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ⅠB~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0例行手术治疗的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盆腔淋巴结的转移情况,采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总体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7.9%(176/630),转移淋巴结754枚,其中74.8%(564/754)分布于宫旁/闭孔区。单因素分析表明,临床分期、细胞分化、宫体受累、脉管间隙受累、宫颈间质浸润深度、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和癌抗原125(CA125)水平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低细胞分化(OR=3.874,95%CI:1.100~13.646,P=0.035)、深1/3宫颈间质浸润(OR=2.735,95%CI:1.675~4.466,P0.001)和脉管间隙受累(OR=73.822,95%CI:22.304~244.336,P0.001)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以宫旁/闭孔区最易受累,低细胞分化、深宫颈间质浸润、脉管间隙受累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应确保宫旁切除范围,并实施系统性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提高生存率。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至201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经根治性手术治疗550例Ⅰ~ⅡA2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 64例宫颈癌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92.2%,有转移者5年生存率51.6%(P0.05)。单因素分析,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最大径线、宫颈深间质浸润、宫旁浸润、脉管间隙浸润相关(P0.05);宫旁组织浸润、转移淋巴结部位、阴道切缘状况、转移淋巴结数量、转移淋巴结组数,是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宫颈癌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宫颈深间质浸润(P=0.001)和脉管间隙浸润(P=0.000)是影响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转移淋巴结组数2(P=0.000)是影响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宫颈深间质浸润、脉管间隙浸润是影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转移淋巴结组数≥2是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ⅠA~ⅡB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高危因素。方法对2004年11月—2013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ⅠA~ⅡB期宫颈鳞癌29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高危因素。结果 296例宫颈鳞癌患者中,ⅠA期33例,ⅠB期143例,ⅡA期61例,ⅡB期59例;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27个,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0.27%(60/296),其中19例因分别行左、右侧淋巴结整片切除,未能区分淋巴结部位,其余41例淋巴结转移中,闭孔淋巴结最多受累(58.54%,24/41),其次分别是髂外淋巴结(51.22%,21/41)、髂内淋巴结(31.15%,14/41)、髂总淋巴结(26.83%,11/41)和腹股沟深淋巴结(9.76%,4/41)。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肿瘤直径、淋巴脉管间质浸润(LVSI)、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子宫浸润及宫旁浸润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内癌栓(P=0.000)、宫颈间质浸润深度(P=0.003)及宫旁浸润(P=0.029)是影响ⅠA~ⅡB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ⅠA~ⅡB期宫颈鳞癌中,最易受累的淋巴结是闭孔淋巴结,其次是髂外淋巴结。LVSI、宫旁浸润及宫颈间质浸润深度是ⅠA~ⅡB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锥切标本宫旁浸润(P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市妇幼保健院2008年1月—2018年2月经宫颈锥切确诊为宫颈癌后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RH)+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的200例Ⅰa2~Ⅰb1期宫颈癌患者,分析早期宫颈癌PI的影响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有15例(7.5%)PI阳性,185例(92.5%)PI阴性。单因素分析显示,PI与年龄、病理类型、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和切缘状态无关(均P>0.05),与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LVSI阳性(OR=5.456,95%CI:1.669~17.833,P=0.005)和淋巴结转移阳性(OR=6.725,95%CI:1.833~24.669,P=0.004)是P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宫颈锥切标本中LVSI、淋巴结转移与PI有关,可作为PI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制定合理手术范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并分析1011例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和术后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发病年龄为24~77岁,孕次为0~10次,产次为0~9次,绝经年龄为30~60岁。临床表现以接触性出血(40. 75%)及阴道不规则流血(38. 87%)多见。1011例子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阳性率14. 84%(150/10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肿瘤直径、肿瘤浸润宫颈深度、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宫旁浸润、脉管浸润、切缘阳性、累及阴道以及累及子宫下段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P0. 05);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 cm(OR=1. 671)、肿瘤浸润深度 1/2子宫颈全层(OR=4. 452)、宫旁浸润(OR=2. 983)、脉管浸润(OR=4. 306)、肿瘤累及子宫下段(OR=1. 831)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直径2 cm、肿瘤浸润深度1/2子宫颈全层、宫旁浸润、脉管浸润、肿瘤累及子宫下段的患者更易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应规范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颈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为临床是否切除盆腔淋巴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418例早期子宫颈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患者发病年龄18~69岁,孕次0~11次,产次0~5次,体质量指数15.15~32.42 kg/m~2。临床表现以接触性出血及阴道不规则流血多见,分别占43.78%(183/418)及31.10%(130/418)。临床分期以ⅠB1期为主,有244例(58.37%);组织学类型以子宫颈腺癌普通型为主,有219例(52.39%)。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7.46%(73/418)。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未行新辅助化疗、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肿瘤直径、子宫颈间质浸润深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宫旁浸润、切缘浸润、阴道浸润、宫体浸润、输卵管转移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FIGO临床分期Ⅱ期(OR 3.658,95%CI 1.950~6.680)、子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OR 4.962,95%CI 2.110~11.669)、淋巴脉管间隙浸润(OR 2.279,95%CI 1.190~4.363)、宫体浸润(OR 2.124,95%CI 1.115~4.047)、输卵管转移(OR 6.429,95%CI 1.473~28.063)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早期子宫颈腺癌患者中,FIGO临床分期Ⅱ期、子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宫体浸润、输卵管转移的子宫颈腺癌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应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FIGO分期ⅠB1~ⅡB期宫颈癌盆腔转移淋巴结在各个解剖分区的分布特点及不同类型淋巴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FIGOⅠB1~ⅡB期宫颈癌3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在各分区的分布频度及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淋巴结转移部位、数目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总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6.9%(89/331),转移淋巴结242枚,67.8%(164/242)分布于宫旁/闭孔区。淋巴结转移与FIGO分期和深肌层浸润相关(r为0.242和0.403,P均=0.000)。331例患者5年总生存率(5-yOS)为87.0%,低位转移组5-yOS(76.1%)略优于高位转移组(5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单个淋巴结转移组5-yOS(80.4%)略优于多个淋巴结转移组(6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影响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因素为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P值分别为0.007、0.000、0.001)。结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与FIGO分期和深肌层浸润有关;宫旁/闭孔区淋巴结最易受累;淋巴转移是预后的独立因素;高位、多个淋巴结转移是否是预后的不利因素,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统计分析Ⅰa2和Ⅰb1期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6月期间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治疗的117例Ⅰa2、Ⅰb1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卡方检验及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117例患者中15例(12.8%)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未转移者102例(87.2%)。单因素分析结果:肌层浸润深度≥1/2、子宫下段受累、脉管内瘤栓阳性、肿瘤直径>2 cm、治疗前宫颈鳞状上皮抗原(SCC-Ag)水平为影响Ⅰa2和Ⅰb1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治疗前SCC-Ag≥1.5 ng/mL(OR=25.007,95%CI:2.342~250.021,P=0.008)。结论:治疗前SCC-Ag水平是影响Ⅰa2和Ⅰb1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Ⅰ b~Ⅱa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07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接受治疗、资料完整的135例早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选择10个非重复的特征性因素,包括患者年龄、临床期别、肿瘤直径、病理分化程度、深肌层浸润、脉管浸润、治疗前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以及治疗前血小板数量、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红蛋白水平,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这些特征性因素与盆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135例宫颈鳞癌患者中,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共切除盆腔淋巴结3996枚,平均每例29.6枚(20~47枚).其中,病理检查证实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有17例,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2.6%(17/135).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肿瘤直径(P=0.003)、深肌层浸润(P=0.004)、脉管浸润(P<0.01)、血小板数量(P=0.006)、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P<0.01)是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脉管浸润(OR=3.674,95%CI:1.825~7.393,P<0.01)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OR=4.568,95%CI:1.779~11.725,P=0.002)是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的因素.结论 脉管浸润和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影响早期宫颈鳞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ⅠA~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预后的相关临床高危因素。方法对2004年11月—2013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广泛/次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取样术的296例ⅠA~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6例宫颈鳞癌患者中,按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临床分期:ⅠA期33例,ⅠB期143例,ⅡA期61例,ⅡB期59例。患者3年生存率为96%,5年生存率为87%,总体生存率为87%。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新辅助化疗、脉管内癌栓、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宫旁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盆腔淋巴结阳性数目与宫颈鳞癌预后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盆腔淋巴结阳性数目(P=0.003)及宫颈间质浸润深度(P=0.026)是影响ⅠA~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ⅠA~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若盆腔淋巴结阳性数目2和(或)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预后往往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发生卵巢转移的发病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年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保留卵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ISIweb of science、CNKI等数据库中发表的相关中文和英文文献,截至2016年9月。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相对危险度RR(95%可信区间)进行分析,包括组织学分级、盆腔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宫颈浸润、子宫浆膜层浸润、腹水细胞学、淋巴脉管浸润、血清CA125水平和宫旁浸润等。结果:初检文献124篇,最终纳入8篇。Meta分析结果示,子宫内膜癌发生卵巢转移的高危因素有组织学分级(G3)(RR=2.09,95%CI为1.35~3.23)、盆腔淋巴结转移(RR=4.46,95%CI为3.09~6.45)、深肌层浸润(RR=3.02,95%CI为2.00~4.54)、宫颈浸润(RR=2.77,95%CI为1.83~4.20)、子宫浆膜层浸润(RR=16.93,95%CI为8.38~34.22)、腹水细胞学阳性(RR=4.16,95%CI为2.84~6.11)、脉管浸润(RR=2.03,95%CI为1.11~3.69)、血清CA12535U/ml(RR=3.27,95%CI为2.22~4.81)、宫旁浸润(RR=7.37,95%CI为3.89~13.97)。结论:约5%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卵巢转移。高组织学分级、盆腔淋巴结转移、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子宫浆膜层浸润、腹水细胞学阳性、淋巴脉管浸润、血清CA125水平35U/ml和宫旁浸润是子宫内膜癌发生卵巢转移的高危因素。对于年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选择保留卵巢应谨慎,应告知卵巢转移的潜在风险,充分做好术前及术中评估,如无高危因素,可考虑保留卵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锥切标本宫旁浸润(P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市妇幼保健院2008年1月—2018年2月经宫颈锥切确诊为宫颈癌后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RH)+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的200例Ⅰa2~Ⅰb1期宫颈癌患者,分析早期宫颈癌PI的影响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有15例(7.5%)PI阳性,185例(92.5%)PI阴性。单因素分析显示,PI与年龄、病理类型、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和切缘状态无关(均P0.05),与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LVSI阳性(OR=5.456,95%CI:1.669~17.833,P=0.005)和淋巴结转移阳性(OR=6.725,95%CI:1.833~24.669,P=0.004)是P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宫颈锥切标本中LVSI、淋巴结转移与PI有关,可作为PI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探讨选择低危早期宫颈癌患者的条件。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治疗的652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手术和手术后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直径2 cm、肿瘤中低分化、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阳性、肿瘤浸润间质≥1/2全层、子宫下段受累是早期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LVSI阳性是其独立危险因素(OR=4.77,P=0.000)。肿瘤直径2 cm的早期宫颈癌患者发生肿瘤浸润间质≥1/2全层、LVSI阳性、淋巴结转移、子宫下段受累、肿瘤中低分化的发生率更高。在肿瘤直径≤2 cm的早期宫颈癌患者中,当肿瘤浸润间质≥1/2全层时,淋巴结转移、LVSI阳性、子宫下段受累、肿瘤中低分化的发生率更高。结论:肿瘤大小和肿瘤浸润间质深度是选择低危早期宫颈癌患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Ⅰb~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94例Ⅰb~Ⅱb期宫颈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Logistic逐步回归法筛选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果:Ⅰb~Ⅱb期宫颈癌病例中,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1.13%(41/194)。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与临床分期、治疗前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肿瘤直径、脉管癌栓、肌层浸润深度、宫旁浸润、切缘阳性及肿瘤分化显著相关(P均0.05),这8个因素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与宫旁浸润、切缘阳性、肿瘤分化均存在较强关联(OR均5.0)。Ⅰb~Ⅱb期宫颈癌病例中,宫旁浸润、切缘阳性、肿瘤分化G3者占比较低,分别为4.12%(8/194)、3.61%(7/194)和5.67%(11/194)。经Logistic回归法筛选,最终纳入预测模型的因素为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及脉管癌栓,该模型对训练样本预测的正确率为74.5%,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结论:对于Ⅰb~Ⅱb期宫颈癌病例,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及脉管癌栓情况是用于构建预测其盆腔淋巴结转移风险模型的相对最优因素,由此构建的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和实用性,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宫颈鳞癌临床分期的准确性、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探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术前临床分期存在的问题和补充改进方法。方法:收集我院行根治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508例临床ⅠA~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pTNM)的结果,并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临床分期总的准确率为60.2%。单因素分析显示间质浸润深度、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临床分期、宫旁浸润、切缘浸润、阴道浸润、宫体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仅间质浸润深度、LVSI、临床分期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宫颈鳞癌临床分期的准确性欠佳,应用影像学检查(如MRI)等可能有助于提高分期准确率。间质浸润深度、LVSI、临床分期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手术治疗的470例ⅠA2~ⅡA2期宫颈癌,分为LVSI阳性组和LVSI阴性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LVSI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结果 22例失访,有预后资料者共44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LVSI与组织学分级、宫颈间质浸润、宫旁浸润、阴道穹窿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SI阳性与组织学低分化、深间质浸润、宫旁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相关。55例复发病例中LVSI阳性21例(38.2%),393例未复发病例中LVSI阳性63例(16.0%)。50例死亡病例中LVSI阳性17例(34.0%),398例存活病例中LVSI阳性67例(16.8%),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Ρ=0.000,Ρ=0.003)。全组5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为87.9%、86.8%。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宫颈间质浸润、宫旁浸润、阴道穹窿浸润、LVSI、淋巴结转移、LVSI和淋巴结转移和术后治疗影响5年总生存时间(OS)和无瘤生存时间(DFS)。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宫颈间质浸润、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是5年OS、DFS的独立预后因素,阴道穹窿受侵是5年OS的独立预后因素,LVSI是5年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LVSI与多种不良预后因素相关,是早期宫颈癌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因素,LVSI是5年无瘤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尚不能确定LVSI是早期宫颈癌5年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由于宫颈细胞学及人乳头瘤病毒(HPV)联合筛查技术应用,增加了早期宫颈癌的检出率,早期低危子宫颈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低危标准包括:宫颈肿瘤最大径线≤2 cm;浸润间质深度≤10 mm;无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低危子宫颈癌伴有宫旁受累、淋巴结转移及切缘阳性的几率低,总体预后较好。因此认为对低危子宫颈癌患者可以实施保守的手术方法:保留神经的子宫颈癌根治术不影响患者排便、排尿功能,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术前磁共振成像预测术后宫旁受累的敏感度较高,子宫切除术后意外发现的早期低危子宫颈癌患者残留疾病的发生率和辅助治疗的几率非常低,可避免根治性宫旁切除;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包括单纯宫颈切除、宫颈锥切术以及根治性宫颈切除术,复发率与根治性子宫切除相当,且妊娠结局良好。对于宫颈微小浸润腺癌,其手术治疗程序应该与鳞癌相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及相关高危因素,为指导宫颈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471例行根治性手术的ⅠA~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采用卡方检验或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71例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9.10%,其中以闭孔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临床分期、SCCAg>4μg/L、深肌层浸润、宫旁浸润(P<0.05)是影响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宫颈癌各组淋巴结转移中,闭孔淋巴结是最易受累的部位。结合临床病理因素,研究影响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高危因素,可以为其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Ⅰb~Ⅱa期不伴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的淋巴结平均直径与临床病理资料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至2015年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收治的176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淋巴结平均直径与患者年龄、肿瘤分期、肿瘤直径、病灶类型、病理类型、浸润深度、脉管浸润、分化程度、累及阴道、淋巴结清扫数之间的关系。logistics多因素分析淋巴结平均直径大小影响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5年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验证影响因素对5年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结果:肿瘤非外生型、肿瘤直径>4cm、浸润深度>1/2全层、脉管浸润阳性患者的淋巴结平均直径增大(P<0.05)。logistics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4cm(OR=3.444,95%CI为1.636~7.250)、浸润深度>1/2全层(OR=1.491,95%CI为1.215~3.109)、脉管浸润阳性(OR=4.592,95%CI为1.596~10.781)是淋巴结平均直径增大的独立影响因素;脉管浸润阳性(OR=0.704,95%CI为0.4...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Ⅰ型子宫内膜癌(EC)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选择性淋巴结切除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4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31例Ⅰ型E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20例(6.0%)EC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糖类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罗马指数(ROMA)和外周血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水平升高,肌层浸润≥1/2、宫颈间质浸润、附件受累及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是EC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ROC曲线,CA125、HE4(绝经前/后)、ROMA指数(绝经前/后)及MLR的cut-off值分别为27.6U/ml,129.1/139.2pmol/L,17.1%/30.1%和0.19。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CA12527.6U/ml(OR=11.09,95%CI为2.34~52.49,P=0.002),HE4129.1(绝经前)/139.2(绝经后)pmol/L(OR=4.26,95%CI为1.43~12.73,P=0.009)以及肌层浸润≥1/2(OR=10.94,95%CI为2.88~41.46,P=0.000)是I型EC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术前CA125、HE4水平及肌层浸润深度可用于评估Ⅰ型EC盆腔淋巴结转移状态,为淋巴结切除术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