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bamylated protein, Car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肺间质病变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确诊为RA的患者,收集病例资料及血清标本,依据胸部CT检查结果分为RA-ILD组及单纯RA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中抗CarP抗体水平,分析其与RA-ILD的发生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确定抗CarP抗体对诊断RA-ILD最佳截断值并分析其诊断效能,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RA-ILD组抗CarP抗体水平为21.14(12.29,29.75), 明显高于单纯RA组的11.00(6.66,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ILD组抗CarP抗体阳性率(53%)高于单纯RA组(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及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ILD组年龄及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DAS28)显著高于单纯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ILD组男性和吸烟比例高于单纯R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绘制R0C曲线显示抗CarP抗体对RA-ILD诊断的最佳截断值为20.56 U/mL,灵敏度为53.50%,特异度为84.20%,曲线下面积为0.76 ;Spearman相关性分析示RF、年龄与抗CarP抗体呈正相关(r=0.172,P=0.043;r=0.200,P=0.006);抗CarP抗体水平与 DAS28 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抗CCP抗体、关节肿胀数和关节压痛数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RA-ILD患者中血清抗CarP抗体浓度高于单纯RA患者,提示抗CarP抗体在RA-ILD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和抗双链DNA(dsDNA)抗体检测,观察3种抗体阳性的狼疮肾炎(LN)患者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特征,阐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LN的危险因素及3种抗体在LN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SLE患者120例,其中LN组60例,非LN组60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抗核抗体谱及抗C1q抗体的差异;比较LN组患者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和抗dsDNA抗体3种抗体阳性的LN患者(三阳性LN组)和非抗体阳性的LN患者(非三阳性LN组)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差异。结果:LN组患者抗C1q抗体阳性率为40.00%,非LN组患者抗C1q抗体阳性率为21.67%,2组患者抗C1q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8,P=0.03);LN组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66.67%,非LN组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46.67%,2组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7,P=0.027);LN组患者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为58.33%,非LN组患者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为40.00%,2组患者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4,P=0.045);其余抗体U1-snRNP、SmD1、Jo-1、SSA/Ro60kD、SSA/Ro52kD、SSB、scl-70、CENP-B和P0抗体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阳性LN组与非三阳性LN组患者年龄及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CRP)、血沉、白细胞和血小板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阳性LN组患者补体C3、补体C4和血红蛋白水平较非三阳性LN组降低(P<0.05)。三阳性LN组和非三阳性LN组患者不同临床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和抗dsDNA抗体是SLE并发LN的危险因素,三抗体阳性可提高LN的诊断率,三阳性LN组患者补体和血液系统方面损害更严重,肾疾病活动度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我国西藏地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发病特点、受累器官、免疫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住院的SLE患者共70例,随机抽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SLE数据库中120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住院SLE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高原与平原地区SLE患者临床特点、受累器官、免疫学特点。结果: 西藏地区SLE患者男女比例1 :10.7,平原患者男女比例1 :11.0;高原患者发病年龄(33.2±11.4)岁,平原患者发病年龄(35.3±13.2)岁,两组发病年龄相当。首发临床症状方面,高原地区SLE患者以关节炎(78.6%)、脱发(55.7%)、颧部红斑(48.6%)为常见,其中关节炎、脱发发生率明显高于平原组(P<0.05);高原地区SLE患者70%出现血液系统受累,与平原地区类似;狼疮肾炎及狼疮脑病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平原组(38.6% vs. 56.7%, 2.9% vs. 17.5%, P<0.05)。血清学方面,高原地区抗双链DNA(double-stranded DNA,dsDNA)抗体阳性率为57.1%,抗Smith(Sm)抗体(55.7%)、抗干燥综合征A(Sj?gren syndrome A, SSA)抗体(74.3%)、抗干燥综合征B(Sj?gren syndrome B, SSB)抗体(41.4%)及抗u1核糖核蛋白(u1-ribosenuclear protein,u1RNP)抗体(45.7%)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平原地区患者(P<0.05);分别有61.4%、38.6%的高原SLE患者出现补体C3、C4减低,显著低于平原患者(P<0.05)。SLE疾病活动度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原组为12.19±5.58,平原组为12.69±7.28)。此外,西藏地区SLE患者合并陈旧结核或者活动结核病13例(18.6%),慢性乙型肝炎或携带者7例(10%)。高原组SLE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dihydroxy-vitamin D3, 25-OH-VD3)减低者少于平原组(76.7% vs. 90.0%,P=0.046),血清25-OH-VD3水平高原组为(31.14±18.74) nmol/L,平原组为(26.91±14.27) nmol/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结论: 西藏地区SLE患者首发临床症状以关节炎、脱发、颧部红斑最为常见,其中关节炎、脱发发生率显著高于平原地区;狼疮肾炎及狼疮脑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平原;多种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平原地区。在年龄、性别构成、SLEDAI评分方面与平原地区类似,血清25-OH-VD3减低者平原组多于高原组,但25-OH-VD3水平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抗核小体抗体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uA)的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探讨AnuA与其他自身抗体和SLE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SLE患者65例(SLE组)、疾病对照组(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硬化症患者)38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血清中的AnuA,同时检测并分析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组蛋白抗体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结果 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的阳性率在SLE组中分别为58.5%、52.3%、30.7%,均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5.3%、0、7.9%)和正常对照组(0、0、0)(均P<0.05).AnuA对SLE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为58.5%,与抗dsDNA抗体和抗组蛋白抗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特异性为97.1%,与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与抗组蛋白抗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uA 与抗Sm抗体之间无关(P>0.05),而与抗dsDNA抗体相关(P<0.05).AnuA与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联合检测诊断SLE的敏感性达83.1%.SLE组中AnuA阳性者的Hb、C3、C4水平低于AnuA阴性者(P<0.05).结论 AnuA对SLE诊断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是对SLE诊断有价值的实验室指标之一,并与SLE疾病活动性有关,与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补体C3与四种自身抗体在诊断SLE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补体C3、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Sm抗体对诊断SLE的敏感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补体C3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Sm抗体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结果SLE患者中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Sm抗体及四项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分别是20%、51.85%、62.96%、35.19%、75.86%;与对照组比较(P〈0.01);补体C3在患者组和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是96.3%和90.1%,结果无差异(P〉0.05);四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率明显提高达到77.17%。结论应用补体C3、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Sm抗体联合检测在SLE诊断中具有互补性,可提高检出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抗α-1C微管蛋白(tubulin-α-1C)抗体在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 SS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入组SSc患者6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38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 pSS)患者24例和健康对照组(health control, HC)30例,收集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分别检测各组血清中抗tubulin-α-1C抗体水平。同时,用标准实验室技术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 IgA)、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 IgM)、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 IgG)、补体C3、补体C4、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 ANA)、抗着丝点抗体(anti-centromere antibodies, ACA)、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CL)、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Scl-70抗体、抗Ro-52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着丝点蛋白A(centromere protein A,CENP-A)、着丝点蛋白B(centromere protein B,CENP-B)等指标。记录雷诺现象和改良的Rodnan评分(modified Rodnan skin score, MRSS)等临床表现来评估SSc的疾病状态,分析抗tubulin-α-1C抗体与其他实验室指标和临床表现的关系。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绘制实验组工作曲线确定抗tubulin-α-1C抗体对诊断SSc最佳截断值并分析其诊断效能,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SSc患者、SLE患者、pSS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抗tubulin-α-1C抗体水平分别为81.24±34.38、87.84±38.52、59.79±25.24、39.37±18.7,SSc患者血清抗tubulin-α-1C抗体水平显著高于pSS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均小于0.001。SSc患者血清抗tubulin-α-1C抗体水平与SLE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分析示抗tubulin-α-1C抗体与SSc炎症和疾病活性标志物ESR正相关(r=0.313,P=0.019),与MRSS正相关(r=0.636, P<0.01)。根据正常对照组表达抗tubulin-α-1C抗体$\bar{x}+2s$定义阳性阈值为76.77,将SSc患者分为抗tubulin-α-1C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抗tubulin-α-1C抗体阳性组出现雷诺现象的比例明显高于阴性组(71.4% vs. 37.5%,P=0.039); 抗tubulin-α-1C抗体阳性组中抗Scl-70抗体、ACA抗体和aCL抗体的阳性率也显著高于阴性组(分别为37.9% vs. 15.2%,P=0.041; 34.5% vs. 12.1%, P=0.035; 13.8 vs. 0, P=0.027)。结论:抗tubulin-α-1C抗体在SSc患者血清中异常升高,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用于SSc的临床诊断和风险预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可提取核抗原(抗ENA)抗体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诊断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92例SLE患者(SLE组)和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ANA、抗dsDNA、抗ENA抗体。ANA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抗dsDNA采用胶体金斑点渗滤法测定,抗ENA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结果①SLE组患者的ANA、抗dsDNA、抗EN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89.1%、47.8%、50.0%,三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4.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SLE组患者抗ENA各项抗体阳性率为:抗Sm抗体22.8%、抗SSA26.1%、抗SSB10.9%、抗U1RNP15.2%、抗rRNP9.7%、抗scl-701.1%、抗Jo-1。③SLE组患者中的40例伴发狼疮性肾炎(LN组),52例为非狼疮性肾炎(非LN组),其中LN组抗dsDNA有30例阳性,阳性率为75.0%,非LN组抗dsDNA有14例阳性,阳性率为26.9%,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ANA、抗dsDNA、抗ENA抗体的检测对SLE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病情的发展、疗效的观察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uA)和抗dsDNA抗体在狼疮肾炎(LN)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98例LN患者(LN组)和79例非LN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非LN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AnuA和ds-DNA抗体,并进行比较.两组标本行抗Sm抗体、抗nRNP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LN组患者血清中AnuA和抗dsDN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3.69%和67.86%,非LN组阳性率分别为44.21%和51.39%,LN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LN组(P<0.05).LN组与非LN组和ANC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SM抗体抗nRNP抗体和抗核糖体P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uA和抗dsDNA抗体可作为诊断SLE的指标,其与SLE患者发生LN密切相关.同时检测多种自身抗体有助于诊断SLE和LN.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小剂量环磷酰胺(CTX)、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01-01~2018-03-31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67例重型SLE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33人)和对照组(34人),研究组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血浆置换+环磷酰胺(诱导期: CTX 400 mg,静滴,每2周一次,共6次;维持期:CTX 400 mg,静滴,每月一次,两期共8.0 g)。对照组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CTX(诱导期:CTX 800 mg,静滴,每5天1次,共6次,维持期:CTX 800 mg每3月一次,两期总量共8.0 g)。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补体C4、抗dsDNA抗体、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改善率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3月、1年,研究组患者的SLEDAI、补体C4、抗dsDNA抗体、ESR、CRP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生副作用的人数为7人(21.2%),对照组发生副作用的人数为18人(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副作用发生率要高于研究组。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小剂量CTX、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SLE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抗核抗体(AnA)、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探讨它们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120例SLE患者中的AnA、AnuA、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水平,AnuA采用ELISA法测定,抗Sm抗体采用免疫斑点法测定,抗dsDNA抗体及AnA采用间接荧光免疫法测定。结果:在检测的120例SLE患者中,AnA、AnuA、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7.5%、85.0%、42.5%、45.0%,在结缔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7.6%、1.0%、2.0%、3.0%。健康对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5.0%、0、0、1.0%。AnA、AnuA、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的检测对SLE患者的诊断特异性分别为22.4%、99.0%、98.0%、96.9%。结论:AnuA对SLE患者的诊断特异性最高;AnA对SLE诊断的阳性率最高,但其特异性最低,AnuA、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测定都可作为SLE诊断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B7-H1和B7-H4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中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浸润的关系,为判定CRC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6例CRC患者肿瘤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样本中B7-H1、B7-H4蛋白的表达和Treg的浸润情况,并与CR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CRC患者CRC组织中B7-H1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χ2=72.34,P<0.01)。不同浸润深度的CRC组织中B7-H1表达频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者CRC组织中B7-H1高表达频数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P<0.01);Duke's分期C+D者CRC组织中B7-H1高表达频数高于Duke's分期A+B者(P<0.01)。CRC组织中B7-H4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χ2=78.92,P<0.01)。不同浸润深度的CRC组织中B7-H4高表达频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者CRC组织中B7-H4高表达频数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P<0.05);肿瘤组织中Treg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分化程度不同CRC组织中Treg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者CRC组织中Treg阳性细胞数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P<0.01)。Treg浸润与B7-H1的表达有相关性(P<0.01,Cramer's=0.463),Treg浸润与B7-H4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Cramer's=0.320)。结论:B7-H1和B7-H4在CRC组织中呈异常高表达,并与肿瘤中Treg浸润增加有关,可作为评估CRC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数字制作技术和不同扫描对象对所制作的钴铬烤瓷冠上瓷后边缘及内部适合性的影响,为判断影响钴铬烤瓷冠寿命的因素提供依据。方法:选取5颗完整上颌第一前磨牙,根据扫描预备后的离体牙、硅橡胶印模和石膏模型,将通过激光熔覆凝结(SLM)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CAD/CAM)制作的钴铬合金基底冠修复体分为扫描离体牙3D打印激光熔覆凝结(SLM)组、硅橡胶印模3D打印SLM组、石膏模型3D打印SLM组、扫描离体牙CAD/CAM切削组、硅橡胶印模CAD/CAM切削组和石膏模型CAD/CAM切削组,以传统失蜡铸造组作为对照组。进行瓷烧结,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对各组修复体边缘及内部适合性进行测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扫描离体牙硅橡胶印模3D打印SLM组和CAD/CAM切削组修复体的绝对边缘差异(AMD)降低(P<0.05),硅橡胶印模3D打印SLM组修复体的边缘间隙(MG)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硅橡胶印模3D打印SLM组修复体的凹槽区(CA)和轴壁中点(AW)降低(P<0.05),扫描离体牙CAD/CAM切削组修复体的AW最小;与对照组比较,石膏模型3D打印SLM组和CAD/CAM切削组修复体的轴壁与(牙合)面转角的位置(AOT)及(牙合)面三分位点(OA)降低(P<0.05),以硅橡胶印模CAD/CAM切削组修复体的AOT和OA最小。与上瓷前比较,上瓷后修复体边缘和内部适合性普遍升高(P<0.05)。MG与制作工艺和扫描对象有关联(P<0.05),内部适合性平均数与制作工艺和扫描对象有关联(P<0.05)。结论:瓷烧结过程会影响钴铬烤瓷冠的边缘及内部适合性,选择性SLM技术制作的修复体边缘适合性优于CAD/CAM切削技术,CAD/CAM切削技术制作的修复体内部适合性较优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中医体质类型与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定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依据TESS评分,将住院治疗过程中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较重的119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应用等效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较轻的114例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调查法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结果 对照组与研究组的不同体质总体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8,P<0.05);血瘀质、气郁质在研究组中的分布比率明显多于对照组(χ2=4.56、4.24,P<0.05);血瘀质、气郁质与TESS总分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r=0.25、0.29,P<0.01);血瘀质与TESS心血管系统分量表得分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r=0.31,P<0.01);气郁质与TESS自主神经系统分量表得分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r=0.214,P<0.05)。结论 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中,血瘀质、气郁质两种体质的人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而血瘀质的人更容易出现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气郁质的人更容易出现自主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 LN)患者足细胞损伤与肾组织巨噬细胞浸润的关系,探索LN足细胞损伤的潜在机制。方法:选择初次诊治经肾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LN的患者60例作为病例组,其中肾疾病活动指数≥4分的38例纳入活动组,另选择10例因肾外伤行肾切除患者的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肾组织及足细胞的损伤,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60例LN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的肾组织中足细胞特异性蛋白nephrin的表达和巨噬细胞(CD68 +细胞)的浸润情况。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两变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N患者nephrin表达显著减少,并且活动组LN患者肾nephrin的表达显著低于非活动组(P<0.05);(2)LN患者肾组织巨噬细胞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主要分布在肾小球中,且活动组浸润的巨噬细胞数量多于非活动组(P<0.05);(3) LN患者肾组织中nephrin的表达与巨噬细胞的浸润呈负相关(r=0.761, P<0.001)。结论:LN肾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可能是狼疮肾炎足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研究新型无创通气方式——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HFNC)与传统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2种呼吸治疗方式在心外术后低氧血症方面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2月1日至2016年7月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心脏外科手术入住心外危重症中心,术后拔除气管插管之后24 h内发生低氧血症(hypoxima),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应用HFNC或NPPV进行呼吸治疗[患者年龄(52.9±7.8)岁vs(53.8±8.9)岁,P>0.05;男性性别比65%vs 70%,P>0.05;术后基础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9.4±2.2)分vs(9.3±2.2)分,P>0.05]。起始参数设置:HFNC:流量45 L/min,温度37℃,吸氧浓度(FiO2)60%~80%;NPPV:吸气压(inspiratory pressure,IPAP)10~12 cmH2O(1cmH2O=0.098 kPa),呼气压(expiratory pressure,EPAP)4~6 cmH2O,FiO2 60%~80%,吸呼比(radio of inspiration and expiration,I∶E)为1∶1.5~2.0,根据临床疗效和患者耐受程度等逐渐调节。对比研究2种方法治疗方法在不同时间点(治疗后2 h、8 h、24 h、结束时)的呼吸、循环等方面情况,以及并发症、再次插管率、气切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分别接受HFNC与NPPV 2种方法治疗,发现HFNC在改善氧合指数(PaO2/FiO2)、降低PaCO2均较NPPV组效果明显(P<0.05);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心率(heart rate,HR)在HFNC组均较NPPV组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结束时HFNC组较NPPV组胃肠胀气(0 vs 20%,P<0.05)、不耐受(0 vs 25%,P<0.05)等主要合并症发生率为低;HFNC治疗时间明显较NPPV组为短(P<0.05);再次插管、气管切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NC耐受性良好、合并症少,在改善氧合、降低PaCO2方面最终都体现了很好的疗效,且降低呼吸功、对循环的改善也有良好作用;但是2组的再次气管插管率、气管切开率、ICU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0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行早期矫治,采用Ricketts头影测量分析法测量主要标志点和参考平面。结果: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患者下颌体长度(Xi-Pm)增加2.50 mm(P<0.05),SNB角增加2.58°(P<0.05),ANB角平均减少2.71°(P<0.01);磨牙关系距平均减小2.81 mm(P<0.01),前牙覆盖平均减小3.68 mm(P<0.01),下中切牙垂距(L1-OP)减小1.89 mm(P<0.01),下中切牙突度距(distance of L1-APog)增加1.84 mm(P<0.01),上中切牙倾斜角(U1-APog)减小7.35°(P<0.01);下唇突度(Ls-TVL)增加1.85 mm(P<0.05),颏沟深度(Sm-TVL)增加2.12 mm(P<0.05),颏突度(Pos-TVL)增加2.89 mm(P<0.05)。结论:应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能有效促进其下颌骨生长发育,内收上前牙,改善上前牙唇倾度,改善侧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评价骨科手术机器人联合三维“C”型臂导航辅助下椎弓根螺钉置入在脊柱侧弯矫形手术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并与徒手置钉进行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96例脊柱侧弯患者临床资料。44例采用机器人联合三维“C”型臂导航辅助下椎弓根螺钉置入术(机器人组);52例采用徒手透视辅助下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徒手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辐射剂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通过X线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估治疗前后脊柱冠状位和矢状位参数变化、顶椎旋转角、术后旋转分级以及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结果 机器人组和徒手组患者术后Cobb角、SVA及顶椎旋转角均较术前改善(P<0.05),且两组术后顶椎旋转改善率及旋转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置钉准确率高于徒手组(96.5%vs 88.6%,P<0.05)。机器人组患者的术中辐射剂量高于徒手组[(4.85±0.44)μSv vs(15.97±2.35)×10-5μSv;P<0.05)]。机器人组外科医生术中辐射剂量低于徒手组[(2.96±0.75)×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浙江省舟山海岛地区抗核抗体和抗核抗体谱阳性分布趋势,及其在就诊人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线性免疫印迹法(LIA)检测抗核抗体.资料分布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抗核抗体(ANA)阳性患者总阳性率为16.3% (1886/11578),女性阳性率(20.6%,431/6955)高于男性(9.8%,5/4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6.7,P<0.05).21 ~40岁组阳性率(1.5%,38/2036)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8,P<0.05).抗核抗体谱阳性患者2722例,阳性率为23.5%.抗核抗体谱中抗SS-A、抗Ro-52、抗着丝点抗体的阳性率最高,分别为31.7%、28.4%和8.3%.女性抗U1-nRNP、抗核糖体P蛋白、抗dsDNA等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不同年龄组的抗核抗体谱阳性率分析结果显示抗U1-nRNP、抗Sm、抗核糖体P蛋白等抗体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63例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组中抗核抗体谱阳性率的分析显示RA、SLE、SS、MCTD、PBC组阳性率最高的自身抗体分别是抗Ro-52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U1-nRNP抗体和抗M-2抗体.结论 舟山海岛地区就诊人群中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中年女性,在临床检测中应采用多种自身抗体的联合检测,以提高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配体白细胞介素17E(IL-17E)、白细胞介素17F(IL-17F)及其受体白细胞介素17RB(IL-17RB)和白细胞介素17RC(IL-17RC)在肠炎、肠息肉及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直结肠癌恶性度的关系。方法:收集15例肠炎、5例增生性肠息肉及30例结直肠腺癌组织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IL-17E、IL-17RB、IL-17F和IL-17RC在肠炎、肠息肉和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析配体与受体阳性表达率的相关性以及配体阳性表达率与肠癌恶性度的关联。结果:IL-17E、IL-17F、IL-17RB和IL-17RC主要表达于腺上皮细胞、单个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部分癌细胞;IL-17E在肠炎和肠息肉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肠癌组织(P<0.05),且随肠癌恶性度升高而降低;IL-17F在肠息肉和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肠炎组织(P<0.05),且随肠癌恶性度的升高而升高;IL-17RB在肠炎及息肉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肠癌组织(P<0.05)。与肠炎和肠息肉比较,肠癌组织中IL-17RC阳性表达率升高(P<0.05)。在肠癌组织中,IL-17F阳性表达率与IL-17RC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关系(r=0.667,P=0.001)。结论:IL-17F、IL-17RC、IL-17E和IL-17RB信号可能参与了肠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