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药抗菌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抗菌类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中药具有不易产生耐药性、不良反应低等优点,故以中药开发研究新的抗菌药物越来越受到重视。该文就近几年来中药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抗菌作用机制、逆转细菌耐药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得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新型抗耐药菌药物的研究已成为抗菌药物研究的主要方向。其中,全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利奈噁唑酮已成功上市,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这促使了对该类化合物更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对噁唑烷酮类抗菌剂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结构修饰进行综述,并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具有优良抗菌活性的噁唑烷酮类潜在药物。  相似文献   

3.
中药抗菌和逆转耐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抗菌和逆转耐药作用机制提供参考和研究思路。方法: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阐述国内、外近十年来中药抗菌和逆转耐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结果:中药抗菌可以通过抑制菌体内能量的生成、改变细胞膜和离子通道的通透性、抑制菌体内酶的活性、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减少细菌内毒素的释放、代谢产物发挥抗菌作用、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等机制发挥抗菌作用,中药可以通过消除R质粒、抑制细菌主动外排泵、抑制β-内酰胺酶、抑制耐药基因的表达等途径逆转细菌耐药性。结论: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研究思路深入探讨中药抗菌和逆转耐药作用机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开发出新的抗菌药物或者新的治疗方案。金属纳米粒子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和靶点非特异性,已成为克服细菌耐药性的有效解决途径。但其细胞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将金属纳米粒子与抗生素联用可降低其毒性,且对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具有增效作用。本文将从金属纳米材料,及其与抗生素联用抗耐药菌活性及其协同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如今越来越多耐药细菌的出现,对于细菌耐药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而现今的研究已经发现细菌的生物被膜是其耐药作用的一个独特机制。许多中药被发现对于细菌的生物被膜具有抑制作用,是细菌耐药性研究中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通过查阅分析国内外有关中药对细菌生物被膜抗菌作用的文献,从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细菌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以及中药对于细菌生物被膜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抗菌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噁唑烷酮类化合物是新一代全合成的抗菌药物,有着全新的结构和独特的作用机制。此类药物可阻止细菌蛋白质的早期合成反应,与其他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类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体内外对许多临床耐药菌有强烈的抗菌活性。本文主要介绍口恶唑烷酮类作用机制、体内外抗菌活性及药效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7.
细菌通过不断地进化与变异,对抗菌药物产生耐受性,即细菌耐药性。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甚至滥用,越来越多的细菌从药物敏感菌逐步发展为耐受多种抗菌药物的超级细菌,由此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威胁。因此,研发抗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stant, MDR)细菌感染的药物,尤其是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全新的新型抗菌药物迫在眉睫。本文简要综述2010年后上市或进入临床的抗多重耐药菌药物特别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糖肽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和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抗多重耐药菌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孙莹  尤启冬  毕小玲 《药学进展》2007,31(8):337-342
综述新抗菌靶点肽去甲酰基酶在细菌蛋白合成中的作用、三维结构及其抑制剂的设计、发现与开发和耐药菌的产生。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广泛发生以及多药耐药菌的出现,临床上急需对耐药菌有效的新型抗菌药,而寻找新型抗菌靶点为抗耐药菌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标本中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了解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以及2种细菌的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用药频度的相关性,认识细菌耐药性变化与抗菌药物使用之间的关系。方法:调查某医院2009年至2013年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2种细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用药频度的相关性。结果:细菌耐药率与多种抗菌药物用药频度的关系较为复杂,但存在相关性。结论:所研究医院的大肠埃希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于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并与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有一定关系。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严谨的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抗菌药物的用量,从而有效控制细菌耐药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阎爱荣  廖晖 《中国药房》2012,(7):668-670
目的:了解中药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作用研究进展。方法:从体外抑菌作用、中西药物联用、作用机制等三方面综述了近5年来中药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作用研究情况。结果:目前抑菌作用较多集中在对具有清解里热功能中药的复方、单味药及单体的研究。体外抑菌及动物实验显示中西药物联用对耐药菌具协同功效。中药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有逆转耐药性,抑制细菌的DNA、RNA、蛋白质和肽聚糖的合成及消除质粒等。结论:中药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恶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摘 要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滥用,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基因型产生耐药性。鞣质类化合物因其良好的抗菌活性、不良反应小、来源广泛等优势,已经成为细菌性疾病治疗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本文现从鳌合金属离子、抑制酶活力、膜壁损伤、蛋白质和核酸变化、能量代谢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方面,对鞣质的抑菌机制作出较为完善的总结,旨在为开发鞣质作为有效抗菌药物提供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第4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耐药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治疗及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以唐山市中医医院细菌室做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的765例患者共984株耐药菌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病历做回顾性调查,用SPSS 10.0进行统计学分析,χ2检验用于比较各组间率的差异。结果:共培养分离出耐药菌984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4.7%,头孢吡肟总耐药率为48.77%,除对嗜麦芽假单胞菌、肠球菌天然耐药外,对其他细菌耐药率在25%~65%之间,结论:不同细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不尽相同,但近年来其耐药率有上升趋势。耐药危险因素是混合感染、抗菌药物使用时间≥4周。  相似文献   

13.
奚彩萍  承晓京  任俊杰 《中国药房》2012,(14):1280-1283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应用及细菌耐药情况。方法:调取我院2008-2010年抗菌药物的出库数据,采用限定日剂量法分析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利用我院检验科2009-2010年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分析临床分离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结果:头孢菌素尤其是第3代头孢菌素类应用最为频繁;同期临床分离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与葡萄球菌为主;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几乎完全耐药,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比率较高,尚未见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已显示出较高的耐药率,但对碳青霉烯类、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除氨苄西林/舒巴坦)、头霉素类与阿米卡星等均仍敏感。结论:第3代头孢菌素有滥用倾向;临床分离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与葡萄球菌为主,细菌耐药情况比较严重,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作为一个潜在威胁健康的问题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细菌耐药性持续存在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必须面对和认真研究解决的难题。海洋环境也已逐步成为耐药性细菌的重要储存库。因此,本文针对海洋环境中细菌耐药性这一问题,结合国内外最新文献,对海洋环境中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简单介绍了细菌耐药性在海洋环境中的产生原因、流行现状、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并对未来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抑制细菌蛋白合成的一类广谱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其耐药菌产生,因此,迫切需要研发新型的四环素类抗生素.本文综述了四环素类抗生素抗菌及其耐药的作用机制,四环素类的构效关系和结构改造,以及抗耐药四环素类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The increasing emergence of drug resistant pathogenic bacteria poses a great challenge to clinical therapy and a threat to public health. Cationic peptides have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for their unique antibacterial mechanism and ability to combat drug-resistant bacteria. In this study, we designed a TAT-modified cationic peptide PA-28 which self-assembled into nanoparticles of about 150 nm. These nanoparticles showed strong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against both gram-positive and gram-negative bacteria, including drug-resistant bacteria. They were more potent than the unassembled counterpart peptide nonalysine (K9). Their antibacterial mechanism of directly destructing bacterial wall/membrane reduces the possibility of developing bacterial resistance. In vivo anti-infective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se nanoparticles were able to penetrate the blood–brain barrier to inhibit bacterial growth in infected brains of rats. In addition, these nanoparticles induced low hemolysis below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Therefore, the peptide designed in this study is a promising and efficient antibacterial agent against bacterial infections.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并已获得广泛的临床应用,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中药在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中药抗肿瘤的活性与机制有多途径、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调节肿瘤微环境,抗肿瘤血管生成,逆转药物耐药等。对目前抗肿瘤有明确疗效的中药有效成分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抗肿瘤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由分枝杆菌引起的感染是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目前,多种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对临床抗分枝杆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中药治疗分枝杆菌感染具有悠久历史。例如,中药材狼毒已应用于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治疗。非中药来源的植物中,也蕴含丰富的抗分枝杆菌成分。这些植物来源的天然产物具有较好的结构多样性,是开发抗分枝杆菌药物的潜在来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中药和其他非中药来源植物中发现的,具有良好抗分枝杆菌活性的化合物或提取物,并介绍了它们的作用机制。这些活性植物天然产物为新抗分枝杆菌药物的发现提供了化合物库。同时,这些植物天然产物结构与现有抗分枝杆菌药物具有显著的差别,研究其作用机制,也可发现新的抗分枝杆菌靶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状况及细菌耐药的变化趋势,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降低细菌耐药发生率和院内感染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统计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患者应用抗生素品种、数量消耗量,同期病原菌感染情况、耐药细菌培养分离结果,应用细菌耐药监测软件统计处理数据。结果2010—2012年我院住院患者应用抗生素药物11类40种,其中DDDs排名居前3位的依次为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我院2010—2012年住院患者培养标本中分离到菌株分别为830、1274、3278株,其中排名居前2位的依次为革兰阴性细菌(G-)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3年间抗菌药物总用药频度(DDDs)与细菌耐药呈正相关,β-内酰胺酶类药物的DDDs与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存在相关性(r=0.7035,P〈0.05)。头孢菌素类的DDDs与G-菌耐药率间呈正相关(r=0.8002,P〈0.05)。喹诺酮类的DDDs与G-菌耐药率呈正相关(r=0.8045,P〈0.05)。结论抗菌药物的DDDs与细菌耐药率具有相关性,合理应用抗生素可减少细菌耐药发生,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