仅检测到一个父源性突变c.1658GA,cDNA克隆分析也未发现母源性SLC25A13等位基因异常转录子;代谢性肝病相关基因外显子组捕获二代测序在患儿LARS基因检出父源性突变c.2133_2135del(p.L712del)和母源性突变c.1183GA(p.D395N),经一代测序验证,最终确诊为ILFS1。目前随访至4岁,肝功能正常,无贫血,仍有低蛋白血症。  相似文献   

8.
9.
Wang FY  Lu SG  Zhao T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8):633-634
系膜增生型(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PGN)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diopathic nephrotic children,INS)(INS-MsPGN)是我国儿童INS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临床多表现为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不敏感或耐药,是难治性INS中最常见的一种病理类型,其发病机制和GC耐药机制至今尚不清楚。我们于2004年3月-2005年2月进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gen 4,CTLA-4,CD152)外显子1+49位点A/G双态性研究,同时探讨地塞米松(Dex)对外周淋巴细胞凋亡和CTLA-4蛋白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Dubin-Johnson综合征(DJS)是ABCC2基因变异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长期或间歇性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该文报道1例DJS患儿的临床特征和ABCC2变异特点。患儿为9.5月龄男婴,因发现肝功能异常9个月就诊,主要临床表现为新生儿期起病的黄疸,多次血生化检查均显示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总胆汁酸明显升高,先后在多家医院诊治,病因不明,疗效不佳。体格检查:皮肤巩膜黄染,肝右肋下3 cm可及,质中,脾不大。遗传学分析显示患儿ABCC2基因存在c.3988-2A > T和c.3825C > G(p.Y1275X)两个致病性变异,分别来源于母亲和父亲,其中c.3988-2A > T为未报道的新剪接位点变异,从而确诊为DJS。给予熊去氧胆酸和苯巴比妥口服治疗半月,黄疸消退,生化指标改善,但远期预后有待随访观察。文献复习发现,DJS新生儿/婴儿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生后不久出现的胆汁淤积性黄疸,其ABCC2基因变异存在明显异质性。  相似文献   

11.
LAMA2双等位基因致病性变异导致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CMD1A)。该研究患儿为19月龄男孩,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伴血清肌酸激酶、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升高。遗传学分析发现患儿LAMA2基因存在复合杂合变异,其中母源性c.7147C > T (p.Ala2383Ter)为已报道的无义变异,而父源性c.8551_8552insAA (p.Ile2852ArgfsTer2)为未报道的移码变异,且根据ACMG指南确定为致病性变异。该患儿最终确诊为CMD1A。国内外文献复习发现:该病患儿多在生后6个月内起病,以严重的运动发育落后为特点,伴有血清肌酸激酶升高,可有脑白质受累的影像学改变;LAMA2基因变异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且绝大部分属于零效变异;目前CMD1A患儿无特异性治疗,远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为阐明中国儿童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SDS)的疾病特征,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的参考依据,该文通过网络收集历年文献报道的27例中国SDS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归纳中国儿童SDS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并与国际文献病例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中国儿童SDS男女之比约2:1,起病年龄 < 1个月至5岁(中位数1个月),确诊年龄3个月至12岁(中位数12个月)。27例SDS患儿均存在骨髓造血抑制所致外周血细胞减少,其中中性粒细胞缺乏最常见(93%)。慢性腹泻(85%)、肝脏损害(78%)和身材矮小(83%)是SDS的三大临床特征。补充胰酶和成分输血等可能暂时缓解病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仍为有效根治措施。与国外资料对比显示,中国SDS患儿慢性腹泻、外周3系血细胞减少和肝脏损害的发生率均高于欧美,突变基因类型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该文报道2例由SLC6A8基因变异导致的脑肌酸缺乏综合征Ⅰ型(CCDS1)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2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岁10个月、8岁11个月,主要表现为精神运动发育落后、抽搐。均有一哥哥出现类似症状,患儿1母亲轻度智力低下。经家系基因分析发现X染色体上SLC6A8基因分别存在c.200G > A(p.Gly67Asp)和c.626_627delCT(p.Pro209Argfs*87)变异,变异均来自患儿母亲。这2个变异分别评级为可能致病性变异、致病性变异,既往未见文献报道。该研究拓展了SLC6A8基因突变谱,对精神运动发育落后、癫痫的男性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1例LMNA基因新发剪接杂合突变所致的肢带型肌营养不良1B型(LGMD1B)。患儿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行走乏力,肩胛带肌和下肢近端肌肉无萎缩,四肢肌张力正常,上肢肌力4级、下肢肌力4级,Gower征(+);CK 779 U/L;肌肉病理HE染色提示肌营养不良表现,免疫组化显示Lamin A蛋白表达无明显减少;二代基因测序显示患儿LMNA基因存在新发的c.810+2T > C剪接位点杂合突变,其父母LMNA基因该位点正常。GERP++RS软件预测该突变位点具有高度保守性;Human Splice Finder和Spliceman软件预测该突变可能为致病性突变;ExPASy预测新的剪接变体氨基酸序列变短。转录组测序提示患者肌肉的mRNA存在两种序列:一种为正常序列,占92.2%;另一种为部分4号内含子保留,占7.8%,即异常剪接变体。LGMD1B是由位于常染色体1q22的LMNA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肌病,本研究的发现扩展了LMNA基因突变谱,为LGMD1B诊断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系统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儿童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重庆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儿童COVID-19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5月2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对纳入研究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与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儿童病例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共纳入75个研究,包括COVID-19儿童病例806例。研究结果显示:患儿年龄在生后36?h到18岁不等,男女比例为1.21?:?1。与SARS、MERS病例类似,COVID-19病例最常见感染方式为家庭聚集感染,占74.6%(601/806)。COVID-19、SARS及MERS病例临床症状相似,以发热、咳嗽为主。部分患儿出现消化道症状。上述三者无症状感染儿童比例分别为17.9%(144/806)、2.5%(2/81)及57.1%(12/21)。COVID-19、MERS病例胸部影像学病变以双侧为主,病变阳性率分别为63.4%(421/664)及26.3%(5/19),均低于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9.8%及100%)。而SARS病例胸部影像学以单侧病变为主,其影像学阳性率为88.9%(72/81),高于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29.2%)。COVID-19及SARS患儿粪便中均检测到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0.2%(56/93)、71.4%(5/7)。COVID-19患儿重症率及病死率分别为4.5%(31/686)、0.1%(1/806);SARS儿童重症率及病死率分别为1.5%(1/68)、0%;MERS儿童重症率及病死率分别为14.3%(3/21)、9.5%(2/21)。结论 儿童COVID-19临床症状与儿童SARS、MERS相似,以发热、咳嗽为主,均存在无症状感染者,但COVID-19和SARS儿童的病情较MERS轻。家庭聚集感染为COVID-19儿童重要的感染方式。流行病学接触史、影像学检查及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是诊断COVID-19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钠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NTCP)缺陷病是SLC10A1基因变异引起的遗传性胆汁酸代谢病。本研究报道一例NTCP缺陷病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患儿,男,因皮肤巩膜黄染3月余就诊。查体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肝脏肿大;转氨酶、总胆汁酸及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伴25-OH-VitD水平降低;肝组织病理示肝细胞气球样变,部分肝细胞内淤胆,肝小叶结构破坏,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予醋酸泼尼松抗炎,以及护肝和补充脂溶性维生素等治疗,转氨酶和胆红素等逐渐恢复正常,但胆汁酸水平仍高。17.2月龄时行SLC10A1基因分析,发现患儿为c.800C > T(p.Ser267Phe)突变的纯合子,其父母均为该变异携带者,确诊NTCP缺陷病。现已随访至34.3月龄,患儿体格及神经行为发育正常,黄疸消退,肝脏大小、质地和肝功能均恢复正常,但胆汁酸仍高。  相似文献   

17.
患儿,男,6岁11个月,因诊断肾病综合征2年,咳嗽1个月,气促15 d入院。患儿有长期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病史,出现咳嗽和气促后完善胸部CT提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G试验阳性,呼吸道分泌物检测结果示巨细胞病毒核酸阳性,给予抗真菌及抗病毒治疗后一过性好转,短期内再次加重,肺泡灌洗液六胺银染色发现肺孢子菌。该患儿诊断为(1)重症肺炎(耶氏肺孢子菌、巨细胞病毒感染),(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肾病综合征。予复方新诺明、更昔洛韦抗感染治疗和呼吸支持治疗,呼吸困难仍进行性加重,并出现张力性气胸,有创呼吸机治疗第13天予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ECMO期间经复方新诺明、更昔洛韦、利奈唑胺等抗感染、抗凝、镇静、营养和呼吸道综合管理,于72 d后成功撤离ECMO,住院时间共134 d。出院随访6个月肺部CT明显好转,无脏器功能不全。耶氏肺孢子菌肺炎对免疫低下的患儿是一种潜在的威胁生命的感染,ECMO的应用能有效改善重度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