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甲基丙二酸血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儿基因突变类型及突变频率,探讨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液相串联质谱-非衍生法对石家庄市2014年1月—2018年3月出生的113 810例新生儿进行酰基肉碱谱筛查,联合气相色谱-质谱及维生素B12负荷试验对可疑患儿进行确诊并分型,采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MMACHC、HCFC1基因突变分析,Sanger测序技术进行验证。结果:确诊的25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中11例做了基因检测,3例为单纯型,8例为合并型。基因分析发现11种基因突变位点,已见报道8种,分别为C.666CA、C.482GA、C.656_658delAGA、c.609GA、C.80AG、C.394CT、C.440_441del和C.599GA;未见报道3种,分别为C.239AG、C.4535AT和C.4442CT。突变频率分析表明C.482GA较为常见,突变频率为0.25。随访发现8例合并型的患儿1例夭折,基因型为C.656_658delAGA/C.440_441del;3例发育迟缓,基因型分别为C.599GA/C.656_658delAGA/C.4535AT、C.609GA/C.609GA和C.80AG/C.394CT;其余4例无异常表现。结论:8例合并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基因突变分析发现,C.482GA为热点突变。基因型与临床症状及预后结合分析表明C.656_658delAGA/C.440_441del基因型致病性较强;基因型C.599GA/C.656_658delAGA/C.4535AT和C.80AG/C.394CT预后较差;基因突变位点C.656_658delAGA致病性较强,且预后差;基因突变位点C.482GA预后相对较好。通过新生儿串联质谱筛查可及早发现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明确患儿基因突变情况,可为家庭再生育指导、产前诊断及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cblC型甲基丙二酸血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cblC病)患者的临床、生化特点及基因突变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近年来的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至2016年5例cblC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表现、辅助化验检查和基因突变的特点,并对其临床特征及转归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临床特点:5例患儿起病在婴儿期,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喂养困难、精神智力运动发育落后、营养不良;血C3(丙酰肉碱)、C3/C2(丙酰肉碱与乙酰肉碱比值)、C3/C0(丙酰肉碱与游离肉碱比值)、尿甲基丙二酸、乳酸及血同型半胱氨酸均增高,C3/C2和C3/C0比C3增高更显著,3例患儿血氨轻度增高,4例头颅MRI异常.基因突变特点:共发现6个基因突变,c.104T>G(p.L35W) 、c.482G>A(p.R161Q)、c.567_568insT(p.I190fs)、656_658del(p.219_220del)及217C>T(p.R73X)各1例;c.440-441del(p.G147fs)2例;c.609G>A(p.W203X)3例,609G>A是本研究中突变最多的类型.临床转归:给予VitB12、叶酸、左旋肉碱、甜菜碱及VitB6等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结论 cblC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包括有不同程度的喂养困难、精神智力运动发育落后、营养不良;C3/C0、C3/C2、尿甲基丙二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明显增高,C3/C2和C3/C0比C3增高更显著;MMACHC基因的突变是cblC病的原因;了解cblC病在婴儿期的各种临床表现和新生儿血串联质谱检测的重要性,可使此类疾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干预,减少此类病人的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的临床意义,评价其在临床上快速检测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的可行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105例聋哑患儿,取外周血5ml,分离提取全血淋巴细胞基因组DNA,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中国人中常见的4个耳聋相关基因上的9个热点突变,包括GJB2(35delG,176del16bp,235delC及299delAT),GJB3 (C538T),SLC26A4 (IVS7-2A>G、2168A>G)和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C1494T).结果 在105例样本中,共检出17例携带致聋突变(16.19%).其中,线粒体DNA 12S rRNA 1555 A>G异质突变1例(0.95%); GJB2基因突变7例(6.67%),包括235 del C纯合突变2例,235 del C/GJB2 299 del AT复合杂合突变2例,235 del C单杂合突变3例;SLC26A4基因突变9例(8.57%),包括IVS7-2 A>G纯合突变1例,2168 A>G纯合突变1例,IVS7-2 A>G单杂合突变3例,2168 A>G单杂合突变4例.未检出GJB3基因突变.结论 耳聋相关基因突变位点在我国也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基因检查方法和以往传统的检测想法相比,具有准确性高、速度快、假阳性率低的优点,而且该检查方法操作简便,建议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基丙二酸血症(MMA)的临床特征及其被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的原因,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日及2017年2月25日,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收治的被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的2例MMA患儿为研究对象,其年龄分别为5个月与15岁。对这2例MMA患儿的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遗传代谢病基因Panel测序法对患儿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设定检索策略,以"甲基丙二酸血症""误诊""血常规""MMA"等为关键词,对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关于MMA的文献进行检索,设定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 结果①患儿1于出生后1个月时误诊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5个月时确诊为MMA。其血液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HPLC-MS/MS)结果提示,丙酰肉碱(C3)浓度为3.2 μmoL/L,C3/乙酰肉碱(C2)为0.34,C3/游离肉碱(C0)为0.22;尿液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结果提示,尿甲基丙二酸值为20 μg/μmoL肌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为40 μmol/L。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血红蛋白(Hb)为105 g/L。其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基因突变位点为MMACHC c.80G>A/c.609G>A。该例患儿最终被确诊为MMA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属于cblC型。②患儿2于出生后6个月误诊为血小板减少,15岁时确诊为MMA。其血液HPLC-MS/MS检查结果提示,C3浓度为7.22 μmo/L,C3/C2为0.32,C3/C0为0.82;尿液GC/MS检测结果提示尿甲基丙二酸值为14.02 μg/μmoL肌酐;血清Hcy浓度为80 μmol/L;血常规检查结果提示Hb为103 g/L,血小板计数为85×109/L。其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基因突变位点为MMACHC c.482G>A/c.609G>A。该例患儿最终被确诊为MMA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属于cblC型。③2例患儿均被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并采取输血、给予铁剂和激素等对症治疗,均无明显临床疗效。2例患儿确诊为MMA后,给予羟钴胺肌内注射(1 mg/d),以及左卡尼汀、甜菜碱、亚叶酸钙口服治疗1个月,复查血常规结果提示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并且病情稳定。 结论MMA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部分患儿易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血液HPLC-MS/MS、尿液GC/MS和基因检测是诊断MMA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甲基丙二酸血症(MMA)患儿的临床表型、基因突变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治疗效果,为该病的产前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串联质谱技术对菏泽市2015年5月-2019年12月出生的210 319名新生儿进行筛查,结合尿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及二代测序技术,将确诊的88例患儿分为单纯型MMA患儿和MMA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进行相应治疗,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患儿治疗前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88例MMA患儿中79例为MMA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9例为单纯型MMA,49例患儿行基因测序,其中MUT基因突变位点13个,包括3个未报道突变:c.389G>A:1963C>T、c.2009G>T、c.1233_1235delCAT;MMACHA基因突变位点20个,包括5个未报道突变:c.481C>T、c.568dupT、c.57delT、c.471G>A、c.IVS2+149C>T。78例MMA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儿治疗后较治疗前血中丙酰肉碱(C3)值和尿中甲基丙二酸值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能对MMA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基因检测有助于MMA分型诊治,不同基因型的临床表型以及对治疗反应不同。新发突变位点,不仅丰富了我国MMA患儿基因突变谱,而且为先证者家系提供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宜昌地区结核分枝杆菌(MTB)的感染及耐药情况,为本地结核病的防治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宜昌地区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所有新患者涂阳痰标本和涂阴培阳菌株提取DNA,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利福平相关rop B基因511(T→C)、513(C→A)、516(G→T,A→T,A→G)、526(C→T,C→G,A→T,A→G)、531(C→T,C→G)、533(T→C)位点及异烟肼耐药相关Kat G基因的315(G→C,G→A)位点和inh A基因的-15(G→T)位点突变情况。结果基因芯片法共检测2 271位新感染MTB患者,其中男性占72.35%(1 643/2 271),女性占27.65%(628/2 271),两个年度中结核病新患者利福平、异烟肼总耐药率为8.72%(198/2 271),rop B基因一共有171例发生突变,突变频率最高的是531(C→T),突变频率为57.31%(98/171),其次是511(T→C)和526(C→T),突变频率分别为11.11%(19/171)和10.53%(18/171)。katG和inhA基因一共有211例发生突变,其中150例为kat G基因突变,突变率为71.09%,51例为inh A基因突变,突变率为24.17%,kat G和inh A基因同时突变的有10例,突变频率为4.74%,突变频率最高的是315(G→C),突变频率为67.78%(143/211)。结论宜昌地区结核病新患者对利福平和异烟肼的总耐药率为8.72%,男性感染者高于女性,且随着年龄增大感染率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青岛地区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发生率和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用荧光分析法对2014年1月-2016年2月在青岛市新生儿筛查中心筛查的214 466例样本进行G6PD酶学筛查,用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测定酶学筛查缺陷样本的基因突变类型。结果 酶学筛查阳性44例,基因确诊36例,青岛地区G6PD 缺乏症的患病率为0.168‰(36/214 466),男女患病率分别为0.149‰(32/214 466)和0.0187‰(4/214 105),男女患病率比例为8∶1,共检出7种G6PD 基因点突变,包括c.1376 G>T(13/36,36.11%), c.1388 G>A(10/36,27.78%), c.95 A>G(7/36,19.44%), c.487 G>A(2/36,5.56%), c.871 G>A(2/36,5.56%),c.517 T>C(1/36,2.78%)和c.383 T>C(1/36,2.78%),未检出复合突变。结论 青岛地区G6PD 缺乏症患病率较低,最常见的基因型为c.1376 G>T、c.1388 G>A、c.95 A>G,此3种突变占基因突变病例总数的83.33%。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相对的两对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CTPP),建立简单、准确、快速、经济、大规模检测代谢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方法.方法 针对I相代谢酶CYP1A1(A4889G)和Ⅱ相代谢酶EPHX1(A416G)、NQO1(C609T)SNPs设计PCR-CTPP引物,优化PCR反应条件,将其基因分型结果与DNA测序结果进行比对,验证准确性.用该PCR-CTPP检测方法对随机选取的183名汉族健康人进行上述SNPs检测,并与其他健康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条件优化,PCR-CTPP检测方法可快速清晰地区分CYP1A1(A4889G)、EPHX1(A416G)和NQ01(C609T)的基因型,并与DNA测序结果相符合.183名汉族健康人中,CYP1A1(A4889G):A纯合子103例(56.3%),G纯合子8例(4.4%),A/G杂合子72例(39.3%);EPHX1(A416G):A纯合子142例(77.6%),G纯合子4例(2.2%),A/G杂合子37例(20.2%);NQO1(C609T):C纯合子60例(32.8%),T纯合子32例(17.5%),C/T杂合子91例(49.7%).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且存在种族差异(P<0.05).结论 PCR-CTPP检测方法可简单、准确、快速、经济、大规模地检测代谢酶基因SNPs,可用于临床和流行病学大样本筛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基丙二酸血症(MMA)患儿的临床表现、生化检查指标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4月在枣庄市妇幼保健院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115400例新生儿中确诊为MMA的患儿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及基因突变情况。根据是否合并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分为单纯型MMA和合并型MMA。单纯型MMA患儿给予饮食控制和左卡尼汀治疗,MMA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儿给予维生素B_(12)、左卡尼汀、甜菜碱及亚叶酸钙治疗。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患儿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共确诊13例MMA患儿,其中单纯型MMA 2例,均为维生素B_(12)无效型,确诊时均无任何临床症状;合并型MMA 11例,均为维生素B_(12)有效型,其中5例确诊时均无任何临床症状,6例确诊前已发病,主要表现为喂养困难、呼吸困难、三系降低及黄疸等。13例患儿均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其中MUT基因突变1例,MMACHC基因突变11例,CD320基因突变1例。MMACHC基因突变中的c.465_467del和c.467G>A的杂合突变及CD320基因突变的c.262_264del纯合突变均为临床意义未明突变。结论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对早期检出MMA患儿至关重要,枣庄地区MMA患儿的主要病因是MMACHC基因缺陷,及早干预治疗效果显著,同时可为再生育指导和产前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新生儿串联质谱筛查率,对降低出生缺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blC型甲基丙二酸血症(MMA)致病基因MMACHC新突变,对小鼠神经细胞凋亡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2017年5月和7月,江苏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徐州分中心筛查确诊2例cblC型MMA患儿的血液样本中,检出的c.626_627del及c.228_231del 2种MMACHC基因新错义突变为研究材料。分析MMACHC基因的2种新突变所累及的氨基酸残基的保守性及预测其致病性后,构建MMACHC基因2种新突变重组质粒,并与野生型MMACHC基因重组质粒,分别瞬时转染小鼠神经细胞(神经元细胞株HT22及神经干细胞株C17.2)进行体外实验。将MMACHC基因c.626_627del质粒转染的小鼠HT22、C17.2细胞,分别纳入神经元观察1组、神经干观察1组;将MMACHC基因c.228_231del质粒转染的小鼠HT22、C17.2细胞,分别纳入神经元观察2组、神经干观察2组;将野生型MMACHC基因重组质粒转染的小鼠HT22、C17.2细胞,分别纳入神经元对照组、神经干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TUNEL荧光检测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组织中神经管缺陷(NTDs)发病相关的Scribble(SCRIB)基因的突变位点,并探讨突变来源,鉴定其是否为体细胞突变。方法用Ion Personal Genome Machine(PGM)测序技术检测28例NTDs患儿病变处和脐带组织DNA,筛选体细胞突变位点,并用Sanger测序对病变处和脐带、皮肤、心脏、肌肉、胸腺和肺组织DNA进行测序。进一步扩大样本量(51例病例)验证已发现突变。结果对28名NTDs患儿进行PGM测序,在1例患儿病变处检测到c.1931GC突变;另1例患儿病变处检测到c.1265CT突变;在该2名患儿脐带组织中未检测到相应的突变,提示c.1931GC和c.1265CT为体细胞突变。其中1名患儿用Sanger法测序在皮肤、心脏、肌肉、胸腺和肺组织均检测到c.1931GC突变;另1名患儿的各非病变组织均未检测到c.1265CT突变。扩大样本量研究没有检测到c.1931GC突变;在5名患儿的病变处及各非病变组织中均检测到c.1265CT多态性变异,提示此突变在这5名患者中可能来源于父母。结论 NTDs的发生不仅与SCRIB基因来源于父母的突变有关,还与体细胞突变有关,体细胞突变理论可为NTDs发生的遗传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新生儿进行常见耳聋基因的筛查,为辅助临床诊断提供遗传咨询。方法:采集2085例新生儿足跟血,制成干血斑,提取血斑中淋巴细胞基因组DNA,用9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检测中国人常见的4个耳聋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结果:共检出73例突变,总突变率3.5%。其中GJB2突变28例,线粒体突变5例,SLC26A4突变34例,GJB3突变5例,三杂合突变1例(235delC杂合突变299delAT杂合突变IVS7-2AG杂合突变)。结论:正常人群也会携带常见的遗传性耳聋突变基因,在新生儿期,检测出耳聋基因突变对遗传性耳聋的早期发现、预防及治疗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构建信息储备库,为临床诊断、遗传咨询提供可靠数据。方法:选取2014年1—10月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6 945例新生儿于出生3 d后采足跟血,应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行先天性遗传性耳聋GJB2基因235delC位点、迟发性耳聋SLC26A4基因(IVS7-2A>G和2168A>G)和药物性耳聋线粒体12S rRNA基因(1555A>G和1494C>T)检测,所有检测均在家属知情同意下进行。结果:6 945例新生儿中共发现突变携带者239例,检出率为3.44%。其中114例(1.64%)携带235delC杂合突变,1例(0.01%)携带235delC纯合突变;97例(1.40%)携带IVS7-2A>G杂合突变,1例(0.01%)携带IVS7-2A>G纯合突变,14例(0.20%)携带2168A>G杂合突变;9例(0.13%)携带1555A>G均质突变,2例(0.03%)携带1555A>G异质突变,1例(0.01%)同时携带有IVS7-2A>G杂合突变、1555A>G异质突变和235delC杂合突变。结论:GJB2基因235delC位点和SLC26A4基因IVS7-2A>G位点是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的主要方式。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了解新生儿耳聋基因携带情况,在分子水平上为优生优育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NQO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苯中毒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100名慢性苯中毒工人为病例组及90名同期接苯但无苯中毒表现的同工种工人为对照组,应用PCR-RFLP方法判定NQ01基因型。结果携带NQ01 C609TT/T基因型(纯合突变型)个体发生苯中毒的危险性是具有C/T基因型(杂合型)和C/C基因型(野生型)个体的2.82倍(95% CI:1.42~5.58),是具有C/C基因型(野生型)个体的2.94倍(95% CI:1.25-6.90);并存在携带NQO1 C609T T/T基因型(纯合突变型)个体发生苯中毒的危险性高于携带NQ01 C609T C/T基因型(杂合型)个体、更高于C/C基因型(野生型)个体的趋势(X^uend=6.01,P=0.014)。结论 携带NQ01 C609T纯合突变基因型(T/T)个体接苯时发生苯中毒的危险性增高,考虑此基因可作为易感性生物标志物,用于苯作业工人上岗前的筛检。  相似文献   

15.
NQO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苯中毒遗传易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NQO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苯中毒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 10 0名慢性苯中毒工人为病例组及 90名同期接苯但无苯中毒表现的同工种工人为对照组 ,应用PCR RFLP方法判定NQO1基因型。结果 携带NQ0 1C6 0 9TT T基因型 (纯合突变型 )个体发生苯中毒的危险性是具有C T基因型 (杂合型 )和C C基因型 (野生型 )个体的 2 82倍 (95 %CI:1 4 2~ 5 5 8) ,是具有C C基因型 (野生型 )个体的 2 94倍 (95 %CI:1 2 5 - 6 90 ) ;并存在携带NQO1C6 0 9TT T基因型 (纯合突变型 )个体发生苯中毒的危险性高于携带NQO1C6 0 9TC T基因型 (杂合型 )个体、更高于C C基因型 (野生型 )个体的趋势 (χ2trend=6 0 1,P =0 0 14 )。结论 携带NQO1C6 0 9T纯合突变基因型 (T T)个体接苯时发生苯中毒的危险性增高 ,考虑此基因可作为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用于苯作业工人上岗前的筛检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探讨APOC Ⅲ启动子C 482T 和T 455C 基因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
照研究的方法,选择参与2010年浙江省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调查的180例病例及191例对照作为研究对象,
应用直接测序法检测APOC Ⅲ C 482T 和T 455C 的基因型,运用χ
2 检验比较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
异。结果 病例组C 482TC/C、C/T 和T/T 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8.89%、50.00% 和21.11%,与对照组
(36.60%,53.93%和10.4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8.27,犘<0.05), 与C/C 相比,C/T 和
T/T 基因型OR 值分别为1.14 (95%犆犐:1.38~1.80)和2.48 (95%犆犐:1.30~4.73);T 455C 基因型频
率与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犘>0.05)。结论 APOC Ⅲ 启动子C
482T 基因多态性与MS及其组分高甘油三酯血症、超重和肥胖具有相关性,C/T 和T/T 基因型能够增加
患MS的风险。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APOC Ⅲ;基因多态性
中图分类号:R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1 0033 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