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陈佳园  黄智铭 《浙江医学》2018,40(3):269-272,29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ndoscopicsubmucosalexcavation,ESE)治疗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行ESE治疗的59例固有肌层来源的SMT患者的资料,对其临床特征、ESE后的病理诊断、并发症及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完成整块切除58例(98.3%),1例转为外科手术。病理学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51例,平滑肌瘤7例,神经鞘瘤1例。术后并发胃穿孔7例,均经钛夹封闭创面及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在后期随访中,未发现残余肿瘤和肿瘤复发。术中并发穿孔的可能危险因素有:肿瘤直径、病变深度、患者年龄(P<0.05或0.01)。结论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行ESE治疗安全、有效。病变直径较大、病变部位深、年龄大的患者,并发胃穿孔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治疗的12例经CT及超声内镜诊断为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并接受STER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过程,术中、术后以及随访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11例病灶位于食管,1例病灶位于贲门.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手术,其中11例病灶均由STER一次性完整切除,1例因病灶粘连明显,手术难度大,剥离出血多,耗时长,为保证病人安全仅部分切除肿物.病灶长径0.8~5.0 cm,平均2.2 cm,从黏膜切开至黏膜切口完整缝合时间为45~240 min,平均107 min.术中1例发生皮下及纵隔气肿、气腹,全组病例均无出血、黏膜层破、气胸等并发症.全组均无与手术相关的死亡病例,所有并发症经对症、保守治疗痊愈,无1例追加外科手术.11例患者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均提示为平滑肌瘤,1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黏膜鳞状上皮中-重度非典型增生.11例患者出院后1~3月内镜复查未见病变残留、复发,1例失访.结论 STER是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的一种微创、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一次性大块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其近期疗效肯定,但远期疗效及远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及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治疗食管巨大黏膜下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收...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和隧道法内镜黏膜下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胃交界处黏膜下肿瘤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0年10月福建省漳州市医院的100例食管胃交界处黏膜下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采取STER治疗,对照组采取ESE治疗。记录两组术中钛夹使用数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时,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糖类抗原19-9(CA19-9)、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水平;比较两组术后2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术后肿瘤残留情况及术后18个月内肿瘤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术中钛夹使用数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时CYFRA21-1、CA19-9及SC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内,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残留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一”字开口法和去顶法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壁间型直径<2 cm胃固有肌层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壁间型直径<2 cm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接受“一”字开口法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38),接受去顶法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组(n=48)。比较两组ESE治疗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穿孔率、整块切除率、钛夹使用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ESE治疗成功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94.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整块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穿孔率、钛夹使用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与“一”字开口法比较,去顶法ESE治疗壁间型直径<2 cm固胃有肌层肿瘤效果更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整块切除率均优于“一”字开口法ESE,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高蕾  周真真 《安徽医学》2019,40(6):631-634
目的探究超声内镜(EUS)结合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在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34例上消化道固有肌层SMTs患者均予以EUS结合STER治疗,通过EUS分析SMTs大小、生长情况、回声特点、浸润深度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然后行STER,术后标本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患者手术基本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并复查胃镜、EUS。结果①34例患者平均肿瘤直径(4. 53±0. 71) cm,肿瘤所在部位:胃底17例、食管10例、胃窦3例、胃体3例、胃角1例。②STER成功率为97. 06%,1例患者EUS显示SMTs与周围组织粘连而无法继续治疗,转外科手术。34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0. 71±12. 30) min,术中平均隧道长度(4. 76±0. 90) cm,平均出血量(79. 92±10. 33) m L。共取出34枚肿瘤,其所在部位与EUS检查完全一致,术后病理学诊断为平滑肌瘤31例、间质瘤2例、血管球瘤1例,切缘均为阴性。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 47%(9/34),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 95±1. 26) d。④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3. 56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或残留。结论 EUS结合STER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SMTs,手术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部位、来源层次、大小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的各个环节如何影响STER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镜中心行STER治疗的31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31例上消化道SMTs中,29例(93.5%)完成肿瘤切除,失败的2例均为胃部肿瘤。完成切除的29例患者食管与胃黏膜下肿瘤隧道建立时间分别为(13.76±9.70) min、(32.00±27.35) min, P=0.045;黏膜层与固有肌层SMTs的肿瘤切除时间分别为(17.50±9.06) min、(36.24±15.68) min, P=0.004;肿瘤最大径<2.0 cm与≥2.0 cm的SMTs切除时间分别为(25.78±12.13) min、(39.73±19.23) min, P=0.023。31例STER患者在术中或术后出现并发症共6例(19.4%),均为胃部肿瘤,肿瘤均来源于固有肌层。结论 上消化道SMTs的部位、来源层次及肿瘤大小可影响STER的不同手术阶段耗用时间,亦是影响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王航宇  魏书堂  杨文义 《黑龙江医学》2021,45(13):1385-1386
目的:研究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18年3月—2019年7月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58例患有胃黏膜下肿瘤的患者,其中32例接受STER治疗,分为A组,26例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分为B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切除与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期间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长久于B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低于B组(P<0.05);A组一次切除成功率为100.00%,与B组92.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A组创口愈合率为90.61%,高于B组65.38%(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3%,低于B组26.92%(P<0.05);两组术后6个月内均未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STE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好,并发症发生率低,预后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1.
起源于食管固有肌层的粘膜下肿瘤目前多采用胸腔镜下切除,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粘膜下切除术(ESD)亦可用来切除源于固有肌层的粘膜下肿物,但是出现穿孔的风险大,穿孔以后内镜下闭合难度高。我们在开展ESD的基础上,借鉴经口内镜下括约肌切断术的经验,成功采用经口内镜粘膜下隧道肿物切除术切除起源于食管固有肌层的粘膜下肿物1例,相对于ESD操作,即使出现穿孔,亦可轻松闭合隧道口,有效防止气体以及消化液外漏。因此,经口内镜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方法切除源于食管固有肌层粘膜下肿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电子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结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 ESE)及外科手术在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常规电子内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病变行EUS检查患者118例共120处病灶。将EUS拟诊诊断与内镜下手术及外科手术术后病理结果(包括病理类型、起源)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其符合率。结果 黏膜层病变术后病理与EUS拟诊符合率为100%(16/16),分层诊断准确率为93.75%(15/16);黏膜下病变术后病理与EUS拟诊符合率为88.5%(92/104),分层诊断准确率为97.1%(101/104);本研究中,所有病变术后病理与EUS拟诊的总体符合率为90%(108/120),总体分层诊断准确率为96.7%(116/120)。结论 EUS能准确地显示食管各层结构、判断肿瘤的起源,较准确地估计肿瘤的性质。对于食管肿瘤治疗方式的选择、扩大内镜下手术治疗适应证、指导外科手术治疗,均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应在治疗前常规应用。对黏膜下病变,提倡在EUS的指导下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在胃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12年11月至2014年8月对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收治的34例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进行EFR治疗,评价肿瘤切除率、并发症发生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34例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38.3~70.6(52.3±4.3)岁。肿瘤位于胃底者25例,胃体者9例。34例固有肌层肿瘤均经EFR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100%,无1例转手术治疗。肿瘤直径1.0~5.0 (2.8±1.2)cm;EFR完成时间为50~100 (76.5±18.2)min。气腹患者行腹腔穿刺排气缓解;无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患者住院时间3~5 (3.6±0.8) d。术后病理结果显示除1例胃体后壁瘤体为胰腺组织外,其余33例均为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符合间质瘤(2例为中度侵袭危险,31例为极低度、低度侵袭危险性。2例近贲门口病变具有平滑肌分化倾向)。34例患者随访时间5~23个月,无复发或转移。结论:EFR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0 年2月至2011年2月进行EMR与ESD治疗的50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治疗效果。结果 50 例上消化道SMTs中,位于食管10例,胃40例。术前内镜下超声小探头诊断间质瘤15例、异位胰腺17例、脂肪瘤18例。其中30 例行EMR,20例行ESD。病灶均完整切除,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组织学均符合超声内镜检查结果。患者术后均随访两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胃固有肌层肿瘤内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肿物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和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术中治疗性穿孔,比较内镜闭合术和腹腔镜辅助闭合术疗效,探讨急性穿孔的内镜闭合术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经超声内镜(EUS)发现的起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MTs),在内镜下切除ESE/EFR术中发生治疗性穿孔的病例40例,分为腹腔镜修补术组与内镜闭合术组,各20例。结果:ESE及EFR术后病理38例诊断为间质瘤,2例平滑肌瘤。两组在<0.5 cm穿孔手术耗时、医疗费用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0.5cm穿孔手术耗时、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全组未出现术后出血,随访5~32个月,恢复良好,未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内镜下肌层剥离术(endoscopic muscularis dissection,EMD)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术中穿孔内镜闭术与腹腔镜修补术比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的优点,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0):39-43
目的 回顾性分析透明帽辅助下内镜黏膜切除术(EMR-C)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直径<7 mm 与≥7 mm 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4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下透明帽辅助下黏膜切除术(EMR-C)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11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直径大小分为直径<7 mm 组(n=65)及直径7~15 mm 组(n=45),比较两组间行EMR-C 和ESD 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整块切除、组织学完全切除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直径<7 mm 组及肿瘤直径≥7 mm 组中,EMR-C 及ESD 两组性别、年龄、类癌直径、距肛门齿状线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7 mm 组共65 例,其中行EMR-C 31 例,整块切除29 例(93.5%),组织学完全切除29 例(93.5%),术后出血1 例(3.2%)。行ESD 34 例,整块切除31 例(91.2%),组织学完全切除31 例(91.2%),术后2 例出血(5.8%)。直径<7 mm 组中,EMR-C 及ESD 两组的整块切除、组织学完全切除及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7~15 mm 组共45 例,20 例行EMR-C,整块切除11 例(55.0%),组织学完全切除13 例(65.0%),术后出血1 例(5.0%)。25 例行ESD 中,整块切除24 例(96.0%),组织学完全切除24 例(96.0%),术后出血1 例(4.0%)。直径7~15 mm 组中,EMR-C 组与ESD 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成功随访92 例(83.6%),均无复发、转移及死亡。结论 肿瘤直径<7 mm 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EMR-C 与ESD 均能有效且安全切除,而≥7 mm 者,ESD 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C,建议应用ESD。  相似文献   

17.
郑辉  刘雄昌 《甘肃医药》2012,(2):104-106
目的:回顾性评价内镜下粘膜套扎切除术(EMRL)在治疗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SMTs)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术前用超声内镜确定病灶范围及浸润范围的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患者用EMRL。结果:EMRL对<20mm的SMT完全切除率达100%,>20mm的SMTs胃镜病理与外科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达90%;除4例发生消化道出血经胃镜下治疗后停止外,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EMRL对小的SMTs有较高的完全切除率,>20mm的大SMTs能获得较理想的组织学依据;而且简单、方便、经济、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应用结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结直肠肿瘤患者期间发生不完整切除和手术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自2014年2月至2021年11月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结直肠肿瘤行ESD治疗的患者资料,采取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导致ESD不完整切除和手术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33例患者进行分析。顺利完成ESD治疗的患者占98.8%(428/433),平均手术时长为(67.91±64.28)min。不完整切除率为20.56%(88/428),其危险因素包括肿瘤直径超过4 cm(P=0.001,OR=3.017,95%CI: 1.536~5.924),伴有严重纤维化(P<0.001,OR=5.825,95%CI: 2.540~13.355)和注射后抬举不良(P=0.025,OR=2.831,95%CI:1.141~7.025)。手术时间延长的患者占15.7%(67/428),其危险因素为女性(P=0.044,OR=1.832,95%CI: 1.017~3.300),肿瘤直径超过4 cm(P<0.001,OR=10.276,95% CI: 5.340~19.774)。 结论 大直径肿瘤、合并溃疡性结肠炎、肿瘤伴严重纤维化以及抬举征阳性为不完整切除的危险因素;女性患者以及大直径肿瘤会导致手术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