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同时,对其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进步。但由于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尚未有十分明确的答案,导致病情早期的诊治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就现阶段临床治疗中所采取的主要诊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从而达到更好的服务患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征,及时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6例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为盆腔包块、痛经、无周期性慢性盆腔痛等,辅助检查血清CA125和经腹彩超诊断符合率分别为32.4%(11/34)和53.9%(20/36),术后用药组复发率明显低于术后未用药组。结论腹腔镜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确诊和治疗的金标准,术后用药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李悦 《职业与健康》2001,17(10):153-154
1 诊断的新进展1.1 高危因素 年龄在26~40岁居多;月经初潮早,周期短,经期长(周期小于25 d,经期大于8 d);经期负重,经期性交,不孕症;盆腔手术史,如刮宫,剖腹产,剖腹取胎等;家族倾向为多基因遗传;免疫因素以内膜异位症患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生率高;绝经后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疗者。1.2 临床表现1.2.1 症状 痛经,继发性、进行性加重,发生在经前、经期及经后1~2d;非周期性、特异性慢性盆腔炎;原发或继发不孕;月  相似文献   

4.
自 Rokitansky 于1860年首先报道子宫内膜异位症(EMT)以来,截至1921年 Sampson 发表经血逆流种植学说以前,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Sampson 的学说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关注,成为对 EMT 开展研究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是一种具有侵袭性的妇科常见病,尽管由于侵袭而直接致命的患者较少,但异位内膜具有从盆腔至远处脏器种植、侵润、扩散的特性,近年来发病率升高,痛经、不孕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该病的消长与内分泌有关,从青春期至围绝经期均可发病。治疗以手术和药物为主,但难以根治,复发率高(5年内高达50%)。  相似文献   

6.
井水  陈维珍 《工企医刊》1996,9(4):56-56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浸润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加,为了探讨其发病的原因,进一步提高诊断和治疗,减少于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现将我们从1980年1月~1995年1月两家医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351例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国内外文献报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因而日益受到重视。我院妇科于 1995~1996年 2年中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者 88例 ,经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88例年龄 2 1~ 52岁 ,平均发病年龄 35 8岁。其中 <30岁 14例 ,30岁~ 58例 (6 6 0 % ) ,4 1岁~ 52岁16例。既往有妇科手术史者 73例。其中人工流产史4 6例 (人流 1次 2 7例 ,2次 11例 ,3次 7例 ,4次 1例 ) ,上环 12例 ,剖宫产 9例 ,行一侧附件切除 6例。统计人流、上环及剖宫产宫腔操作手术史者 6 7例 ,占总数 76 %。临床症状包括痛经 4 0例 (45 5% )…  相似文献   

8.
李申 《中国校医》2014,28(3):236-237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又称内异症是近来高发的一种良性的妇科慢性疾病,极易引起痛经、不孕等严重后果。由于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因此,积极开展内异症的实验研究,揭示本病的发病机理,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就显得尤为重要。故本文就目前内异症的诊治现状及实验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为阐明内异症的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药物及治疗方法提供一份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4例EM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EMT占同期妇科手术的12.8%(104/814),其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41例,子宫腺肌病28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3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1例。随访4~27个月,5例下腹痛减轻,2例妊娠,1例出现阴道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复发。结论:EMT是进展性疾病,早诊断、早治疗是对此病的最好对策。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的常见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早期误诊率可达70%,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其病因尚不明确,该病的诊断治疗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我院1991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187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bowel endometriosis,BE)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腹腔镜手术治疗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科肿瘤科自2014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21例BE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腹腔镜手术治疗优势及要点。结果:21例BE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肠道症状,如腹泻、便秘、排便痛等不适主诉。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其中7例(33.33%)行肠壁浆肌层病灶切除,14例(66.67%)行节段性肠切除吻合术。21例患者术后均无肠瘘、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术后发生小肠梗阻1例(4.76%),尿潴留2例(9.52%),术后盆腔感染1例(4.76%)。术后患者痛经、性交痛、排便痛、下腹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腹泻、便秘等不适主诉均较术前有所缓解。结论:BE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腹腔镜手术能有效缓解相关疼痛症状,是首选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痛经、慢性盆腔痛及不孕是其主要临床表现.EMs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EMs相关暴露因素和发生、发展可贯穿女性一生,对女性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痛经是青少年女性最常见的月经症状,EMs是青少年继发性痛经最常见的原因.青少年痛经与EMs的诊断密...  相似文献   

13.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诊断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主要有临床症状与体征,影像学诊断,生化指标诊断和腹腔镜诊断,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不清晰、诊断不确切、治疗不满意。  相似文献   

14.
由于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病理变化与正常青春期生理变化相似,2012年提出青春期PCOS的诊断应同时符合Rotterdam标准的3个指标,即初潮后2年仍存在月经稀发或闭经、超声下多囊样卵巢(PCO)改变(包括卵巢体积>10 cm3)和高雄激素血症。尽管代谢因素不是PCOS 的诊断指标,但仍应注意青春期PCOS患者代谢紊乱的发生情况。而青春期PCOS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筛查并早期干预代谢紊乱,纠正月经周期紊乱。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妇科常见的激素依赖性疾病,高发于育龄期女性。该病虽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具有黏附、侵袭和转移等恶性肿瘤的性质,且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女性患者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EMs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已有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失衡在其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衡影响EMs发病可能与参与免疫调控、脂多糖生成、影响炎症因子及血管生成素释放、参与性激素代谢等机制有关。综述目前对肠道菌群失衡参与EMs发病的相关途径及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即子宫内膜基质和腺体组织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是好发于育龄期妇女生殖系统的具有侵袭性及雌激素依赖性的良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迄今不明,可引起痛经、慢性盆腔痛、生育能力低下及月经失调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传统药物治疗手段效果欠佳、不良反应明显,而手术治疗复发率较高。随着近年EMs相关基础及病因学的研究深入,学者们提出EMs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因此提出了抗细胞增殖、抗血管生成、抗炎、选择性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以及干细胞治疗等新的治疗理念,作用于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成为目前EMs合并不孕症患者的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机器学习是一种多学科交叉下产生的人工智能学科.在大数据时代,从数据挖掘的角度出发,应用机器学习方法,通过在繁复的数据中寻找隐含的信息与规律,是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EMs)诊断和预测标准的新契机.利用机器学习挖掘EMs相关数据、构建诊断及预测模型具有可行性,但目前机器学习模型用于EMs辅助诊断尚处于研究阶段.从用于机器学...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可导致盆腔疼痛和不孕.轻度EMs(Ⅰ~Ⅱ期)约占EMs的80%,其病灶常为腹膜型/浅表型,常规的超声检查常无阳性发现.患者早期症状和体征隐匿,缺乏可应用于临床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导致大部分轻度EMs患者诊断及治疗延迟,发展成中重度EMs,因此轻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术后服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27例行保守性手术的盆腔EMs患者随机分3组:观察1组和2组各10例,分别服用米非司酮6.25mg/d和12.5mg/d,两组均于术后第1次月经来潮5d内开始服药,疗程6个月;对照组7例不用药物仅定期随访。比较应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EMs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3组患者痛经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观察1组恶心症状发生率(30%)明显低于观察2组(60%)。观察1组血清性激素水平均无明显变化,但观察2组用药后血清孕酮明显降低(P<0.05)。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用于盆腔EMs术后巩固治疗,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对内分泌功能影响小,亦可导致子宫内膜增生过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43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DIE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2-47岁,其中,合并不孕不育者为15例。按照患者本人是否愿意接受 GnR H-a 治疗,将其分为 GnR H-a 组(n=28,腹腔镜手术联合GnR H-a治疗)和对照组(n=15,单纯行腹腔镜手术)。GnR H-a组患者于腹腔镜术后月经来潮第1天给予3.75 mg GnRH-a皮下注射,每28 d注射1次,共治疗3-6次;对照组患者单纯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后未用任何药物。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缓解率、改善率、无效率、复发率及总有效率)、术后疼痛缓解率及自然妊娠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GnRH-a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9%(26/28),对照组为66.7%(10/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GnRH-a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6%(1/28)vs.26.7%(4/1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GnRH-a组痛经缓解率、慢性盆腔痛缓解率及总疼痛缓解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5.2%(20/21)vs.63.6%(7/11);91.7%(26/27)vs.57.1%(4/7),96.4%(27/28)vs.60.0%(9/1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nRH-a组和对照组中合并不孕患者的术后自然妊娠率分别为80.0%(8/10)和60.0%(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联合 GnRH-a治疗 DIE较单纯腹腔镜手术能提高总有效率及疼痛缓解率,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