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患儿颅脑结构异常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精神分裂症患儿颅脑结构异常和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5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儿和39名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MRI进行颅脑结构测量,用《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手册》(C-WISC)评估其认知功能。结果 1.精神分裂症患儿第三脑室横径、侧脑室前脚间距、左右颞角宽度、左右外侧裂脑沟根部宽、额叶和顶叶脑沟宽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5),胼胝体厚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2.精神分裂症患儿第三脑室横径与常识、领悟、算术、数字广度、言语总分、言语智商(VIQ)、全量表分及全量表智商(FIQ)均呈负相关(Pa<0.05),第三脑室侧壁至左右脑岛面距、侧脑室前脚间距、侧脑室体最大距与常识均呈负相关(Pa<0.05),左右颞角宽度与常识、算术、言语总分、VIQ、全量表分及FIQ均呈负相关(Pa<0.05),左右外侧裂脑沟根部宽与常识、算术、数字广度、言语总分、VIQ、全量表分及FIQ均呈负相关(Pa<0.05),额叶脑沟宽与算术、言语总分及VIQ均呈负相关(Pa<0.05),顶叶脑沟宽与常识、算术、言语总分及VIQ均呈负相关(Pa<0.05),胼胝体厚与常识呈正相关(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儿存在显著的脑室扩大和脑结构异常,脑室扩大和脑结构异常与认知损害存在相关关系,脑室扩大和脑结构异常越明显,认知损害越严重。  相似文献   

2.
学龄期轻度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注意力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学龄期轻度孤独症谱系障碍 (ASD)儿童的注意力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学龄期轻度ASD儿童20例,使用整合视听持续性操作测试 (IVA-CPT)进行注意力评估。选取20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儿童和40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SD组的综合注意、综合控制、视/ 听觉综合控制力、视/听觉谨慎、听觉毅力、视觉一致性、视/听觉警醒、视觉注意力、视觉速度商数,视/听觉正确反应数和视觉二、三阶段平均反应时得分低 (P <0.05)。与ADHD组比,ASD 组的综合控制力、听觉一致性、商数得分高 (P <0.05),而视觉警醒、视觉速度商数得分低 (P <0.05)。结论 学龄期轻度ASD儿童存在注意缺陷,以注意集中能力缺陷为主且与ADHD 儿童受损相当,而注意控制能力受损相对较轻且优于ADHD儿童;视觉注意集中能力缺陷重于听觉,而视/听觉注意控制能力缺陷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对基本情绪面孔的辨认能力以及在辨认基本情绪面孔的早期加工阶段可能存在的异常特征。方法 以中国人物静态表情图片为刺激材料,分析25名ASD儿童与22名年龄、性别匹配的普通儿童对4种基本情绪(害怕、高兴、生气和伤心)面孔的文字标签识别能力及脑电反应。结果 在总表情和害怕面孔的脑电反应中,对照组表现出大脑左侧颞区的N170潜伏期较右侧短(P < 0.05),而ASD组对情绪面孔的N170反应未显示出对照组的这种差异;且在总表情、害怕和高兴面孔下,ASD组左侧颞区的N170潜伏期较对照组长(P < 0.05),而在生气和害怕表情下也表现出右侧颞区的N170潜伏期长于对照组的趋势。结论 ASD儿童对基本情绪面孔在早期加工阶段的感知速度总体上偏慢,且对情绪面孔早期加工的偏侧化模式可能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丘脑和小脑生化代谢物指标变化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方法 前瞻性采用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单体素点分辨率波谱序列对50名2~6岁的ASD儿童双侧丘脑和小脑进行分析,以肌酸(creatine,Cr)为内标测定代谢物N-乙酰天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Cr、胆碱(cholin,Cho)/Cr、肌醇(myoinositol,MI)/Cr、谷氨酸复合物(glutamine and glutamate complex,Glx)/Cr的相对值,比较各代谢物的差异和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 结果 ASD儿童左侧丘脑NAA/Cr与Griffiths发育评估量表中文版中听力-语言和手眼协调评分呈正相关(P<0.05);右侧小脑Cho/Cr与个人-社交、听力-语言、手眼协调呈正相关(P<0.05);左侧丘脑和左侧小脑的NAA/Cr呈正相关,左侧丘脑和左侧小脑的Glx/Cr呈正相关(P<0.05)。ASD儿童丘脑和小脑部位左右两侧代谢物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结论 ASD儿童小脑、丘脑存在代谢紊乱,且左侧小脑和左侧丘脑代谢物改变之间存在关联,部分指标与ASD临床症状相关。MRS可能揭示了ASD的病理基础并为其诊断、预后评估提供无创、定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Sturge-Weber 综合征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例1,女,4岁,因反复抽搐3年于2006年6月来我院儿科门诊就诊。患儿8月大时出现抽搐,表现为头向一侧偏斜,双眼斜视固定,四肢强直性抽动,每次持续数分钟,予以止惊后缓解。一年发作数次,发作时面痣处发黑。病程中无发热。患儿智力发育可。体格检查:右额部见一8cm×10cm大小紫红色面痣,头皮中隐约可见。心肺腹部检查无异常,病理征阴性。眼科检查无异常发现。头颅MRI示右大脑各叶脑体积略缩小,脑回不同程度弯曲,脑沟增多加深,局部脑表面及脑沟内皮下稍长T2信号灶,T2Flair呈高信号,以颞、枕叶为明显;增强示右大脑表面脑沟内异常明显钙化条状影,脑…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学龄前期及小学阶段学龄期儿童的肺通气功能参数预计方程式。方法 采用德国JAEGER公司MasterScreen Pead肺功能仪,于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对重庆地区主城两所幼儿园及小学的458名3~12岁儿童进行肺通气功能测定。采用SAS9.4统计软件包,通过单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已知及潜在的影响因素与各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以各肺功能指标实测值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为自变量,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将构建的方程式与文献中相应年龄段的肺功能预计方程式进行比较,采用相对预测误差平均值评价各公式的适用性。结果 对于学龄前期儿童,肺功能各指标[剩余25%肺活量时的用力呼气流量(MEF25)除外]均与月龄、身高、体重相关,性别与用力肺活量(FVC)、第0.5秒用力呼气容积(FEV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MEF75、MEF50和最大通气量(MVV)相关。对于学龄期儿童,年龄、身高、体重与除呼气中段流速(MMEF)外的各肺功能指标均有显著相关性,性别与FVC、FEV1、FEV0.5/FVC、MEF50、MVV显著相关。预计公式模型比较后显示,该次构建的模型对该研究群体有较好的适用性。结论 年龄、身高和体重为影响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肺通气功能参数的主要变量,性别对学龄前期儿童肺功能参数的影响多于学龄期儿童,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建立各项肺通气功能指标的预计公式。该模型的构建可为3~12岁儿童肺通气功能相关参数的预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为了观察小于胎龄儿(SGA(脑的发育,对在我院住院的59例SGA在出生后进行了颅脑超声的检查。其中22例也进行了脑CT检查,检查发现SGA脑异常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异常发现包括,室管膜下或脑室内有小囊泡(25例,42.3%),脑室增大(17例,28.8%),小脑发育不良(7例,11.9%),脑有钙化灶(6例,10.2%)。CT表现脑白质密度降低。随访时发现,室管膜下或脑室内囊泡大多在6个月  相似文献   

8.
病例1资料:患儿女,10岁。行走不稳伴言语不清1年半,全身皮肤暗黄。腹部B超:肝脏弥漫性回声异常,脾大;眼科检查:K-F环阳性;血铜蓝蛋白降低(32.1mg/L)。影像学表现:双侧基底节及丘脑可见对称性条片状稍混杂T1(图1a)长T2信号影(图1b、d、e),FLAIR序列(图c)呈不均匀略高信号影,双侧额颞叶脑沟略宽,双侧脑室额角略宽,小脑及脑干未见异常,中线结构无移位。影像学诊断:双侧基底节及丘脑对称性异常信号,符合肝豆状核变性脑改变。临床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并探讨实施严格疫情防控措施对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2~8月常规体检合格儿童7 46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2019年2~8月(无疫情期)10 102例常规体检合格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水平。同时将观察组与对照组中3~4月期间的体检儿童分别作为疫情防控亚组(n=1 710)和未防控亚组(n=2 877)。将研究对象分成5个年龄段(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及青春期),比较疫情防控亚组和未防控亚组组间各年龄段儿童血清25(OH)D水平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3月和4月的血清25(OH)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疫情防控亚组各年龄段儿童血清25(OH)D水平均明显低于未防控亚组(P<0.001)。疫情防控亚组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儿童维生素D充足率显著低于未防控亚组(P<0.001),较未防控亚组分别下降10.71%、18.76%、59.63%和56.29%。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严格防控措施可能导致儿童,尤其是学龄期和青春期儿童的维生素D水平明显降低,建议及时监测儿童维生素D水平并补充适量维生素D 制剂,在遵守防疫规定的前提下尽量增加户外日照时间。 引用格式:  相似文献   

10.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后脑实质损害及其对神经发育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目的 认识脑室周围一脑室内出血所致的脑实质损害及其对小儿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 经颅脑超声确诊为脑室周围一脑室内出血并伴脑室扩大的新生儿157例,分析侧脑室扩大程度与脑实质损害的关系。通过随访,了解这些小儿神经发育状况,总结脑实质损害程度与新生儿期后神经发育的关系。结果 91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实质损害迹象;脑室周围白质损害最为明显,62例为一过性,29例在4周时白质病变不消失或形成脑室旁白质软化,7例同时存在出血性脑梗塞;脑实质损害的严重性与脑室扩大的程度有关;部分患儿在新生儿期后颅脑超声检查时发现脑结构异常;随访月龄在3个月以上的72例患儿中,智能发育轻度异常29例,严重异常7例,神经发育异常与脑实质损害程度有关。结论 严重的脑室周围一脑室内出血可继发脑实质损伤,应注意脑室扩大所致的脑室旁白质病变及出血性脑梗塞。脑实质损伤可导致神经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临床特征及复发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7年1月住院的73例ADEM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转归情况。结果 73例患儿中,发病前41例(56%)有感染病史,7例(10%)有疫苗接种史。所有患儿均具有脑病表现,其中意识改变47例(64%),精神行为异常54例(74%);余以发热(53例,73%)、运动障碍(47例,64%)、头痛(47例,64%)、呕吐(40例,55%)等多见。头颅MRI检查以皮层下白质(83%,54/65)、深部核团(60%,39/65)、脑干(58%,38/65)、小脑(42%,27/65)受累多见。47%(20/43)患儿脊髓受累。随访发现共15例患儿复发。与未复发患儿比较,复发患儿更多出现深部核团受累(P < 0.05),≥ 3个脊髓节段损伤者更多见(P < 0.01),丙种球蛋白和/或激素治疗时间距起病>2周的比例更高(P < 0.05)。结论 ADEM临床表现多样,少数患儿可复发。MRI深部核团受累、≥ 3个节段的长节段脊髓病变、丙种球蛋白和/或激素治疗时间较晚(>2周)可能与ADEM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儿童腹胀的临床特点及病因,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以腹胀为主诉入院的1 561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结果及疾病诊断等临床资料。结果 1 561例患儿中,新生儿(< 28 d)823例,婴儿(28 d~)307例,幼儿(1岁~)186例,学龄前儿童(3岁~)120例,学龄儿童(6岁~)106例,青春期(12~17岁)19例。新生儿组、婴儿组、幼儿组及学龄组伴随症状均以呕吐为主,学龄前组以腹痛为主,青春期组以呕吐、腹痛为主。新生儿组和婴儿组伴随体征以肠鸣音减弱为主,其余各年龄组以腹部压痛为主。新生儿组腹部平片以肠道充气扩张为主,其余各年龄组以肠道充气扩张伴液气平为主。339例患儿完善组织病理学检查,其肠组织病理结果为:新生儿组以肠黏膜下神经节细胞体积小、数量少或发育差为主,婴儿组以肠道炎症、出血、坏死为主,其余各年龄组以阑尾炎为主。新生儿组以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为腹胀主要病因(34.4%);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组及青春期组均以肠梗阻为主要病因,分别占36.8%、52.2%、51.7%、62.3%、52.6%。结论 呕吐为各年龄组腹胀患儿较常见的症状;腹胀新生儿及婴儿多表现为肠鸣音减弱,1岁以上患儿以腹部压痛为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新生儿腹胀最常见的病因,其余年龄组患儿多以肠梗阻作为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对学龄前轻中度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核心症状及睡眠管理的疗效。方法 将50例轻中度ASD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结构化教育方式结合听觉统合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采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社交反应量表(SRS)、睡眠习惯问卷(CSHQ)和情绪识别工具,评定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结果 试验组在感觉因子、社会交往因子、躯体运动因子、语言因子、ABC总分、CARS总分方面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社会认知、社会沟通、社会动机、孤独症行为方式和SR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正立和倒置面孔的情绪识别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睡眠阻抗、入睡延迟、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日间困倦和CSHQ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终末箱庭创伤主题个数少于初始箱庭,治愈主题个数多于初始箱庭(P < 0.05)。结论 采用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可显著改善学龄前轻中度ASD患儿的核心症状和睡眠状况,可作为早期康复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学龄前期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交叉式团体与个体沙盘干预的疗效。方法 将80例4~6岁ASD儿童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患儿与正常儿童以1:3配比交叉式加入团体沙盘,对照组患儿采用一对一个体沙盘干预。以异常行为评定量表(ABC)和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评估治疗3个月后的整体疗效。结果 实际入选试验组33例,对照组28例。试验组干预3个月后ABC量表情绪不稳、社交退缩、刻板行为因子得分及总分较干预前下降;对照组干预后刻板行为、言语失当得分及总分较干预前下降(P < 0.05)。试验组社交退缩和总分的干预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干预3个月后ATEC量表社交、感知觉、行为及总分较干预前下降,对照组语言、社交、行为及总分较干预前下降(P < 0.05)。试验组语言、社交、感知觉和总分的干预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P < 0.01)。干预后试验组目光交流和沙具刻板排列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个体沙盘和交叉式团体沙盘干预均可改善学龄前ASD患儿的症状。交叉式团体沙盘对ASD患儿的干预效能优于个体沙盘,以社交、情绪及刻板行为改善为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2岁前静止脸试验(SFP)发声行为特征及其与确诊时ASD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43例7~23月龄可疑ASD患儿(可疑ASD组)及37例正常对照儿童(TD组),测量两组静止脸试验(SFP)下发声行为的时长及频率,随访至2岁,确诊34例ASD(ASD组)。使用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评估ASD组患儿症状严重程度,分析ASD组患儿2岁前发声行为特征及其与ASD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与TD组相比,ASD组SFP下有意义语言及朝向人发声时长及频率降低,朝向物发声时长增加(均P < 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ASD组总发声、非语言发声、呀呀学语、朝向人发声、朝向物发声时长及频率与ADOS语言和沟通维度呈负相关(均P < 0.05);总发声、呀呀学语、朝向人发声时长及频率,朝向物发声时长与ADOS相互性社会互动维度呈负相关(均P < 0.05);总发声频率及呀呀学语时长、朝向人发声时长及频率与ADOS游戏维度呈负相关(均P < 0.05);总发声及非语言发声频率、朝向人发声时长及频率与ADOS刻板行为和局限兴趣维度呈负相关(均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总发声频率是ADOS语言和沟通维度的负向预测因子(P < 0.001);朝向人发声时长是ADOS相互性社会互动维度的负向预测因子(P < 0.05)。结论 SFP可以更好地突出ASD患儿2岁前的发声行为异常,且这些异常能够早期预测ASD症状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患儿的认知障碍病因复杂,与异常的神经网络密切相关。脑结构和脑功能的多模态磁共振影像技术是研究癫痫认知障碍异常神经网络的强有力工具,可通过分析脑结构和脑功能相关的影像学特征,探索癫痫认知障碍的发生机制。该文就BECT患儿认知障碍在多模态磁共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探讨维生素D水平与ASD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117例新诊断的ASD患儿和109例健康对照儿童进行血清25(OH)D检测,并根据血清25(OH)D水平,将维生素D状况分为正常(30 ng/m L)、不足(10~30 ng/m L)和缺乏(10 ng/m L),比较两组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结果 ASD患儿25(OH)D水平(19±9 ng/m L)明显低于对照组(36±13 n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SD患儿中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率为89.7%,明显高于对照组(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SD患儿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有可能是ASD发病的环境/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18.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诊断年龄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诊断年龄,探讨ASD诊断年龄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2月至2017年7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首次就诊后确诊为ASD的1691例儿童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ASD诊断年龄的相关因素。结果 ASD诊断年龄平均为35±17个月(范围9~175个月),其中24~35个月获得确诊者占比最高(46.13%,780/1 691),其次为≥ 36个月(33.41%,565/1 69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有语言障碍、居住在主城区、父母学历高的ASD儿童诊断年龄较早(P < 0.05)。结论 儿童ASD的诊断年龄多在24~35个月。ASD诊断年龄与个体主要症状、居住地区和父母文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持续性部分性癫癎(EPC)患者的病因学及临床特点,促进对EPC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有EPC发作的儿童癫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过程,并比较不同病因所致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和预后差异。结果 6例患儿中男1例、女5例,起病年龄在1岁7个月至9岁,2例诊断为Rasmussen脑炎(RE),1例为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FCD),1例为POLG基因突变所致Alpers综合征,1例为Angelman综合征(AS),1例为结核性脑膜炎,后两例患者EPC发作分别有癫癎持续状态所致急性脑病和颅脑手术的诱因,余4例患儿EPC发作为自然病程进展。所有患者具有除EPC以外的局灶性癫癎发作,症状学包括自动症、双侧非对称性强直、偏转、复杂运动、植物神经症状等,部分伴有意识障碍。EPC持续时间为数天或数月。所有患儿头颅磁共振(MRI)均有异常发现,包括局部异常信号、皮层肿胀、弥漫或一侧脑萎缩、局部皮层增厚、层状坏死等。3例患者行头颅PET/CT扫描并发现局部高代谢或高代谢与低代谢并存。所有患儿脑电图(EEG)均有异常,异常电活动分布分别为脑区性、半球性或弥漫性,EPC发作时EEG改变部分可识别、部分不易辨认。所有患者EPC发作对于抗癫癎药物治疗均不敏感,AS患儿的EPC相对自限;FCD患儿行癫癎病灶切除术,术后发作控制,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1例诊断为RE的患儿,行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术后无发作,遗留明显功能障碍。Alpers综合征患者预后最差。结论 EPC是特殊癫癎发作类型,儿童患者的病因以免疫炎症及代谢性病因为主,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及预后取决于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