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围生期高危因素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本院67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研究组,同期入院的非感染性患儿75例为对照组,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胎膜早破>18 h、早产儿低体重儿及胎心晚期减速是新生儿败血症的高危因素。败血症患儿体温不升或发热、反应差、腹泻、腹胀、黄疸退而复现或加重、新生儿硬肿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败血症组患儿外周血WBC>20×109或WBC<5×109、I/T≥0.2、PLT<100×109及快速C-反应蛋白(C-reactcve protein, CRP)>8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胎心晚期减速、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胎膜早破是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高危因素。血培养联合应用外周WBC、I/T、PLT、CRP有助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医院内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9-2009年7例真菌败血症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7例中,易感危险肉素以严重基础疾病(100.0%)、使用广谱抗菌药物(86.0%)、应用糖皮质激素(57.0%)最为突出;主要病原菌为假丝酵母菌属包括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病死率为86.0%.结论 败血症多发生在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的患者中,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应早期开展经验性治疗,目前临床应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剂量偏小.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对新生儿败血症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方法分析108例血培养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血培养仍为确诊的主要手段,病原菌以葡萄球菌为主,占48.14%。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8例(16.67%),金黄色葡萄球菌15例(13.89%),溶血性葡萄球菌8例(7.41%)。其次为大肠杆菌和克雷伯氏菌分别为14.81%和9.26%。目前病原菌普遍敏感的抗生素为头孢唑啉、头孢哌酮、丁胺卡那霉素、万古霉素、环丙沙星。结论根据症状体征和药敏结果,早期应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积极防治并发症,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照组给予头孢他定+美洛西林钠治疗,治疗组于对照组治疗的前提下给予多巴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其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面色潮红4例,停止用药后,症状完全消失,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症状。结论对新生儿败血症给予多巴胺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使患儿体征逐渐恢复正常,提高其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院内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真菌是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现将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月经血培养证实的16例真菌性败血症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李顺芬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1):2218-2219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以及病发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其临床护理对策,为提高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及完善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湖南省人民医院2010年1-12月所收治30例临床表现为典型的新生儿败血症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将其中一组设为对照组,临床治疗时给予常规的治疗护理方案;另一组设为研究组,临床治疗时在常规治疗护理方案的基础上加以抗生素药物以及免疫治疗护理,根据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两种护理方案的可行性。结果通过对两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给予两种不同的治疗护理方案观察其结果发现,研究组患儿的护理质量以及治疗成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败血症虽然在临床表现时病情危险,但是只要能及时抢救并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给予最适合的治疗护理方案,对症下药,新生儿败血症也是可以治愈的,并且抗生素药物以及免疫治疗方案可以有效的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本地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方法对2007年6月-2009年6月本院新生儿收治的108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败血症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81例(75%),精神反应不佳、拒乳或食欲差56例(51.9%)、体温异常(发热或体温不升)41例(38.0%)、循环不良或感染性休克38例(35.2%)、高血糖31例(28.7%)、皮肤水肿26例(24.1%)。108例败血症血培养阳性65例,其中G+病原菌43例,葡萄球菌34例,G-病原菌22例,大肠埃希菌11例,肺炎克雷伯菌7例。早发组革兰阴性菌感染率高于晚发组(P〈0.01)。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无特异临床表现,最主要的病原菌为葡萄球菌,其次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治疗需采取以抗生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血培养药敏试验可提供抗生素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败血症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而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其病原菌种类与地理位置、年代变迁有密切关系,为了解近年来边远海岛地区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本文对2000年至今在我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新生儿败血症进行早期诊断,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我院近6年来87例血培养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无特殊性,并发症多,末梢血象、C反应蛋白均不能作为诊断依据.血培养仍是确诊的主要手段,但阳性率不高.病原菌以葡萄球菌(72.41%)为主.目前病原菌普遍敏感的抗生素有头孢唑啉、头孢哌酮、丁胺卡那霉素、万古霉素.结论 对拟诊病例开展L型血培养,以提高诊断率.早期应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积极防治并发症,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 PCT)检测水平在脓毒血症新生儿中的变化情况及其在患儿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新生儿科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脓毒症新生儿作为研究组,同期4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入院时的PCT、C反应蛋白( CRP)、白细胞( WBC)、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Ⅱ)差异,并根据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的对脓毒症患儿进行分组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PCT对判断脓毒症新生儿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研究组患儿的PCT为(15.37±7.16)ng/L、CRP为(39.82±11.75)mg/L、WBC为(15.8±3.17)×109/L值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组的PCT:(0.84±0.72)ng/L、CRP:(1.96±1.35)mg/L、WBC:(9.4±2.1)×109/L,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78、20.28、11.75,均P<0.05)。非危重患儿有36例、危重患儿33例、极度危重患儿29例,PCT、CRP、WBC及APACHEⅡ评分的组间比较结果为非危重组<危重组<极危重组患儿(F值分别为14.09、14.18、10.05、7.88,均P<0.05),并且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均P<0.05)。 PCT≥14.86μg/L组患儿43例中有21例患儿死亡,死亡率为48.84%,显著高于<14.86μg/L组的14.55%,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62,均P<0.05)。绘制ROC曲线显示,PCT预测患儿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2,大于0.800。结论 PCT检测水平在脓毒血症患儿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同时与患儿的病情程度有一定的关系,PCT作为一种对脓毒血症患儿预后进行预测的临床指标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产儿与足月儿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早产儿与43例足月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的比例高于足月儿(P<0.01),足月儿早发型败血症的比例高于早产儿(P<0.01)。胎膜早破、剖宫产、PICC置管、脐静脉置管和静脉营养在早产儿败血症中的比例高于足月儿(P均<0.01)。母亲围生期感染、羊水污染、顺产在足月儿败血症中的比例高于早产儿(P均<0.01)。早产儿败血症易表现为反应差、喂养不耐受、腹胀、呼吸暂停、呼吸困难、需机械通气治疗(P均<0.05或<0.01),易合并感染性休克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P<0.01或<0.05),检测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明显降低(P均< 0.01)。结论 早产儿与足月儿败血症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早产儿败血症常累及多个系统的变化,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及白介素-6水平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0例败血症新生儿及4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测定败血症组急性期、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血清降钙素原及白介素-6水平。结果:败血症组急性期血清降钙素原及白介素-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败血症组恢复期和对照组血清降钙素原及白介素-6水平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败血症组急性期血清降钙素原及白介素-6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及白介素-6水平和新生儿败血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血清降钙素原及白介素-6水平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及评价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新生儿脓毒症并DIC患儿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新生儿DIC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出血停止时间、肝素使用时间、重症监护室( ICU)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0.1390、12.6781、9.9306和15.4051,均P<0.001)。观察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6.5706和5.0614,均P<0.001)。观察组治疗后部分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5.1883、15.3153和7.6557,均P<0.001)。结论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改善新生儿脓毒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凝血功能,减轻体内炎症反应,缩短ICU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高间接胆红素血症(高胆)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1990年~1999年收治的不明原因高胆足月新生儿316例进行回顺性分析.结果不明原因高胆患儿占同期高胆住院患儿的20.5%(316/1 539),男女=1.61,轻度占20.6%(65/316),中度占61.7%(195/316),重度占17.7%(56/316).重度组母O型血所占比例和母子血型不合发生率高于轻、中度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度组胆红素值降到正常时间及光疗时间明显长于其它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母亲O型血型可能为新生儿高胆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轻度高胆组可能包含有生理性黄疸,重度组可能包括部分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相似文献   

16.
Primary bloodstream infection (BSI) is a leading, preventable infectious complica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nd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patients' outcome. Surveillance definitions for primary BSI distinguish those that are microbiologically documented from those that are not. The latter is known as clinical sepsis, but information on its epidemiologic importance is limited. We analyzed prospective on-site surveillance data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a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Of the 113 episodes of primary BSI, 33 (29%) were microbiologically documented. The overall BSI infection rate was 19.8 episodes per 1,000 central-line days (confidence interval [CI] 95%, 16.1 to 23.6); the rate fell to 5.8 (CI 3.8 to 7.8) when only microbiologically documented episodes were considered. Exposure to vascular devices was similar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epsis and patients with microbiologically documented BSI. We conclude that laboratory-based surveillance alone will underestimate the incidence of primary BSI and thus jeopardize benchmarking.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病房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病原菌及药敏情况,指导临床防治。方法 分析本院NICU病房2012年5月-2015年5月早产儿临床资料,以同期住院早产儿为对照,总结真菌败血症的高危因素、病原分布、药敏结果等加以统计分析。结果 收治早产儿2 534例,经血培养确诊为真菌败血症23例,均为医院感染。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早产儿14例,超低出生体重(ELBW)早产儿5例。与同期住院早产儿比较,低出生体重儿、小胎龄、静脉置管及长期静脉营养是真菌败血症的高危因素;病原均为假丝酵母菌,其中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6例(69.6%),白色念珠菌6例(26.1%),无名假丝酵母菌1例(4.3%),药敏试验均对氟康唑敏感。结论 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是院内感染真菌败血症的好发人群。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为主,对氟康唑普遍敏感。足疗程抗真菌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及细菌耐药情况.方法:对我院49例小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及细菌药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0~3岁42人,>3岁7人;感染途径以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多见;培养出17种细菌,葡萄球菌35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3例.结论:小儿败血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原菌以葡萄球菌多见,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高,对丁卡、头孢三代、万古霉素敏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IL-1β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足月新生儿败血症的关系, 为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7年1-12月血培养阳性,确诊为败血症的50例新生儿为败血症组,有临床症状但血培养阴性,诊断为临床败血症的50例患儿为临床败血症组,另选取同期50例非感染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Sequenom SNP测序技术检测IL-1β基因2个位点(rs1143627、rs1143643),比较三组间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IL-1β基因型与新生儿败血症的关系。结果 三组间IL-1β基因rs1143627(C/T)各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IL-1β基因rs1143643(C/T)各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94,P<0.05);三组间上述两个位点各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与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相关(OR=0.6,95%CI:0.418~0.915);性别、日龄、rs1143627和rs1143643基因多态性对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胎龄是新生儿败血症的影响因素。IL-1β基因位点rs1143627(C/T)和rs1143643(C/T)可能与新生儿败血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