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调查新疆伊犁地区哈萨克族学龄儿童肥胖指标与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2009年5-6月以伊犁地区所有小学哈萨克族7~14岁儿童为调查对象,共调查2438名,测量腰围、臀围、皮脂厚度、收缩压和舒张压,计算体重指数、腰臀比、腰围身高比。以年龄、性别分组,血压按中国儿童血压标准分为高血压组和正常组。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 伊犁地区哈萨克族学龄儿童高血压总患病率为5.7%,其中男童为4.4%,女童为7。0%。腰围、臀围、腰身比、腰臀比、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存在性别、年龄别差异(P=0.000)。平均收缩压与腰围、臀围、皮脂厚度、体重指数、腰臀比均有相关性(P=0.000),其中臀围相关强度最强(男r=0.618,女r=0.655)。平均舒张压与腰围、臀围、皮脂厚度、体重指数、腰臀比均存在相关性(P=0.000),其中臀围相关强度最强(男r=0.489,女r=0.548)。高血压组腰围、臀围、皮脂厚度、体重指数及腰臀比与血压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疆伊犁地区哈萨克族学龄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处于国内外同年龄段儿童的中低等水平。肥胖指标中腰围、臀围、体重指数和腰臀比均与血压存在不同程度相关性,其中以臀围呈正相关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13—2018年鄂伦春聚居区鄂伦春自治旗实验小学7~12岁儿童身体体格发育情况,为开展体质与健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版)》和2018年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分析鄂伦春自治旗实验小学7~12岁儿童近6年身高、体重和体质量指数(BMI)均值及增长率。  结果  2013—2018年7~12岁男女童的身高和体重均呈现增长趋势,身高增长值男童分别为1.8,1.7,1.9,2.6,5.7,5.9 cm,女童分别为2.8,4.5,1.9,1.8,3.6,2.9 cm;体重增长值男童分别为2.2,2.5,5.1,6.3,6.4,7.2 kg,女童分别为2.4,3.6,3.1,1.3,4.6,3.0 kg。其中7~8岁女童增长率高于男童,9~12岁男童增长率高于女童。随着年龄增加,7~12岁男女童BMI均值均呈现上升趋势,同年龄男童BMI始终高于女童。其中,2018年7~12岁男童BMI均值均超过超重的临界值。  结论  鄂伦春族7~12岁儿童的身体形态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但发展趋向于超重肥胖。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成都市学龄儿童腰围、臀围、腰臀围比和腰围身高比水平及年龄性别特征,探讨其与身高、体重的关系。[方法]随机整群拍取成都市城区两所小学6—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其腰臀围比、腰围身高比,并对各指标进行描述性及相关分析。[结果]儿童腰围和臀围值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生大干女生(P〈0.05);腰臀围比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男生大于女生(P〈0.05);腰围身高比有随年龄增加降低的趋势,男生大于女生(P〈0.05);腰围和臀围分别与身高、体重均呈明显正相关,腰臀围比与身高呈负相关(男生r=-0.116,P(0.05,女生r=-0.442,P(0.05),腰围身高比与体重呈正相关(男生r=0.532,P〈0.05,女生r=0.198,P〈0.05)。[结论]该市学龄儿童腰围、臀围和腰臀围比均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腰围和臀围均与其身高、体重有关。  相似文献   

4.
探讨儿童高血压与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高比、腰臀比的关联性,为儿童高血压和成年期高血压的早期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4年安徽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检测中的8 890名7~17岁儿童(男童4 424名,女童4 466名)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计算体质量指数、腰高比、腰臀比,并进行Z分转化.分析高血压与各项肥胖相关指标Z分间的关系,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 8 890名儿童的高血压检出率为13.61%(95%CI=12.90%~14.32%),其中男生(16.30%,95%CI=15.21%~17.39%)高于女生(10.95%,95%CI=10.03% ~ 1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06,P<0.01).BMI、腰围、腰高比、腰臀比4项人体测量指标Z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4项人体测量指标均为高血压的影响因素(P值均<0.01),其中男、女童BMI的Z分指标对高血压的影响最大,OR值分别为1.79(95%CI=1.66~1.93)和1.69(95%CI=1.56~1.84).ROC曲线结果显示,BMI、腰围的Z分指标与血压间的相关性较其他人体测量指标强.结论 BMI和腰围与7~17岁儿童高血压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Ma Y  Zhang B  Wang H  Du W  Su C  Zhai F 《卫生研究》2012,41(1):70-74
目的探讨反映肥胖的体格测量指标与血压的关系,并通过肥胖指标预测血压值。方法利用2006年"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数据,对我国九省城乡18~60岁的成年居民6 433人的体质指数(BMI)、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以及超重率、肥胖率、中心肥胖率、高血压患病率进行横断面分析,同时分析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与血压的关系,并通过多元回归方程以肥胖指标预测血压值。结果城市男性居民的平均BMI值、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农村居民(P<0.05)。城市女性居民的平均BMI值、腰围、超重率、肥胖率、中心肥胖率和高血压患病率均低于农村居民,但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均随着BMI值、腰围、腰臀比和腰围身高比的增加而升高。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显示,女性的年龄回归系数要高于男性。男性BMI值每增加0.77、腰围每增加2.43cm、腰臀比每增加2.66%和腰围身高比每增加1.54%,其收缩压升高1mmHg;而女性,相应的值分别为0.75、2.12cm、2.54%和1.53%时,其收缩压升高1mmHg。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中,腰围身高比仅和女性舒张压有相关关系。结论肥胖指标与血压之间具有稳定的正向线性关系。腰围身高比对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预测作用并不好于其他反映肥胖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医院体检人群颈围与中心性肥胖测量指标的关联性。方法对4236名体检者进行体格检查,以颈围的均值四分位数分组,对各组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等的均值平均变化量进行比较。以腰围、BMI、腰臀比三种肥胖标准进行分组,分析颈围与肥胖的关系。以ROC曲线分析法判断颈围的切点。结果男性颈围为(37.40±2.46)cm,女性为(32.46±2.24)cm,男性大于女性(t=47.20,P〈0.01)。随着颈围均值每四分位数的增加,男性和女性年龄、身高、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的平均变化量均呈增加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腰围(男性:5.58cm,女性:5.26cm)、体重(男性:6.25kg,女性:4.81kg)的平均变化量最大。三种肥胖标准分组中肥胖组的颈围均大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中心性肥胖,男性颈围的切点是36.8cm,女性颈围的切点是33.1cm。结论颈围与年龄、身高、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呈正相关关系。颈围与中心性肥胖存在显著联系,男性颈围〉36.8cm或女性颈围〉33.1cm时可以预测中心性肥胖。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北京市3~6岁儿童体质状况及发展变化趋势,为开展科学的体格锻炼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抽取北京市3~6岁儿童5 813例。测试指标包括:身高、坐高、体重、胸围、皮褶厚度、安静心率、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坐位体前屈、10 m折返跑、走平衡木和双脚持续跳跃。结果各项形态指标存在性别差异,身高、坐高、体重、胸围男童均大于女童,皮褶厚度除6岁组之外女童大于男童。5年间,身高、坐高、体重、胸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体重平均增加0.49 kg,身高、胸围、坐高分别平均增长1.00 cm、1.16 cm和0.31 cm。儿童安静心率男童为88.36~94.31次/min,女童为90.44~95.86次/min,均低于全国水平。男童立定跳远、网球掷远、10 m折返跑、走平衡木和双脚连续跳优于女童,女童坐位体前屈优于男童,存在性别差异。立定跳远、走平衡木、双脚连续跳成绩大都有提高;男童坐位体前屈成绩下降;6岁组10米折返跑、网球掷远成绩下降;3岁组网球掷远成绩有提高,但仍低于全国水平。结论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增长符合3~6岁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心脏功能发育良好;素质指标总体上优于全国水平,部分指标尚有待提高;应结合体质监测的结果开展科学的体格锻炼,加强对大班儿童监管。  相似文献   

8.
了解中国8省6 ~13岁儿童腰围身高比分布特征及其与血压升高的关系,为探讨科学合理的儿童血压评价预警指标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根据地理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在江苏、湖南、广西、重庆、内蒙、安徽、山东和甘肃8省26 575名6~13岁儿童腰围、身高和血压数据,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儿童腰围身高比分布特征,运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腰围身高比水平下儿童血压升高的相对危险.结果 我国8省6~13岁儿童腰围身高比呈正偏态分布,男童腰围身高比中位数为0.43,女童为0.42;北方儿童腰围身高比(男童0.44,女童0.43)大于南方儿童(男童0.43,女童0.41)(x2值分别为142.08,210.04,P值均<0.01);城市男童腰围身高比(0.44)大于农村男童(0.43)(x2=56.27,P<0.01),城市女童腰围身高比(0.42)与农村女童(0.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47,P>0.05);经济发达地区和中等地区的男童和女童腰围身高比(男童0.43,0.43,女童0.42,0.41)均低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儿童(0.44,0.43)(x2值分别为194.42,174.27,P值均<0.01).与腰围身高比在P85以下的儿童相比,P85~P89,P90~P94及P95以上之间的男童发生血压升高的相对风险OR值分别为1.62(95% CI:1.42~1.87),2.47(95% CI:2.06~2.96),3.42(95% CI:2.92 ~4.02),女童分别为1.53(95%CI:1.30~ 1.79),1.56(95%CI:1.27 ~ 1.94),2.86(95%CI:2.38 ~3.44).结论 中国8省6~13岁儿童腰围身高比与血压升高呈正相关,建议将腰围身高比作为儿童血压升高的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清远市儿童体格发育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人体测量法,测量采用清远市279名儿童的身高、体重、胸围及头围,包括142名男童,137名女童,年龄2.5~4.0岁,测量时间自2003年9月~2006年9月。[结果]身高男童平均增高19.03~21.84cm,女童平均增加19.34~22.72cm。体重男童平均增加5.93~6.31kg,女童平均增加6.04~6.30kg。胸围男童平均增加4.74~5.42cm,女童平均增加4.03~4.76cm。克托莱指数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其他指数(身高头围指数、身高胸围指数、维尔维克指数和体质指数)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结论]男女童体格在4年间的发育是不平衡的。形态指标低于全国9市1995年值,亦低于广州市属幼儿园2003年值,但清远市男女童形态发育符合本身的正常生长发育规律,儿童生长发育潜力有待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大样本的临床分析,评价腰围、腰臀比、体质指数(BMI)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预测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12月在华东疗养院接受年度体检的疗养员作为研究对象,测定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腰臀比和BMI。由专业超声科医师进行空腹腹部超声检查。结果 NAFLD患病率与年龄、腰围、臀围、腰臀比和BMI成正相关;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腰围、腰臀比和BMI升高均为NAFLD的危险因素。腰围、腰臀比,尤其是BMI阳性对NAFLD有较高诊断价值。结论肥胖人群易患有NAFLD,BMI是最为有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2005年长沙市青少年腰围臀围及腰臀比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长沙市11~18岁青少年腰围、臀围和腰臀比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长沙市两所学校,以参加2005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2 490名(男1 293名,女1 197名)11~18岁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测量腰围和臀围,并计算各年龄组男女学生的腰围、臀围和腰臀比的百分位数、均数和标准差。分析腰围、臀围、腰臀比的年龄别分布特点及各年龄组腰围、臀围和腰臀比的性别差异,并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99-2002年青少年腰围数据和北京市青少年2004年腰围数据比较。结果(1)男女生腰围均随年龄增长,男生的腰围大于女生(P〈0.01);(2)男生臀围均随年龄增长,除18岁年龄组外,女性的臀围高于男性(P〈0.01);(3)男生腰臀比均大于女生(P〈0.01);(4)长沙市男女生腰围第50百分位数值与美国和北京青少年腰围比较,男生腰围小于美国但高于北京数据,都有随年龄增高的趋势。女生的腰围曲线较北京和美国平缓,无显著快速增长期。结论长沙市青少年腰围、臀围、腰臀比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学生中存在差异,腰围在不同种族和地域间也存在差别。建议将腰围作为青少年健康体检的常规测量指标,并为进一步研究随时间变化趋势及国际间比较提供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学龄前双生子儿童围度发育的影响及其性别和年龄因素的作用。 【方法】 对3~6岁101对双生子(同卵双生子42对、同性别异卵双生子30对,异性别异卵双生子29对)的头围、胸围、腰围、臀围、上臂围及小腿围进行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并估算各指标遗传度。 【结果】 最佳模型除头围为AES外,其他各指标均为ACES模型,遗传、环境、年龄因素对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影响。校正年龄后,各指标遗传度为:头围(男0.83,女0.75)、胸围(男0.56,女0.43)、腰围(男0.77,女0.72)、臀围(男0.49,女0.63)、上臂围(男0.58,女0.36)、小腿围(男0.82,女0.76)。 【结论】 学龄前儿童头围、腰围、小腿围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胸围、臀围、上臂围受环境因素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海口市7~14岁儿童在超重和肥胖层面的腰围界值点,为儿童超重和肥胖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6—2019年“海南省学生健康档案管理系统”,采用PPS抽样方法抽取海口220所中小学校,对学校整群抽样7~14岁儿童调取身高、体重和腰围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共计分析283054名7~14岁儿童,各年龄组儿童的平均腰围值和百分位点腰围值均低于全国平均腰围,腰围均随着年龄增长而持续增加。各年龄组儿童腰围男生均大于女生(P<0.0001),城市均高于农村(P<0.0001)。在超重层面,男童和女童界值点集中P 75~P 80(56.50~71.75 cm)、P 80~P 85(54.50~68.50 cm)。在肥胖层面,男童7~11岁和12~14岁的界值点分别是P 85(58.5~72.50 cm)、P 90(75.50~79.50 cm),女生7岁和8~14岁的界值点范围在分别是P 85(56.50 cm)和P 90(59.85~71.50 cm)。结论该地区在超重层面,男童和女童的界值点分别为56.50~71.75 cm和54.50~68.50 cm;肥胖层面,男童和女童的界值点分别是58.50~79.50 cm和56.50~71.50 cm。除了男生7岁和女生9岁超重界值点及女生青春期前8~10岁肥胖界值点外,其他各年龄组超重和肥胖界值点与全国的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扬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腰围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我国学龄前儿童腹型超重/肥胖筛查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5年4-5月分层整群抽取7所幼儿园2 531名儿童,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集中体检的方式,测量儿童体重、身高、腰围等;对其腰围和腰围身高比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腰围的影响因素。结果 扬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腰围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各年龄组男童均大于女童;女童腰围身高比随年龄增长逐渐减低,男童则有波动。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父母体重指数(BMI)、母亲学历、儿童每日睡眠时间、户外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等对儿童腰围有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高BMI是学龄前儿童高腹围的危险因素(母亲BMI:OR=1.15,95%CI:1.09~1.18,P<0.001;父亲BMI:OR=1.12,95%CI:1.07~1.15,P<0.001)。结论 需逐步建立我国学龄前儿童腰围正常范围与腹型超重/肥胖腰围筛查界值点,为学龄前儿童腹型超重/肥胖筛查与防治提供依据;要控制腹型肥胖需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饮食、生活方式的综合性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体质指数(BMI)、腰围、腰臀比(WHR)及脂肪率与中小学生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测量247例中小学生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脂肪率(%BF),计算BMI、WHR,测量其空腹血糖(FBG)及空腹胰岛素(FIN),通过稳态模型法(HOMA)计算胰岛素抵抗(IR)指数(HOMA-IR),评价胰岛素敏感性;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各项指标对IR的预测效能,并计算出相应指标的特异度及灵敏度,两者同时最大的点作为各项指标的切点。结果 ROC曲线下面积、切点分别为:BMI 0.771、27.45,WHR 0.681、0.923,腰围0.777、86.5 cm,%BF 0.66%、26.85%。结论 腰围、BMI、WHR、脂肪率均可作为预测IR的参考指标,腰围和BMI为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2015年南京市7岁以下儿童上臂围及上臂围/身高比值 (AHtR) 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上臂围及上臂围/身高比值在儿童生长发育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分男、女各21个年龄组,共测量8 682名7岁以下儿童的上臂围,与体格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上臂围在1~3月龄间增长速度较快,3月龄后增长逐渐缓慢;不同年龄组男童上臂围平均值均大于女童组,其中1月~、3~21月、2~<2.5岁、3~<4.5岁及5.5~<7岁组上臂围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3个月,AHtR呈现随月龄增加上升趋势,此后随月龄增加逐渐下降。1月~<3岁各年龄组AHtR平均值范围为男童0.169~0.237,女童0.169~0.230;3~<7岁各年龄组AHtR中位数范围为男童0.150~0.160;女童0.140~0.160。上臂围均与体重、身长/高存在正相关性,与体重指数 (BMI)无相关性。结论 南京市7岁以下儿童上臂围存在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AHtR存在年龄差异,上臂围与其体重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010年北京市7~18岁中小学生腰围臀围和腰臀比的年龄、性别特征,为学生体质健康研究资料提供有益补充。方法对2010年北京市体质调研7~18岁中小学生的腰围、臀围和腰臀比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男生腰围均值、腰臀比高于女生;城区男生臀围均值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郊区男、女生臀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围均值12岁前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学生臀围均值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城区男生腰围均值高于郊区男生(P<0.05);城区女生腰围均值与郊区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区男女生臀围均值大于郊区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郊区男生腰臀比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郊区女生腰臀比均值高于城区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城乡7~18岁学生腰围、臀围和腰臀比随年龄变化总趋势一致,但城乡各指标间年龄、性别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termine the percentile levels of the anthropometric indices body mass index (BMI), waist-hip ratio (WHR), and waist circumference (WC) and to verify possible correlations among theses indices in schoolchildren registered at the St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lorianópolis, Santa Catarina State, Brazil. A total of 419 children ages 7 to 9 years were investigated: 215 (51.3%) boys and 204 (48.7%) girls. BMI, WHR, and WC were higher for boys than for girls. However, the differences were on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or WHR and WC. Prevalence rates were 17.9% for overweight and 6.7% for obesity. The anthropometric indices with the highest correlation were BMI and WC (r = 0.87 and p < 0.01). For overweight, BMI and WC also presented the strongest correlation (r = 0.74). For obesity, WHR and WC showed the best correlation (r = 0.54).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左旋肉碱类膳食补充对超重肥胖成年人减重干预的有效性。方法 招募北京居住一年以上20~50岁符合标准的志愿者120名,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受试者随机分组,干预组60名,对照组60名。给予干预组左旋肉碱类膳食补充,同时两组均给予健康生活宣传材料,干预期为6个月。对受试者进行基线和终期2次常规体检,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体脂率。结果 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60名研究对象的体重、腰围、臀围、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和体脂率相较于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干预组体重下降2.76(SD:1.81)kg,腰围下降4.46(SD:4.34)cm,臀围下降3.48(SD:2.65)cm,BMI下降0.99(SD:0.68)kg/m2,腰臀比下降0.01(SD:0.04),体脂率下降0.97(SD:2.00)%,干预组和对照组上述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体重差值t=6.277, P<0.001; 腰围差值t=5.010, P<0.001; 臀围差值t=4.452, P<0.001; 体质指数差值t=6.264, P<0.001; 腰臀比差值t=2.347, P<0.05; 体脂率差值t=2.873, P<0.05); 不同性别之间腰臀比和体脂率变化具有差异。结论 左旋肉碱类膳食补充配合运动与健康宣教能够有效降低超重肥胖人群BMI、腰臀比和体脂率水平,为超重肥胖人群减重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aist circumference (WC), waist-hip ratio, hip circumference and body mass index (BMI) as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boriginal Australians. METHODS: This cohort study included 836 adults aged 20-74 y in a remote Aboriginal community. WC, waist-hip ratio, hip circumference and BMI were obtained from a screening program. The participants were followed for up to 10 y for cardiovascular events. A Cox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rate ratio (RR)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for the first-ever cardiovascular event (fatal and nonfatal). RESULTS: RRs for the first-ever cardiovascular event were 1.31 (95% CI: 1.11, 1.54), 1.29 (95% CI: 1.09,1.53), 1.28 (95% CI: 1.08, 1.52) and 1.10 (95% CI: 0.93, 1.30) per standard deviation increase in WC, BMI, hip circumference and waist-hip ratio, respectively, after adjustment for diabetes mellitus, total cholestero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smoking status. WC, BMI and hip circumference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 independent of other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Dividing each of the four parameters into quartiles, WC had the highest likelihood statistics (12.76) followed by BMI (11.45), hip circumference (10.57) and waist-hip ratio (3.15) for predicting first CV events. CONCLUSION: WC, BMI and hip circumference are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outcome, independent of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However, WC appears to be a better predictor for cardiovascular risk than other parameters. Waist-hip ratio is not as useful as other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