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行唇侧固定矫治后咬合改善的有效性,探究咬合改善与炎症控制的关系。方法:将纳入的22例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患者的牙合相与正畸模型匹配,使用3Shape R700激光扫描仪获得数字化三维模型,在OrthoAnalyzer 软件中获得咬合分布图。从咬合分布与邻面接触两方面,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咬合变化进行评估。建立治疗后牙周探诊深度降低的多水平线性回归模型,筛选出对炎症控制有利的正畸方法。结果:在全牙列水平上,咬合分布评分在正畸治疗后显著提升(84.5±20.9 vs.105.3±22.6, P <0.001), 邻面接触评分在正畸治疗后显著提升(68.9±9.1 vs. 83.7±6.3,P <0.001)。在牙位水平上,正畸治疗后的咬合分布评分在上颌前牙区有显著提升(P <0.001), 正畸治疗后的邻面接触评分在上下前牙区均有显著提升(P <0.01)。多水平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年龄和性别与治疗后牙周探诊深度降低未见显著的相关关系(P >0.05)。初始牙周探诊深度、咬合分布评分改善值和邻面接触评分改善值与治疗后牙周探诊深度降低均呈正相关(P <0.001)。结论:正畸治疗后,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咬合力分布、邻面接触均有显著改善。咬合分布评分改善值及邻面接触评分改善值与牙周探诊深度降低呈正相关,提示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正畸联合治疗中,应改善牙齿的咬合力分布与邻面接触,以促进牙周炎症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手术优先"模式与正颌-正畸联合手术模式治疗成人骨性Ⅲ类错(合)畸形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元市中心医院口腔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成人骨性Ⅲ类错(合)畸形的患者30例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正颌-正畸联合组(16例)和手术优先组(14例).正颌-正畸联合组采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手术优先组采用"手术优先"模式治疗,记录两组术后正畸时间、总疗程时间,治疗前和矫正结束后测定骨性硬组织[上颌骨相对于颅部前后位置的关系(SNA)、下颌骨相对颅部前后位置的关系(SNB)、上下颌骨之间的前后位置的关系(ANB)、面部的上颌部相对整个侧面的关系(NA-PA)]、牙性变化[上中切牙长轴与NA联系的距离(U1-NA)、上下中切牙牙长轴的交角(U1-LI)、上中切牙的唇倾程度(U1-SN)、下中切牙的唇倾程度(L1-MP)]、软组织变化[上唇突点至Ricketts审美平面的距离(UL-E)、下唇突点至Ricketts审美平面的距离(LL-E)],比较/a/、/i/、/u/3个元音字母前3个共振峰频率值(F1、F2、F3).结果 手术优先组术后正畸时间长于正颌-正畸联合组,但总疗程时间短于正颌-正畸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NB、NA-PA、U1-NA、U1-LI、U1-SN均减小,ANB、L1-MP、UL-E、LL-E均增大,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优先组治疗后SNB、NA-PA大于正颌-正畸联合组,ANB、L1-MP低于正颌-正畸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元音F2、F3共振峰频率下降,/u/元音F2共振峰频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优先"治疗模式、正颌-正畸联合手术均能改善软组织侧貌、发音不清,但前者可缩短治疗疗程,后者在改善骨性不协调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直视下评估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位置,即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到牙槽嵴顶(aleolar crest,AC)距离,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纳入46名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需牙周手术骨增量的患者,平均年龄23.65岁,男10例、女36例,67个颌位(27个上颌、40个下颌), 共400颗牙,其中161颗上前牙(切牙、侧切牙、尖牙各54、53、54颗)和239颗下前牙(切牙、侧切牙、尖牙各79、80、80颗)。术中用Williams牙周探针直视下测量CEJ到AC距离(CEJ-AC),每颗牙测量近中、中央、远中三个位点,并进行多元回归及分析。结果:前牙唇侧CEJ-AC平均为(2.21±1.48) mm;下前牙CEJ-AC平均为(2.54±1.60) mm,大于上前牙(1.72±1.1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尖牙CEJ-AC平均为(2.42±1.78) mm,大于中切牙(2.06±1.27) mm或侧切牙(2.16±1.3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CEJ-AC平均为(3.04±2.01) mm,大于近中(1.79±0.86) mm或远中(1.81±0.89)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CEJ-AC>2 mm的位点的前牙为233颗,占总数58.25%;存在骨开裂的前牙为117颗,占总数29.25%。多元回归显示,年龄、颌位、牙位、位点与牙槽嵴顶位置相关。结论:行唇侧骨增量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牙槽嵴顶位置低于一般人群,去代偿正畸过程中存在牙周风险,年龄大、下颌、尖牙及唇侧中央位点风险尤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测量28例患者正畸治疗前后角化龈宽度的变化以及牙齿位置的变化,分析正畸牙齿移动与角化龈宽度变化的关系。方法:对患者照片与模型进行匹配,通过测量牙冠长度而获得角化龈的宽度。在rapidform 2006上将治疗前后的上颌模型重叠,准确测量正畸移动前后牙齿(包括切牙、尖牙、前磨牙)的位置变化。统计牙齿压低伸长、内收与唇向移动、转矩变化与角化龈宽度的计量数据,分析其变化的关系。结果:对28例患者共213颗牙齿治疗前后数据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牙齿转矩角度的变化与角化龈宽度的变化有较强相关性(r=-0.47,P<0.001),并在多水平线性回归分析中验证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回归系数<0,P<0.001),同时,牙齿内收和压低与角化龈宽度的变化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尖牙和前磨牙回归系数为负(尖牙回归系数=-0.35,前磨牙回归系数=-0.38,P<0.05)。结论:正畸过程中的牙齿移动对角化龈的宽度会造成影响,唇向正转矩的增加更有可能引起角化龈宽度的减小;牙齿内收和压低与角化龈宽度的变化没有显著相关性;切牙相对于尖牙和前磨牙,在牙齿移动过程中更容易发生角化龈宽度的变化。正畸过程中,应该对牙齿位置变化可能对角化龈宽度造成的影响进行预判,关注角化龈宽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线上健康指导对使用固定矫治器但长期未复诊的口腔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疫情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使用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的13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99例为长期未复诊患者,34例为定期复诊患者,均选取6颗Ramfjord指数牙,通过检测菌斑指数(plaque index, PLI)、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和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来评估牙周健康状况。对长期未复诊患者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线上健康教育及督导。结果 复诊组31牙位的PLI小于未复诊组(1.41±0.70 vs 1.79±0.90, P=0.029),44牙位的近中PD大于未复诊组[(2.51±0.67)mm vs (2.25±0.4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两组患者其余各牙位的长期SBI、PLI、近中PD、远中PD及平均P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未复诊组和定期复诊组患者各牙位近中、远中及平均PD均<3 mm,提示正确的线上健康指导能够避免增加未复诊患者罹患牙周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牙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前牙牙周表型(角化龈和牙槽骨)的变化。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和口腔颌面外科转诊至牙周科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患者均因存在下颌前牙软硬组织不足问题行牙周组织再生结合骨皮质切开术并完成牙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共纳入病例20例,平均年龄(25.40±4.27)岁,男6例、女14例,平均随访(3.70±1.05)年,共纳入119颗患牙(中切牙39颗,侧切牙40颗,尖牙40颗)。软组织采用角化龈宽度及牙周生物型评估,牙槽骨厚度、面积及高度采用锥形束CT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测量,软硬组织共同采用牙周表型描述。结果:所有患牙治疗后角化龈宽度显著增加(P<0.001),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分别增加(1.82±1.57) mm、(2.03±1.48) mm、(2.05±1.27) mm。中切牙及侧切牙在治疗后厚龈型比例显著增加(P<0.001),尖牙无显著变化。牙周术后及联合治疗后所有下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及面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上颌前牙美学区单颗牙即刻种植修复的美学效果。方法 选取上颌前牙美学区行单颗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的患者43例,12个月后,运用粉红色美学分值(PES)和白色美学分值(WES)全面评价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和修复体的美学效果,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对美学效果的主观满意度,分析PES与WES,VAS与PES、WES之间的关系。结果 PES总分均值为(8.00±0.60),WES总分均值为(7.81±0.82);种植体PES与WES值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0.528,P<0.01)。患者VAS显示满意率为97.67%,患者VAS与PES值(r=0.561,P<0.01),与WES值(r=0.423,P<0.01)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 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可获得更好的美学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其中PES与WES,VAS与PES、VAS与WES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并比较成年人手术辅助快速扩弓(SARPE)和种植钉辅助快速扩弓(MARPE)的效率。 方法 选取上颌宽度不足成年人16例,按照扩弓方式分为SARPE 组(n=9)和MARPE组(n=7)。扩弓前及扩弓结束保持3个月后拍摄锥形束CT,数据导入Dolphin软件中行三维重建,并对扩弓前后骨性宽度、支抗牙倾斜度、牙槽高度及厚度进行评价。 结果 SARPE组和MARPE组扩弓后骨性宽度明显增加,表现为腭中缝、鼻腔、鼻底、颧上颌缝处宽度增加(P<0.05)。与SARPE组相比,MARPE组上颌第一磨牙处鼻腔宽度变化量较大(P<0.05),其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RPE组和MARPE组中支抗牙均发生颊倾(P<0.05)。SARPE组和MARPE组颊侧牙槽高度及厚度扩弓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ARPE和MARPE均有明显的骨性扩宽效应,MARPE较前者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成人骨性Ⅱ、Ⅲ类错郃三种不同垂直骨面型拔牙矫正后颏部软组织变化,探讨拔牙矫治对Ⅱ、Ⅲ类错郃颏部软组织的影响,评估不同骨性错郃及骨面型对拔牙矫正侧貌改善的敏感性。方法 随机选择成年骨性Ⅱ、Ⅲ类错郃患者50例,按垂直骨面型进行分组,每组患者10例。矫治前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矫治后,骨性Ⅱ类、Ⅲ类错郃高、均角组颏唇角(LL-B′-Pog′)均明显减小,P<0.01,且高角组矫治前后的变化值高于均角组,P<0.05。骨性Ⅱ类错郃高角组矫治后颏前部厚度(Pog-Pog′)、颏沟倾角(Pog′B′-FH)、下唇倾角(B′LL-FH)均增大,P<0.05;颏部长度(LL-Pog′)减小,P<0.01;低角组下唇突度(LL-E)减小,P<0.01。骨性Ⅲ类错郃治疗后高角组下唇突度(LL-E)、B′LL-FH、颏前部厚度(Pog-Pog′)均明显减小,P<0.05,颏唇沟深度(B′-LLPog′)、Pog′B′-FH均增大,P<0.01。均角组仅B′LL-FH明显减小,P<0.01。高角组中,骨性Ⅲ类错郃LL-B′-Pog′、Pog-Pog′、B′LL-FH矫正前后的变化值均高于骨性Ⅱ类错郃,P<0.01,均角组中,骨性Ⅲ类错郃LL-B′-Pog′矫正前后的变化值高于骨性Ⅱ类错郃,P<0.01。 结论 成人骨性Ⅱ、Ⅲ类错郃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拔牙矫正后颏部软组织与侧面容貌均趋于和谐。拔牙矫治对高角型患者颏部软组织的改变相对明显,尤其对骨性Ⅲ类错郃的改变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Ⅱ类高角骨面型患者拔牙矫治后颅颌牙面变化与软组织侧貌改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2例Ⅱ类高角骨面型成人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用头影测量法比较治疗前后的骨组织、牙组织变化以及软组织变化,并分析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矫治后,上、下前牙分别内收了7.55 mm和3.05 mm,上、下唇相对E平面突度分别减小3.02 mm和2.74 mm,面凸角、Z角和鼻唇角分别增加2.39°、3.72°和8.11°,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凸角变化与软组织颏前点突度变化呈正相关(r=0.411,P0.05),与下切牙唇倾斜度变化呈负相关(r=-0.402,P0.05); Z角变化与上切牙唇倾斜度变化、上唇突度变化及下唇突度变化呈负相关(r=-0.414、-0.421、-0.435,P0.05);鼻唇角变化与上切牙突度变化、上唇突度变化、上切牙唇倾斜度变化和下切牙唇倾斜度变化呈负相关(r=-0.542、-0.388、-0.516、-0.400,P0.05)。结论Ⅱ类高角骨面型成人患者拔牙矫治后,切牙大幅内收,鼻唇颏关系趋于协调。侧貌改善与上下切牙内收、上下唇突度变化存在中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早期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对其治疗结束后继发慢性疾病的预测作用。方法 依托2013年5月—2015年8月连续纳入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队列,于2019和2020年进行电话随访。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治疗前、治疗2个月末细胞因子IFN-γ、IL-2、IL-4以及IL-10的水平及变化特点。结果 根据随访结果分为继发慢性病组(n=27)和健康状态组(n=122),分析发现,两组人群接受抗结核治疗后IL-2较治疗前明显下降,IL-10水平却有所上升,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两组人群的IFN-γ、IL-4水平在治疗前后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IFN-γ越低(OR=0.980,95%CI:0.964~0.996,P=0.016)、IL-10越高(OR=1.015,95%CI:1.002~1.029,P=0.026),患者继发其他慢性病的可能性就越高。治疗前IFN-γ和IL-10联合预测慢性病发生风险的AUC为0.67(95%CI:0.56-0.78)。结论 治疗前IFN-γ降低伴IL-10升高对结核病患者继发其他慢性疾病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12例骨性Ⅲ类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对17个软硬组织标志点的变化进行测量统计学分析,评估患者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上颌各软硬组织标志点向前移位,而下颌均向后移位.结论:患者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侧貌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趋化因子CXCL10及其受体CXCR3基因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挖掘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HCC数据库和国际肝癌研究所(Liver Cancer Institute,LCI)中乙肝相关肝癌数据库,分析CXCL10基因和CXCR3基因在HCC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方法检测45例乙肝相关HCC患者临床样本中CXCL10基因和CXCR3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CXCL10CXCR3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TCGA数据库中CXCL10基因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非配对样本:3.379±2.081 vs. 2.213±2.274,P<0.001;配对样本:3.159±2.267 vs. 2.213±2.274,P=0.018),LCI数据库中CXCL10基因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7.625±1.683 vs. 7.287±1.328,P=0.009),TCGA和LCI数据库中CXCL10基因高表达HCC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高于CXCL10基因低表达患者(P=0.107,P=0.002)。TCGA数据库中CXCR3基因在HCC组织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非配对样本:-0.906±1.697 vs. -1.978±1.629,P<0.001;配对样本:-1.329±1.732 vs. -1.978±1.629,P=0.037),而LCI数据库中CXCR3基因在乙肝相关HCC组织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3.989±0.339 vs. 4.074±0.309,P=0.003),但两个数据库中HCC组织CXCR3基因高表达患者的术后总体生存率均显著高于CXCR3基因低表达患者(P=0.004,P=0.014)。TCGA数据库中CXCL10基因与CXCR3基因在HCC和癌旁组织里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0.584,P<0.001;r=0.776,P<0.001)。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CXCL10基因在乙肝相关HCC和配对癌旁组织里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479(0.223,1.094)和0.484(0.241,0.846),均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的0.131(0.106,0.159)(P=0.010,P<0.001), CXCR3基因在HCC和配对癌旁组织里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011(0.006,0.019)和0.016(0.011,0.021),也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的0.002(0.001,0.004)(P=0.004,P<0.001), 但CXCL10CXCR3基因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配对癌旁组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P=0.374)。结论 CXCL10在不同病因HCC组织中均呈高表达,CXCR3在乙肝相关HCC组织中呈低表达,HCC组织中CXCL10CXCR3的高表达均利于HCC患者的术后生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和参数图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85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甲状腺结节的超声造影表现进行定量分析,选取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平均渡越时间(mTT)、峰值强度(Imax)及曲线下面积(AUC)5个定量参数和动态血管模型(DVP)曲线图描述其灌注特点,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甲状腺恶性结节的Imax明显低于周围甲状腺组织(Z=-7.08,P=0.01),甲状腺良性结节的Imax明显高于周围甲状腺组织(Z=-1.35,P=0.02),良恶性结节间的I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6,P=0.00);甲状腺恶性结节的AUC明显小于周围甲状腺组织(Z=-2.03,P=0.04),甲状腺良性结节的AUC明显大于周围甲状腺组织(Z=-0.21,P=0.02),良恶性结节间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1,P=0.01)。RT(Z=-0.28,P=0.62)、TTP(Z=-0.10,P=0.89)和mTT(Z=-0.79,P=0.05)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DVP曲线图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和参数图在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中有一定价值,Imax和AUC两项定量指标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中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150例RDS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研究组),根据胸片成像再分为Ⅰ、Ⅱ、Ⅲ、Ⅳ级;以同期住院的158例早产儿为对照(对照组)。分别于生后第1、3、7天检测血清NT-proBNP及IL-6水平,同时监测他们的肺动脉压(PAP)。结果 研究组生后第1(t=-91.04,P=0.000;t=-11.03,P=0.000)、3(t=-89.10,P=0.000;t=-9.909,P=0.000)及7天(t=-87.91,P=0.000;t=-8.548,P=0.000)的NT-proBNP和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级RDS患儿生后第1(F=50.89,P=0.000)、3(F=49.16,P=0.000)、7天(F=45.45,P=0.000)的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呈逐级升高的趋势。各级RDS患儿生后第1(F=0.89,P=0.448)、3(F=0.76,P=0.518)、7天(F=0.85,P=0.469)的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儿生后第1、3、7天的PAP分别为(49.3±3.7)、(40.1±5.4)、(39.0±2.6)mmHg(1 mmHg=0.133 kP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0±2.7)(t=-90.01,P=0.000)、(30.0±3.1)(t=-81.90,P=0.000)、(26.0±3.0)mmHg(t=-88.89,P=0.00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与IL-6(r=0.876,P=0.000)和PAP(r=0.916,P=0.000)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监测血清NT-proBNP水平有助于RDS早产儿的早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小儿应用抗生素联合益生菌治疗对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作用。方法 随机将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100例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仅接受抗生素治疗,观察组50例,另外联合应用益生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与发生时间分别为:观察组4.00%,(13.96±1.17)d,对照组为20.00%、(10.59±1.02)d,P<0.05;观察组治疗后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较治疗前变化不明显,P>0.05,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IgG、IgA、IgM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联合益生菌治疗能够降低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延迟其发生时间,同时能够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减小肠道菌群的波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矫正前后的软组织变化规律及与硬组织变化的关系。方法对11例安氏Ⅱ类Ⅰ分类的患者,采用固定直丝弓矫正技术进行拔牙矫治,矫正前后进行头颅侧位片测量,数据做相关性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矫正后上下唇随着上切牙的内收而内收,而下切牙无显著性改变,上唇变厚,下唇变薄。上切牙伸长,下切牙压低,而上唇长度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上切牙的内收与上唇内收显著相关,与下唇内收轻度相关。结论上下唇部的内收有利于改善Ⅱ类软组织面型,但软组织与硬组织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其代偿机制有其特殊性,提示正畸医生在面型分析时不能忽视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血液炎症相关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 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monocyte ratio, LMR)、白蛋白(albumin, ALB)及联合炎症指标在晚期胰腺癌中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7月至2020年10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VIP-Ⅱ病区收治的晚期胰腺癌患者诊断时的基线资料。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确定炎症相关指标临界值,根据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估计预后因素的准确性。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预后价值。结果 50例晚期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7.2个月(95%CI:3.568~10.699)。炎症相关指标的临界值分别为:NLR=4.5(AUC=0.840,95% CI:0.732~0.948,P<0.001),PLR=138(AUC=0.671, 95% CI:0.517~0.826,P=0.038),LMR=4.0(AUC=0.873,95% CI:0.770~0.975,P<0.001),ALB=41.5(AUC=0.726, 95% CI:0.582~0.870, P=0.006)。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NLR≥4.5(HR=11.936, 95%CI:4.571~31.169, P<0.001)、PLR≥138(HR=2.246, 95%CI:1.045~4.828, P=0.038)、ALB<41.5 g/L(HR=3.214, 95%CI:1.463~7.060, P=0.004)为独立危险因素;LMR≥4(HR=0.336, 95%CI:0.165~0.687, P=0.003)为独立保护因素。联合炎症指标NLR_ALB、PLR_ALB、LMR_ALB为独立预后指标,评分越高,预后越差。结论 NLR、LMR、PLR、ALB可以作为晚期胰腺癌的预后指标,联合血液炎症相关指标有助于简便、迅速地评估预后,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张文忠 《广东医学》2005,26(7):937-938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矫正前后的软组织变化规律及与硬组织变化的关系。方法对11例安氏Ⅱ类Ⅰ分类的患者,采用固定直丝弓矫正技术进行拔牙矫治,矫正前后进行头颅侧位片测量,数据做相关性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矫正后上下唇随着上切牙的内收而内收,而下切牙无显著性改变,上唇变厚,下唇变薄。上切牙伸长,下切牙压低,而上唇长度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上切牙的内收与上唇内收显著相关,与下唇内收轻度相关。结论上下唇部的内收有利于改善Ⅱ类软组织面型,但软组织与硬组织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其代偿机制有其特殊性,提示正畸医生在面型分析时不能忽视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成人严重骨性Ⅲ类牙颌畸形经正畸-正颌手术联合矫治后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情况.方法 骨性Ⅲ类牙颌畸形病例11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矫治.治疗前后拍摄头影测量片,用常规头影测量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软硬组织测量项目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治疗后ANB角显著增加(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