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兰  聂秀 《临床外科杂志》2016,(10):808-808
正患者1,女,44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持续性隐痛2个月余入院。CT检查提示脾中下极占位,考虑血管瘤可能。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病检肉眼观为实性肿块,界限较清楚,切面灰褐间白,质地稍韧。镜下观:病变由大小不等的多个结节状血管瘤样结构构成,结节内血管腔呈不规则的分支状、裂隙样,血管腔内衬肥胖的内皮细胞,细胞核非典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不易见,少数血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例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显微镜下见肿物呈多个血管瘤样肉芽肿性结节,结节间为致密或黏液样变的纤维结缔组织,结节中瘤细胞呈卵圆形、短梭形,胞质丰富、可见分枝状及裂隙样不规则毛细血管,间质多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及红细胞外渗。细胞形态温和,无异型性,核分裂很少见。免疫表型复杂,无特征性表现。2例均行脾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1年余均无复发与转移。结论 SANT是一种罕见的具有特征性病理改变的良性增生性病变,临床上易与脾脏恶性肿瘤混淆,病理上易与炎性假瘤、错钩瘤等混淆,脾切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并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5例脾脏SAN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其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预后进行分析与总结.5例患者中男1例,女4例,中位年龄31岁.结果: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无法确诊...  相似文献   

5.
病例资料患者,男,27岁,因"体检发现脾脏占位"入院。患者于1年前行体检并未发现脾脏异常,但于3 d前行B超检查发现脾脏占位。入院前无任何症状,入院后查体无异常。行CT检查示脾脏上极有一约6 cm×5 cm大的团块占位;肿瘤标志物包括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19-9及CA-125均为阴性;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考虑为脾脏占位,遂行脾脏切除术。术中见脾脏大小正常,脾脏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 of the spleen,SANT)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9年10月间7例经病理学确诊SANT的CT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献。结果 7例均为单发病灶,6例类圆形,1例不规则形。病灶直径3.8~8.9 cm,平均6.9 cm。CT平扫2例呈较均匀的低密度,边界较清晰;其余5例以稍低密度为主,内部及边缘见条片等密度影,边界欠清晰。动态增强动脉期7例均表现为病灶边缘及内部早期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向心样强化,5例见较明显的“轮辐征”,以门静脉期较明显;增强后病灶边界变清晰。6例病灶所在区域脾脏增大,其中2例局限突出脾脏轮廓。本组病例均未见腹水、邻近组织的侵犯及转移,腹腔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结论 SAN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多表现为脾脏单发较大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平扫呈等密度或较低密度,增强期外周及内部早期结节状、条状明显强化,延迟期呈持续性明显强化,部分可见“轮辐征”,这些特点对SANT诊断及鉴别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33岁。因体检发现"脾占位性病变"入院。查体:皮肤和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无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正常。彩超结果示脾脏厚4.2 cm,脾脏中下极可见一大小约2.6cm×2.4 cm类圆形稍高回声不均质肿块,边界清晰,包膜不明显(图1)。CT增强扫描:脾脏中下极见一大小约2.8 cm×2.6 cm类圆形低密度影(图2)。术中见脾中、  相似文献   

8.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 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是一种少见、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的脾脏良性病变.SANT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特点:境界清楚的实性肿块,多个血管瘤样结节为纤维硬化间质所包绕;血管瘤样区域对血管免疫标记显示出异质性;手术切除即可治愈.临床易将其误诊为其他类型肿瘤.通过复习SANT现有中、英文文献,从命名、临床及病理形态学特征、鉴别诊断、发病机制以及治疗与预后等方面总结现阶段对该病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临床上较为罕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较困难,近年来,关于SANT的病例报告逐年增多,为加强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现就笔者单位收治的1例SANT病人进行探讨。报道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男性,36岁。因体检(腹部超声)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1个月于2016-11-08就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31岁,因“孕28周行产前B超检查时发现子宫外腹部巨大包块”于2013年5月13日收入我院普外科。患者轻微腹胀,无腹痛,无呕血、黑便,无黄疽。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37岁。因体检时B超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1个月,于2007年12月19日入院。患者无尿路刺激症状及血尿病史。胸片检查无异常发现。B超示右肾上极有8.8cm×6.0cm×6.7cm稍强回声光团,形态不规则,内呈网状改变;彩色多普勒显示周边有点状彩色血流信号,R10.52,提示右肾实质占位性病变(考虑为错构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肺硬化性血管瘤(PSH)是一种甚少见的良性肿瘤.国内毛贞坚[1]等于1982年首先报告1例,随着诊断技术及研究的进展,各类报告增多.现结合我院所见5例病例加以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1982~1997年我院共收治肺硬化性血管瘤5例,均为女性,年龄26~55岁,其中50岁以上2例,其余3例均为30岁以下患者,肿块位于左上肺叶1例,右中肺叶2例.右下肺叶2例,其中1例为多发并肺动一静脉瘘者。二、临床表现2例无任何症状.于查体时发现,其余3例均出现咳嗽、咳痰。病程5个月~1年。2例出现咳血痰或咯血且与PSH有明确关系.5例中4例行纤支镜…  相似文献   

13.
14.
肺硬化性血管瘤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右上肺硬化性血管瘤四例郭跃明赵安来吴立娟熊爱群我院自1991年9月~1995年5月收治右上肺硬化性血管瘤4例,均经病理切片证实,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2例,女2例。年龄13~50岁,平均35.5岁。出现症状时间1周~10月。主要症状:咳嗽、咳痰...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报道1例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诊治过程,以提高对SANT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对1例SANT的诊治过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SANT是一种近年来报道的罕见疾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容易引起误诊,确诊主要依赖其特征性的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论 SAN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病变,预后良好,行脾切除术可治愈。  相似文献   

17.
<正>患者,男,43岁,因"体检发现左上腹肿物8 d"入院。专科查体:腹平软,左上腹可及一肿块约20 cm×20 cm大,质中,压痛不明显,无反跳痛,肝肋下未及,余查体无殊。辅助检查WBC 5.7×109/L,RBC 4.31×1012/L,Hb l32 g/L,PLT 89×  相似文献   

18.
我院1982年1月~1997年9月共收治15例脾脏占位性疾病病人,男9例.女6例。年龄17-67岁,平均39岁。脾脓肿合并脑脓肿1例,脾血管瘤3例.脾囊肿1例,脾血管瘤合并囊肿2例.脾淋巴管血管瘤2例,脾动脉瘤并脾梗塞1例,恶性淋巴瘤3例(1例并胸腹腔淋巴结转移),脾血管内皮内瘤伴肝转移1例,脾转移性肿瘤1例。脾脓肿1例经大剂量抗生素静脉注射治疗,症状控制,脾占位基本消失。1例脾囊肿未治.随访1年无变化,1例脾小血管瘤(5cm×4cm)经股动脉穿刺脾动脉插管碘化油栓塞治疗,半年后查脾脏肿瘤少量碘化油存留,体积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19.
肺硬化性血管瘤12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74年3月至1990年3月手术治疗肺硬化性血管瘤12例。结合文献资料,讨论了本病的病因,X线表现,临床症状,病理,诊断,治疗和预后。肺化性血管瘤属良性肿瘤范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